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維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應用
時間:2022-07-09 09:57:10
導語:批判性思維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的教育實踐活動。大學生通過大學英語閱讀課程的學習不僅掌握語言知識技能,也可以培養和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為成為新世紀人才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文章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研究和探討大學英語閱讀課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與批判性思維教學,提出大學英語閱讀課程中的三個步驟:讀前引入,創設問題;讀中引導,分析問題;讀后引發,行動實踐,以期培養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行動實踐能力。
關鍵詞:課程思政;批判性思維;大學英語;閱讀教學
近年來,課程思政越來越深入人心。“課程思政”是一種滲透到專業課、通識課中的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標的教學實踐活動。作為高等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的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跨文化交際和學習策略是它的主要教學內容。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不僅包含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交際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還包含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和中國文化素養,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扎根中國社會價值觀,具有家國情懷,用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的能力。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培養學生的外語能力,更要立足于從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方面,在語言文化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中大學生直接接觸英語原材料,直接與外國作家對話,就會不可避免地在意識形態、價值觀、思想觀念、民族立場和生活背景等方面碰到思想上的沖突與碰撞。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學生具備思辨能力,通過分析、推理、判斷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進行甄別和鑒定。根據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標準,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成為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在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是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
一、課程思政與批判性思維
課程思政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關高校的探索,其目的是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課程之間實際存在的脫節現象,開發利用相關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充分發揮所有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趙繼偉:2019)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課程思政指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融入與滲透,把德育、民族責任感和文化自信貫穿教學全過程形成協同效應,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意識感,以及家國情懷的教育過程。在每一門課程中實現“學科德育”理念和德育的核心內容的有機滲透,并充分體現出其育人功能和教師的育人責任。課程思政的核心教育指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的目的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一。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可遷移能力,培養大學生掌握和具備批判性思維能力也滲透并融入到了許多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的教學實踐中。在我國,批判性思維也成為大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重要因素。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批判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和基礎,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學生才能夠理智、辯證、恰當地發現、分析并解決問題。具有家國情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批判性思維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國的EdwardGlaser,他于1941年出版了《批判性思維發展實驗》一書,首先提出了批判性思維包含的三個內容:樂于審慎思考的態度、具備符合邏輯的調查與推理方法的知識和應用這些方法的技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十九個校區就提出了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能力是達到畢業條件的要求之一。StewartE.Kelly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對評估論點和論證的一個謹慎而反思的過程,批判性思維的目標是達成一個理智的合理的信念。RichardPaul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在思維過程中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思考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思維。Ennis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以決定去相信什么或做什么為中心的反思性的、合理的思考(Ennis:1985)。Facione認為批判性思維是通過解釋、分析、評價和推斷,和分析證據、概念、方法、標準等而獲得的有目的的,自我規約的判斷。(Facione:1990)國內對于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始于2010年文秋芳提出的批判性思維的理念。