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培養職業精神的作用

時間:2022-07-15 03:46:45

導語:大學語文教學培養職業精神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教學培養職業精神的作用

[摘要]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醫學生的職業素養直接關系到未來醫學事業的水平與質量,是我國衛生事業的重要影響因素。《大學語文》課程在醫學生的教育中,除了提高學生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還肩負著培養醫學生醫德醫風的重要任務。文中以醫學生職業精神的三個方面為切入點,分析闡述了大學語文教學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的重要作用,以期為高校大學語文課程建設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職業精神;職業責任感;職業情感

職業精神是指人們從事該職業應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覺。與其他學科相比,醫學不單單是一門技術,更多的是對人類痛苦的回應,是對患者的安慰與關懷,它更是“人學”。而大學語文學科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它選取的往往是古今中外最優秀、經典的作品,這些作品中充滿了人類最精華的思想和智慧,在涵養醫學生職業精神的作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語文教學應擔負起學生提高職業素養的重要責任,使其工具性具化、人文性內化,為醫學生的成長提供靈魂所需的充足養分。

一、醫學生職業精神的培養不可或缺

醫學是關注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學科,比起其他任何學科,它具有更強烈的人文精神,其核心就是關愛生命。在我國古代的醫學典籍中,對醫生的職業精神十分關注,如《黃帝內經》不但提出了天地間最寶貴“莫過于人”的觀點,并綜括了“五過四失”以勸誡醫者,成為我國最早的醫德規范;唐代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也提到醫者需有兩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精湛的技術,“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另一反面要有崇高的醫德,應表現出慈悲之心,決心拯救眾生痛苦,這才是“蒼生大醫”,否則只能算是“含靈巨賊”。換言之,醫生的職業精神,是第一性的要求。古往今來,也涌現過無數心懷大愛的醫護工作者,他們真正做到了胸懷崇高的職業精神來從事醫學事業。比如“提燈女神”弗洛倫薩•南丁格爾,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竭力為患者服務,她“人道、博愛、奉獻”的理念傳遍世界;明代名醫喻昌,在問診病人的過程中,“委屈開導,如對君父”,病人沒有不敞開心扉打開心結的;著名醫學家裘法祖即使面對臭名昭著的納粹,也堅持了自己身為醫生的天職,在他的周旋下,四十多名身陷集中營的病人得以保全性命。而現代社會中,醫生并不真的是住在象牙塔的天使,他們同樣受到待遇職稱、醫患關系、勞動強度等的影響。有學者認為,現代醫生的角色開始由“朝圣者”轉變為“異鄉人”[1],醫學在醫生們的心中失去了神圣的地位,他們不再將其視為天職,而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是在現代教育中,過分強調技術的鍛造,而忽略了精神層次的溫養。與其讓醫學生到了工作崗位上再去失望退卻,不如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澆灌以適宜的水分,培養醫學生應有的職業精神,以去適應時代和崗位的需求。而語文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重要的公共課程,它的工具性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而人文性則可以為職業精神的教育提供豐富的資源。

