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板塊教學探析

時間:2022-12-05 08:25:10

導語:大學語文板塊教學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板塊教學探析

摘要:大學語文常被人理解為“高四”語文。學術界針對大學語文被邊緣化的問題,一直希望從改革大學語文教學的方式上尋求突破。可從定位、教材、方法、考核等五個角度敘述大學語文的改革之道。順應互聯網時代的特征,立足“通識教育”的大環境,明確大學語文課是培養大學生人文性這一根本任務。

關鍵詞:大學語文;板塊教學;人文素養

大學語文邊緣化的問題,學術界一直用改革大學語文教學的方式尋求突破。但現階段比較尷尬的是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仍然長期處于徘徊和滯后的狀態。大學語文課程不僅得不到學生的理解和重視,教授大學語文的部分教師和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學校也未真心對待過大學語文這一課程。部分大學語文的任課教師迫于科研、晉升職稱等壓力,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過于吝嗇,導致大學語文的教學模式固定單一。本文梳理了一些當下大學語文教學的情況和現狀,結合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的一些教學方法,爭取為大學語文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一些基礎性的驗證。

一、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梳理

(一)爭論不休的功能定位。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及所屬功能,一直以來就是學術界討論的重點,相關研究的論文數量也較為可觀。“通識教育課”“公共基礎課”“公共必修課”“母語教育課”等,這些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都集中在其通識性、工具性、人文性、母語性的爭論上。2004年昆明的全國大學語文年會明確提出“大學語文的素質教育具體落實在人文素質教育層面”,但對素質教育的內涵和真諦理解和實施起來也不是一帆風順,更不能一蹴而就[1]。有些學者為了快速提高大學語文的學科地位,開始從社會功能來詮釋大學語文的功能,一心希望把大學語文打造為復興傳統文化的文學課甚至是影響學生心靈的思想道德課。同為公共必修課,大學語文的課時一般為大學英語課時的四分之一,多數小于36課時。如此濃縮的時間想要復興傳統文化,幫助心靈成長,只能理解為是一種泛政治化的口號。這種錯誤的課程定位讓學生把學學語文當成了任務,學習樂趣更是無從談起。語文教學要有學理支撐,有了目標和方向后,一線教師才能避免職業倦怠。但目前大學語文恰恰碰到的就是這兩個問題,從學理方面看,其發展方向模糊不清;從實際處境看,其不屬于“法定的”學科,沒有明確的專業歸屬感。從這兩個問題入手,解決一些實在的問題,才能為大學語文的發展找到方向,帶領大學語文教師踏上康莊大道。(二)模棱兩可的學科歸屬。大學語文教師在學科歸屬和科研領域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教師是知識傳授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傳授者和組織者。現階段,在全國高等院校中除專科學校外,多數高等學府并無專職的大學語文教師,更多是由從事文科教學的教師兼職大學語文的教學工作。因為多數任課教師是兼職講授大學語文,所以教學內容會隨個人的科研方向而隨時變更,課堂內容變為科研成果報告會。大學語文的學科定位不明確、課程體系不系統等原因造成一系列的后果。在科研道路上,相關的任課教師沒有固定、長期延續的科研方向。大學語文專業的科研沒有形成規模及可持續性,其學科的存在和學術地位就勢必受到質疑。(三)自圓其說的自編教材。大學語文課程國家教育部并無統一制定的教材,專家本著不同的編寫思路,在自編教材的選文和結構上有不同的側重點。按照朝代時間來構建教材框架的教材,文學史的成分占很大比例。相當于一本濃縮的中國文學史。徐中玉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語文》教材和王步高主編的1999年版的《大學語文》等都是如此。按照詩歌、散文、小說等體裁進行分選的教材也有穩定的使用群體。因為體裁的關系,這類教材一般還夾雜一些應用寫作類的文種介紹和練習。近年,教材形式多是按照人文主題提煉出關鍵詞,以此分成若干單元進行文章的選擇。稍有新意的編者,配套了PPT課件及圖文資料。但筆者以為,大學生鑒賞選文的途徑和模式應該是先體驗,再理解,最終學會表達。圖文資料豐富了教材的形式,但選文的鑒賞并不是幾幅圖片就能充當媒介的。正如只看一幅佝僂的背影圖,絕不會完全體會到朱自清對父親的復雜感情一樣。(四)單一模式的教學方法。大學生誤解大學語文,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大學語文現階段的“文”“語”教學比重失調,大學語文在課堂教學上失去了自己的教學對象。有人把大學語文稱為“高四”語文,因為有的任課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還在沿用高中的教學模式。閱讀選文、作者介紹、文章思想、整體層次、實際結構等按部就班地一一學習。教材中的選文多為文學經典,這些選文的基本情況稍有基礎的學生都已完全知曉。至于整體層次結構等問題,學生已經強化練習多年,這方面相比于大學教師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大學語文課堂不應同其他外語類一樣,被當做技能或者器具,該是學生了解社會的窗口和渠道。當今網絡新時代,課堂上借用多媒體進行教學也成為趨勢和常態。作為文科類的教師,多媒體教學的技術都還有待提高。部分教師PPT課件一成不變,照本宣科。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僅僅靠圖文并茂的課件來吸引學生,并不能完全點燃學生熱愛閱讀、積極生活的導火索。要讓學生體會到文學的魅力,除了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之外,更要用多種教學形式讓文學和歷史、社會現實相結合,激發學生的興趣,排除語文的空洞感,最終能和審美相連接。除課件問題以外,很多院校的大學語文精品課程的建設也是虎頭蛇尾,在線教學視頻無法播放或長時間未更新,并未起到很好的模范或者借鑒作用。(五)千篇一律的考核形式。作為公共課的大學語文,學期末多定為考查性質的課程。選用人文主題類教材的任課教師,多是采用小論文的形式來結束課程,感想、心得、散文、議論文都可以成為最后的考試成果。選用文學史成分教材的任課教師,多是采用文學專業的標準試題試卷,考前為學生勾畫重點,考試降低試題難度。題型多是名詞解釋、名家名作名句填空、古詩詞翻譯鑒賞等。兩種形式各有利弊,前者自由但缺少衡量尺度,后者尺度精準但缺少實用價值。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通過考試形式強迫其學習過多的文學史內容,對其來講并無任何實際價值,且只會增加其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排斥。

