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政治穩定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1:34:00

導語:農村政治穩定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政治穩定研究論文

摘要:筆者依據“農民行動的信念基礎”的描述和理解框架,從農村社會心態與行動的視角觀測和分析農村政治穩定形勢。田野資料顯示,農民和基層干部對黨和政府的權威有較高的認同,但對晚近的干部、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卻認同較低;對自身生活的改善有較高的認同,對國家未來發展較為樂觀,但對農村未來形勢信心較低;對法律上的社會制度有高度的認同,但對實踐中的社會制度卻認同較低。這說明,當前農村盡管容易引發針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的局部性群體事件,但并不存在社會大變革的民意基礎。

關鍵詞:農村;政治穩定;農民心態;農民行動;信念基礎

一、穩定形勢的測量:文獻評論

近些年來,關于國內農村穩定的形勢,人們的意見和判斷并不一致。[①]這一爭論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有關評判標準上的差異。在此,筆者擬討論的即是,有關評判與理解穩定形勢的框架問題。亨廷頓曾提出:正像經濟發展的指標是人們所熟悉,并為人們所接受的那樣,政治秩序的標志,以及在暴力、政變、暴亂和其他不穩定的形式中喪失政治秩序,也是很清楚的,甚至是可以計量的。對于政治學家來說,以學術形式分析和討論促進政治秩序的途徑和手段,也應該是可能的(亨廷頓,1998:序言11)。羅伯特。達爾以沖突的“彌漫性”(每10萬人中的參與人數)、“劇烈程度”(沖突中傷亡數)、“持續性”和“沖突總量”來測量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穩定狀況(羅伯特。達爾,1987:102)。法伊拉本德等學者則將六個方面的指標,即:官員的開除和辭職,和平示威和罷工,騷動和暗殺,大規模逮捕和囚禁,反抗,游擊戰、內戰和革命家,作為測量世界各國“政治不穩定的一種尺度”(羅伯特。達爾,1987:111)。

然而,研究近二十年來中國農村穩定形勢的變化及其現狀,至為困難的問題卻在于,確立評判穩定或不穩定的計量標準。正如有人曾承認,“評價社會政治穩定狀況顯然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因為)政治穩定不同于經濟狀況及其變化,能夠以較為準確的數據加以測量?!保◤埡癜驳龋?995:901)缺乏定量分析,這也是當今中國農村穩定研究中的一個明顯不足。

關于穩定形勢的測量與預測,近些年來已有學者在努力為之。比如,有學者曾從社會學的視角提出一種評價體系,即:一方面,從純理論的視角應有三種指標評價體系:1)社會穩定度指標體系,如穩定級度量表等,此為事實評價。2)穩定類型完善度指標體系,即對穩定類型本身狀況所作的評估,此為類型評價。3)目標耦合度指標體系,即對穩定與社會發展目標之間匹配狀況的評價,此為價值評價。另一方面,如從比較的視角,既可與理想的穩定狀態比較,也可與本社會自身歷史上的穩定狀況比較(陸雨辰,1992)。但在如何細化指標上他并未有更多的意見。還有學者提出一個評價農村穩定狀況的“兩個向度的分析框架”:一是政治穩定的四個基本指標,即政制、政權、政策和政局狀況;二是經濟、社會和人心的穩定狀況對政治穩定的影響(張厚安等,1995:19、902)。這一框架對農村穩定形勢的評判有一定的說服力。但在如何進一步細化指標,如衡量政制、政權、政策、政局狀況,衡量經濟、社會和人心的穩定狀況等方面,他們也未設計出更精當的指標。

另一種值得注意的意見來自國家計委的課題組。該課題組自1997年以來對我國社會穩定狀況進行跟蹤研究。對社會穩定狀況,他們提出一個“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相結合的二元評價體系??陀^指標包括:“社會沖突”(如學潮罷工、游行示威、請愿上訪、自殺自虐、宗教沖突、民族沖突、聚眾鬧事、宗族械斗、暴民騷亂),以及“社會問題”(如家庭問題、老人問題、交通事故、城市交通擁擠、違章建筑、暴力犯罪、買賣婦女兒童、團伙與黑社會犯罪、盲流乞丐、工傷事故、火災水災、聚眾賭博、、酗酒自殺、販毒吸毒、傳染病、精神?。?。主觀指標即指“社會心理”,如公眾對于體制改革、社會生活、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經濟生活、政府效率、環境狀況、文化生活、國家地位、家庭生活、個人發展、政治參與等問題的看法和滿意程度(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1999)。相對而言,這一設計更為全面、系統,將“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結合起來尤具創意。但問題在于,它的多樣化指標中往往發生交叉、重合,如“暴民暴亂”與宗教沖突、民族沖突、聚眾鬧事之間的界限往往難以區分;再如“社會沖突”中的自殺自虐與“社會問題”中的酗酒自殺,有時也是難以分得清楚,因而不便操作。