二、大學語文教育在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中所起的作用

語文從學科分類上,主要屬于文學,文學作品的內容涉獵廣泛,包括了作者們對宇宙人生的思考、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以及對社會和世界的強烈責任感。而這些目標的達成并不是依靠枯燥的理論式的填鴨,它更多是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精妙絕倫的文筆和新穎獨特的構思,來引人思考、發人深思。可以說,大學語文在醫學生職業教育中,是區別于專業課程的“特別”存在,它對于青年學生的影響,正如春夜細雨,“潤物細無聲”。這便是語文教育在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方面的天然優勢———相對于思想政治課程較強的顯性教育與說教意味,語文教育對于學生價值觀的培養更多是一種隱性教育。隱形教育也被稱為無意識教育,是指在預設教學目的的前提下,并不將明確的目標、要求告訴受教育者,而是通過營造教學氛圍,引導學生自主領悟、感受教學目標,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學生不必在每個具體情況下知道老師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圖要隱蔽在友好和無拘束的相互關系氣氛中[2]”。因此,合理地發揮大學語文教學的作用,用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所反映出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影響醫學生職業精神的構建,去滲透學生個人素質的培養,使其成長為道德上、情感上或者是文化意義上都合格的醫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通過大學語文教育促進醫學生職業態度的端正。職業態度是指人們對于所從事的職業的看法,以及由這種看法帶來的行為舉止方面反應的傾向。每個人的職業態度決定了他會用怎樣的心態去衡量和對待他的工作,是覺得彌足珍貴,還是不值一提?是必須盡心盡力,還是敷衍了事?因此,良好的職業態度有助于學生在工作崗位上較好地完成各項具體工作和任務,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與優勢。對于醫學生來說,如何看待自己將來要從事的職業,直接影響他會如何對待自己的求學生涯,是得過且過,或者精進醫術,最終決定了他會成為一名怎樣的醫生。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呈現了大量精彩的故事,塑造了很多優秀的人物形象,這些故事和人物,都在向學生傳遞一種正確的職業態度。如汪曾祺《釣魚的醫生》一文中,就塑造了一位具有鮮明特點的醫生的形象。比如,即便他家境貧寒,依然給一名小混混治病,而且分文不收,還管吃管住;又比如他為了診治被洪水圍困的村民,竟不顧自身安危,毅然泅水前行。如此行醫,反映出主人公救死扶傷的高尚道德與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我將保持對人類生命的最大尊重。”這位醫生的行為,與《日內瓦宣言(2017版)》倡導的醫德完全一致;這也正是所有醫學生應該樹立的正確價值觀。有時候,語文課程中職業價值觀的灌輸,并不是這么明顯的,會用更委婉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張抗抗《牡丹的拒絕》一文中,牡丹的數次“拒絕”,向我們展示了一種毫不妥協的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將牡丹花精神投射到醫務工作者身上,那么幾重拒絕指代的是什么?———這實際上就是對于職業態度的校準:對待醫學事業,不能因權威、榮譽和自身原因而改變“救死扶傷”的初衷。從《蘇武傳》中,我們懂得了堅守的意義———醫學是一門學無止境的學科,醫生的工作崗位可能平凡、可能清貧,只有能堅持下去的人,才能更接近生命的真相;《正氣歌》教會我們當面臨“義”和“利”的抉擇時,人生要有高尚的操守———在醫德與利益間如何取舍,這是每個醫學生未來都要面對的難題;而《念奴嬌•過洞庭》,則告訴我們面對挫折如何自處———當面對疑難雜癥束手無策時,當面對患者的責難有口難辯時,身為醫務工作者應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這一切呢?大學語文教學便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無聲地調整醫學生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幫助醫學生對抗時下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端正他們對職業的認識,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二)通過大學語文教育促進醫學生職業責任感的建立。職業責任感是指人們在職業活動中需要承擔的相關責任。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就是對于病人盡心盡力地救治與發自內心的關懷,它需要從醫學生時期開始培養和深化。醫學生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和醫療實習的實踐,逐漸掌握醫學職業的責任和義務,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基本素養,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關愛病人、自覺維護醫學事業的高尚性、較高的醫學技術能力以及認真用心的工作態度[3]。