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01-07 04:18:00

導語: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論文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問題分析

1.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性。

現在多數高校在考慮德育問題時重政治而輕道德。長期以來,學校德育被涂上功利主義的色彩,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完全從屬于政治形勢的需要,而忽視學生的身心規律,把現實生活中的品德問題政治化,這種學校德育的功利化直接傷害了真正意義上的德育,使人們對政治問題過分敏感,對道德問題麻木不仁,從而阻礙了思想道德工作的順利開展。

2.在教育方法的設計上忽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社會的角色和利益關系開始由單一向多元轉化,價值觀念也隨之出現多元化的趨勢。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和沖突,以及它們對大學生影響的客觀存在性,如果讓學生仍處在“我說你聽”單純說教的被動地位,忽視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很難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如何提高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性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難題。

3.新經濟體制的建立給德育帶來的挑戰。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也為我們德育的發展開啟了新的歷程。正是由于這種經濟體制的改變,使一些學生的思想仍停留在過去,落后于時代的步伐。他們或迫于升學的壓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或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缺乏艱苦奮斗和拼搏進取的意識;或對社會現實缺乏正確的認識……所有這一切都不利于他們的成長發展和心理健康,這就需要德育工作者的疏導,引導他們做一個與時俱進的現代化人才。

4.角色、環境的轉變增加了學生心理的壁壘。

雖然大學生完成了從中學時代進入大學時代的時間跨度,但他們的心理卻并沒有隨著時間的跨越而跟進。隨著他們學齡一同變化的還有他們所處的學習、生活環境,他們所處的不再是以前老師管教式的環境,與之相反,他們處于一種相對寬松、自由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他們更多地感到空虛、迷茫和無所是從。此外,他們自身角色的轉變也會引起心理波動。隨著環境的改變,學校學生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過渡到大眾教育,[1]這種心理的落差可能就使他們走向自閉,導致他們的心理出現一定的缺陷。

二、對當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所存在的問題的解決方法探究

1.實施道德規范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相分隔的方法。

我們應該承認,道德與政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是經濟利益的集中體現,道德產生于人類社會的需要,并時刻反映著人們經濟利益的變化。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認為道德就從屬于政治,我們應當在相對明確政治與道德之間的功能區域的前提下,分別實施道德規范教育與政治思想教育,以切實提高高校德育的時效性。

2.教育方法采用參與和引導選擇的雙重性。

事實表明,只有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法,才是有效的教育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人在本質上是主體的、能動的,因此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從這一理論觀點衍射,科學的德育方法,應該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方法。只有注重學生主體性作用,從他們身上突破,充分了解學生的渴求,才能真正地發揮德育的思想引導作用。因此,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方法就是好的教育方法。德育工作者應從實際出發,遵循德育規律,加強德育的目標化、系列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研究。

3.抓住經濟全球化這個機遇,對大學生進行觀念重塑。

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過程。[2]雖然經濟全球化給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影響,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這種沖擊和影響的背后也帶來了一個重塑大學生各種觀念和人生價值的機遇。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者應抓住機遇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競爭觀念、信息觀念及法制觀念。[3]教育他們從時代的高度找準自己的人生價值坐標,確立敢為天下先的競爭意識,把握具有時效、時事性的信息資源,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4.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讓德育與心理相掛鉤,以促進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提高學生品德水平。例如,高校可以開展各種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他們走出精神空虛的泥潭,另外,增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讓他們從根本上了解心理問題的危害性,并促使他們自主尋找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徹底走出心理缺陷、人格失衡的困境。

在知識經濟極度擴張的大潮中,高校肩負著培養大批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接班人的重任。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在實踐中,我們只有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的思想教育方法,利用新的教育手段,才能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取得應有的成效。

論文關鍵詞: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問題解決方法

論文摘要:以往的德育工作往往重社會需要輕人本身的精神需要。特別是在如今,國內現實生活豐富多彩,國際的形勢復雜多變,大量信息涌入校園,常常使學生感到困惑而無所適從,學生在自身成長中遇到一些實際問題也未能得到教師的充分指導和幫助,這就迫切需要德育工作者的指引與導行。

參考文獻:

[1]張正林.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現狀、特點及其引導[J].高等教育,2007.

[2]龔先慶.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教育理論,2007.

[3]王紹玉,馮佰俠.當代大學生的價值取向[J].中國青年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