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新標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5:58:00
導語:美術課程新標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的美術教育注重寫實性的繪畫造型能力,專業美術人員的造型能力為目標進行的課程設計,對觀察和表現都設定了較高的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比例、透視、體積、明暗、構圖、質感、色彩等造型藝術的基本知識,還要做到能準確真實地描繪觀察對象。這種教學方法用在兒童美術教育上,則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其中造型技能技巧的難度,是理解力還不強的兒童,特別是低齡兒童難以達到的。它容易把兒童已有的藝術直覺,潛意識的藝術創作活動壓制下去,使兒童的藝術思維局限在某一特定的模式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傳統美術教育培養的學生,其創作出來的作品大多以簡筆畫、卡通形象居多,就是明證。以素質教育為宗旨的教育思想,把兒童美術教育看作是針對全體兒童的基礎教育。不是培養專業美術人員,而是以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為目標。《美術課程新標準》教學較好地體現了素質教育這一宗旨。其原則是借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美術課程新標準》擺脫了單純傳授造型技能的教學模式和強調寫實性的寫生教學,它在教學中提倡發揮兒童的藝術直覺,在寫生作業中要求學生不僅僅要觀察事物的外在形象而且能聯想到與觀察對象相關的其它事物及自己與觀察對象之間的某種聯系并把它表現在畫面上。它鼓勵學生在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于客觀事物本身,學生可不受客觀限制將觀察視點擴展,進行超現實的表現,學生在創作式的寫生作中學習基本的造型技能。這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了學生的藝術沖動,培養的是學生的審美素質、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從傳統教法到素質教育,從傳統教材到新的課程標準,在十來年的兒童美術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對兒童美術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美術課程新標準》多少有些體會。我覺得,貫徹實踐好課程新標準,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觀察生活、提煉生活的能力上,讓學生逐漸嘗試學習作品的創作,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從人的心理發展中的認識過程來看,創作的過程就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的過程,沒有感知生活的基礎就不可能產生豐富的想象,創作便成了“無源之水”。兒童畫的創作過程無疑也是這樣。兒童的生活、活動是有限的,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是創作不出優秀作品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活動和想象空間,去發揮自己的特長,表現自己的個性。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針對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是引導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觀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們成人眼中觀察到的東西,強加到他們身上,要求他們表現出我們成人眼中的世界。比如在《給自己畫像》一課的教學中,我沒有講解面部各部分的比例關系,只是讓孩子們在鏡子中觀察自己,注意找出自己最大的特點,可以通過與其他的同學或教師比較,把觀察到的自己最有特點的地方畫出來。結果每張畫都各不一樣。有的畫大眼睛,有的畫大鼻子;還有一名學生展開聯想畫出自己眼睛中映射出的外部世界,生動地表現了自己最大的特點——大眼睛。每張作品都有自己的個性。在這里我重在教給學生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以逐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只有通過觀察——分析——認知,才能有根據把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加工,改造產生新的形象,才能可能展開豐富的聯想,展開想象的翅膀,創造出更新、更美、更奇的圖畫。二、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桑代克認為:學習是一種漸進的、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過程,隨著錯誤反應的逐步減少,正確反應的逐漸增強,終于形成固定的,穩定的“刺激——反應”的聯結,這就是著名的“試誤說”。盡管這種理論有它的局限性,但我認為在美術活動與教學中,讓學生大膽進行嘗試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經說:“我很喜歡荷花,但我不敢畫荷花,要畫,就得給我二十刀宣紙,把二十刀宣紙畫完了,才可以說我會畫荷花了。”這些是經驗有得之言,是很精辟的。從國畫大師李可染的幾個印章中,如:“廢畫三千”,“七十二準”,“千難一易”。可以看出大師在摸索創作中的艱苦歷程。兒童的嘗試摸索,限于對情境領悟能力不強,難免會有一些盲目,然而在現實中卻無法避免,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引導。在美術教學中,教師適當提供寬松的氣氛,給學生恰當的“嘗試”機會,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學習的深入研究。例如:學習中國畫時,我讓他們自己去嘗試一下,這種特殊的繪畫工具毛筆和宣紙會有怎樣的繪畫效果,讓他們自己觀察水多而墨少時和水少墨多時等不同的畫面效果,讓他們自己體驗如何掌握用筆輕重所產生的不同效果,讓他們自己分析該用什么樣的筆法去表現一幅畫。孩子們嘗試著不同的繪畫效果,驚奇地一次又一次地試驗著墨與水的交融……感受著國畫這個藝術畫種獨特的藝術魅力,體驗著水、墨、色所帶來的特殊藝術效果,創造著一幅別具風格的作品。三、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兒童繪畫是人類從事藝術活動的一個特殊階段,它反映兒童的天性,表現出兒童的形象思維,是兒童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視覺語言。由于兒童單純、幼稚、天真無邪,他們拿起筆來毫無顧忌,由著自己的性情來,儼然一位藝術大師,充滿創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實的約束,往往形成稚拙、夢幻,甚至荒誕的特色。正因為如此,畢加索感嘆道:“我花費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像孩子那樣畫畫”。如果教師不解放自己的思想,不采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去誘發兒童的創作靈感,而給他們套上一些條條框框,要求他們用工具把線條畫得直直的,把太陽畫得圓圓的,讓他們用橡皮反復擦、反復改等等,孩子們的畫難免死板、毫無生氣。這樣的教學,不但不能提高兒童的繪畫技能,反而會使兒童的思維僵化,捆住手腳,創造力被扼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兒童的繪畫行為往往蘊蓄著一個人的未來發展,為了造就充分藝術創造力的畫家,更為了培養一代充滿創造力的現代人才,我們應高度強調尊重、保護、鼓勵兒童的自由活動和想象空間,從而去發揮自己的特長,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這就要求我們這些美術老師,在平常的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有了自己的活動,學生的個性就會明顯地表現出來。例如:在《秋游》一課中,我在秋游活動前先布置學生注意去觀察,秋游時所看、所做、所想的,再啟發引導他們記憶、想象中的秋游景色編一個故事并畫下來,作業完成后,我又讓孩子拿著自己的畫給同學邊看邊講故事,我驚奇地發現孩子們的記憶,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那樣的豐富,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只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體驗生活,每個學生都能發揮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實踐證明,小學美術教育,既不能以造就專業畫家為目標,也不能胡亂臆造,而應“東”“西”合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各個方面,通過繪畫這一活動形式來發掘孩子們自身的潛能,培養孩子們敢于追求美、勇于創造美的精神。這正是美術課程新標準的區別于傳統教材教法的根本所在。也是當前美術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
- 上一篇:憲法裁判與民主分析論文
- 下一篇:語文生活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