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農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23:08:5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綠色生態農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變更與能源消費的關聯
灰色關聯度分析模型1.數據處理。由于指標體系中因素的計量單位不同,所以數據的量綱也不一致,數值的數量級也各異。不同量綱、不同數量級之間不便于比較,或者在比較時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因此,鑒于指標選取中兩組分析序列的原始指標數據量綱和數量級不同進行灰色關聯分析之前,采用極差標準化的方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處理。2.關聯系數的確定。關聯系數其實就是兩個相比較的序列在第t個時刻(或區域)的相對差值,數值眾多,信息比較分散,難以對兩組序列進行整體上的比較。但它是求得關聯度的基礎。3.關聯度和耦合度。為能達到分析研究的目的,為了揭示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耦合的主要作用關系和區域間耦合的特點,本文使用了產業結構與能源消費耦合的關聯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將關聯系數按樣本數k求其平均值后可以得到一個關聯度矩陣,它反映了人口結構與區域經濟耦合的錯綜復雜關系。
遼寧省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費的關聯度分析遼寧省是中國的傳統老工業基地,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特別是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以來,其增長速度始終高于10%。然而,長期以來,遼寧省的發展以經濟增長為目標,屬于粗放型增長方式,高速增長是用高昂的能源消耗、環境代價換來的:能源供給有限,但需求不斷增加;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現有方式繼續發展下去,能源、環境約束就必將增強,最終將限制經濟的增長。因此,應把握住時代契機,將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追求經濟及社會雙重目標,協調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耗、環境污染之間的矛盾,尋求促進遼寧省經濟健康發展的途徑。根據關聯度計算公式,得出以下結論:γ1=0.570426;γ2=0.761355;γ3=0.666012。結果表明,第二產業結構變化與能源消費總量的關聯度最大,其次是第三產業,最后是第一產業。
遼寧省三次產業能源消費量與能源消費總量關聯度分析根據關聯度計算公式,得出以下結論:γ1=0.851204;γ2=0.872928;γ3=0.577103;γ4=0.855528。由灰色關聯度計算公式,可以得出,X2>X4>X1>X3。其中X2代表第二產業,X4代表生活耗能,X1代表第一產業,X3代表第三產業。通過上述,遼寧省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費的關聯度分析得出,第二產業變動與能源消費的關聯度最高,第二產業對能源消費量的影響最大。因此,為了使遼寧省經濟健康穩定發展,政府的相關政策應著重針對第二產業,減少污染型能源的消費,增加清潔型能源的消費。
遼寧省產業結構變動與能源消費的相關政策建議
(一)對于第一產業應加強宣傳培訓與觀念引導,普及綠色生態農業知識通過普及綠色生態農業知識,提高農民對綠色生態農業的認識。農民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綠色生態農業知識,習慣于傳統農業耕種方式,對綠色生態農業的益處認識不足,加之環保意識差,在能源消費上,農業生產過程中往往為追求短期利益而采用煤炭等污染型能源,能源物質中夾雜的重金屬元素會污染土壤、水域等,對原有的農業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應加強宣傳培訓,對農業生產者加強觀念引導,使其提高對綠色生態農業的認識。
(二)對于第二產業應積極推進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遼寧省工業中主營業務收入排在前十位的行業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加工和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五個行業屬于高能耗行業,它們的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37.21%。這些能源消耗量較高的工業行業對經濟的貢獻較大,帶來的污染也較大。因此,要使遼寧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對遼寧省工業產業結構進行優化。首先,對于能源消耗量大的裝備制造行業應提高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研發和系統集成水平,加強重大技術成套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裝備產品智能化生產;冶金和建材行業要立足國內外市場需求,嚴格控制總量擴張,優化品種結構,在產品研發、資源綜合利用方面注重節能減排等技術使用;石化行業要積極探索原料多元化發展新途徑,重點發展高端石化產品,加快化肥原料調整,推動油品質量升級。其次,對于其他工業產業應加強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制定支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
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政策分析
摘要:從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政策研究出發,探討了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的產品政策、貿易政策、技術政策,并提出了全面提升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政策應用水平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政策
