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文化城市公共藝術研究

時間:2022-01-06 10:27:23

導語:媽祖文化城市公共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媽祖文化城市公共藝術研究

摘要:媽祖是海上和平女神,莆田是媽祖的故鄉,關注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政策建設,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創新動力。以媽祖文化藝術為導向的莆田城市設計,既可承載城市歷史的主要文脈,又可凝聚市民集體的珍貴記憶,還能彰顯特定場所的精神理念,更能為莆田創造永續的文化遺產和社會價值。莆田城市公共藝術要展現媽祖“仁愛”的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需要政府、藝術家和民眾的共同參與。

關鍵詞:媽祖文化;城市公共藝術;莆田;歷史文脈;人文精神

當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從規模向質量的轉型期,經濟發展不再是衡量一個城市發達與否的唯一標準,文化氛圍將成為評價城市的另一重要標準。“基于中國當下的社會現實,以文化藝術為導向的城市設計,不但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必然需求,而且必將對未來的城市發展和格局建立起到關鍵性作用。”[1]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建設為公共藝術的介入提供了極大空間,但精品率不高。“最早公共藝術的提出,它的針對性很明確,是以提升城市美譽度為目的的城市公共藝術。”[2]170城市公共藝術是由多學科、多層次人員共同參與提出的城市空間美學建設方案,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民眾,在公共文化建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隨著我國城市規模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文化需求的多樣性使公共藝術成為急速發展的中國城市不可回避的時代課題。中國的“一帶一路”開辟了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媽祖是海上絲綢之路和平文化的使者,媽祖信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支柱。莆田是媽祖的故鄉,加強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政策建設,不僅能有效助力于莆田的未來發展,還能對其他信仰媽祖的城市產生示范性效應和較大的社會價值。

一、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概況

(一)莆田城市歷史文化。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莆田地處福建沿海中部,陸域面積430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00平方公里,北依省會福州,南接特區廈門,鄰近泉州,與臺灣隔海相望。莆田因港而生,因海而興,自南朝置縣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83年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莆田的文化教育較為發達,歷史上科甲鼎盛,重教興學風氣濃厚。“閩中莆田享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譽。”[3]“唐代杰出的文學家黃滔,曹洞宗的創始人之一本寂(俗名黃崇精);宋代以布衣之身獨立編纂長達200卷的巨著《通志》的大史學家鄭樵,北宋名臣、文學家、大書法家、寫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專著《荔枝譜》、主持建造著名的泉州洛陽橋的蔡襄;南宋豪放派詩人、江湖詩派的泰斗劉克莊;被歷朝敕封為天后、譽為‘和平女神’的林默(媽祖),理學家林光朝,‘三一教’的創始者林兆恩,南宋抗元英雄陳文龍,明末抗清名臣朱繼祚等等。歷代莆田人著作總共3000多部,其中被《四庫全書》收入的有40部,存目60部。”[4]另外,莆田在體育、戲劇、繪畫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莆田畫壇,明代先后涌現出李在、吳彬、曾鯨、宋玨等四位開宗立派的大畫家,近代國畫大家李霞、李耕和黃曦古典人物畫享譽海內外。(二)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現狀。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雖然生發了新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但把設置在公共空間的藝術品等同于公共藝術,無疑是弱化或忽視了公共藝術應有的培育社會公共精神的美育職能。目前,城市公共藝術出現良莠不齊的多元化傾向,莆田城市建設也不例外。首先,莆田城市公共藝術品以往多以雕塑和壁畫為主,其創作與管理建設雖取得了一些成效,卻也存在問題,如缺少針對民眾信仰特質的公共藝術整體規劃(包括公共藝術計劃和設施),較全國其他城市的公共藝術發展相對滯后;莆田城市公共藝術建設對前期資金投入與方案確立的考量和實施后的監管難免有所失衡,甚至出現一些推倒重來的建設方案,造成了巨大浪費。其次,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開發商的資金投入、政府固定的財政撥款和項目的專項撥款。但由于審美的局限、監管體系的不健全以及過度商業化的開發,部分公共藝術建設為了迎合短期內的城市活動,出現了濃郁的商業氣息和質量較低的現象,沒有統籌安排樹立系統且可識別的城市形象,既與城市文化精神風貌不相協調,也難以與社會大眾產生廣泛而貼切的心理效應。因此,莆田城市公共藝術不僅要注重視覺審美的物質層面,還應注重建構與地域文化密切交融的精神層面。在項目決策中,能否傳承城市的歷史文脈并反映民眾的意志,是公共藝術在地性所應有的人文關懷。