另一個課題組也主張用客觀指標和“大眾對社會穩定的主觀判斷”來研究社會穩定。他們提出,維持社會穩定有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社會福利,二是社會制度。造就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是由社會制度和社會福利兩個維度上的合力來決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北工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聯合課題組,2002)。實際上,近些年來國內用實證的方法研究大眾心理對社會穩定的影響的文獻資料頗多。江流、汝信、陸學藝、單天倫等人主編的《社會藍皮書——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藍皮書自1994年問世以來,每年總有若干篇與此相關的研究報告。近年來零點調查公司也在這方面作了許多工作,如在《觀察中國》一書發表《1996—1997:中國都市社會發展與穩定的公眾心態分析》,此后每年他們都繼續做這方面的調查(零點調查公司等,1997)。國家統計局也曾發表《2002年全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報告》(國家統計局,2003)。

上?!渡鐣€定指標體系》課題組則提出,上海社會穩定指標體系要反映三個方面的要求,即政府有效性、利益保障機制和秩序穩定狀態。其指標體系可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社會穩定一般狀態指標,反映社會穩定的常態,包括社會痛苦指數、公共安全指數、精神衛生指數、社會緊張指數和利益保障指數。第二個層面是社會穩定突變狀態指標,包括社會沖突指數、社會腐敗指數、社會分裂指數。第三個層面是社會穩定解釋性指標,包括經濟總量指數、生活水平指數、貧富差距指數、社會保障指數、人口和家庭指數、社會參與指數、政治透明指數、社會間距指數與價值觀念整合指數(上海《社會穩定指標體系》課題組,2003)。這套指標體系也體現出全面、系統的特點,但也有可待商議之處:一是“常態指標”與“突變指標”之間界分的依據何在?實際上,其中的“突變指標”如腐敗指數、示威游行指數和黨派對立指數,在一些發達國家往往是一種常態。二是如此復雜的指標不便操作,對研究者來說由于難以獲得相關的可信數據,其應用性不強。后一種缺陷,同樣出現在閻耀軍所設計的“社會穩定評價指標體系”上(閻耀軍,2004)。

二、研究設計

1.分析框架

筆者以為,對農村政治穩定的評判與測量,未必要面面俱到,只要能抓住根本、并具可操作性即可,而其關鍵在于確定核心指標。在當今中國農村,政治穩定的核心與根本是黨和政府的統治基礎問題。對這一統治基礎,既可從社區內部,對社區的權力結構和治理秩序進行分析(如王曉毅,2000);也可上下結合,對自上而下的政治權力在農村的合法性基礎以及農村社會本身的心態與行動狀況同時進行分析。相比較而言,后者的視野要更寬闊一些,更有利于對農村穩定的研究。鑒此,筆者主張從后一視角入手,分析黨和政府在農村的統治基礎。

何為“統治基礎”?在這里,筆者將它看成同“權威基礎”相近的概念。除了離不開暴力基礎外,它還應包括:認同性基礎,即社會成員對政治權力的認同狀況,“這是政治權威獲得遵從或承認的必要條件”[②];程序性基礎,即權力需通過合法的程序而獲得、維系;績效性基礎,即政府對國力提升、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實際效能。對政治穩定來說,這四種基礎皆不可失,但相比之下,認同性基礎更具根本性。

本文不打算討論政治統治的暴力基礎、程序基礎,而擬主要從鄉村社會成員的視角分析其認同基礎和績效基礎,即主要了解農民和基層干部在三個方面的心態與價值取向:(1)對公共權力及其組織的認同,即對黨和政府的評價狀況。這里,我們將從“歷時性評價”和“分層性評價”來收集農民的主觀感受和評價。(2)對公共權力的實際績效的評價與認同狀況。(3)對現行社會制度的認同態度,如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看法與愿望。