現階段,我國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出現了水土資源緊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體與農田污染等問題[1]。綠色農業生態資本是農業經濟的基本要素,不僅要保質,還要借助各種合理的方式實現增值。當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遇到了許多問題,要通過發展綠色農業生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1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政策研究的重要性
在綠色農業發展及生態環境改善過程中,為了使與之相關的資本積累政策研究能夠落實到位,需要對該方面研究的重要性有所了解。(1)重視資本積累政策研究,實施好相應的工作計劃,可使綠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效果更加顯著,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要求。(2)通過研究資本積累政策,能夠使綠色農業生態建設工作更具有針對性,實現綠色農業生態建設目標,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共贏。(3)在切實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有利于提升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水平,拓寬現代農業經濟長效發展思路[2-3]。
2綠色農業生態資本積累的產品政策
綠色生態理念下豬的健康養殖技術分析
摘要:養殖業作為我國農業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在我國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條件和生活質量的普遍提高,對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關注,作為我國現階段養殖業中首選的綠色、生態、無公害的養殖理念越來越受到國民的青睞和追捧,綠色、無公害食品也不斷地在走進人們的生活中。
關鍵詞:綠色生態理念;豬;健康養殖;技術探究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殖業的不斷發展,豬作為我國“五畜”之一,在我國養殖業中占據重要地位,而且生態養殖作為我國現階段普遍應用的綠色養殖技術,對我國養殖業的發展和養殖技術的提高都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因此,本文結合我國現階段豬的養殖現狀,對基于綠色生態理念下豬的健康養殖技術進行了探討。
1飼料選擇技術
我國現階段的生態豬養殖過程中,飼料作為促進生態豬健康生長的主要食物,對豬的生長狀況和肉質都有直接影響。相較于我國傳統的豬養殖技術而言,綠色生態養殖技術更加有利于提高豬肉質量和促進生態豬的健康生長。因此,在選擇豬飼料時,養殖戶要多選用一些綠色、有機的天然材料來制作飼料,從而提高豬肉品質,以此來確保豬養殖過程中食物來源的安全性,促進豬的健康生長。
2疾病防治技術
“三同”活動心得體會
2004年7月26日我們根據局里安排,開展了與轄區企業“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活動,2004年8月1日由紀檢組長帶我們一行4人到xx縣xx鄉紅巖經濟林牧示范園與他們一起勞動。從縣城出發繞過泥濘的山路,大約2個半小時后,成行連片的板栗映入了眼底,如果沒有腳下的這條公路,我們一定會以認為是進入了陶淵明的桃花源。
xx縣xx鄉紅巖經濟林牧示范園位于xx鄉的東南方,距離x街子7公里,屬xx鄉打瓦村范疇,平均海拔1700米,常年平均氣溫20。C,屬溫涼山區氣候,適宜種植泡核桃、板栗等多種經濟林果,寬闊的山地適宜豬、牛、羊等牲畜的放養。
為期七天我和其他同志們一起在xx縣xx鄉紅巖經濟林牧示范園與廣大工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足跡走遍了園區的每一個角落,我深深的認識到該示范園正在走一條綠色生態農業的道路。園區具有巨大的潛力。
1、充分開發土地資源,大力發展種植業。
古語說的好“靠山吃山”,業主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根據該地區的氣候特點,大力發展種植業,現已種植核桃450畝、板栗450畝、日本黃花梨150畝、美國布朗李100畝、花椒50畝,在此基礎上業主努力挖掘土地的潛力在上述土地上套種了五除一(藥材)10000余株、日本甜柿200余株、玉米、蕎、豌豆等多種經濟作用,充分發揮各種經濟林果互補的作用,合理開發了每一寸土地資源。在布局上,業主合理規劃,連片種植,統一管理,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種植、規范化管理,逐步向科學化、規范化的現代農業邁進。
2、以林養畜,發揮產業的互補作用,大力發展養殖業。
農業經濟應對農產品貿易摩擦策略
摘要: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也逐漸增多,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各種貿易摩擦。其中農業經濟個體對于解決農產品貿易摩擦中的問題非常重要。該文對農產品貿易摩擦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農業經濟;個體;農產品;貿易摩擦
農業對于安邦定國和促進國家經濟持續發展非常重要,是立國之本。農業個體是指小規模農業經營中的各類企業和個人,如農產品制造加工企業、進出口企業以及農業生產者等,其通過農產品貿易而獲得有效利益,但是當出現貿易摩擦時其利益也最容易受損。農業個體和貿易摩擦的關系表現的十分緊密,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農業個體在貿易摩擦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需要在貿易摩擦中不斷總結分析潛在問題,尋求解決方法。
1農業經濟個體與農產品貿易摩擦分析
