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牧業發展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8:31:00

導語:生態農牧業發展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態農牧業發展研究論文

摘要: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經濟落后,環境惡化,水資源匱乏是關鍵所在。水資源問題是限制該區經濟發展和生態恢復重建的制約因子,也是擺在各級領導和專家面前的首要問題。本文重點論述干旱半干旱地區如何解決好取(集)水、畜水、調水、用水的方法,強調在將有限的水資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恢復重建以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好集水工程、農藝工程、農業管理工程和現代農村社會管理之間的關系,構建好保證各項措施實施和收效的政策和發律體系。

關鍵詞:集雨節灌;園藝工程;社會管理工程;生態;法律法規保障。

一、概述

在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是指那些降雨量小、氣溫高、蒸發量大、土壤及大氣水分極不平衡的地區。從地理位置上看,我國西北地區就屬于這種情況。該地區處于中緯度西風帶,屬常溫氣候,年降雨量不足200mm,干燥度大于3.50;東起大興安嶺,西至國境線,連綿400多公理,橫跨50個經度,總面積相當于英國國土的12倍。這些地區的農牧業發展狀況直接與其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相關,解決了該區的農牧業發展問題,也就等于局部解決了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發展問題。

干旱半干旱地區雖屬"非灌不植"地區,但它也是一塊富饒的土地,遍布其間的山脈和大多數季節性河流使得該區域具有獨特的地貌特征及生物氣候特征,物產也獨具特色。由于該區晝夜溫差大,光照時間長而且充足,所以其植物光合產物量大,夜間物質消耗少,農產品不但產量高而且質量好,口感好,瓜甜果香。只要有灌溉,該區就是一個物產豐美的地方,比如內蒙古河套地區因有灌溉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瓜果生產盛地。

干旱半干旱地區干旱少雨,空氣干燥,降水稀少,蒸發量大,除少數灌區外,幾乎年年都發生不同程度的干旱。水資源成為該區農牧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再加上灌溉技術落后和管理水平滯后,使得該區農牧業得不到大規模的發展。要想發展該區的農牧業,必須實施干旱半干旱集水農業生態工程技術。

二、集水農業技術的概念

集水農業技術是中國古老旱地農業發展的新階段,是人類水文化發展的新時期,它既是對古老傳統的繼承,又是一種新概念新構思。因此,它不是一項單一技術就能實現的,而是復雜的技術體系,它包括天然降水富集工程技術、集水背景下的農藝工程技術、現代農村社會和農業的管理工程技術。

集水農業技術是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各要素間協同發展的綜合技術體系,應當說相對復雜。它們一環扣一環,環環緊扣,一環脫扣,全盤皆輸。因此,要發展集水型生態農業,必須從自然、社會、經濟各方面組織安排好人力、物力、財力,讓這個系統各要素都發揮其最大效益。用通俗簡單的話將集水農業技術概括如下三步:第一步拿到水;第二步把水高效地變成農產品;第三步,把農產品變成財富,進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如前圖)

圖示體現了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牧業工程綜合技術體系,我們除了應按此圖示安排各系統外,更應重視這些技術及社會系統各要素間的組合。不同的組合應適應農村牧區的不同發展階段,如可以組合成溫飽型體系,再而進入小康型,最后進入致富型的技術體系。無論現在處于那個階段,切記要注意立足長遠,研究使用或引入最先進技術,盡可能地避免重復投資。

三、集水工程建設技術

(一)集水技術的發展及其意義

集水主要是指收集、蓄集雨水。雨水利用是一門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老實用技術,它不但在許多干旱地區和國家如以色列、土爾其以及亞、非、澳、美等地廣泛使用,經久不衰,而且在一些多雨的國家如新加坡、印尼、泰國、菲律濱和歐洲一些地區迅速發發展。在當前國際國內形勢的推動下,在水資源日益缺乏、水污染日益加重的情況下,集水技術及集水設施應當迅速產業化、工業化。

