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敘述類文章寫作力的提高研究

時間:2022-11-03 11:28:00

導語:中學生敘述類文章寫作力的提高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敘述類文章寫作力的提高研究

寫作是一種表情達意和思想溝通的手段。作文能力是學生不可或缺的一種實際應用能力,是學生語言運用水平的綜合體現,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力,無論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語文能力或是教師的教學能力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現根據本人近年來的教學經驗,簡單談談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記敘文寫作能力。

一、活用“示范”

(一)模仿《看戲》的“戲”

作為一所農村中學的學生,幾乎每個學生在春節期間都可以看到戲,但真正叫他們把看到的寫下來,卻都顯得很困難。去年春節,剛好我們學生所在的村子里做戲,我布置學生每個人看兩出戲,其中一出是《穆桂英掛帥》。事后我叫學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寫下來。我并沒有告訴學生真正用意,在教到《看戲》一文時,我要學生回想春節期間看到的戲,結合自己當時的日記,敘述當時的情景,然后和學生一起學習《看戲》,特別引導學生揣摩作者對演員精彩表演的繪聲繪色表現,如對演員臺步、唱腔、表情、動作、身段的描寫,特別體會滾、滴、濺、落這幾個動詞,體會其用詞的精確性,從而進一步顯示出表演者的精湛技藝。然后再結合課文模仿課文中對演員表演的描寫,寫一段自己看到的戲或其他諸如歌舞晚會等演出,學生寫得基本上較成功。

(二)《桃花園記》和游記

游記是記敘文的一種,初中生初寫游記,有的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則把游記寫成一種羅列景物的流水記。有一位學生寫游炎亭沙灘,她把前晚的忙碌準備、第二天的起早到校、一路上看到的各種風景及學生們的歡歌笑語、到了沙灘后大家的一起玩樂全寫進去,整篇文間看似洋洋灑灑,其實并沒有抓住重點,寫出新意,而只是一篇流水記而已。這種寫法是一種通病,如何克服這種毛病,空頭的說教往往不起很明顯的作用。思考再三,我覺得以課文為“示范”,也許能收到較好效果。于是在學到課文《桃花源記》時我引導學生寫游記。首先,引導學生如何處理順序問題,在掃除好文字障礙后,我要求學生寫出漁人的行蹤:發現桃林——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出桃花源。回顧已學的《大明湖》,出示游覽圖,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寫游記首先要安排好寫作順序。后來在上到《劉姥姥游賞大觀園》時,我又讓學生畫線路圖,進一步鞏固學生寫游記時游蹤的把握。

安排好順序,還要推敲文章的詳略,這是游記是否成為流水帳的重要原因。不知取舍,面面俱到,把看到、聽到、想到的統統寫進文章,確能投好初中生對數字的片面追求,但這種只求量不求質的做法是寫文章的大忌,是游記致命的弱點。由此可知,詳略安排很重要。以上面提到的三篇課文為例:

《大明湖》:鵲華橋——歷下亭——鐵公祠——古水仙祠

《劉姥姥游賞大觀園》:泌芳亭——瀟湘館——紫陵洲——秋爽齋——荇葉渚——蘿港——蘅蕪院——綴錦閣

《桃花源記》:發現桃花村——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出而復尋

《大明湖》一文詳寫鐵公祠前景色,因為鐵公祠前的景色最能體現大明湖的景色。《桃花源記》詳寫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感。這里的一切與外世截然不同,這里的生活平靜、安寧、詳和,與外面的烽火迭起,一片混亂有天壤之別,這種生活正是詩人當時內心急切渴望的。《劉姥姥游賞大觀園》文詳寫瀟湘館、秋爽齋和蘅蕪院。林黛玉、賈探春、薛寶釵這三大才女的居室環境最能體現賈府的奢侈豪華。由此可見,詳略的安排要因中心而定,與作者的用意相符。如果說略寫是綠葉的話,則詳寫是綠葉中的紅花,“萬綠叢中一點紅”,沒有紅花,綠葉的存在失去意義,而“紅花當然綠葉配”則表明沒有綠葉,紅花將花容失色,二者是水乳交融,缺一不可的。根據以上引導,再讓學生寫游沙灘的游記,大體上寫得不錯,其中一位姓葉的同學的《游炎亭沙灘》抓住海浪、同學們的趕潮和漁人的趕潮來寫,寫出作為跨世紀青少年,要敢當時代的弄潮兒,而被校刊和鎮文聯作文雜志刊用。

以上談的僅是發掘課文的語言、順序、詳略等方面的示范性而已,作為課文,其文章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范本,其可學之處,當然不限上面幾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恕不贅述。

