創新新聞宣傳方法談論

時間:2022-03-29 10:35:00

導語:創新新聞宣傳方法談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創新新聞宣傳方法談論

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新聞宣傳工作必須緊跟時展步伐,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運用信息傳播規律,積極探索與新形勢相適應的新方法,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近年來,本人結合地方新聞宣傳工作實踐,就正確把握輿論導向的八種方法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深入基層挖掘法,實現“三貼近”

(一)深入一線挖掘新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新聞宣傳“三貼近”原則要求新聞工作者不能關起門來想點子,要“沉”到人民群眾之中,沉入新聞源頭中去挖掘新聞事實。同時,要注意挖掘新聞資源和素材蘊含的全部信息,使信息鏈條得到有效延伸。通過對大量的、豐富的素材進行深加工,通過分析、思辯、提煉,努力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深入揭示事物的內涵與本質。

(二)瞄準熱點捕捉新聞。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大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是公眾的聚焦點。新聞宣傳的職責是要把群眾關心又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挖掘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新聞事實與群眾的相關性,敏銳捕捉群眾關切度高的熱點。在實踐中,我們要求新聞單位既要報道新聞事實,還要善于從群眾關心的視角推出背景新聞、熱點透視,通過解答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從而超越新聞事實本身,挖掘出更加豐富深刻的新聞。

(三)貼近生活提煉新聞。所謂貼近生活,就是新聞宣傳要融入生活、服務生活、引導生活,始終把工作視點對準火熱的生活,關注樸素平凡的生活細節,聚集豐富多彩的生活場景,從現實生活中挖掘生動事例、汲取新鮮營養。一個好的新聞宣傳,離不開構思的獨特、策劃的精妙、表達手法的新穎。然而,蘊藏在生活實踐中的新聞事實就像一顆顆散珠,需要宣傳者用一根線巧妙地串起來。要改變過去新聞宣傳習慣于順向觀察現實生活,順向謀篇布局的思維定勢,善于通過逆向觀察問題,反向構思新聞作品的方式,有時能給受眾一個意外的“驚喜”,獲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二、主題宣傳系列法,唱響主旋律

(一)主題宣傳“常態化”。要組織媒體圍繞中心工作開展經常性的新聞主題宣傳活動,善于圍繞主題深入剖析,使之細化成公眾關注的子題目,展開新聞報道。通過連續不斷的主題新聞宣傳,一波接一波的宣傳,一輪連一輪的宣傳,前后銜接,首尾呼應,在全社會營造主題宣傳的輿論強勢。

(二)主題宣傳“戰役化”。主題宣傳要在準確把握黨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和重心的基礎上,對新聞宣傳及時進行統籌策劃。每一個主題宣傳活動如組織戰役一樣,精確設計,做到主題明確、導向明確、內容明確、人員明確、時間明確、形式明確。特別是要抓好各類新聞報道體裁的綜合運用,對同一宣傳主題,要善于運用消息、通訊、特寫、綜述、圖片、言論等多種形式,集中時間宣傳工作亮點或新聞典型,形成輿論攻勢,占領輿論主陣地。

(三)主題宣傳“立體化”。主題宣傳的系列化,需要不同層級、不同類型媒體的整體聯動。即對同一宣傳主題,要在同一時間段,組織報紙、電視、網絡等不同類型的媒體進行聯合采訪,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系列宣傳報道,做到全覆蓋,形成立體宣傳勢態,發揮規模宣傳效應。

三、典型宣傳形象法,增強認同感

(一)精選宣傳角度。先進典型打動人的關鍵是典型要有血有肉、生動鮮活。因此,宣傳先進典型,必須擯棄搞“假大空”、“高大全”傳統做法,精選角度進行深度挖掘,選擇最能打動群眾心靈的宣傳角度,選擇群眾感同身受的新聞事實,原汁原味地把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展現在群眾面前,讓群眾自己去感受、去領悟。

