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時間:2022-04-03 08:34:33

導語:中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

摘要: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如何在授課過程中體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廣大初中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研究的課題之一。本文分析了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然后從聽、說、讀、寫4個方面分析了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體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內容。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教學方法研究

1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歷史上在文化藝術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也是每個中華兒女必盡的義務之一。傳統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過去,文化的傳承則代表了民族發展的未來。漢語言文學課程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語文是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進行初步塑造階段的一門課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是非常必要和有意義的。首先,學生可以在語文課堂中接觸歷史各代的文學、思想和人文科學,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構建傳統文化的核心素養;其次,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將符合當今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帶到課堂上,可以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最后,日常生活中的各類諺語、比喻和典故都來源于傳統文學,在中學階段接觸這些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日常交流能力和知識面,也可以為今后的其他教學內容打好基礎。

2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具體措施

2.1在聽說教學中的應用。聽、說、讀、寫是初中語文教學的4個基礎環節,也是體現傳統文化滲透的主要途徑。聽和說又是讀和寫的基礎,但部分學校為了追求成績,忽視了聽說對學生核心素養構建的重要作用。葉圣陶先生曾經提出語文是工具學科的論斷,也就是強調了語文教學要體現基礎教學的重要作用。聽說教學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提高對傳統文化興趣的關鍵環節。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視了聽說訓練,只是機械的復述課本內容,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講解南宋文學家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時,教師應將情感帶入到詩詞的朗誦當中,把作者當時家國之恨、艱危困厄的情感表達出來,讓學生們通過朗誦聲調和節奏來領悟作者的民族氣節和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語言表達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說”這一重要技能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與他人交流的基本技能,也能將我國傳統文化的融入到生活中來。我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優良傳統,在語文教學中就可以通過主題教學的方式來傳承中華民族“羊跪乳、鴉反哺”的感恩文化。在課堂上教師安排學生以演講和討論的方式來朗讀“子路借米”、“鹿乳奉親”、“臥冰求鯉”等古代故事,并留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后為父母講解這些故事的含義。學生在學習典故的同時也理解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等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2.2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古典文學是傳統文化的核心體系內容,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唐詩宋詞元曲,閱讀這些中華民族文化藝術最具有底蘊的精煉語言,是理解我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最有效途徑之一。中國古典文學的精髓是意境優美、語言簡練、借景抒情、思想深遠,這些特質是古代文學作品的生命,也是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教師在閱讀教學環節要讓學生學字、學句、學內涵和懂思想,增強學生的文化儲備和提高學生文學鑒賞能力。閱讀教學過程要循序漸進,針對不同時期和不同背景的文學作品要進行分步閱讀訓練。比如在講授唐朝詩人杜甫的《望岳》作品時,對每句的關鍵字都要重點講解。第一句的“夫”要以設問句形式來作為全文的起點來理解;第二句的“青”和“未了”體現了詩人遠望泰山的立足點,突出了泰山的高俊偉岸;第三句的“鐘”字和第四句的“割”形象生動,把近望泰山的巍峨形象表達的淋漓盡致;第五、六句又由近及遠,寫出了山中云霧繚繞,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詩眼,寫出作者登頂望岳之時的豪邁之情,顯示他堅忍不拔、勇攀高峰的雄心抱負,也是千百年來為人傳誦的佳句。對《望岳》的閱讀,不能僅僅從登山、看山、登頂來理解,要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作者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這也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在進行古典文學的閱讀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去預習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跡和創作的朝代、背景等知識。課堂教學環節要安排課前誦讀、課上賞讀、課后感悟等活動,讓學生不僅懂文學,還對歷史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2.3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語文的工具作用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文字,漢字作為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文字手段,在文化傳承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漢字的書寫和寫作練習也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讓學生識字和寫字是初級階段,寫好字和做好文則是寫作教學的最終目標。在我國藝術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漢字的數量、筆法和寫作規范都在不斷變化,寫作教學也必須要對不同時期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類別進行講解,如不同時代書法家所在的朝代,寫字的書寫規則和樣式等。漢字的特征是“橫平豎直方塊字”,這是有別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獨有文化特征,在進行寫作練習時要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筆畫順序、書寫位置來寫字。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技術來演示規范的書寫方式和美觀標準,以完成識字、寫字、寫好字和做好文的教學任務。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也要逐步由寫字向文化傳承靠攏,不僅要讓學生懂得如何寫字和作文,也要讓學生懂得漢字的優美和文學的魅力,這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柴愛菊.淺析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47.

[2]石有情.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研究[J].速讀(下旬),2018(12):105.

[3]劉佳欣.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淺探[J].中外交流,2018(47):182.

[4]陳芳.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神州(下旬),2018(3):29.

[5]敖八方.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32):230-231.

作者:李曉艷 單位:山西省呂梁市文水縣城鎮第六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