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實踐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10:47:00

導語:大學語文教學實踐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語文教學實踐分析論文

一、大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對于各高校的大學語文課,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學生不重視,大學語文課堂基本上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校不重視,課時不斷被壓縮,為各種專業課“讓路”;就連教授大學語文課程的老師也自覺沒有什么出路。這樣的狀況使得大學語文課程在高校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筆者認為,造成此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有:

1.大學語文課程始終沒能擺脫對高中語文的重復。教師講的內容學生都比較熟悉,大學語文課程又不能挖掘更深層次的東西,缺乏新意。有的教師只抓文學史脈絡,給一些非中文專業的學生講授他們原本認為不重要的也不感興趣的文學發展史。這樣的大學語文自然不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2.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側重功用性的大學教育思想,使得學校和學生總是重視有實際功用的課程。在校期間努力習得一技之長,畢業后在社會上獲得一席之地,是當今大學生求學的終極目的。大學語文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環境的距離,使學生短期內看不到學習的效果,故而難以真正重視。此外,社會對學生技術才能的重視和對人文素質的忽略,勢必會削弱學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削弱學生對于提高自身素質的認識。

二、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問題

語文除了讀書認字的功能,還有作文表達思想的作用,尤其初、高中的語文課程更是為了適應中考和高考的需要,從字、詞、句、篇細處著眼。語文課程基本上是作為一門工具課存在的,它給人知識,教人正確使用中文閱讀、寫作、思考。作為基礎教育,語文課程能夠實現這些功能也就足夠了。但大學生已經達到相當的知識水平,已經達到思考自身和社會的人生階段,需要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大學語文課有義務承擔這一重任。同時,目前大學教育已把學生的素質教育放到很重要的地位,而這一任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通過大學語文教學得以實現。由此看來,大學語文必須舍棄其原有的工具性,淡化知識性,突出其人文性。大學語文課堂應當是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大學語文課程應當是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指引者。這樣的定位一定可以為大學語文教學開辟一塊新的天地。

三、大學語文課程的教材問題

各高校的大學語文課時都不是很多,一般都是新生入學第一學期的幾十個課時,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一線教師進行教材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常見的做法是選擇一本現成的教材一直使用,不考慮學生的實際,也不注重更新,加之時下流行的大學語文教材有幾百種,高校因而“各自為戰”,教材不統一。通用的權威教材的缺乏,使得各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缺乏必要的交流,這也影響了大學語文的教學效果。在眾多的大學語文教材中,筆者所在學校今年選擇了夏中義主編的《大學新語文》,該教材選文基本避免了和高中教材的重復,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新奇感受。更重要的是,該教材“凸顯價值性,沖淡知識性,舍棄工具性”,真正適應了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起到了指導大學生精神成人的作用。

四、大學語文教學與文化素質教育相契合應遵循的原則

大學語文課程既然是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指引者,那么,在大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必須尋找大學語文教學和文化素質教育的契合點,以更好地實現對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指導作用。為此,應把握以下原則:

1.大學語文應該以古今中外優美的文學作品陶冶學生情操,努力塑造完美的性格,塑造有高雅情趣和完美性情的人。這些作品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陶冶學生的性情、端正學生的人生態度會有很大影響。

2.大學語文教學應承擔起傳播人類文化精髓的任務。大學語文不但要以優美的文學作品感染人的性情,更應該以優秀的文化豐富人的頭腦,努力使學生成為一個學問上的“博者”。大學語文從來都不是單純欣賞文學作品的課程,人類所有的文明成果都應包含在其中,所以對教材中涉及的各種文化現象,各種思想流派都應有所介紹。如《大學新語文》教材中選了王守仁的《你來看此花時》,文章雖短,但是包含了陽明學派的基本思想。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絕不可只就文說文,對于陽明心學,其雖然是哲學領域的問題,也應該做簡單介紹,這樣,一些對此感興趣的同學就可以以此為起點,進一步去研究這一哲學流派。

3.大學語文應當擔負起學生精神成人指引者的重任,使學生在大學語文課堂上實現其精神上的飛躍。各高校的大學語文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這時候,學生剛剛開始大學生活,有的甚至還沒有實現從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換,抓住這一時機對大學生進行入學教育至關重要。大學語文就應該從這一關鍵時刻入手,從明確大學生的自身角色和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入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優良品質,使他們正確認識青春和愛情,使他們不忘仁愛和良知,使他們充滿希望和敬畏,使他們向往自由和星空,使他們懂得幽默和反諷,使他們始終懷有成就英雄的夢想……通過一系列的美文熏陶,一系列的人文思想的陶冶,逐步成就其完美的人格,實現大學生的精神成人。

4.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教師的教學活動本身可以向學生傳達一種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態度,即廣涉博覽,重點關注。大學語文教師除了用教材上的美文及其包含的人文思想教育學生,其自身關注問題的態度、傳授知識的方式方法,無形中也會對學生有很大影響。教材中的選文總共百十篇而已,如果單純局限于教材,一學期結束,也只是讓學生對這一些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不能給學生留下繼續學習的空間和興趣。實際上,教材選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眾多,思想流派眾多,人文情懷眾多,如果在教授每一篇目時,能夠對和它相關的作家作品、思想流派、人文情懷都做充分的聯系和介紹,既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又可以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拋出一塊引玉之磚。應該說,當今我國迅速騰飛的社會經濟急需有一技之長的各種專業人才,這就不可避免地使大學教育側重各種專業課的教授和學習;另一方面,大學語文指導大學生精神成人的教學原則,又使人難以在短期內看到其現實價值的效果,因此功用性的大學教育思想和大學語文注重人文教化的特點就會一直是一個無法解決的矛盾。但是,從長遠來看,一個人可以得到全面發展,一個社會能夠形成和諧的良性循環,又必須依靠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完美人格。所以,必須把以培養精神成人、提升人文素養為宗旨的大學語文教育提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唯有如此,才能為未來社會培養思想健康、人性完美的社會人。

參考文獻:

[1]邢宇皓.大學語文日益邊緣化?遭遇前所未有尷尬[N].光明日報,2004-02-13.

[2]康正果.榆樹下的省思[N].世界日報,1997-08-05.

[3]夏中義.大學新語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劉義慶.世說新語[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

[5]張岱.陶庵夢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蘇軾.蘇軾文集[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

【摘要】大學語文課程是普通高校中面向除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外的所有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的素質教育課程,然而在我國,大學語文的課程建設還存在著嚴重的弊端,究其原因,得出的結論是不得不給大學語文重新定位,即大學語文應充當大學生精神的指引者。以此為宗旨,選擇適當的大學語文教材,尋找大學語文教學和文化素質教育的契合點,為未來社會培養思想健康、人性完美的社會人。

【關鍵詞】大學語文現狀定位教材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