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藝術在鄉村復興的觸媒效應
時間:2022-07-31 08:15:08
導語:公共藝術在鄉村復興的觸媒效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鄉村復興的解讀
在歷史上,鄉村一直是中國傳統經濟的來源和根基,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原點和載體。改革開放后,中國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建設,鄉村建設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當下,中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一系列問題的產生。特別是在生態環境面臨挑戰、經濟發展遭遇瓶頸、傳統文化傳承困難的情況下,鄉村建設終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進而形成新時期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無論是前些年的新農村建設還是如今的美麗鄉村建設,它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讓中國廣大的鄉村得到復興。放眼全球,“鄉村復興”其實早就是一個全球性的話題。它源起于二戰后全球經濟的復蘇和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高速發展所導致的鄉村發展滯后、城鄉差距日益擴大的現象而產生。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進入調整階段,鄉村復興越發受到全社會的重視。鄉村復興是一個多維的概念,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不同國家和地區對鄉村復興的理解也是參差不齊和各有側重的。具體而言,就是對待鄉村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和民主制度建設等問題上,不同的階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認識。撇開這些差異,完整意義上的“鄉村復興”應該包含兩個方面:首先,就是能夠在鄉村內部取得經濟、文化、民主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繁榮與進步。其次,鄉村的發展不應該失去自身的價值判斷,它與城市的發展是一種平等互補、互相支持的關系。鄉村復興應該走一條不同于城市化的發展道路。可以肯定的是,在當下快速的城市化背景下,建設擁有良好的鄉土文化傳承、環境與產業協調發展、自治有序的和諧鄉村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
恢復鄉村的活力、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常規的途徑無非以下幾點: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手工業生產或是特色農產品的種植與推廣,再有就是依靠鄉村良好的自然生態景觀和豐富的歷史遺存開發休閑旅游觀光產業等,然而在城市化進程中作為改善地區面貌、推動地方再造有效途徑的公共藝術,一直以來它的能量被局限于城市之中,因此公共藝術還有了另外一個稱呼“城市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之所以成為城市公共藝術,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首先,公共藝術最早起源于美國,它的產生與當年波普文化在美國的風起云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波普文化是一種非常典型的都市大眾文化與商業文化,它是孕育美國公共藝術生長的溫床。因此我們可以說公共藝術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它的身上就帶有與生俱來的都市文化的印記。其次,公共藝術是面向大眾的,它需要有更多的觀眾參與到作品中來,與之形成交流和互動。相比農村的地廣人稀,城市擁有更為密集的人口,因此看上去城市空間才是公共藝術天然的舞臺。最后的一點也是最關鍵的,公共藝術的實施離不開資金的保障與支持。不同的國家,公共藝術的資金來源也會有所不同。它們要么來自于政府,要么來自于國家藝術基金或藝術“百分比”程序。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時代背景下,地處偏遠的廣大農村地區,有的連基礎設施建設都尚未完善,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獲得公共藝術的建設資金支持無異于天方夜譚。正是由于以上三點原因,一直以來公共藝術只能止步于城市空間,進而成為一種城市的專屬文化。鑒于以上原因,之前幾乎不會有人想到把公共藝術帶入到鄉村,用藝術激發鄉村內部活力進而推動鄉村發展,更別說把這近似于烏托邦式的理想真正付之于實踐。然而時代在發展,特別是當工業化和城市化急劇擴張帶來的城鄉發展不均衡的弊端被社會逐漸認清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們重新開始尋找鄉土的價值。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公共藝術的格局逐漸開始發生改變。打破城市的藩籬,進入廣闊的鄉野,公共藝術在新時期創造了更大的表演舞臺。