1.1貿易摩擦的首要原因。由于很多農戶個體生產經營的規模很小,不善于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并且由于經驗不足,容易盲目預測市場,因此,會遭遇國外的貿易壁壘的抵抗甚至是不接受外來的農產品。農產品企業不斷增加出口量,但是每次會出口相同的農產品和相同的國家,會造成進口國家相關的農業利益受到損害。農業是國家立國之本,對各國經濟利益發展和社會的前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維護社會穩定和本國的農業發展,進口相關國家便會開始采取一些措施來抵制外來農產品的進口,造成貿易壁壘的產生和貿易摩擦的出現。1.2農業經濟個體的關鍵作用。雖然貿易摩擦在政府、行業和農業個體分別占據重要角色,但是在我國農業個體占據主體地位,在解決貿易摩擦中起主要作用。在應對貿易摩擦過程中,農產品企業能否向相關政府尋求幫助利用法律方式解決,在進行法律解決過程中能否起到積極作用,如提供相關資料證據和積極配合有關方面的調查,努力獲得相關進口國家的信任和支持,對于解決貿易摩擦十分重要[1]。1.3貿易摩擦直接影響農業個體的利益。產生貿易摩擦的問題包含所有的農產品種類,多數情況下,農產品品種一致。農產品的種類有2大發展趨勢。首先對所有農產品種類的分類日趨細致和具體,專業性也不斷增加。其次是對和貿易摩擦中有關的農產品不做任何分類,以大體的對農產品作為爭端的主要目標。這就意味著農產品貿易摩擦涉及的利益方越來越多。因此,國外會實行反傾銷,造成農產品出口的數量下降,造成農業個體的經濟收入減少,降低農產品生產者和制造加工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影響農業個體的經濟利益。
2應對策略
“互聯網+”助力生態農業發展研究
[摘要]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各產業必須加快調整產業結構,進行產業升級。生態農業是新型的農業、是環境友好型的農業,利用“互聯網+”戰略推進生態農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是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村加快發展的有效手段。主要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包括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手段延長生態農業產業鏈、拓展生態農業多種功能、增加農業附加值。
[關鍵詞]“互聯網+”;生態農業;產業融合
生態農業是現代化的高效農業,是與工業、服務業相結合的全新產業,是農業與經濟發展、資源保護、環境和諧的統一。農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是國務院辦公廳倡導的針對目前經濟新常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新舉措。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提出的“農業提質增效;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為產業融合下的生態農業長遠發展奠定了政策基礎。“互聯網+”包含了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科技,與各產業的結合創新有助于產業的升級和轉型。在產業融合的環境下,“互聯網+”戰略將使生態農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和豐富。
1產業融合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1.1加強農村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我國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是以犧牲資源環境來換取農產品的增產增收。這種粗放型的農業對農村的生態環境和農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是不科學、不可持續的。而生態農業在保護農村資源環境的同時,幫助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一種協調、綠色的農業發展方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生態環保的方式來代替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是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在產業融合的背景下,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業的結合就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村和農業綠色生態化發展提供了新思路。1.2拓展農業產業鏈。利用地區其他優勢產業,用高效的方式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拓展整條農業產業鏈,并提高農業的效益和附加值。比如農產品選種到銷售的整條產業鏈可以利用工業科技、現代化倉儲、多式聯運、冷鏈物流、新型營銷手段等方式完善生態農產品的全產業鏈流通。也可以挖掘生態農業的旅游價值、文化內涵以及健康綠色生活概念來拓展生態農業的多種功能。1.3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村發展。發展多元化的生態農業對于建設新型農村、提高農業質量和農民生活水平有著積極的作用。產業融合可以幫助農村勞動力從工商行業回流到農村。有技術有能力的“新農人”或者說“職業農民”將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生態農場經營提高農產品產量,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實現降本增收。此外,農民還可利用生態農業的觀光教育功能,促進農村的旅游業和民宿業發展。這些渠道和形式使農民不再單一依靠種植農產品獲取生活來源,客觀上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1.4轉變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在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上,產業融合促使農業合作社、合作農場等形式出現,實現了農業規模化管理。并且利用高科技及互聯網信息化,比如,農業信息化服務平臺,農業監測信息系統、預測系統和農產品信息系統等,使生態農業搭乘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東風,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以及農產品單位產量和質量。1.5推進農業機制體制改革。各產業融合有助于推動農村供給側改革,補齊農業供給結構短缺。這有利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更多地運用市場手段配置土地資源,加快農村土地流轉和土地配置效率。此外,產業融合也為政府出臺各類支農惠農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可以通過農業金融體制改革,利用“互聯網+金融”手段解決農業發展資金問題,以及建立生態農業全產業鏈的融資平臺。