“認同”與“評價”雖然主要是一個心態與價值取向的問題,但這種心態與價值取向往往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為此,筆者擬同時分析農村社會本身的行動狀況,看看其成員對自上而下的公共權力持有怎樣的行動反映,即主要研究農民和基層干部表達對黨和政府意見與不滿的行為方式及其行動頻率的遞進性變化。人們表達意見的行為即為政治參與,其方式既有“體制內參與”,如投票、競選、信訪、向領導直接提意見、檢舉、投訴、行政訴訟等,也有“體制外參與”,如拉關系、接觸、行賄、靜坐、請愿、抗議、游行、罷工、暴力沖突等。

依此,筆者主張從農村社會的“心態”與“行動”、亦即主觀和客觀兩個維度,評估農村社會的穩定狀況,如表1所示。筆者以為,“心態”與“行動”是測量認同基礎與績效基礎、從而統治基礎的兩個有效尺度,前者反映了人們的價值評判與選擇取向,后者反映了人們的實際作為狀況;前者反映的是人們的主觀愿望,后者反映的是人們的客觀行動。通過對“心態”與“行動”的勾連性研究,我們即能對農村政治穩定狀況做出較為準確的把握與預測。

2.基本觀點

關于農村政治穩定格局的變化,本項研究系以四個遞進性的基本觀點為基礎。

其一,農民表達不滿的行動方式呈現出遞進性的“三步曲”特點。一般地,首先會選擇和平的“溝通性”方式;然后,才會選擇“迫逼性方式”;最后,即有可能實施“對抗性”行動。

其二,農民表達對黨和政府不滿的行動方式,反映著他們對于黨和政府的信心和價值取向。換言之,農民對黨和政府有什么樣的信心和價值取向,就會采取相應的行動方式。比如,當他們對上級黨政組織充分信任時,就往往采取“溝通性”行動,如上訪。當他們對上級黨政組織的信任尚未完全喪失時,就有可能實施“迫逼性”行動,如集體圍攻基層組織、“鬧事”,以引起上級重視并逼迫其解決問題。但如果不再相信任何一級黨政組織,他們就有可能發生“敵視性”行動,或者出于“認命”觀念,安于現狀,進行“日常抵抗”,或者直接行動起來自謀解決問題,如策略化地進行抗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或者武力抵抗等。

其三,農民對黨和政府的信心的變化其原因固然多種多樣,但主要是農民權利意識上升、相對剝奪感增強和組織能力提高的后果,同時,更是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以城鄉隔離為核心的宏觀體制和政策,以及干部作風影響的后果。

其四,以政治性沖突為表征的農民行動之所以能迅速擴散并蔓延,與鄉村社會在與“外界”(如政府)的交往中處于相近的不利地位有關。換言之,如果宏觀體制和政策不作相應的調整,有可能改變目前農民對黨和政府的“切割”性評價,而產生新的、或許是整體性的否定看法,鄉村社會就有可能形成“一致對外”的局面,基層干部也有可能溶入鄉村社會、并帶領農民“一致對上”,出現穩定壓力自下而上傳輸的后果。

筆者已在另文從農民行動方面分析了近二十年來農村政治穩定形勢的變化特點,并對“農民行動的信念基礎”的理論框架作了初步的闡述(肖唐鏢,2003a)。本文則應用上述分析框架,以農民主觀信念方面的系統數據,觀測農村政治穩定的總體形勢及其基本走向,對這一分析框架作進一步的討論。

3.資料來源

本文據以分析的資料,主要來自筆者在連續數年的案例和典型調查基礎上,自1998年以來所做的數次較大規模的問卷調查[③].它們是:

1.1998年10月—11月,對江西省7個縣市29個鄉鎮536名鄉鎮干部的問卷調查。這7個縣市分布在該省的6個地市(全省共11個地市)。本次調查的方式為非隨機抽樣,系筆者及調查組的同志在各縣按“好、中、差”的類型選擇鄉鎮,請在家的鄉鎮干部全部集中到會議室分別秘密地填寫問卷。調查主持人在現場巡視、監督全過程,隨后將全部問卷帶走。

2.1999年10月—12月,對江西省C、T兩縣40個村112個村干部的問卷調查。其中C縣是全國“村民自治模范縣”。該次問卷調查,是在對40個村委會選舉進行現場觀察后完成的。對鄉和村,系按分層比例抽樣方式分別選取樣本,每縣選取5個鄉鎮,每個鄉鎮選取4個村。對村干部,則采取非隨機抽樣方式,在每村皆對“三大頭”(村支書、村主任和村會計)進行調查,共取得了112個村干部的問卷資料。