文秋芳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由元思維能力和思維能力組成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維是對做判斷的思維過程的一種評估,是對思維的一種自我調控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基本認知過程包括分析、詮釋、推理等。胡燕在《大學英語教學與批判性思維研究》一文中也提出批判性思維的兩個特點:1.善于對判斷或結論提出質疑,并進行自我評估。2.以客觀事實為基礎進行分析,對于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評估,并做出符合客觀事實的判斷。(胡燕:2016)批判性思維并不意味著對所有觀點和事物進行批判和否定,而是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斷以達成正確的判斷。而這種正確的判斷是以文化背景、個人認知、社會背景為基礎,符合意識形態的判斷。也就是說批判性思維與文化和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可見,文化對批判性思維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力。課程思政是探究知識后面的世界觀、方法論。批判性思維是獲取知識的必要途徑。把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加強學生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和思想政治素養,一方面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建立了正確的意識形態基礎,另一方面當學生感受到東西方價值觀的碰撞而產生困惑時,可以幫助學生樹立和培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幫助學生進行客觀、科學地批判性思考,得出正確的評判,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大學英語閱讀教材中的思政元素的挖掘
大學外語課程是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陣地。外語類課程是人文課程。大學英語閱讀課程向大學生提供展示了大量的英文原版材料,涉及的內容豐富廣泛,包含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學、技術、歷史、軍事、風俗等各種主題。大學英語閱讀課程要培養學生進行以思政觀念為基礎的批判性思維閱讀的能力,使學生對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有所理解,并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評估,達成符合自己文化背景的解釋,形成新的正確的認知,從而獲得有價值的知識。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四冊為例,整本書有六個單元,分別是關于海洋開發、轉型期的中國、求職、女性諾貝爾獲得者、網絡語言、人與機器人的關系六個主題。閱讀材料分別介紹一篇英語國家文化科技等主題的文章,一篇介紹中國方面的擴展閱讀材料。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把第一篇介紹英語國家生活、科技、文化的文章作為思政批判性思維的課堂教學材料,引導學生理解分析作者的寫作目的,主要內容和觀點,評估作者的論據與結論是否符合自己的預測,并根據中國文化和國情,如何看待作者的判斷和觀點。第二篇介紹中國的閱讀材料可以作為學生的課外閱讀和探究材料,在英文的閱讀中體會以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魅力,從而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第二單元的中國的轉型這個主題為例,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第一篇文章是由一名駐北京的美國記者寫的胡同情緣。作者講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和中國城市化轉變進程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就是由外國人講述的中國故事。學生在閱讀這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就中國的轉型時期自己的親歷或者親眼所見的社會生活變化進行小組討論,初步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觀點。然后學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體會和理解作者眼中的北京胡同文化的變化和普通人物中反映出來的價值觀,揣摩和探討作者的含義和觀點是否與自己的預測相符合,分析作者的用意,作者的觀點是否含有偏見,是否客觀實際地反映出了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的變化和人們生活以及心理的變化。只有對世界進行理性的思考、對他人和自己的思想進行合理的辨別和審察,最終才能做出理智性的判斷。通過批判性地閱讀與思考,識辨變出文章中體現的偏見和狹隘,辨別作者最合理的論點,學生最終形成符合社會認同感和文化背景的價值觀。
三、基于思政的大學英語閱讀課程批判性思維教學
美國批判性思維學者RichardPaul認為,批判性思維閱讀能力應該是閱讀者能夠產生出精確的解釋,評估出作者的目的,精確辨別正在討論和解決的問題和基本概念,看到作者的含義,識別、理解并評價作者的假設,認識證據,論斷,推論,理性地評估作者的可信度,精確掌握作者的觀點,感受作者的推理。只有進行批判性思維閱讀,閱讀才能成為傳播知識和真理的有效的交際形式。大學英語閱讀課是大學生形成國際視野,進行跨文化交際,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中進行以思政為基礎的批判性閱讀教學是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具體的教學實施可以通過讀前、讀中、讀后三個階段,提問、評價論斷和行動三個步驟來實現。(一)讀前引入,創設問題。課前導入是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鋪墊步驟。進行批判性思維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試聽材料或主題討論等形式把學生引入文章主題,讓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問題,為課文的閱讀奠定基礎。同時,讀前恰當的引入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創設問題提供積極的環境。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閱讀文章之前,就課文內容進行預測,提出問題并提供問題提出的理由和依據,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分析。這些問題的創設過程是學生辨別作者的觀點、目的和結論,并能夠對給出的理由、做的假想、提出的問題、使用的基本的觀點等等進行評價和判斷的重要過程。通過課前引入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及元認知意識。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地質疑:能否用自己的話語總結所閱讀的內容?能否把作者的經歷跟自己的經歷聯系起來?能否明白作者的含義?能否找到支撐作者觀點的證據?能不能提出反對意見?作者的觀點或意見是否符合自己的文化或價值觀?批判性思維教學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的思維保持活躍,促進學生以提問題為基礎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分析,評估出最具有邏輯性的、合理的解決方法。