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的影響及解決方法

時間:2022-08-16 04:52:08

導語:外資銀行的影響及解決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資銀行的影響及解決方法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承諾2006年12月11日全面開放銀行業,外資銀行可以在中國境內不受地域和客戶的限制開展人民幣業務。時至今日,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應該實現在同一環境和條件下公平競爭。對于中資銀行來說,合理的應對外資銀行的市場入侵和挑戰,不僅能使中資銀行在“鯰魚效應”作用下開始關注更高效、更合理的發展途徑,而且也有利于中資銀行的內部改革,提升內在競爭力。

一、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成了外資銀行業務拓展的重要目標。外資銀行在我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世界上幾乎每個國家綜合實力排名前幾位的銀行均在我國建立機構。截至2010年底,45個國家和地區的185家銀行在華設立216家代表處。14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37家外商獨資銀行(下設223家分行)、2家合資銀行(下設6家分行,1家附屬機構)、1家外商獨資財務公司;另有25個國家和地區的74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90家分行,其中,臺灣土地銀行、第一商業銀行、合作金庫銀行和彰化銀行成為首批進入大陸地區設立分行的臺資銀行。44家外國銀行分行、35家外資法人銀行獲準經營人民幣業務,56家外資銀行獲準從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

二、外資銀行入駐中國對中資銀行的影響

毫無疑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會對中資銀行帶來一些積極效應。外資銀行憑借其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必將增強我國金融業的競爭,促使國內銀行業進行改革,這有利于打破國家銀行對金融業的壟斷,提高金融機構效率。同時,外資銀行的全面進入,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促進從業人員素質的普遍提高。在這里,我們對這些積極影響不再贅述,重點來討論外資銀行入駐中國對中資銀行的消極影響。

(一)優質客戶層面。外資銀行大多實行混業經營,一般而言,集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證券業、保險業于一體,與嚴格分業管理的中資銀行相比,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商業服務。由于外資銀行存在上述優勢,不可避免地會吸引走一部分原屬于中資銀行的業務,造成中資銀行融資份額的下降,優質客戶快速流失。

(二)業務層面。近年來,中資銀行的中間業務有了一定的發展,取得了一些收益。但我們看到,中間業務總體上水平還不高,問題仍然不少。如沒有從戰略上重視中間業務,資金、精力投入也相對不足;品種也較少,仍局限在傳統的一般性服務。而多數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非常重視成本低、風險小、收益高的中間業務。這些中間業務如信息咨詢、家居理財、外資企業的金融租賃等業務,都將成為外資銀行關注的焦點。

(三)人才層面。銀行業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同時也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行業,人員的素質是決定銀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最近幾年,中資銀行尤其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人才流失數量逐年上升,特別是在外資銀行大量涌入我國后,這種情況越發嚴重。目前,我國中資銀行中學歷高且熟悉現代金融實務的人才非常短缺。通常來說,在外資銀行內部,絕大部分員工都來自當地,因此中資銀行系統中那些業務熟練、工作經驗豐富、精通外語的優秀員工和業務骨干就會進入外資銀行的視野,其優厚的工資福利待遇、優越的工作環境有巨大的吸引力,這將導致中資銀行的一部分優秀骨干人才外流。

三、中資銀行擺脫困境對策分析

(一)提高中資銀行核心競爭力。銀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由成本控制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等共同組合構成。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比較而言,其在公司管理、風險預測、內部控制、財務實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1、提高經營競爭力。隨著外資銀行在我國業務的深入,國內銀行必須通過改革創新、整合經營要素、增強內部活力來提高經營素質和競爭力。首先,加強風險控制,提高資產質量;其次,以盈利為核心,樹立現代營銷觀念;最后,全面增強流動性,實施經營管理改革。

2、強化管理競爭力。外資銀行的進入沖擊著國內銀行業的經營觀念、運營環境和競爭格局,但外資銀行在國內發展業務也存在很多問題,如產品和技術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做到本土化,加大了管理上的難度和成本。我國銀行應該抓住時機,充分利用成熟的本土化管理資源,全面創新管理模式。同時,實施全面質量控制管理,建設有效的技術監管體系和質量保證體系。

3、提高創新競爭力。銀行的市場地位取決于創新,創新能力是構成銀行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銀行業一直缺乏產品創新能力。而外資銀行則憑借其積累多年的豐富產品創新經驗與個性化的服務,對國內銀行現有的高端客戶產生很強的吸引力。在創新方面,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加強創新對提升競爭力是十分必要的。

4、培育強大的人才競爭力。人力資源是銀行核心能力的載體,核心競爭力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力資源的配置問題。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要重視引進人才,優化和調整內部人才結構,加大培訓開發力度,加快各類優秀人才培養步伐,不斷提高全員素質。外資銀行通過高薪、高福利、出國培訓等手段,吸引了我國銀行業的大量骨干與優秀的高等院校畢業生。而中資銀行由于體制和歷史原因,專業人才的比重過低,年齡結構也不合理。因此,必須加強金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素質,實施人才戰略,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的物質待遇留人。

(二)與外資銀行發展市場力量主導的合作性競爭。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合作性競爭的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內容:

1、引入外資銀行參股策略。引進綜合實力強的外資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銀行,會對中資銀行產生一些積極影響:有利于改變中資銀行產權結構單一的狀況及完善公司管理體制;有利于充實中資銀行的資本;有利于借鑒外資銀行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模式。

2、建立合資專業附屬機構策略。雙方建立合資專業附屬機構形式也是我國加入WTO后中外銀行的一種可行合作方式。在合資專業附屬機構里,外資銀行占有股權和享有的管理權都大得多。這在一定程度上繞過了股權比例限制、特別是管理權受限的問題。合資建立附屬機構可以發揮外資銀行的優勢,幫助中資銀行為未來混業經營做足準備。

3、中外資銀行建立戰略聯盟策略。通過資金和業務協作,中外資銀行共同實現特定業務發展目標的合作形式。這種形式對于全國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可以在國際清算、資金拆借、銀團貸款、消費信貸、金融衍生產品運作、基金管理、私人銀行、信用卡業務以及不良資產的處置等方面與外資銀行開展多方位的戰略合作。

4、人員培訓方面的策略。中資銀行在管理經驗、員工素質、專業技術等方面與外資銀行存在很大差距。外資銀行對現代商業銀行管理手段非常熟悉,利用這一優勢可以對我國銀行管理人員進行此方面的培訓,這將有助于提高和改善中資銀行的運營機制。而外資銀行要進一步介入我國市場開展人民幣業務,需要一批熟知國內金融市場、熟悉人民幣業務運作方式和法規的人才,中資銀行可以協助外資銀行提供這方面的培訓。雙方可以在這一領域加強合作。綜上,在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大背景下,中資銀行并非只有被動接受現狀一個選擇,而應該謀定而后動,把握大浪沖擊中涌現的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自身競爭力,并力求與外資銀行的合作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