二、大學語文板塊教學新模式

(一)板塊教學的課程定位必須立足學生。2015年國家教育部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將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轉為應用技術型大學。這是一個信號,也是我國高等教育今后的一個方向。轉為大眾化教育的高等學府,今后的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職業技能人員,這里的高素質包含人文素養。非中文類的學生,大學課程一般包含專業課程、外語課程、就業指導課程、思想品德課程等,能夠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課程只有大學語文了。當今提倡的通識教育也開始逐步重視大學語文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語文是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基礎和必需品。“語”能夠激發對生活的熱情,“文”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大學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培養一種創新、思辨的能力,使學生學會質疑、學會思考、學會論證和學會表達。同一經典篇目,大學語文解讀的視角要多角度、更有深度。例如高中生理解的《氓》是怨婦詩,是一個女子從戀愛到被遺棄的過程。但是,這種理解完全是負能量的延續,單是如此膚淺,此文章也不會成為經典,并流傳幾千年[2]。詩歌的理解需要結合個體的經歷去解讀。每個人讀一首詩的理解不同,可以從詩中品味生活、生命。大學語文中的《氓》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感傷,也可以理解成戀愛變為婚姻的無可奈何,當然更能理解成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每個階段都是“情動于中”。《氓》可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即如何在將來的婚姻中不忘初心。大學語文教授的知識是要擴展學生生命的厚度,帶給學生的是一種終生學習的習慣和能力。(二)板塊教學的教學團隊需要引入專職。大學語文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體驗到原文的真實,理解領會選文背后的啟發感想,最終產生共鳴,能夠表達出個人的意愿。這一切激發的環節需要有一個課程設計者。高等院校可以專門成立大學語文教研室,設立專職教師崗位,針對各自學校學生的實際制定目標教學、設計安排課堂模式。總的指導思想是細分教學內容,按照新型教材的單元來選擇不同的教師進行教學。大學生的人文興趣和知識積累大多不同,專職教師的工作就是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設計好課程,選擇最為合適的任課教師。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精力投入,術業有專攻。課程設計者要合理安排教學資源,如先秦文學單元由主攻先秦的教師來講授,西方文學單元由外國文學的老師來解讀。學生不再是接觸泛泛而談的文章結構、篇目中心思想等索然無味的“高中語文”,學生聆聽到的是專業教師自成體系的獨到見解。這樣就能保證每堂課的內容都是精彩絕倫,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每堂課都是語文盛宴。高屋建瓴的內容除了擴展學生的知識和眼界外,更能激發學生內心對某一小點的興趣,或文字,或詩歌,或作家,或思想。只期待大學語文課程結束時,總有內容能夠觸摸到同學的內心。由此,激發他們通過閱讀主動提升人文素養。每位教師都要樹立這樣的觀念,大學語文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完成自我價值的開發,而不是文學知識的普及。細分教學內容的優點是“因材施教”。雖然大學語文的總課時有限,但是教學內容細分化可以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量體裁衣”,既滿足了學生的實際需求,也避免了教學內容的千篇一律[3]。在制定課程內容時,專職教師可根據經驗為每個專業的學生增添幾節特色課程。為外語專業的學生設置漢字、戲曲類的課程,這些內容可以解答外國友人對漢文化的好奇;為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設置演講類的課程,可以從側面提高學生的表達溝通能力。(三)板塊教學的配套教材必須順應時代。學術界主流的觀點認為大學語文是人文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筆者更愿意把大學語文具體理解為學生了解社會的窗口、步入生活的導師。新型的大學語文要灌輸和培養學生創新、思辨的習慣和能力。將大學語文的教授重點從知識的普及轉化為通往社會的窗口和載體。如果只是在課堂上解讀幾篇教材文選,解釋幾個字詞短句,這樣不僅達不到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就連最基本的課堂效果也不能保證。教材是大學語文改革的關鍵。傳統的改革方法是經典篇目之后,增加一些聯系社會的問題思考,補充一些課外篇目和書名,學生自行閱讀。這種課上學習課下閱讀的模塊式教學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但現階段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授對象是一群“90后”“00后”,智能設備的使用占據了他們大部分的空暇時間。接受并順應這個趨勢,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對大學語文來說極為有利。把學生課前課后需要閱讀的篇目通過APP或者微信公眾號推送出去,用學生喜愛的方式去完成經典篇目的閱讀。