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31 02:57:00

導語: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分析論文

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內在的道德品質,內化的心理效應包括過程和結果效應。過程效應是指在道德規范內化過程中引起的個體心理反應,包括同化、順應、失調和斥拒效應。同化效應是指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吸收新的道德規范,并納入個體道德認知結構中。效應中并非所有的道德規范都能納入個體道德認識結構中,個體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外在的道德規范,經過個體認知結構的整理、分析、組合、轉換,形成整體和一般性的道德認知結構。

順應效應是個體與道德規范相互作用過程中道德規范對個體的改變,使個體認知結構符合道德規范的性質。原有的認知結構,只能同化那些與產生舊認知結構的環境基本相同或變化不大的道德規范,當道德規范發生變化時,認知結構不能適應新的情況,同化就不能取得成功。這就迫使個體運用自我調節的能力進行結構更新,變舊的結構為新的結構,以新的動作方式進行同化活動。

這時,個體必須響應道德規范,才能同化道德規范,否則會遭到道德規范的抵抗。順應是個體改變舊的認知結構,建立新的認知結構,以適應變化的道德規范過程。改變舊的認知結構不是拋棄舊的認知結構,新的認知結構的建立是對舊的認知結構的揚棄,是把舊的認知結構整合到新的結構中,成為新的結構一個組成都分。在這個過程中,認知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不斷地由同化到順應,再由順應到新的同化,經歷不斷地量變到質變到新的量變的發展過程,同化與順應的更替過程,就是個體認知結構不斷發展的過程。

失調是同化或順應的前奏或先期心理反應。連接新的道德規范,連接著個體心理結構,是個體道德認知結構與新的道德規范之間的必然、有效的反應。必然是因為道德規范不可能“純粹自然”地或完全無意識地注入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中;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也不可能對外在的道德規范長驅直入而死水不驚。有效是因為新的道德規范成為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中有效的成分,促使道德認知結構發生改變。個體的心理失調是必要的,只有引起心理失調,才能打破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靜止”狀態,在動態中形成新的結構。

拒效應是指在道德規范內化的過程中引起個體強烈的排斥反應,使道德規范游離于個體道德認知結構以外。排斥效應是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自我保護”效應,這種效應的直接動因,來自個體道德認知結構與外在道德規范之間的水火不容。其心理效應,不是道德規范內化的主要反應,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和群體中,是一種有代表性的客觀存在。

結果效應是指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同化某種道德規范,使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產生某些變化,它的出現會在新的同化過程中影響著過程效應。對于結果效應可以依照社會價值體系進行價值判斷,結果效應分正、負、零和混合效應。正效應是指外在的道德規范作用于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使個體產生和預期期望一致、合乎社會價值需求的變化。其變化有利于道德規范的代表性、先進性和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包容力和應變力;有利于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內化道德規范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負效應是指外在的道德規范作用于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使個體產生與預期期望相反、背離社會價值需求的變化。其變化的原因是主觀、客觀和傳播媒介。零效應是指道德規范不能為個體認知結構所內化和對個體道德認知結構本身產生影響。盡管道德規范存在著,但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對此沒有反應,產生不了內化效果。混合效應是指道德規范內化產生的綜合結果,是正、負效應的疊加,在道德規范內化過程中,混合效應是常見的心理效應。

追求道德規范內化的正效應是道德教育的目標,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將先引發個體內在的心理矛盾認知失調,只有失調才能引起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震動,能在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中產生心理效應。失調是現實生活中個人內在的心理沖突,是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追求協調是個體生活的目標,每個人都處在心理失調和追求協調的過程中,失調是必然的,協調是或然的,舊的失調消除了,新的失調就會產生,失調令人焦慮不安,使人處在心理更替過程中,人才能向上。在道德領域,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失調,是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受到外在道德規范的影響,使道德認知結構與新的道德規范之間產生矛盾,通過消除矛盾,獲得新的道德認知結構,符合社會需求。

從認知失調和道德規范內化的關系分析發現,二者間存在著二重關系。

一是認知失調是道德規范內化的前提,沒有失調和矛盾,個體道德認知結構便不會發生變化。矛盾的產生: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在方向上和水平上是否一致。有四種情況:同向同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認知結構之間在方向上、層次上都一致;同向異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道德認知結構在方向上一致,在層次上存在位差,新的道德規范要求較高,舊的道德認知結構在高度上存在一定差距,便產生了位差矛盾;異向同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之間存在著方向上本質的差異,這一規范符合舊的道德認知結構的心理層次,矛盾在本質上是對立的;異向異層,即新的道德規范與舊的道德認知結構之間存在著方向性的本質差異和心理層次的差異,有了綜合、對立、位差矛盾,就有了道德規范的內化。

二是內化是消除認知失調的必要途徑。消除心理矛盾的途徑:摒棄外來影響,對新的道德規范在主觀上視而不見,以求心理平衡,便產生道德規范內化過程中“斥拒效應”,內化結果是零效應或負效應;咀嚼消化,吸收新的道德規范,填充舊的道德認知,在量、質上發生變化,達到心理平衡。內化起著接受矛盾使認知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

我們要確立科學的道德教育觀。推進道德教育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進行,力求科學化,避免形式化。不能在教育對象內部產生心理矛盾,更談不上內化及效果,或是個體道德認知結構難以內化,不能發生認知結構的變化。因此,逐層推進是科學有效的、是道德教育的目標,尊重個體道德認知結構的能力,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避免內化過程中的斥拒效應,使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在內化過程中逐步同化,不斷發生順化效應,以達到正面效果。

【摘要】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是內在的道德品質,內化的心理效應包括過程和結果效應。探析道德規范內化的心理效應,以求其正面效應。

【關鍵詞】道德規范內化心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