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課堂文化失語問題分析
時間:2022-05-15 09:00:03
導語:大學英語課堂文化失語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大學英語作為高等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在擴大中國文化影響力中發揮巨大作用。但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當中,普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問題,教學中片面重視英語文化普及,忽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英語表達的講授和練習,導致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交流、溝通不暢,中國文化輸出能力較低,嚴重抑制了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文章分析了產生“中國文化失語”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中國文化失語;教學;策略
一、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失語癥最初用于醫學,是指由于疾病或外部原因受傷后引起的顱腦損傷而導致表達能力、語言及書面語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喪失。“中國文化失語”這一概念是由南京大學從叢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的,敲響了“中國文化危機”的警鐘。從叢教授認為“應該把中華文化的英語表達教育貫穿于各層次英語教學當中。”他還提出,“雖然中國外語界早已意識到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已在外語教學中加大了文化教學的比重,但從整個教學內容設計來看,仍然過分偏重英語文化普及,忽視對中國文化內容的教學。”英語語言文化教學固然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問題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始終遵循跨文化交際的雙向性原則,而是不加選擇地、大量地講授英語語言文化,不斷強化英語文化的輸入,造成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推崇西方文化,盲目崇洋媚外,對西方國家的文化認同甚至超過對母語文化的認同。文化教學中英語文化一手遮天的現實,使大學生缺乏中國文化底蘊,無法彰顯文化大國大學生所應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文化輸出能力低,文化認同感低,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始終處于弱勢,呈現出“文化失語”現象。
二、中國文化失語現象產生的原因
時至今日,我國學者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學問題已經進行了諸多研究。研究顯示我國大學英語課堂中呈現文化單向交流的狀況,學習者對英語國家及其文化風俗過度移情,對本民族文化完全弱化,有調查顯示大學中各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并且文化失語已經對跨文化交流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產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文化輸出意識薄弱、文化輸出能力低
胡文仲教授認為,學了外語就丟了母語,有了外國文化就拋棄本民族文化,那么這些人仍然是“單語人”,這個世界仍然是隔離的世界。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丟棄母語文化的狀況,認為只有英語知識與英語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將跨文化交際簡單地理解為“與西方人交流西方文化”,忽視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形成了一種輕視本民族文化,缺乏民族文化認同感,盲目崇拜外來文化的風氣。有許多大學生西方文化知識相當豐富,與西方人談論西方文化習俗時侃侃而談,而當需要他們向西方人介紹中國文化習俗、儒家精神、京劇武術等負載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時卻常常語塞,不知從何談起,心欲言而口不達。這主要是由于大學生在日常英語學習過程中片面強調西方文化的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知之甚少,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甚至不能用漢語清晰地解釋某些中國文化中的概念,更別提用英文表達中國文化了。凡此種種都可以看出中國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確實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現象,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輸入不平衡,存在厚此薄彼的情況,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低下,母語文化輸出能力比較差。
(二)大學英語教師本身的教育教學觀念、教學策略
和方法以及英語文化素養也影響大學生母語文化輸出能力的提高首先,大學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過程中會不自覺地以目的語文化講授為主,注重目的語文化導入,片面強調西方文化習俗學習,忽視了對學生母語文化意識的培養,這樣的教學策略無疑將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引入誤區,給學生造成一種“語言學習中目的語知識和文化更重要”的錯覺;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強調了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差異、沖突,忽視了二者之間的滲透和融合,這些都會加重大學生的中國文化失語癥。其次,成功的文化教學需要大學英語教師自身具備扎實的語言基礎和較高的文化素養。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提高質量,全面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大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培訓力度,努力造就一支相對穩定、有高尚思想道德品質,較高科學文化素養的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大學英語教師自身母語文化素養是大學英語弘揚和傳承中國文化的重要保障。當然,在我國英語界中不乏許國璋、王佐良等在母語與母語文化中也有相當造詣的學術泰斗,但不得不承認的是仍然有較大比例的大學英語教師的母語文化素養存在不同程度欠缺,雖然這些英語教師在接受專業教育時,受過相當程度的跨文化交際訓練,但仍著重在西方文化,母語語言和文化鮮有涉及,因此即便是大學英語教師,在系統全面地介紹某個中國文化概念方面也存在一定困難,如此一來,大學英語教師也無法在課堂上進行有效的文化互動教學,更談不上弘揚中國文化了。
(三)大學英語教材內容不完善,教材中中國文化資源匱乏