形式的新穎帶來課堂效果的提升,何樂而不為[4]。完成后的新型教材是動態的。第一步是以學生的需求為核心,依托時代背景,聯系當下實際,選出最基本的教學篇目,構成課堂上的書本教材。篇目兼顧傳統經典和東西方文化。第二步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和智能終端設備(手機),在課堂之外為學生推送一些經典篇目和熱點網文,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時進行選擇性的閱讀。通過APP和微信公眾號推送大量的經典選文和教師感悟,能彌補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大班教學課堂互動不足的缺陷。第一步是為大學語文課堂備好基礎材料,第二步是為大學語文課外增添額外佐料,如此學生定能享受到人文素質的饕餮盛宴。只要訂閱APP和關注微信公眾號,師生交流不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可以隨時隨地在平臺上進行互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種將精華信息匯集整理的形式,可以無限拓展大學語文的課堂,只要這個平臺一直存在,它就會延伸到課堂外,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學生的人生里。(四)板塊教學的教學方法需要形式多樣。開發課程是專職教師的核心工作。在設計課程的時候要避開高中語文的框架和模式,輕文本結構研究,重文本的內涵鑒賞。完成好的課程設計能指引學生看清大學語文的應用方向,帶領學生體驗大學語文的真實價值,讓學生學會看清文本之后的真實意義。改革現有的大學語文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領。大學語文帶給學生的應該是思辨的理念,教學方法更要依據教學內容而變化。創立學習小組,課堂主題討論,任務驅動練習等教學方法不再贅述。舉一個教學實例,闡明大學語文教改的指導思想和教學方法。在文言文的教學環節,大學語文教師要拋開高中語文的逐字釋義,全句解讀,通篇意譯的模式。“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的翻譯眾所周知,坦然接受這個翻譯不是大學語文的目的,讓學生大膽假設出“妾畏臣”的原因,最終找出正確答案,才是大學語文教學的成功。采用自由結合選擇的方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將學生分為兩個任務小組。一組查找女部漢字的論文,總結女部漢字的規律。一組查找《孔雀東南飛》《鶯鶯傳》《西廂記》中關于婦女命運的資料。課下完成資料收集,課堂小組討論。一組通過釋義“妾”字,延伸出“婚”“嫁”“娶”等女部字,詮釋古代婦女的不平等地位。一組通過《鶯鶯傳》發展為《西廂記》的演變,明確紅娘是自由戀愛的代表,強調婦女地位的升格。在點評環節,關于婦女地位高低的問題,教師用漢字演變和戲曲發展的事實,讓學生認識到文學與歷史和文化的承載關系,在增加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提升學生對大學語文的興趣。同時,依托APP和微信公眾號的存在,教學形式和方法變得更加多樣。推送熱點文章,優秀網文點評都可以由教師在線上指導學生來完成。鼓勵學生參與和大學語文有關的征文、演講等校園比賽活動,提高學生語文能力也豐富校園文化建設。(五)板塊教學的考核方式側重原創。大學語文的傳統考核方式多是小論文或標準試卷。小論文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學生常抄襲網文充當原創性文字,論文原創性教師無從知曉,有失公允。試題試卷形式解決了公允性的問題,卻會打擊學生學習文章的積極性。新型的大學語文是要解決學生閱讀的問題。為驗證學生是否保持閱讀習慣,考核內容只選取要求閱讀的課外篇目。結合個人情感的短文感想、喜愛作品的獨到見解、社會熱點的認真解讀都可以成為試題。三五道大題可以構成一份試卷,每道試題用多選一的方式出現。既保證了文字的原創性也兼顧了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在考核形式上可增設加分模式,學生只要提交了征文、主題辯論、演講等校園大賽的參賽、獲獎證明,就會相應地增加一些分數,承認并接納其在課外所做的嘗試和努力。

三、結語

大學語文的受眾對象是高校的大學生,應用型的社會需要具有人文性的高素質建設者。大學語文的教學和改革要以此為主導和方向。大學語文教學的新模式是要堅持培養社會高素質建設者的人文性這一方向,順應時代,圍繞教學對象對其進行人文熏陶。教育者只要不斷走在探索的大路上,就總會找到大學語文課程的最佳教學方法。今已舉出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探索出的一些方法,望在一線教學的同仁給予指正。

作者:陳飛 單位: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參考文獻]

[1]陳小亮.語文能力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并重——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嘗試[J].文學教育(上),2017(1):121-123.

[2]徐桑桑.“文選型”語文教材研究[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7(1):19-21.

[3]毛平,闞倩,等.移動閱讀用戶采納行為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6(12):49-53.

[4]沈思.高校用戶移動閱讀采納模型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3(3):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