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教育質量評價論文
時間:2022-06-05 02:50:39
導語:專業教育質量評價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對專業教育質量的理解
專業不同于學科。現實中,很多人把學科與專業混為一談,或把二者劃等號,把專業教育質量混同于學科教育質量,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F代大學主要承擔三大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其中,人才培養是首要職能,也是最重要的職能。而學科就是大學有效完成三大職能的載體。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論》一書中指出:學科包含兩種涵義,一是作為知識的“學科”,二是圍繞這些“學科”而建立起來的組織。專業是高等教育培養學生的專門領域,是大學為了滿足社會分工的需要而進行的專門培養某領域人才的活動。它是以學科為依托,以社會分工的需要為導向,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求而設置,具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并根據人才培養目標設置相應的課程結構,傳授相關學科知識。專業雖以學科為依托,但它并不是學科或者學科的一個分支。一個較大的學科門類可能包含很多專業,一個專業也可以涉及一門學科或多門學科的知識,二者不能劃等號。何謂教育質量,相關研究成果很多,莫衷一是?!督逃筠o典》的解釋是“教育質量是對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優劣的評價”,“最終體現在培養對象的質量上”。盡管關于教育質量的內涵與評價標準說法很多,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教育質量的高低最終體現為人才培養質量。綜上所述,專業教育質量指高校所培養的專業人才質量,即培養的專業人才是否符合并滿足社會某一專門領域或崗位工作的需要。據此理解,如果一個專業培養的學生不能符合、滿足某一或某些專業領域的人才需要,多數學生不能對口就業,不能被社會所認同、接受,與預設專業培養目標有較大差距,那么這個專業的教育質量就是很低的。至于一個學科的教育質量或一所大學的教育質量,由于其本身擔負的職能較多,其內涵和外延也因此遠多于專業,不是一個專業所能承載、代表的。因此,不能把專業教育質量等同于學科教育質量或學校教育質量。
二、專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前文分析,專業源于社會分工,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設置的,以不同領域專門人才所從事的實際工作需要的知識結構為基礎,組織相關的學科知識來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那么,一個專業教育質量的高低,也應該圍繞它所培養的人才是否滿足社會分工———培養某一專門領域的人才的需要,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目前,教育部與各省市教育廳對各高校專業教育質量的評估,以及品牌專業、特色專業或重點建設專業的申報評估,更多的是從專業設計與教育過程、教育管理的角度來進行,包括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與課程教學大綱、師資隊伍狀況、課堂教學質量、實驗與實踐教學條件、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學生學業成績與實踐創新成績、一次性就業率和年終就業率等指標。筆者認為這種評價體系有失偏頗,不夠科學合理,不能準確地評價出不同學校相同專業之間教育質量的實質性差異,因為很多學校在申報、評估時可以按照這一評價體系進行“整體包裝設計”、“整理材料”,且多數指標體系難以科學量化、準確評估,所以得到的結果往往與客觀事實有很大的差距。專業人才,類似工廠生產的某一款產品,其質量特性如何,是否深受用戶歡迎,是否具有競爭力,一定要拿到市場上去檢驗。這種有說服力的評價實際上重在結果評價,而不是過程評價,重在產品的效用價值評價,而不是對生產產品所用的“材料”、“設備”、“技術”等進行評價,雖然材料、設備、技術是影響產品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為產品效用價值的高低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真正顯現,真正的話語權應掌握在使用者手中,而不是產品的生產者及政府監管部門。當然,不可否認,沒有高質量的生產全過程控制管理,也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產品。構建專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不能追求“大而全”,要考慮科學性、準確性、可操作性。具體說,科學、準確地評價一個專業的教育質量,應主要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一)專業對口就業率
專業教育,重在培養專業人才,而不是通才,當然也不可能是通才。這種專業性,是社會分工的需要,也是分類教育的需要,是專業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所在。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在專業申報、設置之初就有明確的規定,專業建設過程中雖然會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對其做出相應調整,但無論如何調整,專業的差異性特點還是非常顯著的。正因為如此,評價一個專業的教育質量,應首先看這個專業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即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的在某一或某兩三個專業領域實際就業的數量比例(分子、分母都不包含考上研究生的學生,因為考研不能被視為就業,考研也不是專業人才的主要培養目標,很多專業學生因為就業壓力太大才不得不考研),不能籠統地僅看這個專業的一次性或年終就業率高低。因為很多專業學生畢業后,不是在本專業領域就業,而是迫于就業壓力或者個人專業素質不突出、專業競爭力不強等原因被迫轉向一些非本專業領域就業。這樣的就業比例越大,越是說明專業的教育質量相對低下,學生的專業能力素質缺乏市場競爭優勢,或者說這個專業的畢業生供大于求,整體辦學規模已超出市場需求。目前,從對外宣傳或官方的統計數字來看,高校幾乎所有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都在80%以上,但實際上有接近40%的專業對口就業率不足60%,有一大批人文社科專業和理科專業甚至低于30%,專業結構性失業現象日趨嚴重。對那些專業對口就業率較低的專業可以考慮停辦或整改,否則,不僅“誤人子弟”,而且會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建議國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將專業對口就業率作為專業增設、調整和教育質量評價的主要指標。