三、介入鄉村的公共藝術實踐
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最早在全球取得廣泛影響的成功案例當屬2000年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舉辦。由于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的崩盤和之后失落的十年,為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日本社會開始重視地方價值的重建和鄉村的振興。在此背景下,1999年日本新㵼縣地方政府啟動了包括市町村合并計劃在內的社區營造——“NEW新㵼里創計劃”,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是整個計劃的一部分。本著“投入自然的懷抱”這一藝術理念,多年來,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們進入鄉村社區,與村里的老人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義工一起,以農田作為舞臺,藝術作為橋梁,創作了數百件與大自然及社區共生的藝術作品。從2000年至今,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經過多年的運營,該藝術節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大規模的戶外藝術盛會,同時也形成了以藝術驅動觀光旅游的品牌效應。今天,日本全國的書店都可以見到介紹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導覽手冊,上面的內容涵蓋了作品的分布、藝術家簡況以及交通、食宿等信息。許多時尚雜志、網絡和大眾媒體更是紛紛以它作為一種新的文化旅游形式推出,使它走出了藝術界內部的自娛自樂,而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共享領域。依靠大地藝術節,越后妻有成功地實現了從經濟、社會到文化等各方面的復蘇,走出了一條不同尋常的鄉村復興之路。它不僅吸引了廣大藝術從業人員和普通民眾前來參觀,還引起了不少地方政府的興趣和關注。繼越后妻有之后,2010年北川富朗又接手了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組織工作,將大地藝術節的運作模式復制輸出到了瀨戶內。與此同時在亞洲和世界其他地方,基于城市化進程帶來的鄉村衰敗等公共問題,一些試圖通過藝術來復興鄉村的計劃開始陸續展開。瑞士小鎮維爾科林(Vercorin)每年夏天都會邀請藝術家利用當地的公共空間和建筑進行公共藝術的創作。這個項目的支持者是一個名為R&Art的協會,它尋求通過當代文化的介入來調和維爾科林的歷史與傳統。比如在2010年,藝術家SabinaLang和DanielBaumann在這里創作的《街頭繪畫5#》就是一個很好的實證,它傳達了村民們要創建一個“與我們這個時代同步的對話空間”的強烈愿望和目標。作品以處于街道幾何中心的廣場作為起點,一直向四周的街道輻射,不同顏色的線條穿過小鎮并且在幾個節點處重疊,明亮的色彩與古樸的小鎮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站在廣場中央向四周看出去,這些線條似乎可以延伸到無窮無盡的遠方。而從高空往下看,它們又似乎變成了一張虛構的地鐵交通圖,小鎮上每一處重要的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車站。值得一提的是,從一開始作品就向社區的每一個人開放,整件作品是由村民和藝術家一起完成的,它們一起繪制線條和填色。當作品被完成后,整個小鎮的人們都樂在其中,特別是小孩子們會沿著這些彩色的線條歡快地騎自行車和溜冰。這件貫穿小鎮街道的畫作,使古老的山村小鎮重新變得鮮活起來。遠在非洲的岡比亞從2010年開始在Ballabu保護區開展了一項名為“極致創意墻”(WOW)的公共藝術活動。這項活動每年舉辦一次,每次為期14天,旨在鼓勵當地的藝術創作和生態旅游業的開展,從而促進保護區的經濟發展。至今該項目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在保護區的多個村莊利用各種建筑的墻壁創作了數百幅壁畫。這些多姿多彩的墻繪作品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來,而且促進了當地居民與外來藝術家的深入交流與互動。另外,主辦方通過成立專門的藝術工作室,有針對性地為當地兒童創作適合他們的作品。工作室的成立為當地兒童提供了接觸藝術以及學習新技能的機會,很好地彌補了岡比亞農村學校沒有設置藝術課程的缺憾。目前,WOW項目已經獲得了廣泛的支持,越來越多的個人和團體開始關注岡比亞農村地區。2011年,該項目啟動了與海外的交流機制。目前已經有英國的學校與岡比亞當地的學校建立了聯系,每年都會有英國的學生來到岡比亞,與當地的兒童一起創作。2014年,倫敦美術館還專門舉辦了一場展覽,將所有展出作品的銷售收入捐贈給岡比亞社區。同年,岡比亞各大旅游公司啟動了小型藝術旅游專線,專門引領游客參觀該地區的壁畫作品。大量游客的到來,不僅讓當地村民從旅游門票中獲得收益,同時也讓許多農村兒童獲得了教育專項資助。