大學英語教材是文化教學的最直接來源,也是學生獲得文化信息的重要渠道,英語教材對于大學生語言學習至關重要。我國使用的大學英語教材主要包括《新視野大學英語》《新視界大學英語》等,這些教材中所選編的篇章多來自于國外書籍或報刊雜志,內容涵蓋學習、生活、文化、社會等多方面,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從不同角度深入介紹西方文化,但遺憾的是,教材中涉及到中國本土文化的內容幾乎看不到,偶有文化對比方面的內容,也是強化西方文化,弱化中國文化,比如,吉林建筑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王艷、張俊強兩位老師在論文《關于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缺失的分析》中,就對《新視野大學英語》教材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并指出教材中70%的文章涉及英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其中有關美國文化的文章占了將近一半,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少的可憐,只有3篇,而這其中有2篇是基于文化對比需求引入的,只有1篇是專門介紹中國文化的。其他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方面的內容同樣非常少,由此可知,大學生在教材中學到的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非常有限,無法獲得有效的、大量的中國文化知識的英語輸入,自然無法產生有效的文化輸出,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產生中國文化失語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避免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重建中國文化話語權的有效途徑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展形象,就是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和中國文化影響力”。中國文化失語問題無疑阻礙了中國聲音的傳播,要解決這一問題,重建中國文化話語權,就要充分利用大學英語工具性、人文性的特點,采取正確的策略,不斷推廣中國文化,提高大學生文化意識,發揮青年人優勢,重建中國文化話語權。
(一)增強大學生母語文化意識
大學生的母語文化意識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認識和理解,一方面是指大學生自身人文素養,另一方面是指大學生在客觀對比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之后,立足中國民族文化所形成的文化觀念,所以,要解決大學生文化失語問題,提高其文化輸出能力,就要從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強化文化觀念兩方面入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必須時刻讓學生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是文化的雙向交流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是平等互融的關系,對西方文化,要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互相融合,互相滲透的態度,切不可因為學習英語語言,就覺得英語文化“高人一等”,需時刻保持清醒,勿忘本民族文化精華,在多元文化比較學習過程中提高人文素養。教師需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大學生文化觀念,引導大學生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理解中國各地域、各民族、各領域的文化要素以及中國文化中所蘊含的價值體系和哲學思想。大學英語教師在文化教學過程中完全可以抓住一切契機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如中國四大發明對資本主義形成和發展的影響;中國儒家經典對歐洲啟蒙運動的影響;德國哲學家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都研究過中國哲學,且均不同程度受到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文化對亞洲文化的影響更不必說,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早已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自身社會和生活之中。以上種種顯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偉大,大學英語教師有義務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強化文化觀念,在跨文化交際中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使年輕人從思想和觀念上真正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并將中國聲音傳播出去。
(二)在教學內容制定方面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互動問題
實現文化平衡,在文化教學中注意不同文化間的滲透、融合。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新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從《要求》中不難看出,國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是不僅要教授英語知識,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素質,這種素質不應單純指西方文化素養,而應該是兼顧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在對目的語文化和禮儀有一定的了解之外,也能準確有效地將中國本土文化傳播出去,實現雙向跨文化交際。一方面,大學英語教材編寫者可考慮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編入教材,使教材內容更全面,更能體現知識的系統性、實用性,在傳統文化選材上應考慮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更能讓學生產生共鳴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借鑒西方先進文化,又能不忘本國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指導學生習得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兩方面知識,激發學生在理解兩種文化的基礎上促成文化間相互交融,在文化交融過程中培養學生文化創造力和中國文化傳播能力。雖然現階段大學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相對較少,但教師仍然可以應充分利用大學英語人文性特點,努力抓住一切契機將中國文化引入課堂,以教材為依托,通過不同教學主題引導學生進行中西文化風俗對比、中西哲學思想對比、中西價值體系對比等,使學生在學習中進行不同觀點的相互碰撞和補充,實現從單向輸入目的語文化向分析、比較目的語與母語語言及文化的雙向交流轉變,在文化對比中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和文化敏感性,提高中國文化輸出能力,讓學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不再失語。