二、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政策思考

城市公共藝術代表著城市的公民意志與價值選擇,在激活城市空間、打造城市景觀、塑造城市文化等“軟環境”建設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公共藝術既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點睛之筆,也是現代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和最大的精神財富。(一)國內外城市公共藝術政策述評。自20世紀中葉以來,很多國家和地區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政策。歐美一些城市都圍繞各自城市主題,將大量資金投入于對城市原有格局的補充修改、對地標建筑和公共藝術品的配置,并使之充分承載其城市的歷史文脈,形成富有感染力的城市風貌。如倫敦、巴黎、紐約等文化名城,根據自己的定位打造富有競爭力的城市IP,而且越來越多的金融城市逐漸向文化轉型。日本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雖未制定明確的公共藝術法規,但因公共藝術概念的普及,政府的鼓勵政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大量資金的投入,城市公共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并惠及鄉村。如瀨戶內海藝術節和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分別為社會帶來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并推動了當地的產業復興。韓國于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文化立國”戰略,并于1995年實施公共藝術百分比政策,使之在社區改造、景觀營建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首爾的駱山藝術公園和釜山的甘川洞文化村即是通過公共藝術的介入而提升空間品質的都市和鄉村案例。浙江臺州于2005年底推出《關于實施百分之一文化計劃活動的通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年的《浙江省城市景觀風貌條例》,明確立法,規定了公共建筑的藝術品配置和百分比預算,成為全國針對城市景觀風貌管理的首例。這一經由政策的扶持與引導,因地制宜地發展城市公共藝術的模式,對莆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公共藝術營造的人文環境及其生態的可持續性要素如何協同介入城市空間,促進莆田城市文化的良性發展,需要反思其深層次的內涵,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依據。莆田城市公共藝術若能重視以媽祖為主題文化的挖掘,則可為莆田社會經濟的發展積蓄強大的競爭力,因此加強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文化政策建設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二)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文化使命。莆田城市公共藝術與其政治、經濟、科技及藝術風尚、審美趣味密切相關,它是多形態多功能的,不只是視覺美化的形式;作為生態的修復、綠色基礎設施的構建以及公共精神的培育,它也在因地制宜地形成一種為社會解決問題的智慧機制,激發莆田人的文化精神和審美創造力,具有持續而廣泛的社會價值。以“軟城市”為目標的城市建設與發展思路,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應以媽祖文化藝術為導向,通過系列與公眾深層心理產生情感共振的意象群體,展現莆田民眾的意志與審美,直接體驗到最具核心的精神文化;在優化莆田城市公共空間品質、彰顯城市品格、活躍文化氛圍的同時,培育莆田城市的創新動力。如湄洲媽祖祖廟那尊頭戴鳳冠冕旒,身披斗篷,手托如意的媽祖雕像(見圖1),以漫步式的姿勢高高昂立在湄洲之巔,注目著彼岸。莊重的神情里充滿著仁愛和慈悲,似在巡視海峽的動靜,維護兩岸的和平。雕像成為湄洲島的地標,是莆田社會意志和民眾精神的最好載體,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來湄洲島朝圣媽祖的游客,聚增了人氣,也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可見,單體藝術品可以激活一個原本單調的空間,還能引發人們的集體文化共識,并產生豐富而圖1湄洲島媽祖石雕像多元的效應。而代表莆田各階層民眾價值觀的媽祖主題公共藝術,可構成莆田市最富魅力的文化符號,盡情詮釋城市的文化精神,使媽祖文化的特質效應更具輻射和引領效果。