3.2000年12月—2001年1月,對江蘇省H縣20個村400個選民和60個村干部的問卷調查。此次調查的方式同于1999年對江西省40個村的調查。該縣是全國“村民自治模范縣”,2000年7-9月舉行了第七次村委會換屆選舉,此后我們進入5個鄉鎮的20個村進行調查。

以上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共有三類,即:對1200個選民的問卷資料;對172個村干部的問卷資料;對536個鄉鎮干部的問卷資料。對以上調查資料,筆者使用spss8.0軟件進行初步的統計分析,并結合調查中深度訪談所取得的資料進行比較。

三、農民對黨和政府的評價

在多年田野調查中,筆者曾聽到農民對不同層級的政府有不一樣的看法,而且對不同時期的政府也有不一樣的議論。有農民這樣議論:“中央是恩人,省里是親人,縣里是好人,鄉里是壞人,村里是惡人?!被蛘哒f,“現在的共產黨不像原來的共產黨,現在的干部哪有時期的干部好?!”2002年筆者在北京郊區和蘇南農村調查時,農民向我們這樣訴說:中央政策是好,就是被下面那班人念歪了!在江西農村調查中,筆者還聽到過相反的說法。一位老共產黨員曾向筆者忿忿地表示:現在的政府對農民都是黑的,自上到下一個樣!

那么,這樣截然不同的意見在農民中是一個怎樣的分布呢?

1.對政府的歷時性評價

在調查中,筆者曾向鄉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了解他們對當前干群關系的看法。結果如表2所示,認為當前干群關系良好的人,只在村干部中超過了半數,而在鄉干部和村民中皆有過半數的人認為關系并不好。

表2描述了人們對當前干群關系的一般看法。問題是,他們對我國不同時期的干部是否有不同的評價呢?表3、表4和表5反映了村干部和村民的看法。表3和表4將建國以來的干部分成四個時期,即:解放初期的干部,時期的干部,80年代的干部,90年代的干部。調查表明,村干部和村民群眾對各個時期干部的評價之頻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即:在村民和村干部中最受喜歡的干部都是解放初期的干部,次為時期的干部:“最不喜歡的干部”都是90年代的干部。也就是說,在村干部和村民中,80年代干部和90年代干部的民望最低。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反差性評價?表5為我們揭示了其中的部分原由,那是因為“現在的干部有了變化,變得越來越差了”。

2.對政府的分層性評價

從對干部的歷時評價看,農民對晚近干部的反感程度較高,這似乎表明了問題的嚴重性。依此判斷,干群關系即不能不緊張,農村穩定的形勢不容樂觀。但值得進一步深究的是,農民認為各級政府的干部都是一樣的、還是會有所不同呢?[④]

表6是對鄉干部、村干部和村民的調查數據,從中可見,他們對上自中央、下到村數級組織的看法并不是一致的,但頻率曲線卻是一致的,即:無論是在鄉干部中,還是在村干部中,或是在村民中,中央的威信都是最高的,次為省,再次是縣,然后是鄉,最后是村。換言之,在他們看來,遙遠的、抽象的上級政府是好的,而身邊的、常接觸的政府是差的甚至是壞的。[⑤]據對村民的交互分析,在認為中央威信較低或很低的37個村民中,同時認為省里威信較低或很低的有32人,認為縣里威信較低或很低的有32人,認為鄉里威信較低或很低的有26人,認為村里威信較低或很低的有14人。這表明,在絕大多數農民眼中,“國家形象”是分層的、不一樣的,否認所有政府(及村組織)威信的村民僅占1.17%.由此可見,他們對黨和政府還是持有基本的認同,換言之,黨和政府在農民心中仍有較強的認同。

農民為什么對各級政府會有這樣的不同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們自身的經驗感受范圍有關。表7反映了三個群體對鄉鎮干部作用的看法,其中,鄉干部對自身的評價較高,42.9%的鄉干部認為“鄉干部對農民有大的幫助”,另有42.9%的認為“有一定的幫助”;但在村干部中,僅有近五成的人認為“鄉干部對農民有一定的幫助”,另有近四成的村干部認為“在少數情況下有幫助,或完全沒有幫助,或不僅沒有幫助反而會添難?!痹诖迕窨磥?,鄉干部對他們的作用就更小了,只有4.6%的村民承認“鄉干部有大幫助”,17.3%的人認為“有一定的幫助”,近五成的村民反映“完全沒有幫助,或反而會添難”。以這樣的認識為基礎,農民對鄉干部威信的評價就不能低了。

