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在公共藝術教材的審美呈現

時間:2022-04-14 04:11:35

導語:戲劇在公共藝術教材的審美呈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戲劇在公共藝術教材的審美呈現

摘要:當前,我國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戲劇的呈現存在入選種類的有限與單一、內容呈現的程式化、意境創造的缺失與粗糙等問題。本文認為在兼顧戲劇審美特質與中職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戲劇進入中職公共藝術教材應遵循三個原則,即以綜合形式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以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以文化載體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在上述原則的指導下,本文提出了戲劇進入中職公共藝術教材的編寫建議,包括立足本土,海納百川;學科綜合,立體呈現;穿插活動,適當留白。

關鍵詞:戲劇;中職公共藝術教材;藝術素養

一、戲劇進入中職公共藝術教材現狀分析

本文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年版的《中職公共藝術教材•音樂篇》為對象進行分析。這三種中職公共藝術教材均涵蓋了戲劇的內容,其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包括舞蹈和戲劇兩項內容。并且,在這三個版本的教材中,均包含中國傳統戲曲,可見,戲曲在其中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因此,本文以戲曲為代表,詳細分析當下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戲劇的審美呈現問題。其一,入選種類的有限與單一。中國戲曲種類繁多,內容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戲曲劇種約有360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昆曲、墜子戲、粵劇、淮劇、川劇、秦腔、滬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河南越調、河南墜子、湘劇、湖南花鼓戲等。①一方面,在這360多種戲曲中,入選教材的戲曲種類非常少,數量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入選教材的劇種又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主要包括京劇、豫劇、川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粵劇等。并且,當下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出現的這些戲曲內容也較多出現在中小學音樂教材中。中職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延續,教學內容應具有延續性和補充性,盡量避免重復。可見,目前入選中職公共藝術教材的戲曲種類有限且單一。其二,內容呈現的程式化。作為音樂欣賞課程,戲曲在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大多以背景概述———曲目和知識點介紹———練習的方式呈現出來。筆者認為這樣的呈現方式雖然約定俗成,但也使具有敘事性特點的戲曲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將感性的藝術機械剝離,實在可惜。另外,在相關練習中,大多要求學生模仿表演,而缺乏主動發現與創造。如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微體驗”一節中共設置了6道題,其中的4道都與模仿音樂片段、方言、神態動作有關,余下兩題一為學唱,一為欣賞,均沒有與主動創編有關的練習。其三,意境創造的缺失與粗糙。戲曲包含生動的故事、優美的演唱、靈動的身姿、多彩的服飾,內涵豐富,意味雋永,構成一幅美的畫卷。然而,審視當下中職公共藝術教材,卻很難感受到戲曲靈動、多彩之美。除缺乏敘事性外,其問題還在于配圖和底色的粗糙。教材作為美的載體,除內容選取要與美相關外,其本身就應是美的,令人不忍釋卷。如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除“京劇”中“欣賞與哼唱”一節配有一幅黑白卡通臉譜圖畫外,其余均無戲曲相關圖片的展示,對青少年來說,無疑太過枯燥。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相對要生動一些,對每個戲曲種類都配有清晰且具有代表性的圖片,但在頁面的底色上卻有所疏漏,所有頁面的底色都帶有五線譜譜號和音符,介紹戲曲這部分也不例外。這雖確保了整本教材的統一性,卻也忽略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個性化呈現。