2產業融合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的瓶頸
農業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摘要:甘肅省農業產業實現了一定程度和規模的發展,其地理資源特色明顯,生物資源分布豐富多樣。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加深,甘肅省農業產業正逐步進行戰略性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這為農業產業的外向型發展提供了基礎,并且在發展中注重技術創新,大力完善健全農業產業體系。但其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和困境,結合甘肅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提出應從發展戈壁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現代化農業和均衡穩定農業保險等方面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甘肅省農業產業,從而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
關鍵詞:農業產業;戈壁農業;生態農業;農業現代化
1甘肅省農業產業現狀
1.1甘肅省擁有發展農業產業的資源基礎
1.1.1地理資源特色明顯甘肅省總土地面積約為45萬km2,位居全國第7位,其中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平原土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土地總面積高達78.2%。甘肅氣候類型差異較大,地貌特征復雜且多變,從南向北,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原高寒氣候等4大氣候類型。山脈與山脈之間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變化大,形成了高山、平川、盆地、戈壁和沙漠多種地貌交錯分布的特征,地形狹長。總體上呈現出溫差大,氣候干燥,輻射強,光照足的特點[1]。1.1.2豐富多樣的農產品生物資源分布這種地域遼闊、地貌復雜、河流縱橫、氣候多樣化的自然地理環境,使得農作物品種資源特別豐富。另外,在河西走廊古遺址中發現甘肅是最早種植小麥的地方之一,在甘肅天水秦城西山坪古遺址中發現古老的稻作遺存,甘肅農業栽培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還有各類畜禽品種,其中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1.1.3飼草料資源豐富飼草料資源為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遼闊的草原、戈壁、沙漠和山嶺為禽畜疫病防控提供了天然的保護屏障,靖遠灘羊、天祝白牦牛、山丹馬、河西白絨山羊等在省內外聲譽口碑極好[2]。其中,甘肅高山細毛羊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3],甘肅牦牛、高山細毛羊、藏羊等形成了甘肅畜牧業特有的地方主導品種。
1.2甘肅省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婦女在經濟區的作用調查報告
建設生態經濟區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決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建設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是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借助這一歷史性發展機遇,推進建設生態經濟區,市推進實施了“山江湖”綜合開發戰略,已成為了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綠色崛起的又一重大舉措和全新路徑。如何以生態經濟區和“山江湖”綜合開發建設為契機,發揮婦女“半邊天”作用,為實現我省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作出貢獻。特提出如下思考:
一、婦女在生態經濟區建設中作用的認識
婦女是生態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占全市200多萬人口的婦女將成為生態經濟區建設和“山江湖”綜合開發戰略的主力軍,是生態經濟建設的宣傳者、保護者和參與者。婦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動員、組織、凝聚婦女群眾的主要力量,同時又具有獨特的組織優勢、政治優勢和載體優勢,配合黨委政府推進生態經濟區建設和“山江湖”綜合開發戰略是婦聯組織當今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長期政治任務和重要工作;要抓住低碳經濟生態保護的本質,以循環經濟為手段,著眼傳播生態文明、發展生態產業、加強生態保護、共建生態家園,構建低碳城市,激勵廣大婦女積極參與生態經濟區建設并在“山江湖”綜合開發戰略中建功立業。
二、婦女在生態經濟區建設中發揮作用的思考
1、弘揚綠色文明新風,倡導廣大婦女樹立綠色生態理念
保護“一湖清水”,離不開廣大婦女的支持和參與,全市廣大婦女要樹立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做生態經濟區建設的宣傳者和踐行者。一要拓寬宣傳渠道。各級婦聯組織要圍繞“共護綠水青山,共建美好家園”的主題,利用宣傳欄、傳單、報紙、標語、廣播、網站等形式多樣的宣傳方式,在廣大婦女家庭中倡導“綠色生態”理念,消費模式。二要創新宣傳形式。要把生態理念宣傳與全市打造“百萬母親素養工程”相結合,與弘揚城市精神相結合,通過舉辦第二屆“婦女論壇”、低碳節能知識講座、城市精神優秀作品展示研討會,編輯出版《市城市精神優秀作品選》,開展“低碳家庭、時尚生活”讀書征文活動、知識競賽和城市精神征歌征稿活動,以詩歌、歌曲、散文、故事等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形式進行綠色生態宣傳,使綠色理念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三要壯大宣傳隊伍。要發展壯大“家庭文明行”志愿者隊伍,積極開展“巾幗志愿者社區行”活動,通過組織家庭文明志愿者隊伍深入鄉鎮、社區、學校等場所,開展“巾幗環保行動、巾幗低碳行動、巾幗綠化行動”,引導廣大婦女和家庭呵護一湖清水,弘揚生態文明,建設生態家園。