古人云:“行醫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一份“性命攸關”的工作,稍有不慎,可能就會給患者帶來傷害和痛苦,甚至危及寶貴的生命,所以醫療工作不能有半點的輕率和疏忽。在大學語文教材中,隨處可見因強烈的職業責任感而名垂千古的事跡。如西漢司馬遷,是所有中國大學生都非常熟悉的人物,在遭受宮刑之后,出于強大的職業責任感,他忍受著常人難以克服的身心折磨,堅持完成自己作為太史令的重任,完成了千古名著《史記》,出色地達到了職業目的。而《段太尉軼事狀》刻畫了一個不畏強暴、高風亮節的正直廉潔的古代官吏形象。面對危害治安的駐軍,他孤身前往平亂,大義凜然;他的女婿接收了別人的賄賂,他把它原封不動地高掛在辦公場所的房梁上……做醫生不也應該這樣嗎?面對任何狀況都要堅持真理,當市場拜金主義的歪風吹起時,要時刻端正自己的心態,不收受紅包,不搞回扣,牢記自己的使命感,自覺維護醫學事業的神圣性,牢記自己的職業操守。就像《華佗傳》中介紹的我國古代神醫華佗,他簡潔的診斷方法、精確的診斷效果以及神速的療效,都讓學生深深嘆服,他不分貴賤、廣施人道的高尚醫德更令每個有志于從事醫學事業的人心向往之。要知道職業責任感并不是單純可以依靠灌輸“責任感的重要性”來獲得的,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道德感的體現,只有對生命心懷敬畏,對事業保持熱忱,才能發自內心地去承擔起職業責任。(三)通過大學語文教育促進醫學生職業情感的豐盈。職業情感是指人們對所從事職業所持有的相對穩定的態度和體驗。就醫生而言,是指對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如孫思邈所言,看見病人的痛苦,就像痛在自己身上。只有以這樣的心情去面對醫療事業和患者,對解除患者痛苦的渴求才會更強烈,才能更奮發努力去追求知識、學習專業技術、增強創新的激情和能力,從而更好地促進自身職業技能水平的提高。然而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醫學教育往往比較注重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而忽視了情感教育的培養,因此,在現代醫療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醫生看病的速度越來越快,他們將病人完全托付給了冷冰冰的機器,而不是通過認真觀察和親切問診來了解病人最直觀的情況。試問,這樣無交流無溝通的診斷過程,怎么能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呢?須知人際情感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途徑,對于渴望情感關懷的患者尤其如此。要實現對醫學生職業情感的培育,大學語文課程應開展多種形式,如通過在課堂上以影片、圖片、文字等方式展現生命的寶貴與脆弱、尊嚴與無奈,以激發學生心中的共情。以《懷大愛心,做小事情》一文為例,教師可補充特蕾莎修女照顧病人的影像,更直觀地展示這位偉大修女的一生。她把一生完全獻給了需要幫助的人,為窮人提供衣食住處,為病人提供醫療護理;最重要的是,通過她真誠的關懷和照顧,使人們真正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被愛的溫暖。大愛,在她那里發揮到無邊極致。現代醫學在技術上已經遠遠超越特蕾莎修女時代,但是人和人之間的感情羈絆卻淡漠了很多,為防止職業情感的失落,更需要我們時刻從歷史中去汲取充滿溫暖的正能量。另外,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開展對于生命、理想等情感話題的思考,這也是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的方式。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常見的文學欣賞、寫作訓練、語言閱讀之外,還可以延伸到課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聯系學校附屬醫院,引導學生開展有關醫患關系、醫學倫理等方面的實踐調查,撰寫實踐報告,開展辯論賽,舉行演講比賽、詩歌朗誦等各種活動,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活動與形式,既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又一再地渲染了職業情感,達到反復浸潤、潛移默化的目的。

綜上所述,大學語文課程在醫學生的求學生涯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春風化暖,如春雨潤物,是實施醫德教育的良好方式,是培養醫學品德的優秀土壤。醫學院校應提高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加強語文課堂教育中關于職業精神的灌輸和培養,充分發揮語文教育在培養提高醫學生醫德方面的獨特作用。

[參考文獻]

[1]于建星,于有為.醫生身傷認同及其職業精神退化的現代性闡述———兼論重建和諧醫患關系中醫生的責任[J].醫學與哲學,2018,39(17):59-62.

[2]蔡汀,王義高,祖晶主編.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2卷[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843.

[3]盤幼初,汪小莎.現代醫學模式下的醫務人員職業責任感內涵探析[J].教育界,2013,(24):32-34.

作者:徐敏 單位:益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