二、戲劇進入中職公共藝術教材的編寫原則

戲劇進入中職公共藝術教材,總體需把握兩點:一是要真實、完整、立體地呈現戲劇的審美特質;二是要契合中職學生的身心特點,以戲劇為載體,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筆者認為對中職學生而言,戲劇類課程不是專業化的賞析或培訓,而是綜合文化的學習與藝術素養的提升,教材編寫需把握以下三個原則:(一)以綜合形式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戲劇是一種綜合的藝術形式,“融文學、美術、表演、音樂、舞蹈等多種藝術于一體,由語言、動作、場景、道具等組合成為表現手段”,②在有限的時空里向學生展開一幅無限的文化圖景,這恰恰契合提升中職學生藝術素養的需求。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中,教育部明確提出要“建立德智體美勞教育有機融合、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③可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成為當代人才的重要標識。中職學生較早進入分工細致的專業化培養模式,被置于能力單一化的狀態。這種精細的專業模塊訓練體系在培養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使其思維范式過早被局限在專業里。狹隘的視閾束縛了他們對人生豐富性、多元性和無限可能性的思考,理性枯燥的訓練限制了他們對美的感知與表達。因此,可在完成專業學習的前提下,通過戲劇教學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戲劇在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的呈現需要體現一種綜合性,但這種綜合性并不是所有元素的簡單拼湊,而是視覺裝幀、文本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整體美。(二)以活動設計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戲劇是表演的藝術,具有多角色、多場景、多交流合作的特點,可以說,每個人都能在戲劇舞臺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一隅,這為培養中職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提供了平臺。戲劇賞析和表演中的審美體驗是中職學生獲得自我認同感的重要途徑。與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職學生有其特殊性,他們的專業基礎不夠扎實,學習能力不足,面對高強度的專業學習時往往力不從心,這些都易導致中職學生在自我認同上產生偏差,出現自我認識不清、角色定位混亂、挫敗感強、情緒焦慮等問題。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曾說:“藝術的體驗能夠獲得對人的主體意識的洞察,所以可以把藝術構想成自我理解的一個工具,使我們得以探索、澄清并把握我們對自己人性的感覺的一個途徑……所有人都力圖表示自我認識的人性化價值。沒有什么價值比這更深刻。而藝術就是我們所知道的實現這種價值的最有效的辦法,或者是最有效的辦法之一。”④因此,戲劇賞析和表演可為中職學生提供一種理解和表達自我的渠道。在對戲劇的體驗式學習中,通過對角色的理解和演繹,學生可在獨立與換位思考中慢慢獲得對人的主體意識的洞察,從而將自己的情緒與藝術表達相連接,獲得發現、梳理和闡發自我情緒的渠道,促進自我精神的成長,獲得對自我的正向認識,最終實現與他人、社會、生活的和諧共處。戲劇表演同樣也能增強中職學生的創作力和想象力,這也是中職學生應具備的素養。中職學校的技術訓練主要運用科學、理性的邏輯思維,會讓人覺得與藝術無關,實則不然。學校的訓練可使學生熟練使用勞動工具,掌握勞動技能,但人畢竟不是工具。康德曾說:“無論是你自己或別的什么人,你始終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把他當作工具。”⑤任何工作若重復操作,一方面會日漸無趣且難以突破,另一方面也會使人對自己的職業定位不準,導致職業熱情不高。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創造性思維不斷改造和突破技術,這種聰明才智與創造性思維的發揮往往源于新奇或愛好,這是一種帶有藝術特質的遐想。可見,藝術素養是一種職業素養,可讓學生獲得創造力與想象力,奠定藝術表達的基礎,從而保持職業熱情,主動謀求職業發展。綜上,戲劇在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的呈現僅有程式化的故事是不夠的,還應為學生提供一方舞臺,演繹故事,感知他人,發現自我,充分想象,主動創造。(三)以文化載體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戲劇包含豐富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等內容,追溯藝術長河中戲劇表現形式的變化、表現載體的發展、表現內容的變更,可以得到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包括時代的更迭、社會的發展、文化的交流、風俗禮儀的變化、倫理道德的演變等。因此,戲劇以豐富的形式將多元文化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可使學生既獲得藝術的享受,又受到文化的浸潤。同時,戲劇也向學生傳達了一種強烈的文化自信,如傳統戲曲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表現中華傳統美學,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富于藝術魅力。因此,中職公共藝術教材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呈現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戲曲,使學生在感受戲劇藝術之美的同時,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

三、戲劇進入中職公共藝術教材的編寫建議

其一,立足本土,海納百川。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具特色的戲劇形式,其傳承與發展有賴于學校教育,因此,戲劇教材的編寫首先要立足本土。立足本土強調的是戲劇文化呈現的地域性特質,但在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卻很少看到這樣的呈現。實際上,中職公共藝術教材在兼顧多元戲劇文化的基礎上也可有地域性特點。中職公共藝術教材應呈現不同時期、不同風格、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戲劇,帶領學生踏上一段多彩紛呈的文化之旅。然而,教材的容量畢竟有限,因此,可將紙質教材與電子教材、網絡平臺等相結合,紙質教材提供案例性的文本范式和導讀,文本的詳細解讀與音像資料的查閱則存在于指南下的電子教材和網絡平臺大數據庫中。這樣,教材既以開放性的指南式文本出現,又可向學生直接傳達一種包容、平等、理解的文化理念,同時也是一種音樂教育的課程模式。其二,學科綜合,立體呈現。戲劇文化由語言、動作、場景、道具、音樂等共同建構,需要在一種立體敘事的環境中展開,因此,教材也需以圖、文、聲、譜的方式立體呈現音樂文化圖景。在這幅文化圖景中,無論底色還是配圖,都應準確匹配相應的劇種及其藝術特點,配圖要具有代表性、說明性,同時畫面也要清晰生動,能準確闡釋戲劇的內涵。圖景中的“文”不是概念、背景、故事梗概、欣賞提示等的簡單拼貼,而是具有可讀性和敘事性的導讀性文字,生動流暢,闡述戲劇藝術的文化內涵,將戲劇中的各種元素自然銜接起來,拓展讀者的審美想象,拓寬作品的審美意境。圖景中的“聲”指的是音像資料的配備,應盡可能提供不同版本的音像資料,以擴大學生的審美視野,當然,也可連接網絡平臺。圖景中的“譜”是指戲劇中相關音樂譜例的呈現,這是當前中職公共藝術教材的一大缺失。實際上,無論是戲劇欣賞還是表演,都離不開樂譜的呈現,通過分析樂譜,學生可以更詳細地了解音樂,也更易學唱。其三,穿插活動,適當留白。在不影響理解的基礎上,中職公共藝術教材中戲劇的呈現也需適當留白,從而讓學生展開聯想,主動創造,對后續故事內容進行擴充和延伸,自主設計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及背景音樂等。活動設計需難易適度,與專業性的創作有所區別,鼓勵小組合作探究,允許成果呈現的多樣化,不設立絕對的評判標準,主要目的在于鼓勵學生對戲劇藝術產生持久的興趣,并不斷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作者:鄧蘭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