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01-25 10:23:39

導語: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研究

摘要:藝術院系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有助于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陷,建立新型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創新思維,塑造人文精神與審美意識;提高終生學習意識,深化知識遷移能力,完善自我反省機制。

關鍵詞:藝術院系;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

大學語文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主干課程,具有傳承民族文化、豐富知識底蘊、培養道德情操、陶冶審美情趣等現實意義。然而,面對市場化的發展趨勢和職業化教育的日益普及,當代大學語文課程面臨教育實體不斷經濟化與制度化的考驗,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尷尬與缺位,這種困境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社會市場化與教育職業化給高校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與推廣施加了直接壓力。在利益導向驅動下,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宗旨與培養目標向商品經濟傾斜,職業化教育的發展方略成為高校實施各項舉措的指導方針。因而,招生規模、就業指標與考研數額等因素構成衡量高校綜合實力和社會聲譽的核心標準。以傳統人文精神為砥柱的大學語文課程漸趨偏離了職業化教育的軌道,未能贏得大眾期待視野下應有的重視與認同。其二,教師職業能力考核標準的數量化與刻板化對高校大學語文教育的開展造成了間接威脅。學術考核的數量化、職稱評定的單一化、科研指標的功利化等負面因素,直接影響高校學術隊伍的素質提升與道德建設。部分教師為了職稱評定和升職加薪,全情投入科研工作而忽視課堂教學,致使知識結構陳舊、教學手段僵化,缺少獨立見解與創新意識,遮蔽了大學語文課程應有的人文精神與審美靈性。本文立足于藝術院系大學語文教學改革,通過協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完善課程體系,優化管理方法,重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鑒賞能力與審美意識。

1協同教學的概念與反思

協同教學是一種教師合作的教學組織形式,打破以教師個人為主的教學方式,由不同專長的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對學生采取大班教學、小組討論、獨立學習和個別指導的方式,完成某一領域的教學活動。目前學界從理論與實踐、整體與個案、技術與應用等方面闡述了協同教學模式在國內高校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與實用性,但對協同教學模式微觀操作層面的探索仍不全面。本文結合遼寧工業大學藝術院系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范圍、大綱要求、課時設置、學情實況等現實內容,對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的意義與策略進行探討。

2藝術院系實施大學語文協同教學的意義

(1)彌補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陷,建立個性化、開放化、共享化的新型教學模式。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體現著課堂教學的主體意識和絕對權威,學生處于次要位置。日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仿佛是知識的主動“灌輸者”與被動“接受者”,師生交流也多以單向形式呈現。同時,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均依靠個人才智解決各種問題,罕與其他教師進行知識交流、理論探討和經驗分享,幾乎陷入“閉門造車”的被動局面。因而,傳統教學模式容易暴露思維僵化、視野狹隘、經驗單一、互動貧乏、學生主體性缺失等弊端。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為封閉的傳統教學模式打開靈感的窗口,替教師搭建專業協作與師生對話平臺,突破“一言堂”的閉塞形態,建立個性化、開放化、共享化的教學體系。(2)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創新思維,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意識。傳統課堂強調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記憶”,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知識的鞏固理解,卻忽略了對學生主體意識的調動,造成溝通能力的欠缺和創新思維的局限。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立足于“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過師生的廣泛互動交流,更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激發想象力與創新思維,挖掘個體蘊含的巨大潛能,鼓勵主動思考問題、發表見解和參與討論,進而在大學語文課堂內外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與審美情趣。(3)提高終生學習意識,深化知識遷移能力,完善自我反省機制。傳統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與正確性,這種教學模式容易造成教師的虛榮滿足與固步自封,失去自我提升空間。采用協同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同事教學行為的觀摩研究,客觀審視專業能力的不足與改進的方向定位,進而以教學評鑒為依托,不斷強化終生學習意識、深化知識遷移能力,通過自省與實踐提高專業素質,實現良性成長。

