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與銀行治理研究

時間:2022-06-07 03:04:21

導語:金融科技與銀行治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科技與銀行治理研究

摘要: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也會一定程度加劇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水平。本文在回顧金融科技發展背景的基礎上,重點述評了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關系的主要研究文獻,綜合分析了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的影響,旨在為深受金融科技影響的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活動提供相關建議。最后,結合當前制度背景提出金融科技與銀行治理的未來研究方向,以期豐富金融科技與銀行的關系型研究,為監管層協調金融監管政策提供更多的經驗。

關鍵詞:金融科技;銀行治理;制度環境;關系型研究

黨的報告指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我國的金融發展仍然處于間接融資市場(銀行市場)主導,直接融資市場(證券市場)發展不足的狀態。由于特殊的歷史發展沿革,大型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分別占據我國銀行市場、實體經濟的重要比重。為了在低風險運行的狀態下獲取高利潤,銀行業客戶選擇遵循“二八法則”,即將大量資金投入到大型公司客戶當中。大型國有企業融資成本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高的現象隨之出現。更嚴重的是,由于國有銀行和國有企業產權邊界不明晰,大型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嚴重,國有銀行發放給國企的貸款被展期、被豁免的現象數見不鮮,嚴重降低了銀行業資金配置效率。預算硬約束部門有著較強的資金需求,卻承擔高昂的融資成本。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信息呈現方式存在顯著差異,大型企業可以為銀行提供詳細的財務信息,為銀行提供抵押資產信息借此降低銀企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商業銀行信用風險承擔水平,最終獲取巨額銀行貸款。中小企業往往缺少健全的財務制度,無法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銀行獲取中小企業的信息往往是一些“軟信息”。運用傳統的信息處理技術無法準確估量“軟信息”背后所包含的中小企業償債能力。銀行與中小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更高,中小企業難以獲取銀行的資金支持。近年來,金融科技公司迅猛發展,金融科技公司運用大數據資源、云計算技術有效整合零散化的客戶信用信息,為銀行了打通了連接中小企業的信息渠道,極大程度上降低了銀企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根據目前的研究,金融科技在銀行資源配置、緩解企業融資約束、降低銀企信息不對稱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上研究結論是基于何種經驗證據得出的,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的路徑如何,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問題。本文就金融科技與銀行治理的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分析了金融科技提高銀行治理效率的內在原因,旨在為我國商業銀行合理利用金融科技,提高銀行治理效率提供相關建議。

1金融科技與銀行治理相關理論基礎

1.1金融科技與銀行要素貢獻率

金融科技具有傳統商業銀行不具備的數據處理和分析技術的功能,具有較強的科技屬性。信息處理技術能夠提高資金和勞動力兩要素的生產效率。運用信息處理技術,銀行的存、貸款信息能夠被快速的處理,信貸資金的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夠替代部分信貸業務審查人員的工作,解放勞動力,提高金融人員的生產效率。由于要素的生產效率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依據銀行的要素投入變量、產出變量和中間變量構建DEA模型,以投入、產出和中間變量計算得到的綜合指標作為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替代變量。在實證檢驗了2003-2012年間36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的基礎上發現:金融科技會對銀行產生示范效應,競爭效應、聯系效應和人員流動效應。金融科技公司通過這四種效應緩解銀行壟斷程度,提高銀行創新水平,最終提升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和資金配置效率。

1.2金融科技與銀行商業模式

傳統商業銀行基本遵循“二八法則”,即用少量的客戶創造大量的收益。零售業務被邊緣化主要是以下原因所致,銀行零售業務具有單筆金額小、數量龐大、交易成本高、客戶需求多樣化和風險分散化等特點。零售銀行產品設計同質化嚴重,不能滿足中小客戶、低凈值客戶的貸款需求。為了滿足低凈值客戶的貸款需求,金融科技公司通過不斷提高計算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逐步處理多樣化的客戶需求和碎片化的信息。高速的信息處理能力使得大批量的小額貸款發放成為可能,為銀行減少了業務審批成本。傳統銀行提供服務的場景以物理網點為主,客戶業務辦理需求信息需要面對面傳遞,增加了客戶獲取金融服務的時間成本。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具備完備的互聯網信息平臺,業務信息暢通,客戶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金融服務平臺即可傳遞用戶需求信息,銀行利用信息處理系統即可完成相應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以物理網點為主的銀行還存在切入客戶消費、生活場景有限的弱點,不能與客戶的日常消費行為聯系起來,無法挖掘客戶的貸款需求,客戶粘性較弱。金融科技公司往往已經搭建成熟運轉的互聯網消費平臺。銀行可以在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上設置與互聯網交易平臺的接口,把交易平臺的客戶導入銀行的互聯網終端,銀行根據客戶的消費行為來進行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設計。金融科技通過與銀行共享客戶資源,以客戶的交易行為作為貸款產品設計的基礎,以交易平臺為基礎拓展銀行的銷售渠道。根據以上學者的研究結論,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產品設計方式和金融服務方式有著直接影響,其還通過影響金融服務需求方的需求來間接影響銀行商業模式。商業銀行為適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必須調整發展戰略和商業模式。銀行可更多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客戶響應融入產品設計的商業模式,具體影響路徑如圖1。金融科技通過其技術優勢改變商業銀行業務開展方式,最終影響商業模式。圖1金融科技影響銀行商業模式的路徑