在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建設中,中國希望向世界傳播分享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贏得世人的普遍關注并造福人類。媽祖文化兼融儒、道、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最好紐帶之一,因此,莆田要整體規劃城市公共藝術,在城市公共空間及重要節點融入品質兼優的媽祖主題公共藝術,凝聚莆田城市精神,培育并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公共藝術精神理念。(三)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路徑。媽祖文化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和中國新海洋文明觀,是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岸各國及海峽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橋梁。莆田市在公共交通的功能空間、居民社區的綜合空間及商業服務空間等方面的建設尚待補充提升,尤其是文化空間的營造更應整體規劃。城市公共藝術須由政府、藝術家和民眾三方各自承擔不同的角色:為了體現個人的創造價值,藝術家熱心投入藝術創作;為了體現生存價值,民眾提出合理的訴求;為了體現存在價值,政府要出臺政策支持民生、改善環境條件。要平衡三者之間的關系,則需要長效有力的協同機制。莆田城市公共藝術要展現媽祖“仁愛和平”的人文精神與和諧理念,需要政府、藝術家和民眾的共同攜手參與。1.組織制定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整體規劃莆田應盡早組織摸底調研,準確把握各區域公共藝術的需求與短板,制定實施公共藝術發展的整體規劃,使之融匯城市文化歷史、景觀風貌,并與莆田整體城市建設規劃同步,既可避免與城市的格局和文化脈絡相脫節、不協調,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又可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社會效益。2.加快組織成立莆田公共藝術專家委員會(智庫)及莆田公共藝術推廣指導中心為實現莆田公共藝術政策的落地,應盡快組織成立公共藝術專家委員會(智庫),在相關職能部門協調下,開展莆田公共藝術立法和普及的前期工作,并設立公共藝術推廣指導中心。如定期舉辦公共藝術講座,普及公共藝術概念,提高市民對公共藝術的認知度,引導并鼓勵民眾積極參與。政府的倡導和公共藝術委員會的專業把關,可以更加有效地帶動市民熱情參與公共藝術的思考、探討與建設。3.抓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莆田城市地標公共藝術品根據莆田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規劃與定位,建議面向全國及海外華人征集方案,以國際標準打造莆田媽祖城市文化新地標,著力完成幾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共藝術作品,凝聚文化力量,帶動媽祖文旅產業,增強媽祖故鄉民眾的歸屬感和自豪感。4.建立相關法案機制,在不斷完善中形成莆田公共藝術優佳方案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實踐,逐步探索出適合莆田公共藝術發展的管理機制和政策,如建立專家藝委會評審管理機制。另外,莆田公共藝術創作與實施的基本策略,涉及藝術方案的獲取渠道、評審和選拔機制等,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資金保證只是一方面,真正重要的恰恰是通過立法形成的文化政策和機制保障,健全一個很好的文化機制,保證我們的城市中好的作品、好的項目和好的計劃能夠良性發展。”[2]171在莆田城市規劃設計中,公共設施與公共藝術的配套融合,是讓文化藝術更好地融入城市空間(見圖2),涵育居住于其中的市民,使他們在日常交流互動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以媽祖為主題的莆田城市公共藝術,可結合規劃目標反復研討,不斷加以完善,構建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優佳方案,引領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莆田市以往的公共藝術作品,雖大致體現了媽祖主題,但目前市區尚缺乏地標性的亮點作品,以及符合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發展定位的媽祖宣傳類衍生作品,且未能與城區的文化資源及公共設施深度融合配套,這些都給未來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充分發展提供了較大的空間。

