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育文化自信培養研究

時間:2022-05-31 11:01:30

導語:大學語文教育文化自信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教育文化自信培養研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意識形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國人的文化自信漸漸迷失。學校教育對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缺失也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高職大學語文教育應通過多種途徑實踐,逐步實現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以發揮其作為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載體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自信;大學語文教育;高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日益強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中國人逐漸找回了因近代遭受列強侵略、凌辱而喪失的自信心,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豪感。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人的文化自信卻在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下節節敗退,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文化自信日趨衰弱,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學校教育對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缺失。因此,在國家積極倡導職業教育大發展的當下,在高職大學語文教育中加強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尤為重要。

文化自信及其提出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在黨的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總書記對文化傳承與發展高度重視,并為其指明了方向。高校是文化傳承和發展、創新的聚集地,大學生更是民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引領者。因此,高職院校必須要堅守文化自信,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教育、感染、熏陶學生,使學生從根本上清楚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真諦,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做到“文以化人”,從而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自身道德品性和創新能力,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及原因

1.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同時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也洶涌而入,強烈沖擊著國人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念,很多國人尤其是“三觀”尚未真正確立的青年人,易被西方文化所裹挾,一時難以辨明方向,甚至會迷失自我。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已呈現,我國正處在社會變革的嚴峻時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在不知不覺中滲進我們的傳統文化之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持續缺失,導致很多國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出現了偏差甚至誤解,尤其是在大學生之中。例如,他們對西方圣誕節、情人節的迷戀成為了一種時尚,而對中國傳統節日卻記不清楚甚至不屑一顧。很多人全盤接納和推崇西方文化,盲目模仿各種西方的行為方式,甚至有一部分國人懷著崇洋媚外的心理,認為外國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和民主,經濟更加先進,社會更加發達,文化更加優秀和時尚。于是社會中出現了這樣一個怪現象:部分國外票房慘淡的所謂“大片”,在國內卻場場爆滿,國人為其貢獻了滿滿的票房。有些在國外因對未成年人“三觀”及行為習慣養成有不良影響的片子,來到中國后,受到一些涉世未深、辨別力不強的青少年的歡迎。然而,國內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花樣年華》《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影視節目卻鮮有人問津。當前,在部分學生心目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了死記硬背的考試負擔;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成了一句虛無縹緲的空話;西方外來文化的糟粕(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成為抨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勤勞、節儉、誠實、守信等)的利器……中國文化自信正在被西方文化所蠶食,導致一些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了質疑甚至不屑。

