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項目設計語文課程開發實踐探析
時間:2022-12-18 03:02:45
導語:旅行項目設計語文課程開發實踐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學旅行的內容應與學校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在研學旅行項目的選擇中要注意對應課堂教學,引領學生精心設計研學旅行項目,從而促進研學旅行和語文學科有機融合。在項目設計中要著眼于活動過程,鏈接語文和生活,體現語文性;設計情境與任務,體現真實性;關注反思和調節,體現反饋性;倡導平等與合作,體現合作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研學旅行;項目設計;課程開發
研學旅行的內容應與學校課程內容有機結合,在研學旅行項目的選擇中要注意對應課堂教學,體現“游”與“學”的結合。但由于旅行社對參與主體即小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等均不了解,所設計的項目難免與學生需求存在脫節現象。因此,在研學旅行項目的設計方面,學校應加大參與力度。事實上,作為參與主體的小學生對研學旅行的內涵了解得比較少,在整個研學旅行實施過程中,學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活動路線行動,興趣不高,參與面不廣,未能充分發揮研學旅行對學生能力以及素質方面的培養作用。因此,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研學旅行項目設計,讓學生深入了解研學旅行活動的內涵及功能,從而樹立“主人翁意識”,真正體現學生研學旅行的主體地位。如何引領學生精心設計研學旅行項目,從而促進研學旅行和語文學科有機融合?筆者以《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線推薦》實踐活動為例來探析。
一、鏈接語文和生活,體現語文性
語文作為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它和生活是水乳交融的關系。在研學旅行項目設計中,把聽說讀寫的語文知識和技能與現實生活編織在一起,才能立體、豐滿而又富有活力。因而活動之初,首先要考慮通過完成任務,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能夠取得哪些成果。[1]活動目標是組織活動的指針,同時也是評價活動效果的主要指標。在制訂研學旅行項目設計活動目標時,必須擺正“研學旅行項目設計”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兩項任務的關系,特別要明確此次活動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方面應該完成怎樣的目標。如何確定活動目標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尋找依據:一是課程標準關于各學段的目標要求,[1]二是班級學生的實際狀況,三是所選擇的活動內容。《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明確指出,研學旅行要“建立小學階段以鄉土鄉情為主”的活動課程體系。而筆者所在的永泰縣是個山城,有著獨特的地理風貌。境內山巒起伏、溪流密布、靈山秀水、得天獨厚,全縣擁有眾多文化古跡和旅游景點,正是不可多得的鄉土課程資源。因此,筆者選擇的活動內容是為筆者所在學校研學旅行設計項目——“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線推薦”。參加活動的是學校六年級學生,大多比較靦腆,不敢大膽表達,合作能力較弱,而且對于家鄉的文化古跡和旅游景點具體情況知之甚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三學段要求“樂于參與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能根據對象和場合,稍做準備,作簡單的發言”“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著眼過程關注“四性”基于以上考慮,筆者確定了如下活動目標:1.能通過收集資料、實地游覽等抓住景點的主要特點;有條理地表達,語氣、語調適當,以吸引對方的興趣。2.認真傾聽,樂于討論,敢于發表意見;支持同伴,學會合作。3.豐富知識,開拓視野,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提升研學旅行實踐能力與核心素養。由此可見,這個活動蘊涵了語文方面的知識,里面包含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內容。在活動目標的指引下,學生主動適應環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歷練都建立在語文性的基礎之上,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達成深度融合,必將在聽說讀寫方面獲得成果。
二、設計情境與任務,體現真實性
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在學校里,學生思維訓練失敗的最大原因,也許在于不能保證像在校外實際生活那樣,有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缺失情境的教學,枯燥乏味,對學生來說,如同身心的苦役。[2]為學校研學旅行設計項目——“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線推薦”,這是一個具有真實性的任務,這種真實的情境,構成了語言文字應用的條件。在活動前,筆者先把永泰旅游分為嵩口古鎮、醉美鄉村、古莊寨、文化、休閑等項目,學生分組討論選擇一種項目進行路線設計。為了完成任務,學生得從多個渠道收集相關景點的信息,甚至在家長的陪同下實地考察。所設計的路線推薦的對象是本校同學,要想讓他們對自己設計的路線感興趣,就得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考慮不同性格、不同年齡的同學的不同需求。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學生發現,漂流雖然是赤壁景區最大的特色,但其驚險性卻不適合小學生;立雪書院文化底蘊深厚,但低年級的學生無法認識其文化內涵等。