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淺析

時間:2022-07-24 05:39:06

導語: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淺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淺析

摘要:目前,《大學語文》課程存在著被邊緣化的問題。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重立課程標準,采取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加強價值引領,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通過舉例,對宜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實施情況進行說明。

關鍵詞: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思政

《大學語文》是眾多院校的必修課程,課程設置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鑒賞文學作品,積累文化常識,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提高個人的人文素質和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的閱讀、思考和表達能力。該課程具有豐富獨特的育人資源,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現階段該課程存在著被邊緣化的問題。在課程思政大背景下,針對高職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及需求,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期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效結合。

一、課程思政大背景

“課程思政”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外的所有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的一種課程觀。實施“課程思政”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需求,有助于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現狀,提升學校育人工作實效。目前,關于“課程思政”的研究,主要有對其原則、路徑等方面的整體探討;國內一些高校的探索實踐,其中上海經驗尤為典型;教師結合自己講授的課程,淺談如何在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總之,我們尚未形成系統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及具體操作規范。當下,對于《大學語文》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思考,主要以本專業、本學校的實際情況為依托,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方法、考評機制和授課教師這幾個方面進行整體把控。研究多從大局出發,內容較為籠統。在推進過程中,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選擇有效的教學模式、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至關重要。

二、具體實施辦法及舉例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語文》,是一門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程,時長為一學期,每周2課時,共18周,總計為36個學時。其中,筆者任教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均為2018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筆者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時,結合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采取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重點突出語文課的思政育人功能,希望通過《大學語文》課程的價值引領,使學生達到知、情、意、行的統一,成為有深情懷、嚴自律、正人格的小學教師。宜春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了《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團隊,4名成員分工明確,各自承擔相應章節、篇目的資料整理、微課視頻拍攝及相關班級的教學工作。具體而言,現階段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重立課程標準。《大學語文》是職業教育的基礎課程,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教育,有利于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職業基本素質,為學生的專業學習和終身學習夯實基礎。為了將《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改革落到實處,我們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建議等方面進行了重點調整,希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文學常識,形成完整的文學史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他們的閱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他們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文化自信。我們選取了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四大文學體裁的篇目共計13篇,在教學設計時,明確育人目標,落實思政元素,強調教學反思。教師在超星學習平臺上創建課程和班級,理論課學習前后相關資料、題目和作業,并定時在班級內部答疑解惑。此外,我們還設置了5次實踐活動,制定主題和要求,明確任務和評分標準,收集素材和反饋,以供評價和改進。本課程的考核評價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形成性評價主要包括出勤率、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實踐活動分數等,這部分占總成績的70%;總結性評價主要是思維導圖、期末考試和學結,這部分占總成績的30%。