三、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價值意義

(一)市民集體珍貴記憶的凝聚。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提下,民主的動力、思想的開放和國際視野的拓展、個體意識的覺醒等,都亟需以視覺美的形式營造藝術氛圍,慰貼人們的心靈;然而,具有公共性的藝術作品并非等同于公共藝術,在地性始終是其重要本質,必須與當地的人文環境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我們更強調公共藝術的發生、發展、傳播這樣一個過程,也就是從來沒有認為公共藝術僅僅是一個藝術作品,它包括社會話題、市民互動、媒體傳播,甚至是文化衍生,它是一個生態系統。”[2]175莆田市不僅有大量鋼筋水泥的建筑、公路、立交橋等各種公共設施,以及法院、醫院、商場、學校、賓館等諸多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機構,還有密切關聯民眾生活的內在需求和理想精神,其中包含那些銘記莆田民眾在悠長歲月的交流互動中所達成共識的習俗及情感記憶。如湄洲島每年約定俗成所舉辦的隆重的媽祖祭祀活動(見圖3)以及湄洲島的《媽祖》演出(見圖4),準確地把握了媽祖故鄉子民的文化心態和情感共振點,較好地凝聚了媽祖故鄉子民集體的情感記憶。因此,以媽祖為主題的城市公共藝術作為莆田城市建設的指標之一日漸形成共識。城市公共藝術的公共性、在地性與藝術性,在其創作過程中能喚起城市居民的成長經歷和心靈深處的集體記憶,其內容、形態、色彩、質地、場所以及環境等各因素,運用不同的設計處理方式,可引發不同的審美感受,使城市公共環境富有濃厚的地域文化氣息。總之,凝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媽祖主題城市公共藝術,能交融映襯著莆田市民的情感生活及精彩的社會活動,而城市公共藝術作品中的紀念、宣傳、啟示、裝飾和標識等功能,也可使人們樂于享受并藉此改善自身的生存環境,提高日常生活的品質,并潛移默化為莆田城市居民的集體意識。(二)特定場所精神理念的彰顯。“公共藝術的存在,大到公共建筑藝術、城市公共環境與景觀藝術的營造、社區或街道形態的美學體現;小到對公共場所的每件設施和一草一木的藝術意向,無不反映著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活歷史與文化態度,締造著一座城市的形象和氣質。”[5]城市公共藝術是為城市民眾服務的,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宜人的方式來構筑,其所具有的公共精神體現為充分尊重和維護民眾的文化認知和體驗。優秀的公共藝術品都帶有與特定場所及其使用者緊密相關的故事。這里所指的場所是一種深藏在記憶和情感中,能體現人們生活方式和存在狀態的整體氛圍,它含有某種心靈歸屬感或精神家園的意味,會直接影響城市公共藝術存在的效果。莆田市特殊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構成了民眾從事各種活動的場所背景。公共藝術不僅要與周圍建筑風格和功能相呼應,還要考慮到民眾的各種心理需求,進而呈現出整體的和諧與秩序,成為城市場所精神形象的表征,使人們透過城市公共藝術感受到最具特色的城市文化。以媽祖為主題的公共藝術(如圖5)不只是以美化裝飾空間為目的,使人們從中獲得藝術美的享受,其中還融入藝術家真切的人文關懷,也使不同社會階層的媽祖故鄉子民在靜觀中參與交流評議,產生情感共鳴,有利于傳達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公共精神理念,并弘揚社會公共價值觀念,以真、善、美引導民眾對深層次人文關懷的向度進行思考,進而提升其精神境界。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是將藝術搭建在城市與民眾之間的橋梁。在城市美化的建設領域中,無論是戶外的公共場所,還是室內的公共空間,都應體現出媽祖民眾的智慧,在媽祖故鄉子民的日常生活中,烙下莆田城市文明進步的足跡。(三)城市歷史主要文脈的承載。莆田城市歷史文脈乃千百年來一代代先人留下的歷史文化的積淀,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如文化名人故事、歷史遺跡和文獻檔案等,可承傳城市傳統文化精髓,彰顯城市個性,增強民眾認同感。莆田的歷史文脈已構筑了一個個精彩的生命體系,乃城市精神文化價值的符號。深入挖掘莆田城市文化底蘊,為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提供創作資源。莆田城市公共藝術在傳承延續其文脈的同時,賦予了新時代的文化內涵,使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承載著莆田媽祖故鄉子民的內在精神氣質與文化基因,以審美的形式凝固成視覺識別符號,深度介入到莆田城市建設與社區環境改造的整體規劃中,以自然的方式融入并協調莆田社會歷史文化生態各系統之間的關系,將城市的歷史文脈、社會理想以及媽祖故鄉子民的公共精神標立于世,明確傳達出媽祖故鄉子民的精神理念,使其具有親切感又易于接受,激勵民眾勇于創造新時代的城市文化。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人文精神將伴隨媽祖故鄉子民的奮斗歷程而熠熠生輝。

四、結語

以媽祖文化為城市精神亮點的公共藝術項目建設,是構建莆田城市文化精神、打造莆田城市新景觀、發展莆田文化旅游的極佳途徑,其規劃建設應與城市公共設施建設同步進行,不僅可避免重復建設的污染與浪費,還可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社會效益,造福媽祖故鄉子民。綜上所述,千年女神媽祖及其信仰為莆田城市公共藝術的發展儲備了豐厚的文化資源,關注莆田城市公共藝術政策建設,有利于培育市民的創新動力。以媽祖文化藝術為導向的莆田城市設計,既可承載城市歷史的主要文脈,也可凝聚市民集體的珍貴記憶,還能彰顯特定場所的精神理念,更能為莆田創造永續的文化遺產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王中.城市復興新視野:“軟城市”與公共藝術[J].雕塑,2019(3):50-53.

[2]武定宇.2015中國公共藝術專家訪談錄[C]//王中.被誤讀的公共藝術.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

[3]俞宗建.閩中畫派藝術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7:6.

[4]福建炎黃文化研究會.八閩文化研究叢書:莆仙文化研究[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6.

[5]李木子.論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的隱喻功能[J].藝術百家,2013(1):219-221.

作者:柯立紅 單位:閩江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