以上項目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是通過邀請藝術家深入鄉村進行現場創作,然后借助媒體的報道引起社會的關注并吸引游客的到來,最終達到激發地方活力并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公共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強大能量,它就像一種觸媒,可以在有限的條件下讓一個地區的面貌在短時間內產生一連串的化學反應。“觸媒”(Catalyst)原本只是化學中的一個概念,即催化劑。是一種小劑量的,在化學反應中可以改變或加快反應速度,而自身在反應過程中不被消耗的物質。“觸媒效應”是指觸媒在發生作用時對其周圍環境或事物產生的影響程度。根據觸媒的這一特點,1989年美國學者韋恩•奧圖(WayneAtton)和唐•洛干(DonnLogan)在《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提出了“城市觸媒”(UrbanCatalysts)的概念。該理論認為城市發展存在一種化學連鎖反應,一個具有良性觸媒作用的城市設計將會給城市發展帶來正面的推動作用。其中激發與維系城市發生化學反應的“觸媒體”可能是一間旅館、一座購物區或一個交通中心,也可能是博物館、戲院或設計過的開放空間,甚至可以是更小規模的、特別的實體,如一列廊柱或噴水池等。公共藝術正是這樣一種“觸媒體”,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它所帶來的觸媒效應對于促進地區發展的幫助是有目共睹的。比較以上幾個案例,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公共藝術的觸媒效應是最為顯著的,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公共藝術的介入有助于當地民眾找回生命的尊嚴和對生活的希望。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鄉村普遍面臨空心化、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由此帶來留守老人對生活產生悲觀情緒。在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創辦之初,策展人北川富朗的想法十分單純和質樸,就是讓公共藝術的介入給村里的老人重新帶來生活的歡樂和希望。然而在藝術節最初的策劃組建階段,越后妻有當地民眾的主觀態度可以說是消極甚至是抵觸的。對于一個三分之一是65歲以上老年人的傳統農村社會來說,“現代藝術”“將整個區域改造為美術館”等理論,幾乎是當地人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因為現代藝術無法讓人簡單直觀地理解,外加利用現代藝術復興當地的案例此前從沒有見過,所以一開始,藝術節被視為浪費納稅人金錢的反對之聲非常強烈。但是隨著藝術節持續地成功舉辦,在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絡繹不絕的游客的接觸中,越后妻有原有的閉塞被逐漸打破了,這里的人們感受到了全球化的脈動。特別是當鄉村中很多廢棄的房屋與學校重新得到利用、荒蕪的田地重新得到翻種時,它讓社區自治精神開始萌芽,民眾對于地區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日漸提升。如今,越后妻有當地民眾對藝術節的認可度已經大大提高。這種認可或許不完全是因為對藝術的理解和喜愛,而是切切實實地緣于藝術節對他們生活的實際改變。從第一屆到第五屆,參加藝術節的村子數量由28個增長到102個。當地民眾從拒斥、不理解,逐漸地轉變為加入、響應,甚至積極地邀請藝術家能在村落中實施藝術項目。改變最明顯的一點是,第一屆藝術節時,藝術作品的陳設地點多選在比較容易獲得使用許可的公園、道路等公共空間。如今,藝術節已經得到當地民眾的完全認可,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作品深入村莊,走向了更為廣闊的私人土地。人們將自家荒廢的房屋及田地交由組委會和藝術家進行活化,并投身加入藝術節的籌備、布展以及后勤支援工作之中。在此過程中,人們重新找回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其次,公共藝術的介入有效提振了地區經濟的活力。根據藝術節的統計數據,15年來藝術節的參觀人數從第一屆的162800人次大幅增長到約488848人次[1]。即使是在平常年份,來這里的游客數量大約也有藝術節舉辦年份的五分之一。大量游客的紛至沓來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如今越后妻有已經逐漸形成了集藝術創作、展覽、教育、旅游、餐飲、休閑、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鄉村社區。此外,藝術節還觸發了衍生產品的開發與相關產業的振興。從第一屆藝術節開始,藝術節組委會已經在這方面做出嘗試。到了第四屆,“Roooots越后妻有特產再設計項目”正式啟動。通過網上公開招募和評審,藝術節組委會將設計師和當地廠家連接在一起,開發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產品。到了第五屆,開發產品總數約300件,涉及相關廠家達40家。此外,延續上一屆“越后妻有特產再設計項目”,組委會又公開召集了13個品目。這些產品的銷售渠道不僅包括以東京為中心的百貨公司、車站、機場、飯店等,同時還建立了名為“越后妻有OnlineShop”的銷售網站。2012年的銷售額達到1.4億日元,其中的許多產品更是陸續獲得了包括GoodDesign在內的15項國內外大獎。