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創新分析
摘要:在政府的大力推動與扶持下,我國新農村建設工作開展迅速,給農業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為促進農業經濟不斷增長,應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引入先進的管理方式,達到提高農村地區人力和物資利用率的效果,保證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質量符合相關要求。闡述了農業經濟管理的概念及作用,分析了山東省新泰市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的現狀,提出了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山東省新泰市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策略,為提升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創新工作的總體水平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國家,農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保障。得益于經濟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新興科學技術被運用到各個行業中。發展農業經濟需要克服很多不同的困難,只有不斷創新農業經濟管理方式,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而提高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效果。鑒于此,系統思考和分析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創新策略顯得尤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與實踐價值。
1農業經濟管理概述
農業經濟管理主要是將市場經濟、自然規律作為重要的依據,以農業生產力作為對象實施科學管理,有助于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幫助其獲得更多經濟利潤。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需要在重視農業經濟管理的基礎上充分提高農村生產力,增加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實現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目標[1]。依靠農業經濟管理,一方面能夠避免更多不良因素阻礙農村經濟增長,確保農村經濟發展的合理性,達到合理分配與利用有關農業資源的效果,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村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揮農業經濟的良好作用,達到增加農村經濟收入的目的[2]。
2山東省新泰市農業產業經濟發展狀況分析
鄉鎮生態鄉爭創工作小結
鄉位于**縣南部,鄉人民政府駐村,海拔480米,距縣城62公里。面積42.8平方公里,東南鄰景南鄉、西接家地鄉、北連大際鄉和標溪鄉。轄、上東山、黃桐、浮亭崗、石梯、大丘田、梅塢、柘灣8個村民委員會,24個自然村,989戶、3485人口,系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革命老區。地勢由南北傾斜,兩山夾一水,多山川峽谷,水注標溪港,匯入甌江支流。
全鄉有耕地面積2952.5畝,主產水稻;林業用地52353畝。人均15畝,產杉、松、雜木和毛竹;水力資源豐富,交通便捷,東達東坑鎮接縣城和泰順縣、壽寧縣,西至標溪鄉接縣城和慶元縣。境內自然風光秀麗,民俗風情眾多,人文地理獨特。村中紅楓、銀杏四季各異,蜿蜒小溪曲水流芳,民居仙殿古風蕩漾,從春到冬、從早到晚都為攝影創作提供良好條件。
近幾年來,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全面實施“科技興農,綠色強鄉,旅游興鄉”戰略決策。積極引導農民發揮區位、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大膽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目前無公害蔬菜、特色水果等一批特色產業正逐漸發展壯大,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同時巧借打造“古風”攝影基地契機,開發旅游景點,提高文化品位,走出了一條適應本鄉經濟發展的好路子,使全鄉的經濟逐年飛躍發展。
一、主要創建工作和成效
鄉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按照省委提出的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先進理念,緊緊圍繞縣政府確立的綠色生態立縣的生態戰略方針,鄉黨委、政府提出了“科技興農,綠色強鄉,旅游興鄉”的指導方針,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以“古風綠色生態立鄉”的發展定位,認真落實,組織實施各項工作,堅持以全鄉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并重,努力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生態環境問題,科學地建立一個優質高效,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新體制,以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載體,以提高全鄉人民生態質量為前提,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獲得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相統一,使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走上雙贏之路。
自從開展生態建設工作以來,我鄉在各有關部位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認真實施環境整治規劃,積極發展生態效益農業,大力開展生態鄉、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