(三)將課程思政思想融入大學英語教學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歲月的洗禮,深深根植于中華兒女的血脈之中,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當代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明確肩上的使命,增強民族自豪感。大學英語課作為一門基礎人文學科,也是一門隱形思政課程,大學生通過語言和文化學習,提高語言能力、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將技能內化為思維品質。大學英語思政教育能夠很好地彌補教材中中國傳統文化內容的不足,通過思政教育,使大學生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時,客觀理性看待西方文化,不盲目崇洋媚外,增強中國文化自信,在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洗禮中,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大學英語教師不應受到自身專業的影響,要充分認識到思政思想的重要性,清楚把握思政課程與大學英語課程之間的關系,在授課過程中注意深入了解文章主題,挖掘思政內涵,并努力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當中,使大學英語思政教育能夠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有效開展和順利進行,提高大學生中國文化素養和愛國主義情懷,能夠在未來的跨文化交際中,以多元文化視角自信地向世界介紹中國。
(四)從文化生態視角思考大學英語教學
在大學里,英語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大學生課余時間充足,課余文化生活豐富,因此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解決文化失語問題不應僅僅局限在英語課堂,而應該把跨文化素質培養延展到校園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首先,在大學英語課堂之外,可以開展形式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舉辦中國文化知識競賽、中西文化體驗節、“中國文化英文談”比賽等,幫助學生多渠道獲得中國文化英語表達知識,鍛煉開口傳播中國文化能力,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體會中國文化魅力;另外,可以為學生開設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相關課程,幫助學生系統了解中國文化,開設“中國文化英文談”等選修課,熟悉中國文化英語詞匯,提高英語表達中國文化能力。其次,將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納入英語教學評價體系當中。在我國現階段大學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仍然更多地關注對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語言能力的考核,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中國文化輸出能力的考核涉及甚少,這無形當中導致教師、學生只重視詞匯,語法等語言層面知識的學習,不重視文化學習,尤其忽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學習。近幾年,在將傳統文化內容融入大學英語教學評價系統方面,國家各級教育部門做出了巨大努力,比如,我國大學英語等級考試中就加大了有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測試內容,中國大學英語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喚醒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使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不要流于表面,而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刻的認識,就無法激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如果出現傳統文化知識匱乏,對很多中國文化概念、內容不了解,自然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因此,有必要使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系統化、常態化,使大學生能夠時時處處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精神和力量。大學英語課堂在加入中國文化內容導入的同時,可考慮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中加大中國傳統文化測試比重,在命題制定過程中,既注重文化傳承,又有適度創新,在考察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同時,盡可能覆蓋對學生的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的評價,同時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學科核心素養,客觀上推動和促使大學生重視和珍視中國傳統文化,隨著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深入,他們必將形成完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消除文化自卑感,以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傳承和傳播中國文化,消除中國文化失語現象。
四、結束語
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失語問題,是順利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保障。大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平等意識,注重不同文化間的對比、融合,構建文化互動式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體系;將思政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當中;將文化教育滲透到大學生課內、課外、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鼓勵大學生在不斷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必須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大量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學習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這樣才能逐步解決文化失語問題,使跨文化交際有效、順利地進行。
作者:韓樂猛 單位:長春光華學院
- 上一篇:高中英語教師命題能力實踐研究
- 下一篇:會計信息化風險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