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有效策略
時間:2022-02-11 10:03:51
導語: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有效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識字是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文章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猴子下山》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探索識字教學的新路徑,采用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相融相促的方式,巧設語言情境,趣識文本中的漢字,運用“行動”識字法策略,激發學生識字、寫字的熱情。
[關鍵詞]識字策略;語言情境;具身認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識字和寫字是小學低年段教學的重點。識字是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學習生字的主要途徑是課內閱讀和課外拓展閱讀,因此,閱讀教學是重中之重。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有效、有趣的識字教學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識字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環節。筆者以統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小猴子下山》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探索識字教學的新路徑,巧用識字策略,趣識漢字,激發了學生識字、寫字的熱情。
一、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相融相促
在閱讀教學中,常用的識字策略是隨文識字法和集中識字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各的優點。在《小猴子下山》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融合使用這兩種策略,開展識字教學?!半S文識字也稱分散識字,形散神不散,一般是指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文本語言環境中識字的方式;隨文識字是從課文入手,將語句納入一段文字中理解,再由語句到特定的詞,由詞到生字的學習方式。”基于此,在由詞的學習推進到難點長句子的朗讀指導過程中,筆者巧妙地設計了隨文識字的環節。漢字中有很多多音字。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想要分清字音、讀準字音,單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如果在文本情境中進行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小猴子下山》一課中多音字“結”字的辨別,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為解決這一難點,筆者采取了隨文根據語境定音的方法。例如,筆者出示長句子: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指名朗讀后,筆者相機正音“結”字?!敖Y”是個多音字,在這里讀“jiē”,表示植物長出了果實。為了讓學生扎實掌握根據語境定音的方法,筆者隨即給學生開展口語訓練,問“蘋果樹上結什么?”并指導學生表述完整?!捌咸鸭苌辖Y什么?桃子樹上結什么?”學生通過鞏固訓練,牢牢掌握此處“結”字的讀音。在指導讀好長句子時,筆者還利用希沃白板的多媒體功能,設計了“滿”字的隨文識認活動。例如,筆者出示長句子:他看見滿樹的桃子又大又紅,非常高興,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為幫助學生理解“滿樹的桃子”的含義,筆者先出示只有一顆桃子的圖畫,再利用希沃白板的“克隆”功能,通過變魔術的趣味方式,讓樹上結滿了桃子,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讓學生生動形象地感知“滿樹的桃子”中“滿”字的含義。隨后,筆者再進行延伸拓展。師:樹上都是桃子就叫滿樹的桃子,那樹上都是花叫什么?生:滿樹的花。師:天上都是星星叫什么?生:滿天的星星。師:地上都是西瓜叫什么?生:滿地的西瓜。通過隨文識認,學生既理解了“滿”字的內涵,又豐富了詞匯表達,一舉兩得。集中識字是指根據教學需要把漢字集中起來教學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最多的漢字,提升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是低年段識字教學中常用的方法。筆者在《小猴子下山》一課的教學中,在整體感知課文時和識字讀詞活動中,均采用了集中識字的策略。
二、巧設語言情境
文本閱讀中的識字教學有別于識字課和語文園地里的識字教學。在閱讀教學中,識字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在識認、理解了漢字后,感悟文本語言的表達,更準確、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內容。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將生字置于一定的語言情境中,有助于引導學生趣識漢字,體會漢字于此處的魅力。例如,在引導學生細讀《小猴子下山》第一自然段時,教師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小猴子非常高興的心情,拓展“又……又……”的表達,并指導學生朗讀。筆者目標明確、層層深入地設置了語言情境,助力學生識字、識詞,有感情地朗讀。筆者先出示了文本和插圖的情境,同時創設了語言情境,引導學生進入主人公小猴子的角色。師:小猴子們,你在這塊玉米地里看見這么多的玉米,心情怎么樣呀?生:高興。師:是呀,可不止一點兒高興,而是怎么樣高興???生:非常高興。師:什么叫“非常高興”?通過這樣的追問,筆者引導學生用“換一換”“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詞義,“非常高興”就是“特別高興”“十分高興”的意思。然后,筆者再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幫助學生借助插圖來識字、識詞。師:小猴子為什么會非常高興呢?生:因為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接下來筆者指導學生進行“又大又多”的詞語學習和句式拓展練習。師:看著這些又大又多的玉米,你們這些小猴子心里在想什么呢?又大又多的玉米,光看著就很誘人,嘗一口味道會如何呢?筆者引導學生用“又……又……”的結構拓展表達,練習“又香又甜”“又甜又糯”“又甜又黏”等表達。在情境式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提高了,教學過程變得有趣、有效。
三、具身認知視角下的“行動”識字
具身認知理論是人類通過自身感知覺系統與周圍環境的交互,獲得對世界基本理解的認知方式。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根植于自身已有的經驗,具身經驗是進行文本解讀的起點。教學中,如果無法觸動學生的感性經驗,那么任何理性解讀與分析都是脫離學生認知范疇的低效循環。在具體的閱讀教學設計中,教師所要突破的難點在于激發、調動、組織、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到文本釋義中。筆者在集中識認“扔、摘、掰、扛、捧、抱”這些表示動作的字的教學環節中,運用了具身認知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準確、智慧地識認這些難字。例如,筆者出示文中“扔、摘、掰、扛、捧、抱”六個動作字,引導學生觀察這六個字的相同點,再引導學生總結形聲字旁的作用。在總結中,筆者讓學生主動思考識記生字的方法,如借助插圖識字、動作演示法識字、形聲字法識字等。在行動中,學生趣識漢字、“慧”學語文。在識認“掰”字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看看小猴子是如何掰玉米的?然后現場演示“掰”的動作,讓學生明確“掰”就是兩只手用力把玉米從稈子上分下來?!翱浮弊钟伞稗小焙汀肮ぁ苯M成,筆者結合學生生活中曾看見爸爸媽媽扛東西的經歷,相機引導學生發現很重、很大或長長的東西需要扛著走。對于“抱”“捧”“扔”“摘”這四個字的識認,筆者編了一個小口訣“兩手一分掰下來,手扶肩上扛著走,地上一丟就是扔,伸手一采就是摘,兩手環住抱起來,兩手托住捧一捧”。最后,筆者通過“大家做動作我來猜”的認字游戲,考查學生識認辨別這六個字的成效,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識字教學,學無定法,但卻有章可循。一線教師可通過以下三個措施提高識字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①隨文識字和集中識字相融相促,建立生字與生字之間的關聯,幫助學生積累方法,提升識字量;②巧設語言情境,增強識認漢字的趣味,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和多重經驗,在行動中智學漢字、“慧”學語文。漢字的魅力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去探索、去發現;漢字文化的芬芳,綻放在每一個日常教學的瞬間。
參考文獻
[1]陳妙娥.基于低段集中識字的實踐與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1(1):83-84.
[2]何雨果.具身認知: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視角[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20.
[3]譚麗杰.淺析小學語文隨文識字之“形”散而“神”不散——以《樹和喜鵲》為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1(4):38-39.
作者:安玲玲 單位: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
- 上一篇:農業知識產權保護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海洋意識教育如何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