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意象探討
時間:2022-12-07 04:00:52
導語:中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意象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意象是“意念”與“物象”的結合,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形象概念。用意象鑒賞詩作能夠深入地揭示出古代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的心理活動,得出的內涵也能給鑒賞者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蠟燭意象是古代詩歌中常用的經典意象,而其獨特的形態往往使許多詩人寄情于它,以它為精神載體,并賦予其更深的意蘊。
關鍵詞:意象;蠟燭;心理活動;審美體驗
在詩學范疇,意象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形象概念。意,取其“意念”之意;象,取其“物象”之意。意念與物象的結合,使得物象具有人的情感色彩。詩人將自身想要抒發的抽象情感全部寄托在具體物象上,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看似言簡,實則內涵豐富。那么,詩人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是如何通過意象來展現其心理活動的呢?鑒賞者又是如何通過分析意象獲得審美體驗的呢?本文將以中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的意象“蠟燭”為例,探討古代詩歌意象的豐富意蘊。
一、“蠟燭”一詞的定義
古代“燭”是一種用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辭海》:“按古無今之蠟燭,唯乎火炬為燭,朱熱日燋,執于手曰燭,大燭樹地曰庭燎。”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對照明的物品一般稱為“燭”,“燭”是中國最早的照明物品的名稱。而蠟燭是一種用石蠟制成的,燃燒后可發亮的照明物體。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蠟燭就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可發光發亮,方便于人。那么,作為生活中的一個小物件,蠟燭在古詩中又是如何表情達意的呢?
二、意念與物象的結合
鑒賞一首詩歌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想象,想象可以幫助我們還原詩歌創作的具體場景,進而能讓我們深切感受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比如,對于蠟燭,我們都知道它在燃燒過程中會淌下蠟油,淌下的蠟油形似眼淚,所以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燭淚。而古代詩人經常將燭淚與人的眼淚結合到一起,借燭淚言情。比如一個人因內心憂傷難免會有孤單寂寥之感,當他看見房中的蠟燭緩緩淌下燭淚時,不禁就會引動愁思,雙眼泛濕,流下傷心的眼淚,此時,內心憂傷的情感便同眼前的蠟燭渾然一體了。至此,通過想象和描述,蠟燭這個物象形態已經構建完整。我國古代詩人在創作的時候,經常將自己的憂思賦予蠟燭這個意象,借助蠟燭來表達憂傷的情感。
三、意象對心理活動的展現
意象的形成,隱含著詩人無限的情感。詩中的意象也是詩人完成心理活動的一個縮影,是詩人情感的聚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關于蠟燭的描述有很多,其中有些詩里的蠟燭僅僅只是簡單地描繪、營造一種場景,所以這里的蠟燭只是作為物象而非意象存在。而在有些詩中,蠟燭扮演著意象的角色,但是品讀鑒賞的時候,意蘊卻很單薄。隨著詩歌的不斷發展,蠟燭意象的內涵開始越來越豐富,而賦予蠟燭意象更多內涵的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關于李商隱,我們了解最多的就是他的“無題”詩系列。他有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創作該詩時,李商隱正與一女子相戀,但是兩人的感情不能被外人知道,然而作者內心熾熱的火焰又無法熄滅,所以他只能以詩寄情,表達自己內心的相思之苦。詩中的蠟燭意象充分地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就算蠟燭燃盡,也無法燃盡詩人對欽慕對象的思念。詩人李商隱將所有的感情都寄托于蠟燭,“蠟炬成灰淚始干”,正如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油一樣,詩人的心也在流淚。筆者認為,李商隱在作這首詩的時候,可能恰逢房中的蠟燭顫抖著微光,他望著若隱若現的燭光,依稀看見那女子的一顰一笑,詩人的主觀情感由此與客觀事物完美融合,使詩歌具有超強的感染力。正如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所說:“李商隱在向心靈世界深入方面把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燭光在詩人們的筆下時而溫暖,時而凄涼,但更多時候突出的是明亮燭火下燭影的黯淡,所以,帶有蠟燭意象的詩,作者往往借蠟燭抒發憂傷落寞的情感,而這類詩總體的感情基調是以憂傷為主。
四、意象帶來的審美體驗
意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范疇,因為它是塑造意境的前提,是聚成意境的細胞。而詩歌的鑒賞者就是憑借對意象的剖析來還原當時場景,進而在內心形成分析詩歌的意境,這樣才能身臨其境,體味到詩人創作這首詩時的心情,同時這一鑒賞過程的完成,也能給鑒賞者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正如李商隱筆下的蠟燭,以我們鑒賞者的角度,如果不結合創作背景深度剖析它的形態,就不可能對該詩有更深入的情感體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想象蠟燭燃燒蠟油耗盡的樣子,我們能感悟到詩人無比憂傷的情思。蠟燭表達了李商隱那時的心聲,蠟燭成灰的一刻,眼淚流盡,而即使眼淚流盡也無法終止他對那女子的思念之情。時光易逝,歲月如梭,人生中有太多無可奈何的悲劇,太多的傷痛與挫折。然而就在這無休止的傷痛中,紅透的燭淚在傷痛中劃過,劃破憂愁,劃破孤寂,正是這一道痕跡,充分印證了詩人內心的痛楚與現實的命運做著激烈斗爭的事實。所以李商隱用蠟燭入詩不單是對孤寂、憂思的表達,更是一種人生追求,是對愛的執著,對理想的堅定。至此,蠟燭將我們帶入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幫助我們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情感。“經典意象是反復出現在詩人筆下代表一個文學特定的情感與審美意蘊的藝術形式,正像……燈燭也是時時閃爍于古典詩詞里反映著中國詩人獨特情感活動和審美內容的經典意象符號。”蠟燭成為古代詩歌作品中的典型意象,盛行于唐代,而今,蠟燭的豐富意蘊仍然在延續甚至有了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賦予蠟燭新的內涵———“奉獻者的代表”,這也是人們根據蠟燭的形象特點,通過聯想,將蠟燭人格化的表現。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蠟燭比擬人格,形象生動地歌頌了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難道不是蠟燭給予人類的更深層次的內涵么?
作者:李蒙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舒新成,沈頤.辭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趙丹萍.李商隱詩歌燈燭意象初探[J].現代語文,2010(2).
[5]張清湘.中國古代詩歌意象略談[J].文學教育(下),2013(8).
[6]鄭平.中國古代詩歌的意象藝術[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0).
[7]王友勝.中國古代詩歌意象論[J].咸寧師專學報,1998(4).
[8]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 上一篇:中學語文教學中語言藝術探討
- 下一篇:正規期刊特征學科分類號及地區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