這樣的合作方式不僅吸引各方團體前來參觀學習,而且被多家媒體以模范事業進行報道。其三,公共藝術的介入促進了鄉村社區原有空間的活化和更新。越后妻有遠離大都市的經濟輻射圈,是日本交通最為閉塞的地方。另外這里的氣候條件非常特殊,自古便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豪雪地帶。因此,即使對于許多日本國內的外省人而言,越后妻有也是一個存在感并不那么強的地區。在新世紀到來之前,沒有人想過這片沉寂多年的土地居然可以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藝術的介入改變了這片鄉村社區空間原本的蕭條和寂落,這里原先很多廢棄的房屋與學校被重新激活了。如日本繪本藝術家田島征三在當地居民的協助下,用“空間繪本”的形式將原先的小學校舍變成了“繪本與木之實美術館”。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案例,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還有許多利用無人居住的空屋、廢棄的學校進行改造和創作的作品。除了原有的空間得到活化,越后妻有這個日本傳統的農業地區因為大地藝術節的持續舉辦更是實現了空間上的更新。如由日本建筑大師原廣司所設計的越后妻有里山當代美術館,它的前身是越后妻有交流館Kinare。這是一處集合了當代藝術展覽廳、溫泉、咖啡廳、特產專賣店等多種空間為一體的文化空間。由于距離十日町車站很近,如今它已經成為大地藝術節的對外窗口。另外還有松代“農舞臺”,這里展示的當代藝術作品大多與當地氣候、環境和風土人情有關,它是一座連接農耕文化和當代藝術的綜合文化空間。此外還有越后松之山“森之學校”,它是一所學習里山的自然和文化的自然科學館。正是這些新生長出來的空間,它們以親切質樸的姿態滲透進越后妻有的日常生活之中,讓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最后,公共藝術的介入促進了農耕文化在國家與地區、城市與鄉村之間的交流和傳播。由于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效率”往往被許多國家和地區視為發展的第一要務。在此背景下,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亞洲國家和地區都面臨因為城市擴張的需要而導致耕地面積被不斷侵蝕、農耕文化得不到社會重視并逐漸趨向邊緣化的現狀。在第六屆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之際,香港的藝術機構SenseArtStudio主導了一項名為“大地予我”的農業交流項目。袁易天和其他六位同樣來自香港的農夫,他們通過在越后妻有當地以有機的方式種植蔬菜和稻米,來推廣他們稱之為“永續農法”的可持續農業生態理念。與此同時,香港藝術家楊秀卓和袁易天一起為田野做藝術設計。他們通過在田野中樹起二十根用木頭仿制的工字鋼,來表達由于城市欲望的不斷膨脹而帶來的對鄉村土地的侵蝕與占有。該項目在實施階段,有來自香港寶覺中學的四位應屆畢業生和二十位在校生,他們先后來到這里做義工并親身體驗農耕工作。他們除了輪流在本項目的農田里幫忙,也到訪當地人的農田,學習用鐮刀除草、施肥、收割作物等。經過香港團隊成員數月的辛勤勞作,“大地予我”項目的農田終于取得收獲。成員們除了每日享用自己親手種植的瓜果蔬菜外,也把這些農作物作為禮物送給鄰舍和游客。在這屆藝術節開幕之際,他們更是會不定時在田里采摘新鮮瓜果,就地烹飪好后讓游客們試吃。此外,他們還在奴奈川校舍舉辦料理教室,讓當地人品嘗有香港特色的小菜。以耕作為基礎,透過食物聯接不同的人,“大地予我”項目就是這樣很好地起到了聯接社區及文化交流的作用。
五、留給我們的思考
目前,中國已經逐漸步入城鄉統籌發展階段。從政府到民間,鄉村建設與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全社會的共識。受到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鼓舞,一些以藝術的方式介入鄉村復興的項目也已經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展開。它們或是以美麗鄉村的形式為導向,如浙江玉環縣的“龍溪動漫花谷”項目,或是以重新激活農村地區公共生活的構想為藍圖,如山西和順縣的“許村國際藝術公社”和安徽黟縣的“碧山共同體計劃”。然而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它們都面臨各自的問題。它們或是被人詬病只注重表面效果而非實質,或是被人指責鄉村主體的缺失。在這些地方,公共藝術的介入并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公共藝術的觸媒效應尚未得到有效激活和釋放。要想改善這種局面,我們至少需要在以下兩個方面做出努力。首先,我們要做到投入和運作的持續性。從實質來看中國一些地方舉辦的鄉村藝術節,其出發點從一開始就是本著一種“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目的。在有些地方政府領導的眼里,舉辦這樣的鄉村文化藝術活動更多的是為了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甚至只是為了滿足其任期內政績考核的需要。秉持如此功利主義的心態必然導致其對鄉村文化藝術的投入只能是一種短期應景式的行為,一旦砸進去的錢沒有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樣的鄉村藝術節在熱鬧過一陣子之后很快就會偃旗息鼓,而不可能是長期持續發展的行為。