(二)形成關注焦點。新聞宣傳只有把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著力點變為群眾的觀注點、興奮點,才能起到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的作用。實踐證明,先進典型離群眾越近,就越有說服力感召力,越為群眾所歡迎和認同。可親、可敬、可學的典型才能激活群眾興奮點,才能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先進典型既是群眾中的一員,又是群眾的優秀代表。

(三)揭示本質特征。典型宣傳形象化的關鍵在于能否揭示事物的本質,能否回答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能否引發人們的深入思考。因此,典型宣傳必須注重對受眾的穿透力,注重對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把體現事物內在本質的東西展現出來,最大限度地給廣大群眾以啟迪。

四、陣雨細雨結合法,潤物要有聲

(一)要下好“細雨”。“細雨”式新聞宣傳就是指常規性、動態性的宣傳報道。這就要求新聞媒體要認真做好常規性、經常性宣傳報道,把需要宣傳貫徹和展示的各種精神、理念和信息以“細雨”的方式傳遞給廣大受眾,達到“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只有不間斷地抓好常規性、動態性的宣傳報道,才能讓當地、上級和外界受眾了解其發展狀況,掌握其工作成果,聽到其聲音,看到其形象。

(二)要下好“陣雨”。“陣雨”式新聞宣傳是指集中式、戰役性宣傳報道。一個地方要從異彩紛呈、信息繁多的新聞宣傳中脫穎而出,吸引人們的視線,就要適時開展“陣雨”式新聞宣傳。把發生的成功經驗、典型事跡、發展成果等通過平面、紙質和網絡媒體集中時段、集中對象,全方位、立體式宣傳報道,對內可以形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對外有助于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細雨”引“陣雨”。“細雨”、“陣雨”二者適度且完美的結合,媒體也會對某個地方的宣傳報道在眾多區域中尋求平衡。就一個地方而言,要善于發揮本地媒體和外地媒體的作用,做足常規性、動態性宣傳報道的功夫,努力下好新聞宣傳的“細雨”;不僅如此,還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新聞宣傳的“細雨”引出新聞宣傳的“陣雨”來,即適時邀請媒體進行集中采訪、集中宣傳,努力形成“細雨”與“陣雨”相互補充、相互襯托的態勢。

五、正面宣傳效應放大法,增強影響力

(一)提升宣傳層次。放大正面宣傳效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目的地把“局部”的宣傳變為“全局”的宣傳,把低層次的宣傳推向高層次宣傳,把影響“一小片”的宣傳變為影響“一大片”的宣傳。

(二)拓展宣傳地域。正面宣傳要敢于跳出“地域”的局限,采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把自己好的新聞線索、有特色的新聞素材向外地新聞媒體推薦,借助外地媒體這一平臺,拓展自己的正面宣傳地域,擴大自己的正面宣傳效果。

(三)豐富宣傳形式。正面宣傳光靠傳統媒體的單方面宣傳,其影響力是有限的,還需要多種宣傳形式的綜合運用,多渠道放大正面宣傳的效果。如就一個新聞事件的宣傳,在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的同時,還可以就某個典型的新聞事件開展研討會、座談會、巡回報告、圖片展覽、文藝創作、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把正面宣傳的效果完全釋放出來。

六、負面事件正面宣傳法,幫忙不添亂

(一)負面事件宣傳報道要注重破題。任何一個負面事件,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得當,對于事件本身是一個防止事態惡化和促進迅速整改的力量,對于相關單位和人員是一種警醒和教育,對于受負面影響的相關單位和人員是一種安撫和疏導,對于社會矛盾是一種化解。因此,要把握宣傳報道的分寸,根據負面事件的性質來選擇報道角度。如對違反公共道德的負面事件重在譴責和引導。

