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變革下藝術形態改變
時間:2022-08-24 03:42:58
導語:時代變革下藝術形態改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時光的車輪馳行到今天,我們發現,彼此矛盾的各種物質和精神存在,都在當代舞臺上擁有著自己的生存空間。它們雜混在一起,形成一道獨特的共生景觀。正是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實孕育了當代中國藝術形態發展的多種可能性。數字時代信息的交流加快了整個社會的運轉節奏,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聯結方式。網絡罩住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舊有的田園牧歌式的悠然散淡已遠離我們。
物質生存方式的改變浸染到人們的精神領域。此前作為支配社會精神生活主要內容的傳統觀念和古典情懷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當下時代這種新的物質與精神的現實改變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昔日遠離人們生活進行訓誡式的貴族藝術形態已逐漸被人們放棄。比如,大眾化美術形態是今日美術生存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當下時代社會文化現實對美術的首要要求。這一要求影響了美術的題材選擇、語言行式及精神訴求:日常瑣屑生活場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畫,乃至某種程度的媚俗傾向的出現,都是現實文化邏輯使然。
當下時代這種新的物質與精神的現實是藝術題材變化的現實文化根據。物質現實的變化促使藝術創作者以多方面的準備,使大量新材料進入美術界語言范圍。非架上美術形態的發展才真正獲得了自己的實現根據與可能。裝置藝術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漸成主流、影像藝術的被大眾接受,都與當下時代現實中新的物質生存方式的變化密切關聯。隨著對外開放的逐步展開,西方各種信息的涌入,對中國舊有的藝術形態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這從多方面影響著當代的美術面貌,使當代美術開始擺脫工具主義命運,遠離功利主義而回歸本體,這是當代美術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
在逐漸寬松的文化生存環境中,當代藝術家能夠以更健康的心態對待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影響,對本土藝術精神和西方藝術觀念的繼承、吸收、借鑒、取用甚至拿來都逐漸正常。而近10年的美術實踐也表明,真正正常的交流不僅不會使我們與傳統割斷聯系、成為西方的翻版;反而,自由的選擇、對比還會更快地促使我們走出古老禁閉的神話,尋找到屬于現代也屬于自己的言說方式。文化環境的多樣性意味著不同面目和性格的精神方式的共存,這使當代成為一個充滿疑惑、期待的年代。當代美術作為時代精神的重要力量,怎樣以自己特有的面貌為當代文化提供責任和力量,是時代的期待。隨著經濟開放政策的實施,當代的中國終于開始逐級地融入到這個世界。經濟交流的頻繁架起了通向世界的橋梁,也為文化交流帶來了便利。更多的西方美術家和他們的作品有機會進入中國;更多的國內美術家有機會走出國門,去世界各地的美術館研究西方美術史上的精品;更多的國際藝展和拍賣行中開始出現中國藝術家的身影和聲音……當然,這種交流的暢通也給當代美術帶來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文化交流渠道的暢通為當代藝術家全面及時地了解世界美術的發展狀況提供了條件。在對西方美術觀念、技法的借鑒中,全面深入地研究是有選擇地取用的必要前提。藝術家們在對當下現實的關注表現中運用的西方藝術手段與自己的現實情境間已有了更為恰當的融合;觀念與技法的學習借鑒更為積極有效地表現了作品的內涵。這種藝術創作中學習、借鑒的自由境界的獲得,的確得益于文化交流渠道的暢通給藝術家帶來的更為開闊的視界。
藝術外部生存環境運作機制的引進。藝術活動中利益訴求的出現:市場經濟的無孔不入、物質力量的強大為藝術市場的形成提供了廣闊的時代背景。而具體操作方式與運作模式的建立亦為藝術作品的流通和增值提供了可供依托的方式。藝術家的創作及作品進入市場曾一度引起美術界與批評界的激烈爭論。藝術作品通過市場實現和確認自己的價值是現時代美術得以生存的唯一方式,也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盡管不同聲音的爭論仍然存在,在推進的市場逐漸實踐中,利益化與非利益化的創作行為和藝術作品都逐漸接近了自己適合的位置。也許這正是未來美術存在的合理格局和恰當方式。
曾有人認為:“中國藝術在當代之后發生了嬗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化斷裂的現象,而我們試圖硬性給藝術歸納連續性,實際上也是徒勞。因為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遭到破壞。”事實上,經過對當代社會文化現實的梳理,我們清楚地發現,是轉變了的中國社會文化狀況的轉變為當代美術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使之走上了較為純粹的發展之路。
- 上一篇:安委會打非治違工作方案
- 下一篇:全市打非治違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