很顯然,農民對身邊干部的這種低評價、甚至敵視心態,對農村穩定的影響是負面的,它很容易激起農民針對基層政府的集體性行動。由此,即不難理解近些年來集體性事件何以頻發這種現象。但另一方面,農民將基層政府與干部同上層政府“切割”開來,并做出不一樣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卻有助于宏觀政治的穩定。

四、農民對自身生活的感受和對未來的預期

分析農民對政府的評價與信心,除了了解政府在民眾中的權威與認同狀況外,還可以通過了解農民對自身生活的感受與預期來反映,因為它能在較大程度上表明民眾對政府治理能力及其實際績效的評價。

表8說明,絕大多數的村干部(占95.9%)與村民(占88.1%)承認,自家現在的生活比時期“大有好轉”或“有一定好轉”。表9反映了同國家計委課題組的調查不太一樣的情況:與1998年前后城市居民“信心不足”不同,在2000年前后,多數農民盡管反應“負擔很重、生活艱難”,但有半數以上者相信今后國家的形勢“會越來越好”。應當說,這種對生活和未來的樂觀心態是農村社會對國家政治穩定的有力支撐。

但值得注意的事,與村干部的預期不一樣的是,村民對今后農村形勢的預期,卻沒有對國家未來形勢那么樂觀,僅有近四成的村民相信“今后農村的形勢會越來越好”,有14.8%的村民認為“會越來越差”,另有近四成的人表示“說不清楚”。實際上,這種情況與前引農民對政府的分層性評價是相同的,就像對上層政府的評價較高一樣,對國家整體形勢的預期也較好;相反,對身邊的干部(鄉村干部)及其治理能力的評價與期望卻較低。

五、農民對現行社會制度的認同狀況

對任何一個社會來說,政治穩定的根本問題在于現行社會制度的穩定,反之,政治革命的目標即對社會制度的“破舊立新”。在1949年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擁護,這是國家雖歷經動蕩(如“”)而不曾動搖的十分重要的原因。

如今的農民對社會主義又懷有怎樣的感情呢?從表10可見,在調查樣本中,絕大多數的村民(81.1%)和村干部(85.5%)仍然“希望國家始終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明確表示反對者僅占極少數(皆不到兩個百分點)。對社會制度的這種感情與心理的認同,無疑是我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維護政治穩定的強大的社會基礎。

但值得高度關注的是,農民對國家現行建設的看法。如表11所示,在村干部和村民中覺得“國家現在搞的是社會主義”的人都不到五成,遠遠低于表10中的肯定項。在農民看來,“實踐中的社會制度”與他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有著明顯的差距。從開放性訪談收集到的資料看,大多數農民“心目中的社會主義”是一幅這樣的景象:人人平等,生活幸福,沒有剝削,共同富裕。換言之,實踐中的社會制度與他們心目中的標準(及法律上的社會制度)有著較大的差距。顯然,農民的這種心態和評價表明,農村政治穩定已面臨著挑戰。

六、討論

1.從農民心態看農村政治穩定

綜合上述描述,可見農民心態與信念的總體狀況為:農民對黨和政府的權威有較高的認同,但對晚近(如1990年代)的干部、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卻認同較低;對自身生活的改善有較高的認同,對未來國家的發展較為樂觀,但對未來農村形勢卻信心不足;對法律上的社會制度有高度的認同,但對實踐中的社會制度卻認同較低。從這樣一幅心態與信念圖像,可見當前和近一個時期的農村政治穩定形勢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盡管近年來較大規模的不穩定事件有所增加,影響到局部地區的穩定,但從總體上看,農民依然認同于現行的政治基礎和制度框架,并無意變革之。因此,當前農村尚不存在社會大變革的民意基礎。就此而言,本人以為,1990年代中期以來,盡管鄉村治理出現了危機的變局(肖唐鏢,2003c,2003d),但農村政治穩定形勢并未出現危機。