2.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國人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由來已久,一是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讓國人自信漸失。近代以來,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給了西方列強可乘之機,戰爭使得國家風雨飄搖,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次次抗爭和自救的失敗使很多國人逐漸失去了自信,其中就包括文化自信。國勢孱弱,文盲眾多,在國際上更是沒有發言權。長期的閉關鎖國,讓許多國人如井底之蛙,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不屑一顧,對外國文化的發展更是沒有關注。即便是當時國人中的先進分子,也知道得較少,能吸收其精髓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作為大國的崛起,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中國人的自信正在逐漸恢復。但這種自信是不充分、不完全的,特別是在文化自信方面,部分國人的心理上還有西方文化崇拜的慣性,片面地認為西方發達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比我們國家發達,那么他們的民族文化就一定是先進的,只有全盤接受西方文化,才能更好地與世界接軌,才能實現現代化,實現真正的民主和自由。二是西方意識形態的強勢滲透。青少年的價值觀尚處在建立階段,對于新鮮事物趨之若鶩,往往會一味地接受。受一些網絡媒體宣傳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青少年不能很好地辨別和正確地判斷各種信息,有時會不自覺地沉迷于國外涌入中國市場的文化產品中,如形形色色的影片、動漫、游戲、書籍等。這些文化產品中包含著西方文化的價值觀、人生觀等要素,良莠不齊,精華與糟粕并存。倘若社會、學校和家庭沒有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久而久之,他們會對西方文化不加甄別地全盤接受,甚至是向往和迷戀。三是學校教育的缺失。在目前的中國教育體制下,在急需用優秀傳統文化引領學生成長的中小學階段,卻多是唯成績論英雄。在殘酷的社會現實和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考試分數成了判斷學生一切的標準,學校和教師將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進行應試教育,有的學校甚至忽略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學校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藝體課程備受輕視,綜合實踐課程成為擺設,道德品質、誠信教育成了一句空話。四是家庭教育的無助和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與孩子最親近、接觸時間最多,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學校教育追求成績和升學率,學生課業負擔過重,課余及周末假期時間被大量繁重的重復性作業所消耗,愈演愈烈的小升初和嚴峻的中考形勢、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工作生活壓力,讓原本要培養孩子全面發展的很多父母也不得不逐漸放棄了自己的初心。五是部分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扭曲塑造。有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打著創新的幌子“批判和反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中庸”解釋為墨守成規,將“四書五經”看作過時和封建迂腐的論調。例如,風靡大江南北、讓數以億計的青少年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導致了很多家破人亡悲劇的,甚至成為當下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些手游,游戲中的人物姓名皆取自于歷代名人或名著,使得青少年學生不知道唐朝大詩人李白是何許人,曹操、關羽等人在游戲中的形象也早已“面目全非”。歪曲的歷史人物形象、顛倒黑白的故事情節嚴重誤導了青少年,使人類文明的歷史積淀成為青少年眼中嬉笑怒罵、打打殺殺的人間游戲,以至于青年一代對歷史和人類文明喪失了應有的敬畏和尊重,對生命及生命的意義產生了嚴重的蔑視和疑問。在一些影視劇和美術作品中,會把中國的文化傳統與陳規陋習相聯系,故意丑化中國人的形象,以一己之私迎合和博取國外一些有不良用心之人的喜好。這些“作品”不但起不到應有的輿論引導作用,反而會產生極大的消極作用,會誤導不諳世事的青少年,使他們從小就對傳統文化有了偏見和誤解。

培養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確立的關鍵時期,也是其文化自覺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更是人生成長和發展的緊要時期。在他們的中小學期間,由于西方外來文化的強勢涌入和中國現行教育體制及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本應是重視德育、美育、體育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打基礎的階段,卻因唯成績論英雄,使得部分人偏離了健康成長的軌道,重成績輕素質的培養模式給他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受以上因素的影響,有的大學生的文化底蘊相對薄弱,難以全面、客觀、準確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正確地看待、處理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片面地把近代中國的落后歸咎于傳統文化,甚至會盲目貶低傳統文化而推崇西方文化。大學生是中國未來的脊梁,大學生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靠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才能實現。文化是國之根本,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建設進程中,盡早拋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懷疑和偏見,重塑文化自信尤為重要。當前,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刻不容緩。作為祖國建設的接班人,大學生只有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有自信,才能堅守自己的本心,兼收并蓄,鼓足干勁,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

如何借助大學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瞬息萬變、文化多元的當下,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學語文教育是高職院校培養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意識優秀人才的重要載體。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讓他們從根本上深刻地理解傳統文化的真諦,清楚地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正確的文化自信。

1.“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大學語文教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榜樣,肩負著國家教育復興的重任。如何在大學語文的日常教育中滲透文化自信,讓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每一位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并踐行的問題。