活動成果分兩步展示,先在本班召開現場會,各小組介紹所推薦的路線后,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其他組同學提出意見和建議。接著各小組自行聯系學校其他班級,向其他班同學推薦自己設計的旅行路線,并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接受同學的評價。為了讓大家喜歡自己推薦的路線,學生在文字稿上字斟句酌,制作課件精益求精,對介紹者的語速、語調、肢體動作等方面進一步改進,還別出心裁地增加了重要景點的導游介紹。真實的任務,讓學生進入一個具體的情境,嘗試著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獲得成就感和責任感。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真實、復雜的生活情境中展現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語用能力獲得提升。
三、關注反思和調節,體現反饋性
反饋作為行為心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一直被認為是學習得以發生的基本手段。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反饋工具,在活動過程中安排反饋環節,能有效地促進學習任務的達成。評分規則是用清晰的質量等級對表現做出規定和描述,來評判一種行為或結果的質量。在“永泰一日游最佳旅行路線推薦”活動中,筆者始終重視評分規則的制訂與使用。首先,筆者提供兩份“一日游路線推薦”的樣例,學生參與討論并確定“路線推薦”(內容方面)的評分規則;結合“路線推薦”(內容方面)的評分規則,每個小組成員根據所搜集的資料準備一個路線推薦,小組討論交流,運用評分規則互評。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推薦,學生參與討論并確定“路線推薦”(表現形式)的評分規則。具體規則見表1:在活動中,筆者引領著學生一起開發評分規則,在討論和確定規則的過程中,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評分規則與自己學習的關系,深刻理解了規則中各項指標的內涵。有了評分規則的引領,學生能獨立評估自己的表現等級,主動反思評價結果,在自我糾正中掌握得體表達和交往的技能,能夠了解自己的學習表現是否取得進步,從而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四、倡導平等與合作,體現合作性
真實任務驅動的學習活動,目的明確,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在活動中,每個人的身份不是單一、固定的,而是靈活變化,關系趨向平等與合作。[3]在活動中,筆者先把學生按異質分組(主要考慮性別、成績等因素),并從傾聽、陳述、質疑、鼓勵四個方面制訂小組合作的評分規則,利用評分規則促進合作學習,使學生明確個人責任,與同伴建立密切的互賴關系,培養人際交流技能。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有的網上查找資料,有的查閱書籍,有的結伴實地調查,小組共享所查找資料;展示成果時,有的負責口頭介紹,有的負責制作課件,有的還用手抄報、書畫等形式補充演繹。在討論本組的路線推薦中,他們認真聆聽,評價設計的路線是否合理,是否能抓住景點的主要特點,讓人感興趣,還能考慮到不同年級的同學,調整路線。這樣的生生合作,分工明確,優勢互補,以評促學,真正實現合作共贏。這既讓學生學會合作,又培養了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能力。在活動中,師傳生受也讓位于師生協作互助的合作關系,教師既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評價者,也是活動的參與者、促進者。本次活動,學生需要閱讀本縣鄉土旅游信息,可在網絡上查找的資料有限,筆者和學生四處打聽,借閱相關書籍。有一天,筆者為某組學生提供信息:校長的書柜里有兩本有關立雪書院及其創始人游嘉瑞的書。學生當然高興,可聽見得自己向校長借,又猶豫了。于是,筆者便在課堂上讓大家一起幫該小組想想怎么向校長借書,并現場演練。扮作校長的筆者故意“為難”學生:“你怎么知道我這里有這兩本書呢?”“你為什么要借這兩本書呢?”“校長愿意把書借給你了。可是,書在書柜的第三層,有點高,你可能取不下來,怎么辦?”“好,我就是校長,你要怎么對我說?”演練過程中,筆者常常把問題拋給所有學生。面對這樣一種可能發生的真實情況,學生情緒高漲,絞盡腦汁,紛紛出謀劃策。當聽到有同學這樣請求:“校長,您能幫我拿一下書嗎?”很多學生表示不滿意,有的說:“她沒講清楚請校長拿書的原因,這樣說顯得突兀。”有的說:“‘拿一下書’,說得不清楚,我建議改成:‘書架太高了,您能幫我把書取下來嗎?謝謝!’”一下課,這組的組長就直奔校長室,在大家羨慕的目光中,捧著兩本書進了教室。這樣,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他們合作互助,一同參與活動,一同探究,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圓滿地完成了活動任務,還有效提升了學生合作和交往能力。總之,在研學旅行項目設計活動中開發語文課程,要關注語文性、真實性、反饋性、合作性,設置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從而達到“樂用”“能用”的教學效果,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申宣成.表現性評價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應用[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5:87,59.
[2]王榮生.語文綜合性學習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8,73.
作者:張麗雯 金永 單位:永泰縣實驗小學
- 上一篇:盲校語文課堂教學滲透表情教育研究
- 下一篇:高中語文學業質量水平體系的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