(二)正確對待外部新聞輿論監督。外部新聞輿論監督是指除本地新聞媒體以外的其他媒體對發生在本地的負面事件的批評性報道或負面報道。在處理記者和媒體對負面事件的調查采訪時,只要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機密及軍事機密的,我們要求區內任何單位、部門應本著樂于接受監督、敢于面對問題的態度積極接受采訪,并與之密切配合,如實反映情況和問題,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絕、抵制、推委。同時,黨委宣傳部門要準確掌握媒體的到訪情況,做到熱情服務,了解媒體記者的采訪意圖,并做好被采訪單位和采訪記者之間的溝通工作。

(三)負面事件宣傳力求產生正面效應。負面事件正面宣傳貴在成為“減震器”、“減壓閥”。因此,在遇到負面事件時,要從正面角度入手組織宣傳報道,使負面事件宣傳報道產生正面效應,成為認清問題、化解矛盾、推動工作進步的強大輿論力量。即從相關單位如何解決和處理,如何采取強有力的處置措施,如何以此為戒改進工作等方面進行報道。同時,對于負面事件的報道要及時把好脈,通過本地媒體和區外媒體發通稿的方式,讓公眾了解事件的真相,促進問題解決,推動工作進步。

七、突發事件現場處置法,打好主動仗

(一)轉變觀念,主動應對。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媒體、即時聊天工具、博客、BBS論壇、手機短信等新型傳播形式對通過傳統新聞媒體手段引導社會輿論產生了巨大沖擊,因此,各級黨委、政府要按照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決定》的要求,樹立突發事件公共信息管理新理念,由“消極應付”轉為“主動應對”,把信息與事件處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全新的突發事件新聞應對機制。在制定本地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預案時應有新聞應對預案,明確新聞宣傳負責人、新聞發言人和專門的新聞寫作人員。

(二)爭分奪秒,先聲奪人。為減少流言和謠言傳播及其負面影響,避免出現不利的輿論導向,新聞寫作班子應在第一時間撰寫出稿件,及時、準確、全面、客觀地有關信息。在信息傳播渠道選擇上要適應網絡信息傳播速度以分秒計算的特點,爭分奪秒在網上首先,確保占領網上第一權,同時在當地電臺、電視臺連續播出,再考慮盡快見報,以贏得引導輿論的先機。

(三)全程跟蹤,滾動宣傳。突發事件的新聞宣傳必須隨著事態的發展、調查事件原因的深入、處置工作的全面展開,需要進行連續的“滾動宣傳”。要把握消息主導權,根據事件處置需要和社會輿論情況,舉辦多頻次、多層次、多角度的新聞活動,通過媒體向社會及時提供大量的信息,形成大面積的信息覆蓋,讓受眾隨時知道最新、最多的新聞信息,及時知曉黨委政府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決策能力、處置能力,滿足社會公眾對突發事件的信息需求。

八、消極信息積極消化法,引導要得當

(一)暢通信息渠道。要建立健全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的信息收集、反饋、處理系統,建立消極信息排查制度,對可能被媒體和公眾關注的事關發展穩定的問題,通過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排查會的方式,對明確應對的策略和方式,真正做到面對傳播的消極信息臨危不亂,處置有方。

(二)善于趨利避害。一旦出現了消極信息的傳播和擴散,要按照“利中取大,害中取小”的處置原則,及時對出現的消極信息進行深入分析,透過消極信息的表象,剔出信息中不能揭示事物本質的東西,把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的、真實的信息找出來,同媒體一道把消極信息帶來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變壞事為好事。

(三)凈化不良信息。消極信息與健康信息是一對孿生兄弟,對消極消息要引導媒體冷熱有度,不追求轟動效應,不參與炒作渲染,不隨意轉載網上消息,而是著力報道有關部門迅速、及時、妥善處置事件的工作情況,以正面報道引導社會輿論。對那些不顧正確輿論導向,將道聽途說的消極信息編發上網,要敢于依法依規及時進行清理,并把真實的信息網上,防止不負責任的小道消息和不良信息影響社會輿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