集水農業的第一步是集水,集水的第一步是集水面的構筑。

我們知道,農牧業尤其是農業是一個耗水極大的產業,據一些資料統計,農業用水占全年用水的90%。用水量大,集水量也應相應增大,也就是說要將那些非用水面積上的雨水全部收蓄集起來。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需要人工修筑集水面,包括收蓄集徑流、洪水、季節性河流的流水等。這是集水工程技術體系中最難處理、投資最大的工程,它涉及的硬化材料及工藝、集水面的低投高效還是一個沒有優選技術方案的難題,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科研機構和個人要面對這一現實,注意這方面的研發。

(二)發展集水技術的原則

農業集雨節灌工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牧業發展的方向,要想使這一措施發揮其強大的作用力,讓其產生巨大的生產效益,我們還應遵循如下幾條原則。

1、堅持將集水節灌工程同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和小康社會建設相結合,應統籌考慮,優先幫扶那些尚未解決溫飽及已經解決溫飽但仍不穩定的農戶,實施集雨節灌工程。

2、要堅持將集水節灌工程建設同控制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以及"兩高一優"農業開發相結合。

3、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設點,先搞好試驗示范,以示范點為依托,依靠政府各級職能部門、農技推廣部門和科研部門的協作力量,總結出適合于不同類型地區的一整套集水農業工程技術體系及其實施規范,然后逐步向周圍地區輻射推廣。要嚴防一哄而上,一上而散的急躁做法。

4、要堅持數量與質量建設并重的原則,強調質量第一,嚴格質量標準,切實搞好技術的社會化服務,力求建一處,成一處,見效一處,把廣大農民群眾辦水力的熱情引導好、保護好。

5、在推進策略上,要堅持先易后難的原則,即先從降雨量較多、集水條件較好的半濕潤易旱地區開始,逐步向降雨量較少、集雨條件較差的半干旱地區以及干旱地區推進。

6、要堅持先利用公路路面發展集雨節灌,后安排其他集流方式;先安排群眾積極性較高、梯田建設搞得好的地方,后安排梯田不配套的地方。

(三)集水設施建設

經濟富集、穩定蓄存、高效利用是集水農業的技術核心。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集中,來勢猛又流量大,所以儲水設施要有大的容量,而且一定要作好防漏工作。干旱半干旱地區普遍處于北溫帶,夏季日照強度大,日照時間長,蒸發量大,因此各種露天儲水設施一定要作好頂蓋。防止蒸發也是個亟待研發的項目。目前在生產上多用的儲水設施主要有:

1、水窖,它適用于黃土地區,可儲水30-50m3;

2、水窯,適合于石質山地和古黃土復蓄地區,可儲水100-500m3;

3、澇池,洪水在低地富集,可建成較小的型水庫;

4、微型水庫,利用季節性河流或洪水來量大、來勢猛的特點修筑的較大儲水池,一般幾千到上萬立米的儲水量;

5、土壤水庫,它是在土層深厚的黃土高原上發展起來的,其技術原理是利用黃土丘陵緩坡,修造鄰體集水面和受水面,集水面的徑流疊加在受水面上,存蓄于土壤水庫中,造成局部土壤水分優勢,保證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

四)特殊環境下的集水方式

由于干旱半干旱區土壤多屬退化草原土壤或荒漠土壤地區,所以來水一般都含沙量大,該區的若想利用集水,需經過分流、沉沙、再蓄存的過程。這些過程一般使用如下三種方法:一是利用自然落差;二是利用虹吸原理;三是用潛水泵將蓄水提高水位,再利用第一、第二種方法。

