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的提問藝術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10 08:46:00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的提問藝術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中存在的問題
1.過直、過淺
教師提問主要是在學生思考探究問題時起鋪路搭橋的作用。問題太直接,學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用課文中現成的詞句就可以直接回答,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實際上這些問題并未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問題太淺顯,學生只能有淺層次的認識,這種膚淺的認識會沖淡學習的興趣,并不能達到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的目的。
2.過難、過深
教學的提問太難太深,即問題要求的知識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實質上沒有聯系,從而很難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容易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如墜云霧之中,辨不清問題的方向和重點,也就很難達到提問本身的目的。這樣的提問也很容易令課堂氣氛變得死氣沉沉,使學生面露倦色,無精打采,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能力。所以提問一定要簡明、準確、循序漸進,一般應掌握在“跳一跳,夠得著”的程度。
二、如何優化課堂提問藝術
1.要把握課堂的“度”
(1)難易度
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年齡特點,精心設計問題并注意提問對象的合理選擇,從而使自己提出的問題既具有一定難度又能使學生經過獨立思考能夠回答,以增進其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有所得。
(2)時間度
①提問后的“時距”
教師有時提出問題后馬上讓學生回答而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種快速做答的模式雖然適用于練習或者復習的教學形式,但卻不適宜需要學生思考、探究、評價、發現的教學。同時學生由于缺乏思考時間而產生了對所提出問題不完全理解或不理解,又急于教師提問自己,這樣往往容易造成他們因瞬間緊張而遺忘。因此,提問需要學生思考問題時,教師必須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特別是對于思維敏捷性差的學生更應如此。
②回答后的“時距”
在教學中,教師應適時、適當地利用“延遲評價的原則”教師輕易表態或過早評價往往會壓抑學生的思維的展開,導致學生思維的“終止”。任何思維都有一個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學生思考問題時,特別是新穎、獨特的問答,都要有一個深入思考的過程。教師要很有耐心的把握這個有利時機,對學生的答問,表現得很沉著,不輕易表態,不過早做出評價,而是讓學生自由自在、毫不拘束、積極地展開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
2.要把握課堂提問的“序”
學生學習認識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系統過程。語文知識也具有系統性。根據中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階段的不同要求,課堂提問必須系統連貫,條理清楚,線索分明,體現循序漸進的系統特征。從提問的層次來看,其序列為:認識性問題→理解性問題→創造性問題。
3.要把握課堂提問的“點”
(1)題眼之處,設問引思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是記敘文的主要內容,或是描寫的主要對象,或是表達的中心思想,或是貫徹全文的線索。教學時,可以從課題入手。“借題發揮”引導學生“順藤摸瓜”,理解課文內容,樹立全篇著眼的意識。
(2)反復之處,設問引思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體驗作品的感情內容。例如《祝福》一文中:
①魯四老爺三次皺眉,有什么含義?
②三次寫到“祝福”,有什么作用?
③三次集中描寫祥林嫂的外貌,同中有異,反映了什么?
④魯迅先生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這就是“畫眼睛,色靈魂”的方法,文中九次寫到祥林嫂的眼睛,有怎么樣的表達效果?
⑤祥林嫂反復說:“我真傻,真的……”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作者重復的用意是什么?
在教學中這樣抓住文中反復出現的地方設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激發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關鍵之處,設問引思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相對全篇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關鍵的字句章節。抓住這些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可這樣設計問題:
①林黛玉進賈府時的生活信條是什么?(“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
②這個生活信條在小說中是怎樣具體表現的?
③她為什么這樣要求自己呢?
理解了這三個問題,學生不僅對黛玉產生了同情,也理解黛玉的處境和某些性格特點。
(4)矛盾之處,設問引思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有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更深。使學生思維深化。
(5)中心之處,設問引思
中心是文章的大動脈,大動脈通暢,小血管隨之運行。緊抓中心,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從中心之處入手也符合整體性教學的要求,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例如《琵琶行》一文中可以這樣設計問題:
①為什么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
②這兩句傳達怎么樣的思想感情?
③“同是天涯淪落人”的不幸遭遇的根源是什么?
三、課堂提問的作用
課堂提問講究提問的藝術,教師的問題提得好就會像一顆石子探入平靜的水面,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漣漪,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這樣才能達到教和學的和諧統一,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其表現為:
1.激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每個成才的起點,是每個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探索事物底蘊的內在動力。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每個教師都應該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激發學生探求欲,使學生對語文“好之,樂之”。這就需要教師設計新穎的問題,隨時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才能促使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并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若所提問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即使思考了也往往是被動的思考。
2.激疑
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無疑,至此方是長進。”教師巧妙設疑,可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的思維。所以激疑既是進行教學的重要方法,又是教學中的重要藝術。善于激疑才能促進積極思維,才能誘導學生積極提問,再通過釋疑達到掌握知識、開發智力的目的。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帶著更多問題,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信息時代的今天,人們更加重視“問”了,這源于一種懷疑精神,源于一種對于創造性人才的真誠呼喚。
3.激探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課堂上的學習結束了,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止,探究的熱情不止。這時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學后有疑,再通過自主探究,自覺探索,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滲透到生活中去,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使語文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4.激異
求異思維就是標新立異,是對思維定式的不否定。求異是青少年的天賦,他們樂于表現得與別人不同,所以課堂提問要敢于引導學生突破常規的禁錮,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探究客觀世界的真理性知識,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獨特的見解,迸發出求異的火花。
總之,良好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為他們發現,解決問題提供橋梁,能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
參考文獻:
[1]李步斗.課堂提問淺談[J].江蘇教育,1981(4).
[2]余筆清,張志偉.語文課堂如何發問[N].中國教育報,2002.
摘要:良好的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能為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能引導學生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
關鍵詞:中學;語文;提問藝術
- 上一篇:競選學生會主席演講稿
- 下一篇:語文教師的語言魅力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