知識的獲得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學習者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外部的幫助,根據已有的社會背景文化和經歷,通過分析、推理、判斷進行有意義的構建而獲得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是主題研討式學習開展的四大要素。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程中,根據具體的課文主題和素材,探究文章內容中的思政元素,可以通過情景設定,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協作中,通過會話實現意義的構建,最終達到啟發學生,形成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的目標。(二)讀中引導,分析問題。思考是獲取知識的鑰匙。知識是在思考中被發現,并通過思考分析和組織形成的。最重要的是,知識是通過思考來獲得的。思考是對問題進行分析的過程。學生通過對閱讀中所獲得的外在現象進行設問,并試圖證實和解答這樣的思維習慣過程,就會使語言的閱讀過程增加了一層反思和行為的指導。課程思政,要先有“思”,這個思就是批判性思維,有了“思”,再有“思而論政”。教師可以運用主題研討式教學模式,根據單元閱讀的材料,規劃好思政主題。好的主題,要弘揚愛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高尚的品德。教師可以通過平時對時政熱點、社會焦點、文化價值知識的關注和積累,找到與本課程單元主題的最佳契合點。以《全新版大學進階英語綜合教程》第三冊為例,第三單元的閱讀主題是文化差異。課文閱讀的文章是關于一名年輕的加拿大女子在跨國婚姻中的家庭矛盾的問題,文章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描述了中加文化中家庭觀念、夫妻關系、婆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文章最后作者提到了一個問題:會不會為婆婆換尿布?作者的回答是否定的。這里就涉及到了一個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道德觀念問題。我們中華民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和道德規范,照顧和孝敬老人既是法律要求,也是道德要求。雖然婆媳矛盾是常見的問題,但當婆婆老了需要照顧的時候,作為兒媳婦是不是有照顧和撫養的責任?這是引導學生進行思政討論和辯論的好契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成小組,分別對其他組成員就這個問題的觀點進行采訪,收集不同小組,不同性別的成員的觀點,對比作者的觀點,基于中國文化傳統和價值觀,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符合我們家國情懷的結論。通過閱讀過程中引入思政的元素,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辯證的思考,結合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和思想道德標準,進行批判性思維的閱讀。所以,對于文章的閱讀,教師不能夠僅僅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句子和篇章的理解層面,而是要教會學生能夠從文章中提取關鍵信息,把握文章的主題和作者的觀點立場,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從不同角度,聯系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社會文化背景,以符合我們國情的價值觀全面而辯證地對文章內容進行反思,發現和分析問題,評估作者的論證和觀點,得到合理的判斷并最終指導自己的行為。(三)讀后引發,行動實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有利于學習者批判性思維的養成。閱讀教學中所使用的課堂小組討論、口頭報告、辯論等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習者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此外,教師也不能忽略讀后的指導和引發作用,充分利用好課后小組合作和協同作業的方式,指導學生共同探討和分享,對閱讀的材料所獲取的信息利用概念地圖或圖表等方法進行概括、梳理和深加工,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課程思政是對思想品德的培養和正確價值觀的塑造。通過課前課中的批判性思維閱讀過程,學生對于閱讀主題、文章作者的觀點進行合理的分析、解釋、推理和評估。在讀后步驟中,仍然需要教師進一步設計思政性的批判性思維問題,布置寫作或者討論等輸出性的活動,要求學生根據從閱讀文章中的作者的觀點、思維和論證,提出批判性的建議,結合當前的社會熱點和思想政治話題進行寫作,以指導自己的行動。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多元化的方式,如辯論、演講等。訓練學生使用英語進行演說、演講或寫作,這些活動都可以反映學生的閱讀與思考,體現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表達學生的觀點和意見,展示與傳播用中國文化和思想道德看世界的眼光和人文情懷,從而踐行用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四、結束語
美國批判性思維研究學者Facione等人認為批判性思維傾向包括求真、開放思想、分析性、系統性、自信心、求知欲、認知成熟度等七個方面。批判性思維傾向是一種穩定的內部動機,指導和調控著人們對于概念和觀點進行理性的、符合邏輯的思考,這種作用能夠長期循環,并且能夠激活個體批判意識,引導個體形成穩定的思維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程中立足中國的思政理念,結合中國文化背景知識,挖掘和發展學生具有民族和愛國情懷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成為現代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方向。文化和學習者的外語水平會影響學習者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批判性思維活動的參與度。所以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要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從閱讀中吸取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世界觀,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和寬闊的國際視野,具備合理地、正確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正確的社會價值觀,把批判性思維精神應用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是新世紀大學生應該必備的能力。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程中融入和滲透思政元素和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價值觀、民族文化觀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應成為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作者:何亞卿 單位:南寧師范大學
- 上一篇:高中英語寫作糾錯反饋策略分析
- 下一篇: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積極情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