3藝術院系實施大學語文協同教學的策略

(1)遴選教材作品,拓展閱讀視野。自國內高等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以來,以“大學語文”之名編寫和刊行的教材書籍不勝枚舉,給教材遴選增設了難度。本課題采用協同教學模式,聯系遼寧工業大學藝術院系學生的專業屬性與發展前景,對大學語文教材與作品悉心甄別、比較與遴選。以課題組成員的課堂實況為例:本學期大學語文教學的授課對象是藝術設計學院二年級學生,選用教材為徐中玉主編的《大學語文》。教師將結合學生的專業亮點與藝術特長選擇教材中的部分篇章作為重點內容,如白居易《長恨歌》、老舍《斷魂槍》、利奧波德《像山那樣思考》等。體裁上兼容并蓄,包含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文學形式;題材上豐富多樣,涵蓋古今中外敘述親情、友情、愛情、生命體驗等不同內容。遴選標準規范得體,既體現“以人為本”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宗旨,又能反映藝術設計專業崇尚自然美感、富于創新精神的治學理念,賦予其審美藝術的熏陶與道德修養的升華。(2)師資力量整合,分體協同教學。傳統大學語文課堂以一位教師的教學活動為導向,全程依靠個人才智完成工作。這種教學模式體現了教師的主體意識與專業素養,也易造成知識固化、思維主觀、博而不精等弊端。針對上述問題,課題組成員結合自身專長與學生反饋調研結果,有目標有計劃地實施大學語文協同教學。例如,課題組的5位教師將根據自身研究領域和業務專長,分別承擔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應用文寫作幾個模塊的教材作品遴選和課堂教學,并負責各自模塊的作業布置和評分、課間講解與答疑、試卷出題和批閱、拓展閱讀與推介等。五位教師的教學步調均衡、前后銜接自然,以“五連環”的教學結構促進知識理念的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在構成課堂教學有機整體的同時,不失自身的獨特性與專業性,真正實現教學內容與管理手段的“精、專、巧、妙”,避免“一言堂”式授課引發的審美疲勞與學業倦怠。(3)豐富成績形式,實現模塊考核。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基礎課成績考核多以考試形式為主,即由教師負責命題,學生通過完成試卷取得最終成績,分數比例為期末考試占100%或期中、期末考試各占50%。這種考核模式的優勢在于方法簡單易行,成績一目了然;缺點是考核形式僵化,易造成“一卷定乾坤”的假象,導致學生滋生“分數至上”的不良學習動機,輕視知識的日常積累和常規的課堂教學。基于此,課題組成員致力于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改變傳統考核“一卷判輸贏”的思維定勢,結合“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適度降低期末試卷的分數比例,增加其它形式的考核方法。例如,將期末試卷成績設置為60%,平時成績設置為40%,包括命題寫作、演講比賽、戲劇表演等,實現內容的包容性與形式的開放性。(4)利用網絡資源,倡導多元創作。以計算機為基礎的現代多媒體技術為高等院校的網絡教學活動提供了平臺,豐富了教學情境,推進了教學資源共享與師生交流互動。課題組成員將利用網絡教學資源倡導多元創作,實現師生共贏。具體包括:建立和維護大學語文教學資源數據庫,實現音頻、視頻、精品課等教學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效果,增益學習效能;以微課、慕課等教學資源的展示和推介營造審美意境,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發揮微信、微博、公眾號等網絡資源優勢,定期推送人文書籍、經典美文等,鼓勵學生參與網絡投稿,并將作品成果作為成績考核的加分項目。遼寧工業大學2018年教學改革項目“大學語文協同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參考文獻

[1]王應平.“大學語文”協同教學課三年實踐摭談[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8(02).

[2]潘光文.論普通高師院校教育學課程的實踐轉向與協同教學[J].教師教育研究,2010(03).

[3]張強,劉曉劍.國家精品課程實施中的協同教學模式[J].高教探索,2008(05).

作者:谷小溪 畢艷莉 單位:遼寧工業大學文化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