1.3金融科技與銀行財務特征

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產是貸款。貸款業務決定了社會閑散資金的流向,不僅是銀行獲取利潤的主要途徑,更是社會資金配置的重要環節。以公司貸款業務為核心的商業銀行往往存在信貸歧視行為,民營企業獲取貸款比國有企業難。而且在銀根緊縮的情況下,民營上市公司的負債增長速度明顯放緩。以上研究均表明在存在信貸歧視的情況下,銀行貸款資金更多流向大型企業、國有企業。金融科技公司更加關注“長尾客戶”的信貸需求,其運用大數據、云計算處理客戶的信用信息,加快“軟信息”的處理速度。銀行不必過度依賴公司財務報表、抵押擔保等定量表述的硬信息,只需要搜集處理那些由非結構化數據組成的軟信息(BergerandUdell,2002;Liberti和Petersen,2019)即可分析用戶信用行為,從而針對特定行為設計貸款產品。徐曉萍等(2021)以2011-2018年220家商業銀行的面板數據檢驗了銀行信貸結構調整和金融科技的關系。研究發現運用金融科技有利于提高銀行對軟信息的處理能力,提升信息精度,將更多金融弱勢群體納入業務范圍,擴大銀行總體信貸規模,促進信貸的信用結構和客戶結構調整。經驗證據表明金融科技的運用會使銀行貸款業務下沉,貸款結構向信用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傾斜,有利于國家“普惠金融”發展戰略的推進。商業銀行最重要資金來源是存款。在宏觀層面,存款承擔著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責任。其通過法定、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定期存款比率等方式傳導貨幣政策。在微觀層面,存款是商業銀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金融科技發展對銀行存款結構的影響也是重要的研究方面。在金融實務中,金融科技公司通過互聯網投放貨幣市場產品與商業銀行存款競爭,運用貨幣市場產品的利率優勢和渠道優勢爭奪了巨額資金。金融科技公司出于風險管理的考量,吸收的資金并未流向股票市場,而是流回銀行間市場,金融科技公司實質上增加了資金的流通環節。郭品、沈悅以2003-2016年83家商業銀行的截面數據為樣本,分析了金融科技影響商業銀行存款結構的路徑。研究發現相較于互聯網存款渠道,互聯網支付結算、互聯網資源配置和互聯網財富管理業態對銀行存款結構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響更為強烈。金融科技會改變商業銀行的負債結構,體現為客戶存款占比越來越低,同業負債占比越來越高。金融科技會抬高商業銀行存款的付息成本,抬高商業銀行成本費用率。大樣本分析結論認為金融科技能夠改變資金配置的結果,讓資金更多流向中小企業,實現“普惠金融戰略”。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會惡化存款結構,增加商業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監管層在考慮以上研究結論的基礎上,需要在普惠金融快速發展和銀行市場穩定發展間做權衡。

1.4金融科技與利率市場化

我國存貸款利率從央行統一定價逐漸過度到基準利率、浮動利率上限定價,利率市場化有序穩步推進。金融科技進一步加速了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可避免地會沖擊傳統金融行業。金融科技公司與銀行間市場連接,市場化程度更高。存款利率仍然受到浮動利率上限的制約,并非完全市場化。存款市場和銀行間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不同,因此利率存在較大差異。市場化定價的銀行間市場具有定價優勢,其中產品利率高于存款利率。金融科技公司通過較高的利率吸收資金,使得原本流向存款市場的資金通過金融科技公司流回銀行間市場。流通鏈的增加提高了銀行付息成本,降低了商業銀行吸儲能力。由于高昂的籌資成本,銀行只能將貸款投入到高風險企業當中,增加銀行風險承擔水平。通過以上學者貢獻的經驗證據,金融科技確實會提高利率市場化水平,但是也加速了銀行存款競爭和風險承擔水平。銀行穩健經營成為銀行發展的關鍵問題,金融科技帶來的利率市場化會增加銀行風險。

1.5金融科技與流動性風險

銀行流動性風險是金融監管的一項重要內容,金融科技會增加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還是降低流動性風險是存在一定爭議的。一方面,金融科技利用技術和渠道優勢能夠提高存款管理效率和拓寬存款獲取渠道;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也會與銀行開展業務競爭,降低銀行吸儲能力。商業銀行既是金融科技技術溢出效應的受益者,也是互聯網金融業務競爭效應的承受者。裴平、傅順研究了金融科技與銀行流動性的關系,研究發現金融科技發展初期,銀行流動性增加,當金融科技發展成熟,能夠與銀行爭奪客戶資源時,就可以通過負債渠道傳導流動性風險,降低銀行流動性。為防止流動性風險的產生及傳導,監管層必須更新監管政策,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2金融科技與銀行治理的潛在研究機會

2020年11月開始,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了一系列互聯網貸款監管辦法,意味著金融科技強監管時代的來臨。在一系列新的監管政策頒布實施的過程中,金融科技公司與商業銀行會呈現何種互動關系,經濟后果又會如何,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在全新的監管政策下,金融科技影響銀行發展的路徑和能力都會發生改變,商業銀行勢必面臨新的挑戰,也會迎來全新機遇。另一方面,為保證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利率市場未完全放開,利率政策是國家調整經濟的重要手段。在金融科技的影響下,利率傳導機制是否會受到影響,是否會變得失去效力,這也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金融科技公司帶來的利率市場化會干擾利率政策的傳導功能,這意味著監管層必須權衡宏觀調控機制和金融科技公司發展的關系。

作者:甘曉東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