2.在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語文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到語言和文學知識,提高其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還要讓學生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正確認識和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加強文化自信。古典詩歌和文學名著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可如春風化雨般影響學生。大學語文教師應認真思考,如何在古典詩歌和文學名著的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科學地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如何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拼搏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如何幫助學生通過古典詩歌和文學名著的學習,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為他們的職業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在《紅樓夢》第八回《比通靈金鶯微露意探寶釵黛玉半含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不應僅局限于文本本身的說說笑笑、吃吃喝喝等簡單情節,以及人物的情感描寫中,而要透過節選內容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紅樓夢》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超的藝術風格,從而深刻了解中國“四大名著”的魅力,充分感受中國古典小說在世界文壇的影響力。在講授詩歌《行行重行行》時,教師要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女主人公對遠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以及其極高貴、堅貞的道德情操,同時,也要引導學生感受漢代末期社會動亂和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生死離別的痛苦。在漢代五言詩《西北有高樓》中,雖然詩中并沒有一字一句言及人物本身,但憑借那一縷飄忽無形的弦歌聲,可引領學生想象、揣摩樓上撫弦女子內心的悲憫和樓下聞歌而感憤的失意士子的心境。教師要讓學生在對詩中樂聲的不斷揣摩中領悟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這本身就是一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影響力傳播。

3.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紅色革命文化

近年來,隨著一波又一波紅歌熱、紅書熱、紅色旅游熱的興起,我們在接受紅色革命文化教育的同時,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為追求理想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為民族解放事業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斗爭精神。在傳承和弘揚這種革命精神的同時,也激勵著國人在建設社會主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奮起直追,奮發有為。大學語文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現代文學部分,將紅色革命文化教育滲透其中,以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戴望舒的《雨巷》、魯迅的《燈下漫筆》、曹禺的《雷雨》都是揭露舊社會黑暗,渴望光明到來的好作品。教師要結合這些作品的創作背景,在教學中滲透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讓青年大學生感受到前人為爭取民族解放、自由而進行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犧牲,從而受到極大的精神激勵和鼓舞。

4.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七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實踐,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順應時展要求,形成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性的戰略布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們昂首闊步,已建設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化解了國際金融風暴,我們不懼并能從容應對美國的霸凌主義和貿易戰。1998年的抗洪搶險、2008年的汶川地震、2020年的決戰肺炎,讓全球真切感受并重新認識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中國人民在困難面前強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2008年北京奧運會讓各國人民領略了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和現代化建設成就,感受了中國人拼搏奮發、團結向上的體育精神;天眼工程、北斗工程、高鐵、航空母艦、大飛機……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而這期間所迸發的中國智慧和巨大能量讓世界為之驚嘆。教師要結合大學語文教材中的當代文學部分,滲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從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到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抗疫精神等,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和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

5.開展積極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擴充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

學生只有充分了解中國的文明史、文化史、發明創造史和各歷史階段的杰出人物,讀懂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才能真切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強文化優越感,樹立文化自信。作為大學語文教育的有益補充,教師要鼓勵學生經常去學校圖書館借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增加閱讀量,加強傳統文化修養;組織學生去博物館、展覽館參觀,讓他們親身體驗燦若星河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多舉辦傳播主流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讀書交流會、中華經典誦讀、漢字書寫大賽、中華傳統節日知多少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利用重大紀念日、有重要影響力的革命英雄人物和重點文化基礎設施等,對學生開展富有時代特征的紅色革命文化教育;借助QQ、微信等自媒體平臺,向學生宣傳中國道路、中國制(智)造、中國奇跡,宣傳改革創新、承前啟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舉辦演唱會、征文比賽等多種形式,宣傳校史、校訓、校歌,幫助學生樹立以校為家、以校為榮的意識,并使其能快速融入社會生活實踐之中,堅定地樹立文化自信。要真正樹立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作為文化傳承和創新聚集地的高校,首先要堅定文化自信,使每一位師生、員工樹立文化自信。澹蕩春風、化育萬物,高職大學語文教育正通過多種實踐途徑逐步實現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只要我們勇于實踐,眾志成城,文化自信就會在大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實現偉大的民族復興中國夢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N].貴州日報,2014-03-10.

[2]張洪沖,吳再生.高職院校樹立文化自信的策略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

[3]程芳芳.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意義[J].現代交際,2017(11).

[4]李博.文化自信視域下高職院校文化育人途徑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4).

[5]郭中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當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0(5).

[6]陳鑫.論文化自信的理論淵源與時代價值[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

作者: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