大田集水主要是蓄水和節水灌溉相結合的方法,利用土壤水庫和微生環境逐步提高大田的灌溉率,但這一方法也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關鍵。由于這種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區在集水農業的背景下,用水的基本原則就是讓這種蓄水發揮其最大的生產效益。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降水大多集中在三個月左右,集中降水前后的氣溫和土溫都有相當一段時間很適合植物生長,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的光熱資源,我們就應充分利用集水來灌溉,在此基礎上,我們還應大力提倡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

四、集水農業中的園藝工程技術

園藝工程技術體系所要完成的是把集水工程得到的水資源迅速增值,高效地變成農產品。具體措施如下:

(一)節水型種植業

對于我國長期缺糧的干旱半干旱地區來說,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其他一切生產活動必須在解決口糧問題之后才可能實現。因此,在集水條件下的大田栽培也應提倡,而且目前也有較成熟的技術,如燕山灌溉,這種節水灌溉方式既有較高的水資源利用率,又有較高的農業產值。

(二)構造園藝業

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生產的主要制約因子是水分因子,大量的光熱資源得不到利用。當有一定的集水后,就可以發展園藝農業,而通過一定的園藝設施和措施,就可以開展園藝型產業,如日光溫室、塑料大棚等。加之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的配合,其產量和品質一定會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進而實現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的高產值和高附加值。

(三)畜牧養殖業

由于畜牧養殖業的用水量不大,可以普遍發展,其中的養雞業技術成熟,收效快,效益高。但是,大中型家畜的養殖業則要慎重,干旱半干旱地區的生態系統極十分摧弱,稍有不慎,就會導致草場退化,加重沙化和荒謨化,這樣反而有害于生態系統的恢復和重建。

(四)水產養殖業

一般認為在滴水貴如油的干旱半干旱地區開展耗水量較大的水產養殖業是天方夜譚,但地處太行山區的河南省衛輝市太公泉鎮道唪士墳村實現了這一"夜譚"。這個村位于太行山西北的淺山區,石質山地,他們在開展集水農業后,用燕山滴灌法灌概農田,用剩余的蓄水發展水產養殖業,養魚、養蝦、養甲魚。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值得一試的增收產業。

五、集雨節灌的法律法規保障問題

在聯合國"國際飲水與衛生十年"計劃中,提出關于雨水富集及其設施將迅速產業化、工業化。在我國,《環境保護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潔生產法》、《農業法》、《城市規劃法》等法律有關于建設節水型社會、節水型城市、節水型農村、節水型企業的規定,建議在修改《環境保護法》時增加"國家促進建設資源能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社會、循環社會與和諧社會的原則性規定。同時,參考《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修改《水法》,增加"保護、合理利用和節約水資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同時在修改《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清潔生產法》、《農業法》、《標準化法》等法律時,增加有關發展節水技術、建設節水型農村、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內容。國務院應該依據國家憲法、法律和建設節水型社會工作的實際需要!制定《節水型農村條例》、《供水工程管理條例》、《灌區管理條例》、《節水技術促進條例》等行政法規,促進和保障集雨節灌的實施。

六、結語

發展集雨節灌的目的是提高農業用水利用率和效益,這既依賴于現代灌溉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和技術培訓等環節,也涉及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用水管理體制的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集雨節灌也是解決農業灌溉缺水的重要途徑。集雨節灌事業發達的國家都是根據各自的國情,綜合考慮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和技術因素,采取適合本國特點的農業高效灌溉措施。我國發展集雨節灌應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利用適當的法律、經濟政策將集雨節灌帶給國家、地方和農民的利益及相應的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現代技術將流域、灌區和田間的管理、工程和農藝節水措施很好的結合起來,使我國的集雨節灌事業獲得可持續發展,取得更好的節水效果、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夏軍:區域水環境及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多級關聯評估理論與應用[M]武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出版社,1999。

[2]彭世彰、丁加麗:國內外節水灌溉技術比較與認識[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4,(4):49-51。

[3]劉穎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管理現代化建設[J]中國水利,2002,(10):23-25。

[4]余鑒明:自然保護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199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