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影響

時間:2022-11-02 11:07:49

導語: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存貸款業務的影響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處于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的經濟狀態,美國政府為了擺脫這種經濟疲軟狀態,實施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其中,美聯儲在1966年頒布的Q條例,規定了美國商業銀行定期存款利率與儲蓄存款利率的上限。而當時,美國金融市場的實際利率高于Q條例所規定的存款利率上限,這使得資金逐漸從銀行系統流出,進入到融資成本更低收益更高的資本市場,這種經濟現象被稱之為金融脫媒。隨著我國金融改革深化和金融市場高速發展,我國也逐漸出現了金融脫媒現象。企業投資渠道和居民融資渠道呈現多元化態勢,這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中主導間接融資的地位受到挑戰。

一、金融脫媒對銀行存款的影響

1.金融脫媒影響了居民儲蓄存款。金融體制改革前,金融市場不發達,居民投資形式主要以儲蓄存款的形式為主。近幾年,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通脹壓力逐漸加大,貨幣貶值趨勢明顯,居民對自己財富管理的意識漸漸增強,改變了以往的理財觀念,主動去尋找收益更高的金融產品。使得大量的儲蓄存款從商業銀行流入資本市場,對銀行產生了不小的沖擊。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國股票市場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底,我國境內A股市場的融資額達到1.05萬億元。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股票市場作為自己的投資渠道。理財產品市場,以其新穎、靈活的形式及較高的收益率吸引著投資者。民間借貸也成為了一種“社會運動”[1],近年來,民間借貸利用其自身優勢,吸引了大批居民參與到其中。《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中顯示,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發展的非常迅速,近九成的家庭和個人都曾參與過民間借貸,近六成的中小企業也曾利用民間借貸這種方式進行融資[2]。民間借貸高利率的特點吸引著居民參與進來,加速了對銀行儲蓄存款的分流。

2.金融脫媒影響了企業存款。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場上涌現了大量的非銀行金融中介機構,并且逐漸介入原來由銀行主導的支付結算領域。如集團財務公司,優勢在于比銀行更了解企業的需求,可以為企業的運營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幫助企業及時化解財務危機。同時,可以節約財務成本費用,提高資金利用率,幫助企業更好地發展。因此,企業更傾向于尋找財務公司來為自己提供金融服務,間接地影響到企業的存款決策,分流了銀行的部分企業存款。

二、金融脫媒對銀行貸款的影響

1.金融脫媒影響居民消費信貸決策。隨著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銀行信用卡的使用數量逐年遞增,居民也主要依靠銀行貸款來獲取資金。居民的消費信貸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銀行的貸款業務。但是,一些非銀行金融機構所提供的多樣化金融產品吸引著居民消費,這些創新金融產品對銀行貸款構成了威脅。央行數據顯示,消費貸款正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遞增。2013年為142萬億元,2014年達到171萬億元,2015年則直逼300萬億元。消費金融公司提供的貸款一般額度較小,審批流程簡單不繁瑣,而且還款方式更為靈活,因此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3]。2.金融脫媒影響企業的融資決策。企業無論規模大小,均可以在直接融資市場找到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較大的企業可以選擇在股票市場發行股票或者在債券市場發行企業債券來達到融資的目的。同時,有較好發展前景的中小企業,也有創業板或者風險投資基金為其提供有利的資金支持,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中小企業融資難提供了出路。從而,降低了企業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性。

三、金融脫媒趨勢下商業銀行對策

1.創新理財產品。商業銀行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客戶存款。在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商業銀行現行較低的存款利率已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而資本市場又大量吸收銀行存款。商業銀行必須進行改革和創新,開發出符合更多客戶群體的理財產品并帶給客戶更高收益,吸引客戶投資,以應對金融脫媒所帶來的影響。

2.重視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在金融脫媒的環境中,大型企業可以利用發行企業債券和股票的方式進行融資,從而打破了只靠銀行貸款的局限;然而中小型企業卻仍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商業銀行要更加注重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業務。當前,我國的中小企業注冊數占到了注冊企業總數的99%以上。中小企業在提供就業崗位、激活市場競爭、促進經濟發展和緩解社會矛盾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扶持是十分必要的。加大對業績優良、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幫助中小企業走出融資困境。此外也拓展了銀行的客戶群,從而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水平。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信貸流程和風險控制模式也是商業銀行應該研究的課題,降低其信貸準入門檻,大力發展和推廣小額信貸,探索更多優質的、有發展前景的企業,也有利于企業與銀行之間的雙贏。

3.發展投行業務。在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應運而生。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的投行業務屬于中間業務,更多的傾向于金融顧問而非投資領域。我國商業銀行已經充分意識到不能再單純依靠傳統業務的發展,而應該以發展中間業務為重點,處于中間業務核心位置的投資銀行業必然會給銀行業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4]。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我國的商業銀行只能涉及銀團貸款、企業改制重組、項目融資、資產管理、財務顧問等幾類基本業務,所以這就限制了我國商業銀行的投行業務不是自營與自投,而是更多的從事業務。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有效的規避了運營風險。然而,隨著金融行業混業經營發展趨勢的深化,投行業務的種類也將逐步擴充。因此,基金管理、證券承銷等業務是投行業務未來發展的首要方向。混業經營必定是未來的發展趨勢,這一點商業銀行必須要有清醒認識。而且也只有依靠混業經營,商業銀行才能在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健康生存與發展。

作者:顧園明 單位:中國人民銀行大慶市中心支行

參考文獻:

[1]潘正彥.金融脫媒擴大化的風險[J].上海國資,2011,(11):35-36.

[2]唐黎軍.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國的金融脫媒與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J].特區經濟,2012,(04):80-82.

[3]葉青,謝志勇.科學吸收中國消費思想的精華[J].經濟思想史評論,2010,(02).

[4]陳曦.金融脫媒下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策略選擇[J].福建金融,2013,(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