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徑
時間:2022-12-09 09:58:10
導語:大學語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雖然強調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著力構建立體化“大思政”的格局,但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存在。在“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課程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全可以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讓學生在審美中接受教育,從而培育人文精神。
關鍵詞:“課程思政”;大學語文;人文精神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擔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其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至關重要。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講話明確了高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的職能,不僅僅是思政課,所有課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和職責,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構建立體化“大思政”的格局。大學語文課程是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文學作品的有效途徑,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內涵,可以有效地針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而展開,完全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大學語文課程中,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1人文精神與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的關系
大學生的人文精神,與思想政治素質關系密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加強人文精神的培育。那么何謂人文精神?人文精神“humanism”一詞,在西方,可以追溯到14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意為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人文精神的起點是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確認人是宇宙間的最高價值,表現為關心人、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價值,是廣義的人道主義精神;還包含對真理、理性的追求,是廣義的科學精神。在中國,人文精神源遠流長,“人文”兩字最早出現在《易經•賁卦》,“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把“人文精神”說成是“化成天下”的學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這里的“人文”,其核心是貫穿于人們的思維與言行之中的信仰、思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和審美情趣。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是從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的關注出發,推己及人,關注自己及他人的價值,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取向,重視人的精神性存在,以人的自由發展、健全人格的形成為終極目標的。人文精神就其實質而言,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超越性追求。在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對當代大學生有什么要求呢?大學生首先要有合格的政治素質,有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有愛國主義精神;要有科學的思想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淡泊名利,有高尚的精神追求;還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有正直的人品,誠信、友善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文精神其實與正直人品、君子人格所指相似,與思想政治素質關系密切。如中國和西方的人文精神都重視人的精神價值和獨立人格,在任何情況下不能喪失做人的尊嚴和人格。不能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如果為了物質利益而喪失做人的尊嚴和人格,就是把自己當作了謀取物質利益的工具,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尊重。為什么會誠信缺失?以至于大家都在呼吁誠信,其實根源就在于缺乏人的尊嚴和人格的意識。一個人所以能夠誠實守信,基礎是自尊,對自己人格的愛護,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信任他人,基礎是尊重他人,所以,誠信是以雙方共有的人的尊嚴之意識為基礎的。由此可見,誠信也是人文精神的內涵之一,而誠信也是當代大學生道德素質很重要的方面。大學生擁有人文精神是較高思想道德素質的表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應該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將培育人文精神作為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作為提高大學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方法。
2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現狀
近年來,雖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日益重視,思政課程主渠道的地位也越來越提升,但長期以來形成的重專業學科、輕人文素養的理念,使一些大學生并沒有真正從思想上重視思想道德素養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自覺提升意識不夠強,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文精神卻呈現出失落的狀態。大學生這一作為天之驕子的特殊群體,理應是時代人文精神的體現者,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中存在人文精神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2.1信仰危機,價值觀迷失。缺乏堅定的政治信仰,沒有崇高的政治理想,成為部分大學生揮之不去的迷惘,政治素養有待提高。2.2功利主義、利己主義傾向。部分人成為錢理群教授所謂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些同學只重視對就業有幫助的專業技能的訓練,以增加就業的法碼,而忽視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人文精神日益匱乏。2.3追求物質,忽視精神生活。部分學生有享樂主義思想,追求物質享受,精神生活貧瘠。校園貸的出現及泛濫,就反映了部分學生對物質的追求和虛榮心,有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傾向。還有一些學生將金錢財富作為交友的標準,價值觀出現偏差。2.4道德水平下降。部分學生自私狹隘,缺乏對他人的關愛,冷漠沒有同情心,誠信缺失,考試作弊現象依舊存在。這些現象,應該引起學校的高度重視。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校不重視像大學語文這樣的人文類課程,導致學生人文知識薄弱,人文底蘊匱乏,沒有提升為人文精神的基礎。另外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進行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識不到位,沒有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相信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強調所有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這種狀況會有所改善,大學生人文精神會有所提升。
3“課程思政”視域下大學語文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徑
大學語文課具有豐富的思政育人元素,通過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拓展人的精神空間,使人與人能夠建立起一種非功利的精神聯系,陶冶情操,許多優秀作者的人格魅力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培養學生的高尚人格,從而提升人的品性、氣質和人生境界。而且,文學給人的作用是“潤物細無聲”的,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更深入人心,效果更好。在“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途徑:3.1充分挖掘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大學語文教學內容中,很多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有很豐富的育人元素,如儒家的《論語》《孟子》,道家的《老子》《莊子》,還有很多愛國主義詩詞,既有豐富的哲理,又是優美的文學作品。在教學中要把這些元素充分挖掘出來。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人之所以區別于動物,是因為人有人性,人性乃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性”。人性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人有仁愛之心,有善良的本性。“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愛之心就是從愛身邊的人開始,從而對人類有著悲憫之心,甚至對其他的生命體如動物、植物的關愛,以至于對整個大自然懷有敬畏之心。仁愛之心當然也包括愛自己,珍愛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還有如杜甫、辛棄疾等的詩詞中,有著濃郁的家國情懷。在教學中要善于發現、挖掘這些能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培育的元素,讓學生在學習欣賞中受到教育。3.2將隱性的思政元素顯性化。大學語文不像傳統的思政課,直接明了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德育教育,而是像鹽溶入水一樣,不著痕跡,卻無處不在。“課程思政”是要將隱性的思政元素顯性化,并巧妙地植入思政元素。如《詩經》、唐詩、宋詞中有許多對植物的描寫,我們在欣賞優美詩詞的同時,可以引導帶領學生認識身邊校園中的植物,培養對植物的情感,從而熱愛大自然。2019年4月,在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重要講話,提出綠色發展“五個追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追求攜手合作應對”,傳遞的綠色發展理念直抵人心。建設美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人民心向往之的奮斗目標。還指出:要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綠色價值觀念,讓天藍地綠水清深入人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懷。還有許多愛國主義詩篇,可以讓學生聯系時代背景,感受作者的愛國情懷,如《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嘆息,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吶喊,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憂慮,辛棄疾“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的無奈,岳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的悲憤,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概,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意識,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吟唱,無不感人肺腑,無不體現出詩人們的拳拳愛國之心。再聯系當今社會,感受祖國強大的自豪、“中國夢”的偉大,確立“四個自信”的重要,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精神。3.3豐富課堂教學形式。為了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將思政育人功能發揮得更好,就要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使課堂教學更活潑,寓教于樂,讓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人文精神。如可以嘗試翻轉課堂的形式,讓學生課后閱讀更多作品以及一些好的音像資料,更多地參與課堂,進行討論。也可以增加一些實踐環節,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受,在實踐中增長知識,培養情懷。還要以邀請校外專家或思政老師進課堂等方式,給語文課堂帶來新鮮的內容和形式,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為通識教育課程的大學語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完全可以如羚羊掛角,不著痕跡地做到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讓學生在審美中接受教育。培育人文精神,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會起到更好的效果,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聶迎娉,傅安洲.課程思政:大學通識教育改革新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8(5).
[3]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
作者:紀玲妹 秦衛明 潘曉東 單位:河海大學
- 上一篇:低段語文閱讀教學“三策略”分析
- 下一篇:語文教材回憶性散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