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古代詩詞的誦讀技巧
時間:2022-04-10 11:54:00
導語:談論古代詩詞的誦讀技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部分的要求中明確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教育論文誦讀和領悟詩詞情感內容應是相輔相成的。本文主要解讀什么是真正意義的“誦讀”,以及如何在古詩詞教學中以誦讀來帶動學生對詩詞情感意象的感悟。
關鍵詞:誦讀誦讀教學法
“誦讀”,也許是我們并不陌生的詞匯。那么“誦”究竟是怎么讀呢?如果追溯到許慎《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解釋的:“誦,諷也。”段玉裁在注解中這樣區別“誦”和“諷”:“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倍文,又為吟詠以聲節之。”而所謂吟詠,實際上是一種感情的抒發。《詩.周南.關雎序》:“吟詠性情,以風其上。”孔穎達疏:“動言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故言吟詠情性也。”綜上可以看出,“誦”應是一種寓情于聲,以聲傳情的表達形式。
在當今講求高節奏、高效率的語文課堂上,在不少老師眼里“誦”似乎就等同于背了,而對于它本應具有的傳情效果往往未給與足夠重視。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情感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地流動時,知識才會成為一種信仰,成為學生主觀世界的一部分。”語文學科本來就具有鮮明的審美性。讓學生在文本中品味欣賞美,受到熏陶,培養良好的情感品質,都是語文教學的目標。被選入九義教材的這些古詩詞,正是一些歷代傳誦、長盛不衰的精品之作。語文新課程標準在“閱讀”部分的要求中明確指出:“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也可以看出“誦讀”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
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以誦讀為主的教學方式稱為誦讀教學法。它并不是采用單一的朗讀訓練來達到背誦的目的,而是通過誦讀來帶動學生對詩詞意象的認識、對思想感情的領悟。教師講解詩詞內容同時啟發學生誦讀,二者相互促進:一方面學生通過感知頭腦中的詩詞意境來思考如何表達;另一方面學生在自己誦讀的嘗試過程中不斷加深對詩詞內涵的理解。古人常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一般來講,古詩詞誦讀教學應包括整體把握、細節品味、完整誦讀、課后鞏固四個階段。
一、整體把握
這一環節是誦讀教學的常規工作,應在老師指導下主要由學生自主完成。涉及內容應包括以下方面:
(1)詩詞作者、相關文學常識、注解以及字詞讀音。了解寫作背景,對于一首詩詞感情基調的確定非常重要。如教材中很多詩人的作品都創作于自己遭貶謫之后,情感上往往帶有憤懣、抑郁之意,這些在誦讀中應該有所體現。一些常見字詞的讀音辨析也很不容忽視。如“沉舟側畔千帆過”中的“沉(chén)和“忽復乘舟夢日邊”中的“乘(chéng)”。如果讀音上混淆了,對詩句意義理解也可能產生偏差。一些古音字或特定讀音的字詞也應重視,如“浩蕩離愁白日斜(xiá)”“將(qiāng)進酒”“阿(ē)房(páng)宮”等,以免鬧笑話。
(2)根據古詩詞一般停頓規律進行斷句。所謂古詩詞一般停頓規律指:四言詩,一般采用“2/2”停頓;五言詩,一般采用“2/3”停頓;七言詩,一般采用“2/2/3”停頓。對于個別長句,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可以理解成“四言+五言”的停頓形式。這些規律其實有一個原則,即不出現停頓點后半部分短于前半部分的情況,否則讀起來會很別扭。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古詩詞的常規停頓切勿刻意、明顯地去體現,否則反而對詩詞本身的意境和流暢性構成嚴重損害。應做到“聲斷情不斷”。
(3)找出詩詞韻腳,了解平仄規律。押韻、平仄等規則都是古人為了讓詩詞讀起來朗朗上口而制定。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諧和之美。在律詩、絕句中一般只有一韻,找出韻腳比較容易。而樂府詩或宋詞中,則可能出現兩韻。轉韻往往意味著詩詞層次、情感上的變化。把握韻腳變化對誦讀很有意義,這在后文還將涉及到。同樣,詩詞中平仄這兩類聲調有規律地交錯出現,就能使聲調變化多樣,不致單調,念起來可以產生音律美。平,包括平聲;仄,包括上、去、入三聲,在現代漢語里,平,包括陰平、陽平;仄,包括上聲、去聲。對于學有余力的同學,老師可以指導他們標出近體詩的平仄,逐漸認識了解其中一些規律,這樣的探索過程本身就不失為一種樂趣。
二、細節品味
同學們在完成了上述一系列工作后,將在老師的帶領下,對詩詞逐句進行細節的品味。這是誦讀教學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應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精心設計問題,不斷引導學生走進詩詞中的情境,讓他們自己嘗試用最恰當的誦讀方式去表達情感。在這個環節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創設情境讓學生真正走進詩詞。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是教育界經常的話題。在古詩詞誦讀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產生“我”即詩人、詩人即“我”的感覺。如學習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課時,教室窗外正好在刮風。這不正是一個創設情境的契機嗎?在預習之后,我便請一位同學站到窗邊感受了一會兒,然后讓他以第一人稱來介紹杜甫當時的情況。他想了想,這樣說到:“你們眼前的我,是一個衣衫破爛,瘦弱蒼白的老頭兒。誰能想到,這就是曾經聞名全國的詩人杜甫啊!我好不容易從安史之亂的烽煙中茍且偷生,找到個落腳的地方,本以為可以就此安度晚年了,沒想到這一陣可惡的狂風……”他越說越動情,真的像是“進入角色”了———這不正是品味詩句情感的最好的開始嗎?良好的情境,需要老師敏銳的觀察,精心的設計。