(二)就業崗位質量
同樣是就業,由于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之間學生在專業素質和非專業素質上有著明顯的差異,進而導致學生就業崗位質量的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性表現為工作薪酬、工作環境條件和工作穩定性三個方面的差異。一般來說,一個專業教育質量越高,那么該專業學生就業崗位就越好,就業崗位質量就越高,二者之間呈現一種顯著的正相關。
1.工作薪酬。工作薪酬包括畢業生所有的工作收入(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等)和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各類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等)。如同價格是調節市場供求關系的主要杠桿一樣,工作薪酬也是調節和反映市場人才供求關系、各崗位差異(包括崗位分工、崗位職級/職務、貢獻度和重要性大小等)的主要指標。尤其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工作薪酬是反映一個人就業質量高低的主要指標。薪酬越高,說明這個人的就業質量相對越好。具體評價時,可選用的觀測點包括就業后6-12個月的平均月薪,就業1年、3年、5年、10年后的年薪。
2.工作環境條件。工作環境條件包括工作所在地區、工作單位、工作崗位環境、工作時間等四個方面的情況。
(1)工作地區情況主要是指工作單位在哪一類城市或地區,該地區經濟與文化發展水平如何,所提供的工作機會與發展空間大小等。總體來說,經濟與文化相對發達地區的工作環境條件相對比較優越,我國一、二、三、四類地區所能提供的工作環境、工作待遇、工作機會是有明顯差異的,不同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及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也有顯著的不同。所以,一個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如果能有很大一部分在經濟發達的一線、二線城市找到一份薪酬待遇比較好的單位,說明這個專業的教育質量較高。
(2)工作單位情況主要是指畢業生所在工作單位的性質(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私營企業等)、發展水平與發展前景及其在同行業中所處的層級、地位等。一般來說,不同工作單位為學生就業所提供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工作薪酬、工作穩定性、個人發展空間等都有著明顯的不同。通過比較相同專業畢業生就業工作單位情況的差異性,可以看出專業教育質量之間的差異。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專業的畢業生所在工作單位層級、檔次或在同行業的地位相對較高,發展水平及發展前景較好,如在世界500強或中國500強企業,或者一些行業的領袖企業、知名品牌企業及高層次、高級別的機關事業單位等工作,就說明這個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具有比較優勢。如果一個專業在“好單位”就業的學生所占比例相對較高,那么就可以說明專業的教育質量相對較高。
(3)工作崗位環境主要指工作崗位所提供的工作硬環境與軟環境及工作環境的安全性、健康性等。有一個相對較好的工作環境,對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和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每個優秀學生都會追求相對較好的工作環境。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專業畢業生的整體工作環境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就說明這個專業的學生教育質量具有一定的優勢。
(4)工作時間主要指每天、每月工作的時間長短,是否能正常休息,是否經常加班及加班時間長短等。一般來說,如果畢業生在一個能正常、按時上下班的單位工作,不需要經常加班加點,應該說就業質量相對較高。反之,就業質量相對較低。
3.工作穩定性。工作穩定性是反映就業質量高低的又一個參考性指標,指學生畢業后能否在一個工作單位穩定而長久地工作,會不會因為單位發展不好而被迫改換工作,或者說因為個人原因而被單位“炒魷魚”。一般來說,如果能在一個比較好的單位穩定地工作,就說明這個學生的整體素質比較高。當然,對于一些工作流動性較大或者比較容易流動的工作崗位,如銷售崗位,工作穩定性的高低并不能準確地放映學生專業能力素質的高低。
(三)個人發展空間
個人發展空間是指一個人未來職業晉升的可能性或職業轉換提升空間的大小。它是個人專業素質、非專業素質綜合影響的結果,也是一個人的發展潛力、發展前景的充分體現。畢業生發展空間、發展潛力的大小,固然和后天的努力、機遇等有很大的關系,但是不可否認,也和其在大學學習期間的專業教育質量有著很大的關系。這就是為什么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知名大學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享譽世界的優秀人才的原因所在。高質量的專業教育,可以為一個人長期的發展奠定扎實的知識、能力基礎,使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充滿活力。相反,低質量的專業教育,將使人的未來職業發展空間較為狹窄,發展缺乏后勁。在具體評價時,可選擇學生畢業5年、10年、15年、20年、30年后的發展狀況作為觀測點,具體可以從其專業技術職稱或職務、薪酬狀況、社會影響力或貢獻度等方面加以測評。此外,還可以考慮將個人滿意度或幸福感、事業成就感等因素作為評價專業教育質量的指標。但總體來說,評價一個專業教育質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到市場上去檢驗,分析學生畢業后的對口就業情況、就業質量狀況、個人發展空間。因為是不是專業人才,是什么樣的專業人才,是否為市場所認同、接受及接受、認同度如何,未來發展空間大小,發展狀況如何,只有等到學生走向社會、走向就業市場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檢驗。各高校、各院系在開展專業辦學、專業建設時一定要樹立鮮明的市場需求導向意識、專業教育質量意識和專業特色優勢意識,踏踏實實做好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實踐教學條件建設和教育教學管理,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受市場歡迎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作者:周長梅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
- 上一篇:職業院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的思考
- 下一篇:公共藝術課程有效教學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