(二)采取理論加實踐的模式展開教學。1.理論教學。理論教學即在課堂上,帶領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積累文化常識,汲取其中的積極因素,以實現教學目標。下面以《青青河畔草》為例,加以說明:教師帶領學生賞析作品《青青河畔草》,除了解《古詩十九首》,分析詩歌內容之外,更重要的是體會“難獨守”的深刻內涵,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工作中勤勤懇懇、甘于寂寞、不懈努力,這是本次課的育人目標。課前,教師在班級內部資料《古詩十九首》講錄及音頻供學生預習。課中,教師設置若干問題,引導學生掌握《古詩十九首》,疏通文意,體會“難獨守”背后的積極意義;課后,教師作業檢測學習效果,上傳微課視頻和資料葉嘉瑩先生講《古詩十九首》供學生補充學習。其中,課堂教學的難點在于理解詩的最后一句“空床難獨守”。在疏通文意的過程中,學生已經對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有了整體把握:從女子美好的形態與面容,我們隱約讀出了她不甘寂寞的內心獨白。因為她曾經是一位歌妓舞女,如今卻嫁給了一位“蕩子”。在理解最后一句時,教師引導學生明確一點:雖然“難獨守”,但女主人公一直在“守”。正如葉嘉瑩先生說的那樣,“這句詩實在是寫盡了千古以來人性的軟弱!寫盡了千古以來人生所需要經受的考驗……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業還是做學問,都需要有一種勤勤懇懇和甘于寂寞的精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種于人生失意時甘于寂寞、執著堅守的可貴,我給大家講了池煜華老人守望一生的感人故事,并推薦大家觀看紀錄片《老鏡子》及朗誦《紅土地上的愛情絕唱》。最后,我做了小結:寂寞是人之常情,品格堅守是道德所向。通過查看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和學習筆記,我發現,學生基本掌握了《古詩十九首》相關知識,對作品有了較為完整的認識。大多數同學在學習小結和討論分享中,明白了品格堅守的可貴之處,并開始有意識地以此為行為準則。2.實踐感悟。除理論教學之外,我們還安排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如課堂展示、節目表演、志愿服務等。大多數學生積極參與,期末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3.6%的學生認為一定比例的實踐課有利于他們體會學習內容,更好地學以致用。本課程的第一次實踐課是讓學生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任選主題,分小組進行說明,每組展示的時間不得超過10分鐘,展示期間指定同學拍攝記錄。展示結束之后,其他同學可針對內容提1-2個問題,最后,教師點評、總結。學生需將分工安排、文稿資料、課前準備情況、課中拍攝素材及課后所完善的作品,統一提交上傳。教師打分,并把各作品上傳至班級群,供大家觀看學習。筆者任教的班級中,學生主要采取了PPT講解、小品、朗誦、演講的形式進行展示說明。例如,有一組同學以文明為主題:首先主講人列舉了一系列不文明現象。然后組員表演了自己原創的文明禮儀小品。最后,主講人提出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的觀點,并就我們如何在學校做一個文明人提出幾點具體建議。有一組同學以敬業為主題:主講人從古代對敬業的描述出發,談到如今敬業的內涵,繼而延伸到當下,他指出,未來要做老師的廣大同學,學習、做事貴在堅持和專注,大家要有專心致志和勤奮認真的態度。雖然仍有少數同學積極性不高,但大多數同學喜歡這種方式,課后從學生的留言和照片、視頻中,筆者發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認識,并開始自覺按照標準要求自己。此外,我校師范學院在假期面向全院學生,開展了“訪師孝親感恩前行”的社會實踐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學生利用假期時間走訪看望自己的恩師,假期結束后,每人交1500字以內訪師心得,主題為“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題目可自擬,學院將進行訪師優秀心得的評選并頒發獎狀獎品。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家多為父母做事,通過各種方式,向家長展示在校的學習所得。假期結束后,每人交相關圖片2-3張或視頻1段,并配有說明文字和簡要心得,學院將制作成電子相冊、宣傳片供大家觀看學習。通過閱讀學生的心得體會,觀看電子相冊和視頻,在班級群中,與學生進行互動,筆者發現,大部分同學確實按要求完成了實踐活動。在以尊師重道為主題的實踐課上,不少同學以此為例,分享心得,較為出彩。

三、結語

學期結束后,筆者在授課班級發放了《大學語文》課程調查問卷,并回收140份有效答卷。結果顯示:55.7%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很重要,40.7%的學生認為該課程比較重要;66.3%的學生希望課堂上多些互動,喜歡師生共同參與的學習方式;53.6%的學生喜歡實踐課,認為形式多樣的實踐課有助于自己學以致用;53%的同學意識到,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思考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學習中,要不斷夯實基礎;51%的學生表示,經過學習,他們明白了理解、踐行積極觀念的重要性,將會自覺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通過觀察學生的平時表現,分析學生的期末成績及問卷調查結果,筆者發現,大部分學生已認識到《大學語文》的重要性,他們喜歡這種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除掌握基本的文學常識外,大多數同學正自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仍有部分同學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不夠理想,對觀點和原則的把握流于形式。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繼續深入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模式和考評機制。

參考文獻:

[1]鄭文文.協同育人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究[J].黃山學院學報,2019(2).

[2]務楠,耿紅衛.大學語文課程中的思政教育現狀及策略研究[J].文學教育,2019(6).

[3]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2015.

作者:陳莉 單位:宜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