(2)讓學生自己悟出“重讀點”所謂“重讀”,即在朗誦中加重語氣,增大音量,以強調所讀內容。詩句中哪些詞語需強調?為什么強調?傳統的做法是老師直接把自己認為需重讀之處提出來,讓學生們照葫蘆畫瓢———毫無疑問,這是對學生主體意識和創造力極大的抹殺。那么,如何讓學生自己“悟”呢?這就需要老師設計啟發式的問題了。如李白《行路難(其一)》中第一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我們可以設計幾個層次的問題:a.這一句表現的是什么場面?———宴會,b.這是一場怎么樣的宴會?———豪華、奢侈,c.如何能看出這場宴會的奢華呢?———“金”“玉”的容器,價值“十千”“萬錢”的酒菜。這三個問題,思路清晰,層次步步推進,也絕無“為難”學生和牽強附會之感。到了第三個問題,學生便能頓悟:哦,原來“金”“玉”“十”“萬”一重讀,就能強調這場盛宴的豪華了。
(3)找出詩詞中情感變化的“關鍵點”。前面已提到,在一些樂府詩和詞中,常常都有轉韻現象。同樣以李白《行路難(其一)》為例。這是一首情感變化跌宕起伏的詩作,讓學生們找出韻腳也并不難。我們發現,前面四句一直是“ɑn”韻,到了五、六句忽轉為“ɑi”韻,這里一定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關鍵點”了。前四句,詩人異常壓抑,面對美食佳釀毫無食欲,內心急切不安又無所適從,進退無路卻又想繼續求索———從整體上看,前面部分都是沉抑的,而在反復的“行路難”詠嘆之后,一句“今安在?”則像是對前面“冰塞川”“雪滿山”痛苦迷惘的宣泄,詩人已不是簡單發問“我在哪里?”而更像是控訴:“我能往哪里走?”這樣最后一句的豪言壯語便呼之欲出了。在誦讀教學中,這樣的“點”很重要。學生一旦用轉韻的規律找到這樣的“點”,便能擁有一份成就感,對詩詞的投入便又自然多了一分,前后部分的誦讀自然也能更有意識地表現出感情的變化了。這樣的“獎勵”正是學生自己給自己的。
(4)可配合表情動作來體會感情在詩歌朗誦時,適當加上點肢體語言也是讓學生“進入角色”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可以說是借鑒和微縮了舞臺劇的表演形式。有時,一些難以言傳的微妙情感卻能用表情、動作入木三分地“表演”出來。如趙師秀《約客》中“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一句,表現對遲遲未到友人的等待。我便嘗試讓同學們一邊做動作一邊朗誦。有一位同學是這樣表演的:他微皺眉頭,半閉雙眼,一邊不緊不慢地敲擊著手中的筆,口中念念有詞似昏睡狀,忽然筆失手落地,他方才做出驚醒的表情,俯身往桌下尋找。這是多么精彩的表演!把久等未到那種疲憊、昏昏欲睡的感覺表現得淋漓盡致。那么昏昏欲睡的狀態怎么用誦讀表現呢?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和嘗試。這樣的方法可以讓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同學們也感到有所收獲。“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歌朗誦的方法又為何不能多彩多姿呢?
(5)詩詞結尾句可酌情適當放緩語速,拖長音節在審美活動中,“延留”是指對古詩詞的接受進入高潮階段后的一種心理延續和留存。是詩詞中的美感繼續留存于腦里并使其不斷回味的狀態。這種“延留”如果從誦讀的角度去表現,最好的方式便是對結尾一句適當進行一定的處理。可放緩語速,并將最后一個音節稍稍延長,達到“余音繞梁”的效果。如崔顥《黃鶴樓》末句“煙波江上使人愁”就適合這樣表現。教學時,可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如何處理;哪些詩適合這樣表現,哪些不適合。老師并不需要給學生一個“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在這樣的思考和嘗試中不自覺地加深了對詩詞內涵的領悟。
三、完整誦讀
對詩詞作品進行完整地誦讀,不僅能讓學生們對詩詞內容情境的理解進一步加深,而且能促使他們形成更加完整的全局感受。在整個誦讀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會比較明顯。一方面,每個學生對詩句感悟的程度和角度都不盡相同;另一方面,每個學生的誦讀表現能力也有很大差異。因此,一味地讓學生們反復齊讀意義不大,缺少了一種層次上的推進。那么如何能最大限度地讓全體同學的誦讀效果達到理想的水平?具體的方法肯定是多樣的。這里有一種“過渡法”的思路———即由個人誦讀逐漸過渡到全體齊讀。
四、課后鞏固
在熟練誦讀基礎上,加深對詩詞思想情感的理解,逐漸達到背誦的程度。這是九義教材對課本上所有古詩詞的要求。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客觀條件和具體情況,采用多種形式進行鞏固。如:開展班級古詩詞朗誦比賽;將詩詞加以自己的想象改編創作成現代散文;將一些故事性較強的詩詞(如《木蘭詩》《石壕吏》等)改編成小品進行表演等等。種種形式的目的都在于:讓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全面發展。
我國古代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一座無與倫比的文化遺產寶庫。希望通過本文的拋磚引玉,讓更多的語文教師重視課堂中的古詩詞誦讀,“此時有聲勝無聲”。讓這些千古名作真正傳“誦”下去,流芳百世。
- 上一篇:談論我國期貨市場發展與規范
- 下一篇:小議債權轉股權的探究及其運用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