第二,但是,鑒于農民對身邊親歷的或現實中的境況,如晚近的干部、可接觸到的干部、農村的形勢、實踐中的社會制度有較低的評價,已有較多的不滿,這為農村社會埋下了諸多的不穩定因素。更進一步說,在這種社會心態下,只要一遇農民負擔、干部作風之類的“導火線”,就極容易引發針對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的、局部性的政治性群體事件。由此,便不難理解近些年來農村穩定格局的轉型實有其深厚的社會基礎。不過,“憂中有喜”的是,目前這種不穩定事態的目標是短期的、微觀的,而非中長遠的、宏大的,針對的是有關的政策(及其執行者),謀求的是解決身邊的現實問題,而非要求國家制度層面的變革。

第三,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農民群體性事件已主要表現為農民與政府之間的利益沖突,即為了捍衛自身的利益而與基層政府的抗爭。因此,就未來而言,如果國家不改變“二元性”的宏觀治理體制與政策,還農民以“國民待遇”,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那么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不僅針對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的集體性行動還將繼續發生,而且尤為嚴重的是,還有可能逐步改變目前農民對黨和政府的“切割”性評價,而產生新的、或許是整體性的否定看法。由此,農民行動就有可能普遍走向筆者所指的“農民行動的第三步”,并蔓延成非局部性的政治性動蕩。

2.對農村政治穩定形勢的分析與理解框架

筆者對江西的跟蹤研究曾發現,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鄉村沖突已呈現新的特點。一方面,已從農戶與農戶之間、村社與村社之間主要圍繞資源利益紛爭的民間性沖突轉變為農民與政府之間的政治性沖突,沖突主體已是農民和基層政府;另一方面,農民對政府的行動已從“溝通性”走向“迫逼性”和“對抗性”,盡管體制內抗爭依然是農民的主導行為特征,但體制外行動已明顯增加(肖唐鏢,1997,2002,2003a)。這一結論系以農民行動為視角而分析得出。本文則從農民心態方面對農村政治穩定形勢所作的分析,對此結論作了進一步的驗證。實際上,農村穩定形勢的這種變化也已得到其他學者的驗證(趙樹凱,2003;于建嶸,2003;王曉毅,2003)。他們的研究表明:沖突過程中農民的組織方式越來越具有現代特色,新型的農民利益表達組織和表達渠道正在萌生,傳統形式有所褪色。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們對農村穩定形勢有日趨緊張的共識,但對“緊張程度”的判斷、以及各自所依據的分析框架并不一致。趙樹凱從“組織的角度”分析了當前農村沖突的變化及其機理(趙樹凱,2003)。于建嶸則側重對農民“有組織抗爭”狀況進行分析,得出“農民有組織、大規??範帯?,“農民與政權的對立正在向對抗性發展,矛盾運動向質的變化發展”的結論(于建嶸,2003,2004)。于建嶸的這一觀點,盡管已有章家敦(2001)、白沙洲(2001)等人的呼應,但本人并不茍同。本人同意“風云一號”對于建嶸的批評(風云一號,2004)、以及李昌平關于“中國現在不會爆發農民革命運動”的判斷(李昌平,2002),并認為:1990年代中期以來,盡管鄉村社會出現了治理危機與困境,但農村政治穩定形勢并未出現危機。筆者研究所依據的是一個兩維框架:一方面是“農民的表達行動”,另一方面是“農民的心理”,即農民對政府與社會制度的信念的變化。通過對農民“心態”與“行動”的綜合分析,對農村政治穩定狀況能做出如此把握與預測。

在西方學界,對于政治穩定的解釋,曾經歷從早期的“整合不良理論”、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資源動員理論”,再到此后的“社會建構論”的演變(莫里斯、繆勒,2002)。“整合不良理論”通常以“相對剝奪”或“社會紐帶崩潰”來解釋沖突或不穩定狀況的出現,如摩爾、亨廷頓、沃爾夫的研究。而“資源動員理論”則關注政治國家的成長和民眾權利意識對沖突的影響,如梯尼對“民眾集體行動能力”與“權利意識成長”的關注,斯克科波對國家能力的關注(斯克科波,1998),斯科特對民眾“社會心理與價值觀的變化”、如“道義經濟學”的分析(斯科特,2001)。也就是說,在西方“資源動員理論”中,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眾的關系是分析和理解穩定狀況的基本框架。

