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群與地方文化建設分析
時間:2022-10-07 09:32:06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群與地方文化建設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地方綜合性大學具有研究地方文化、促進地方文化精神塑造,參與地方文化資源開發,促進地方文化活動高效開展的天然優勢與職責。在大學語文課程建設與改革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其與地方文化相互助益、共同發展的態勢,發揮課程群的科研與教學優勢,利用課程文化資源,加強對地方文化的研究與傳播;把握地方文化活動契機,提供文化需求的有效供給,實現深化教學改革與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雙贏目標。
關鍵詞:大學語文;地方文化;文化建設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對高校推動社會服務方面提出要求: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規范校辦產業發展,積極參與決策咨詢,主動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充分發揮智囊團、思想庫作用。對地方綜合性大學而言,教育教學改革與地方文化建設的關系更顯得尤為關鍵。地方綜合性大學,立足地方,也對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發展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大學語文是關注學生人文素質養成的重要課程,回顧自1978年秋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至今,高校大學語文課一般都關注學生兩方面的能力養成:一是提升文化素養,二是提高表達能力(包括書面表達),大學語文同時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屬性。圍繞大學語文課程往往還會設立相應的通識課,形成“大學語文課程群”。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大學語文課程是一門公共基礎必修課,也是省級精品課,有專屬教學機構——大學語文教學中心為全校學生提供專業的、穩定的授課資源。大學語文教學中心面向全校非中文專業學生開設課程,有必修課大學應用語文、教師應用語文(面向師范專業,內容為教師教育基本功的訓練,以“三字一話”訓練為主),選修課有大學美育、演講與口才、名著賞析等,形成以大學應用語文為主的課程群。在近年來教學改革中,課程群逐漸將地方文化引入教學活動中來,如在編寫《教師應用語文》教材時,針對本省生源數量較多的情況,在普通話語音、方言辯證等方面,系統梳理了吉林方言與普通話的異同,包括調值偏差的程度,為本地學生提供直觀的數據,為外地學生了解本地語言面貌提供更真實可感的素材。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地方文化屬性的課程內容設計對地方綜合性大學的學生而言,本土性給本地學生帶來親切感和自豪感,也能給省外學生帶來新鮮感和探索欲,此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他們燃起了進一步了解地方文化的熱情,學習的主動性及學習效率大大提升。依托大學應用語文形成的系列課程群,均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放教學資源,既將地方文化引入課程建設為教學增色,又將教科研成果積極轉化,為地方文化建設盡綿薄之力,做到教育反哺地方。
一、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地方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1.研究地方文化,促進地方文化精神的塑造?!案咝5幕A功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雹?011年我國提出文化強國戰略,高校及地方更要抓住契機,實現部門聯動,研究、繼承、發展、傳播優秀的地方文化,推動地方文化綜合實力發展。地方綜合性大學立足一方水土,具有研究、傳承、發展并傳播地方文化和為地方輸送實用型人才的責任。地方綜合性大學具備研究地方文化軟硬件條件,也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地方高??梢猿浞掷眠@兩方面的資源,系統梳理區域文化的發展背景和發展歷程,總結地方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果,提煉出既有歷史底蘊又體現發展趨勢、既有地方特色又體現時代特征的地方文化精神……促進地方文化精神的塑造。”②如延邊大學,依據自身獨特的地域優勢,發展起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專業,如朝鮮語專業、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朝鮮語言文學)等,并建立中朝韓日文化比較研究基地、設有長白山天然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院、圖們江開發研究所等研究機構,既將學校建設成國際上有影響、國內有重要地位、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綜合性大學,又建設起更有針對性地位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全面進步服務的基地。2.參與地方文化資源開發,推動地方文化活動開展。地方綜合性大學擁有完備的教學設備和豐厚的師資力量,在社會生活中起到了人才的培養者、思想文化建設的推動者、社會文化繁榮的推進器等積極作用。地方綜合性大學在對地方文化研究、保護、傳承、開發的過程中,逐步明確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和開發文化資源的規劃策略,為整合凝練地方文化精神、保護文化遺產、開發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支持。隨著文化強國戰略的開展,在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更應主動承擔起社會服務的職能,有針對性地提供師資力量及技術、場所支持,參與地方文化建設、造福一方水土。如筆者所在學校從校情出發,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繼承和創新、引領和輻射社會文化的功能,助推省市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立足本土文化、經濟建設的科研項目開立及研究工作,注重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以及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結合地方特色,形成了冰雪文化研究、滿族民俗研究、東北流人文化研究……的研究群落,切實為地方發展貢獻力量。
二、大學語文課程群促進地方文化建設的途徑
1.利用課程文化資源,加強對地方文化的研究與傳播。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大學語文課程群作為旨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相應技能的教學主體,從教材編寫、選擇就要充分考慮地方性因素,教學手段可以更加豐富,引導學生從地方文化中汲取“養分”,變不知或被動接受地方文化到主動探索,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學語文課程“同質化”的傾向。作為省級精品課程,課程網站對外開放,將課程組這些年來對地方歷代文學、地方名人傳記、古建遺存、民間風俗及傳說故事等地方文化遺產的整理和研究分門別類地予以展現。吉林市獨特的“船廠文化”、“流人文化”、滿族和朝鮮族等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吉林方言特點等內容都會在豐富地方人群文化知識、開闊學生文化視野的同時,增強市民和學生的地方文化自信心和歸屬感。2.把握文化活動契機,提供文化需求的有效供給。積極配合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利用國際馬拉松賽事、全國推廣普通話活動周、霧凇冰雪文化節以及河燈文化節等文化活動契機,借助最新網絡信息技術,開設微信公眾號,建立主題微信群、調動學生與市民參與的積極性,有針對性地服務地方人群。如,在市政府開展“城市語言文字工作評估”及“推普周”期間,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平臺普及語言文字規范知識,發起實時方音方言正音活動,課程組有國家級、省級普通話測試員可為廣大市民及學生答疑解惑。市民和學生也可以將街邊巷口的招牌、廣告宣傳欄等不規范書寫情況與課題組精通書法藝術的教師探討勘誤,如上述情況得以及時修正,必能為加快城市語言文字規范化進程。此外,由學校派出的各類賽事、活動的志愿者教師及學生也都是活動的文化名片,為地方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大學語文課程群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應充分使用好地方綜合性大學與地方多方位合作機制,積極整合教學資源,構建地方文化與課程教學的長效融合發展機制,提供地方文化需求的有效供給,實現深化教學改革與服務地方文化建設的雙贏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曉曉.談地方高校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和引領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5.
作者:王紅 單位:北華大學文學院
- 上一篇: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改革探索
- 下一篇:部編語文教材文言文課后練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