哪怕是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政府的資助也僅限于前三屆的預算,后面幾屆的成功運行除了門票和開發相關產品的收入,很大程度上還是離不開民間資本的支持與贊助。而中國目前很難找到像福武總一郎(SoichiroFukutake)[2]這樣既熱愛藝術又熱愛家鄉,愿意為鄉村發展不計付出的企業家。當今中國不復有古代那種崇尚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愛鄉建鄉的傳統,因此當下介入中國鄉村的民間資本一般都帶有很強的商業性目的。對商人而言像藝術節這樣投入大、需要時間積累和醞釀的帶有公益性的項目是他們不愿觸碰的,因為它不符合商業資本的運作規律。離開政府資金和商業資本的支助,任何藝術節都無法持續舉辦。而沒有時間的積累和醞釀,公共藝術的觸媒效應就無法得到培育和釋放。因此,地方政府應該在資金的投入上做到具有持續性,同時也希望獲得更多對鄉村建設抱有情懷的企業的長期支持,這是保障公共藝術發揮觸媒效應的首要條件。其次,我們要注重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想最大程度地發揮公共藝術的觸媒效應,光靠公共藝術本身是不夠的,它離不開社區居民和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我們不否認公共藝術對于環境的梳理和裝點作用,但如果不能最大程度地取得鄉村主體的認同,它們能夠起到的效果將會大打折扣。畢竟鄉村復興不只是表面的整治與提升,從根本上來說,鄉民主體意識的蘇醒和精神的振奮才是最為重要的。離開人的因素,一切都是空談。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單純由政府發動、自上而下的文化鄉建活動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滿意結果的原因。當然我們不能奢望當地民眾從一開始就完全能夠欣賞和接受公共藝術介入鄉建的方式,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畢竟當代藝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欣賞的。從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的經驗之中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項目越是能夠取得巨大的社會反響,鄉民越是能夠感受到生活的變化并從中獲益,這樣的鄉建方式就越有可能獲得鄉民的認同和支持。它們之間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反之亦然,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應該積極面對這個問題。必須承認,藝術介入鄉村是一套新的鄉村建設體系。雖然它已經在一些國家的局部地區取得初步成功,但它的價值究竟如何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十分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縱然有越后妻有的成功復興可供借鑒,可要在中國復制這樣的模式并非輕而易舉。在不同的國情條件下,如何最大可能地發揮公共藝術的觸媒效應,激發鄉村主體的情感認同與積極參與,繼而找到一套讓鄉村能夠形成價值回歸、社會認同、自身造血、走向繁榮的轉型機制,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努力探索的。
作者:吳嘉振 單位: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北川富朗著;歐小林譯.鄉土再造之力:大地藝術節的十種創想[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2、潘力著;金江波主編.地方重塑:國際公共藝術獎案例解讀[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
3、韋恩•奧圖,唐•洛干著;王劭方譯.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M].臺北:創興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
4、王夢佳.藝術激活鄉村——中國新農村建設的一條蹊徑[J].雕塑,2013
5、張琦.南張樓公共藝術調查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上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2010
6、雅昌藝術網專稿.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節如何復活鄉村?comment.artron.net/20150727/n764950.html
7、www.citylab.com/design/2012/01/swiss-village-becomes-experiment-modern-art/1037/
- 上一篇:建設項目投資控制管理建議
- 下一篇: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創新之路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