對中國鄉村穩定形勢的理解,學者們主要也是從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眾的關系而展開。這表現為兩個角度的選擇:一個是農民的角度,一個是政府或國家的角度。從農民視角,研究者們強調,沖突與不穩定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農民權利意識的成長(李連江與歐博文,1997;郭正林,2001);農民“相對剝奪感”的出現(張厚安等,1995;趙樹凱,1999);現代化引起鄉村非正式制度的變化(黨國英,2001);鄉村傳統文化活動的興起,導致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強(邱新有,2001);農民公正觀念的變化(王曉毅,2003)。從政府或國家視角,學者們提出,沖突增加則主要是由于:農村基層干部腐敗、作風差(方江山,2000);農村基層組織的生存狀況(趙樹凱,2003);對農民利益表達和社會參與的制度安排滯后(KevinO''''Brien,2002;ThomasBernstein&XiaoboLu,2003;孫立平,2004)。本人以為,從社會主體及其行動的視角看,政治穩定狀況,說到底還是各種政治主體特別是政府與民眾在互動中和諧與否的狀況。因此,從政府、民眾的狀況及其相互關系的狀況的理解入手,應是解釋穩定狀況的有效路徑。據此,筆者在強調國家宏觀政策與體制的影響的同時,嘗試著從“農民行動的信念基礎”的視角來理解之,強調:農民對表達對政府意見方式的選擇,系以對政府權威和現行制度的信念為基礎,反映了他們對于黨和政府的信心和價值取向(肖唐鏢,2003a,2003b,2003d)。值得注意的是,當前盡管從國家與社會視角分析穩定的學者日眾,但尚少人對之展開系統的分析和研究,如從各種相關性的變量的比較中來測量國家因素對鄉村穩定的影響,在長時段中考察農民行動的變遷,對不同地區的農民行動與心態、及政府應對策略的比較研究,關注者甚少。當然,即使在西方,正如著名學者扎爾德的評論:一直到最近為止,即便是“國家研究視角”也“只不過剛剛開始對這一領域的分析而已?!保锼?、繆勒,2002:392)

主要參考文獻

白沙洲,2001,《中國二等公民:當代農民考察報告》,明鏡出版社。

黨國英,2001,《非正式制度與社會沖突》,《中國農村觀察》第2期。

東林黨,2003,《農民緣何選擇上訪而不是上訴》,《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方江山,2000,《非制度政治參與:以轉型期中國農民為對象的分析》,人民出版社。

風云一號,2004,《我看農村形勢——兼與于建嶸博士商榷“農民有組織抗爭”》,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中國研究論文庫》5月。

郭正林,2001,《當代中國農民的集體維權行動》,《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總第19期。

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課題組,1999,《我國社會穩定狀況跟著分析》(1998年度院管課題),3月印。

國家統計局,2003,《2002年全國群眾安全感抽樣調查報告》,《中國政府創新網》5月。

亨廷頓,1988,《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華夏出版社。

李連江、歐博文,1997,《當代中國農民的依法抗爭》,載吳國光編:《九七效應》,太平洋世紀研究所。

李昌平,2002,《“三農”問題會不會導致中國崩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中國研究論文庫》9月。

零點調查公司等,1997,《觀察中國》,工商出版社。

陸雨辰,1992,《關于社會穩定的幾個理論問題》,《上海理論》第1期。

羅伯特。達爾,1987,《現代政治分析》,上海譯文出版社。

莫里斯、繆勒,2002,《社會運動理論的前沿領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邱新有,2001,《傳統文化與鄉村社會穩定》,《中國農村觀察》第6期。

上海《社會穩定指標體系》課題組,2003,《上海社會穩定指標體系綱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學》第4期。

斯科克波,1998,《國家與社會革命》,桂冠圖書有限公司。

斯科特,2001,《農民的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譯林出版社。

孫立平,2004,《回顧2003政治:構建以權利為基礎的制度安排》,《中國國際戰略研究網》。

王曉毅,2000,《村莊結構與村莊內部的緊張》,《中國農村觀察》第2期。

——,2003,《沖突中的社會公正——當代中國農民的表達》,《中國社會學網》9月。

肖唐鏢,1997,《在綜合建設基礎上將農村改革與發展推上一個新臺階》,《全國部分省市政策研究室調研工作研討會》,9月烏魯木齊。

——,2002,《中國農村基層權威基礎的變遷與延續——對農村政治穩定狀況的一項分析》,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轉型中的中國政治與政治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7月北京。

——,2003a,《近二十余年來中國大陸農村政治穩定狀況的變化》,《二十一世紀》第2期。

——,2003b,《宏觀體制與政策對鄉村建設與治理的不利影響》,《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3期。

——,2003c,《二十余年大陸的鄉村建設與治理:觀察與反思》,《二十一世紀》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