二、重視積累

第一: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都道出了讀的重要性。以讀來開闊視野,以讀來提高境界,從讀中汲出敗筆,也從讀中撿出精品,并把它存入自己的頭腦,到用時則可隨時翻出來。當然,作為初中生,讀的文章不可能很全面,往往是一些課文要求的著作如《西游記》等和一些配合這個年齡特點的文章諸如童話、故事及報刊雜志等。讀多了,不僅積累了從文章中得到的材料而且無形中提高了語言的運用能力。

第二:看。這里講的看是狹義的看,即自己生活中通過觀察、體驗、聯想、想象而獲得的,是親自感受的。如有位學生寫了一篇文章《我家的瓜園》,各個西瓜被她寫得活靈活現,讀后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為何有的同學贊美自己家鄉時無從下筆,而《我家的瓜園》卻寫得有聲有色呢?究其原因,該同學成長在農村,每年夏天西瓜收成的時節,她都親自參加,她運用自己的才智,把自己的親自經驗及感覺寫下來,所以感人至深。試想一個只知吃西瓜而不知西瓜如何成長,如何收獲的同學,怎可寫出如此清新峻美的西瓜文章來呢?可見,親身經歷很重要。

當然,生命有限,人不可能凡事都親身經歷一遍,還須大量間接的獲得,只有兩者兼顧,作文時方可如魚得水,而不是無話可說,無文可作。

第三:想。想,就是通過思考,處理所得到的各種信息,用想來分清善惡美丑,用想來辨別真假好壞,用想來分類、歸納、儲存。無“想”的材料是紛亂無緒的,常常讓人眼花繚亂,而難以分清條理。很多人、事、景、物經過“想”,想象、聯想、概括、推理,往往可以產生許多新的真智灼見,真所謂“納須彌于芥子”。東方噴薄的紅日。一經聯想,可以是人一生中的青少年時期,也可以是欣欣向榮,年青有為的新中國;而夕陽的炫麗多采一經聯想,更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第四:記。記包括筆記、摘記、日記等多種形式。記也是一種很好的積累材料的方法。讀一篇文章,看一則材料,把它記下來,要用時把它翻出來,就不用搜索記憶或是大海撈針了。平時注重寫日記,把一天中有意義的,重要的記下來,久而久之,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寫作材料,而且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只有通過多讀、多看、多想、多記,積累大量的材料,寫作起來才能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三、多練出才子

天天練。怎么練呢?根據個人經驗,我覺得三種形式可以采用:日記、童年故事、讀書雜感。

先說說日記。日記,故名思義,就是一天記一篇的文字。日記的內容形式比較自由,記什么、怎么記,會憑自己決定,而無需像寫文章一樣考慮寫作對象,考慮詳略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工作、思想、見聞都可以記。雖然日記往往是給自己看的,但一天里常有很多事要發生,你不能事無大小地亂記一氣,而安排有意義的、重要的加以記錄。

如何寫日記或者說怎樣的才能算日記呢?上面我們說過日記的內容、形式比較自由。一般是第一行寫下日期、星期、天氣,第二行開始寫正文。一篇正文以一天為范圍,只要發生在一天里的事,即使沒有關系也可以記在一起。表達方式更是靈活多樣,敘述、描寫、議論、抒情都可以運用。魯訊的日記大體是這一類。日記不同于作文,不一定有頭有尾,如果日記卻要有頭有尾,則寫日記又變成難事了。日記內容最簡單最繁雜也得表達。所以你無需懷疑寫這樣的日記,對于學習寫作的好處。

人有了某種思想感情,總想吐露,有的可以跟別人談,有的則只能讓自己知道,這時,只能讓自己知道的內容也可以以日記的形式記下來。比如有一位同學藏在抽屜里的信讓母親看了,她很有意見,于是把自己的想法寫在日記里。

總之,從內容到形式,日記可以說是自由度最大的一種寫作形式,最適宜天天練筆。

童年故事就是寫自己的回憶錄,寫自己的傳記。把自己童年經歷的,有趣的、有意義的事按時間順序一件一件的記下來,記得多了,整理成冊,這就是自傳。這類事積累多了,寫同一類型文章時,就無需搜索枯腸胡編亂造,最后雕刻出一具木乃伊。

讀書雜感,往往就自己讀到的某一則內容、精彩文字等發表看法。經常寫雜感,可以鍛煉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議論能力,對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很有幫助。

以上僅是對幾年來記敘文寫作教學的總結。事實上,寫作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想寫好文章不僅要多積累材料,更要多實踐多讀,還要從小做起,從年少時做起,“少壯不努力,勞大徒傷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