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代建筑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2 08:17: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描寫古代建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試析成語中的中國文化映射
摘要:成語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是中國語言的精華。成語中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傳統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
關鍵詞:成語;中國文化
漢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成語又是漢語中的精華,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成語蘊含著寶貴的文化財富,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輝煌,了解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傳統中華美德等眾多方面。
一、成語中展示出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
1.成語與農業生產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黃河、長江哺育了我們肥沃的家園,農業生產是古代中國的經濟基礎,農業成為國家賦稅的基本承擔者。有許多成語對古代先民農業生產生活進行了描寫。“田連阡陌”,謂田地廣袤,接連不斷。“精耕細作”謂精心細致的耕作。“寒耕熱耘”寒冷時耕種,炎熱時除草。形容農事艱辛。《管子·臣乘馬》:“彼善為國者,使農夫寒耕熱耘,力歸于上。”這些成語都體現了重農、尚農的社會共識,歷代封建帝王都提倡“重農抑末”,把農業看作是國固邦寧的根底,成就霸業的基礎。
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學語言的運用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與開放化,現代建筑設計越來越富有人性化,越來越體現出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富有人文主義色彩。現代建筑設計中蘊含著人們的精神勞動,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如人們將佛學色彩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使建筑富含宗教神韻,也可以將自然界的原始色彩運用到設計上,比如動物的形態等,同時,人們也將傳統文學語言色彩運用到建筑設計上,使現代建筑顯現出豐厚的文化底蘊。本文則是從傳統文學語言對現代建筑設計的作用以及意義方面進行闡述,說明現代建筑設計中是如何體現傳統文學語言的。
關鍵詞:傳統文學語言;現代建筑設計;作用
傳統文學中的許多類型,比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所包涵的體現建筑設計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如詩歌中詩人所描繪的意境,“故人西辭黃鶴樓”、“滕王高閣臨江渚”、“獨自莫憑欄”、“危樓高百尺”等,不僅只表現了詩歌的意境,也體現了古代建筑設計的理念;在散文作品中,作者為表達主人公情感所描繪的美麗空靈的景色,正是因為有建筑物所構成的景象,才能更好地抒情達意;在小說中,作者為烘托情節、展現小說的矛盾而描寫的具體場景等,這些傳統文學作品中的建筑物,不僅是現代建筑設計中深遠持久的素材,同時也是現代建筑設計師們源源不斷的靈感來源,這也是中華傳統古典文化一直以來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的結晶。
一、傳統文學語言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體現
(一)樓閣
在傳統文學中,有大量的詩歌是以“樓閣”起興的,除了詩歌外,像一些文言文等,也是以“樓閣”這一建筑物開頭,進而描寫在此時此地發生的事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描繪出岳陽樓的雄麗、壯觀的景色。《岳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于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詩人的好友滕子京因為貶官,所以來到這個地方,詩人他們在岳陽樓上把酒言歡,雖說政治上比較失意,但是能夠欣賞到這么美麗的景色也不外乎是一種樂趣。試想一下,站在岳陽樓上,遙望八百里洞庭,湖水波光粼粼、煙波浩渺,正值春光美景,不正使人心胸開闊,將不快拋之云外嗎?除此之外,還有王勃的《滕王閣序》,描繪了滕王閣的美景;還有黃鶴樓、蓬萊閣,并稱為中國的“四大樓閣”。那么,這些傳統的文學語言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有什么運用呢?首先,是影響現代建筑設計的情態。如果說人類有情態的話,那么動物和建筑物未必沒有情態。這里所說的情態是建筑物本身所具有的那種給人的感覺,有的是雄奇的、有的是壯麗的、有的是巍峨的、有的是秀麗的。雄奇壯麗的建筑物多出現在北方,而南方的建筑物則相對溫婉秀麗。而傳統文學語言則對建筑物的情態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岳陽樓記》,在洞庭湖之畔,眾所周知,南方的建筑物,尤其是樓閣,一般來說歷史比較悠久,也符合典型的南方建筑的特征。但是就因為范仲淹登岳陽樓,看到岳陽樓的美麗景色,加上當時的政治情況,所以才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慨嘆。我們在閱讀了這篇文章之后,心中的政治抱負被激發,所以對外在的建筑物才有雄偉這一感覺。岳陽樓距今幾千年,經歷了風風雨雨,歷代修葺,越來越雄偉,且在周邊景物的烘托之下,更顯得其壯麗。如圖1。其次,是影響現代建筑設計的整體美感。中國傳統文學講究人與景融合為一,人與大自然講究和諧。而現代建筑設計中則更加注重人的感官享受,比如,視覺、觸覺、膚覺等。比如古代的樓閣,一般坐落于竹林深處、河流湖畔,能與周圍的景色融合在一起,所以現代建筑設計則更注重人與大自然的聯結,把樓房或者景觀建造在風景優美的地方,形成了“有山、有水、有人家”的完美格局。最后,是影響現代建筑設計的格局。總說周知,中國的建筑設計往往比較大氣、輝煌,注重格局,就像故宮一樣。不僅講究局部的精雕細琢,同時也講究局部與局部之間的相得益彰。所以中國的建筑設計往往是左右對稱結構,輔之以中國的五行、八卦,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智慧。而這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結晶就蘊含在文學語言之中,能夠影響到現代建筑設計的格局。
語文古典文化管理論文
一、傳統居住環境的構成
傳統居住環境是由傳統住宅建筑及其周圍的物質要素共同營造而成的一種生活環境,相對于規模大、密度與容積率高、居民高度集中的現代城鎮住宅區環境而言,它有著自身獨特的構成特征與文化內涵。
從物質要素構成來講,居住環境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物質實體,自然的物質實體包括氣候、地理、水文、地質、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質實體包括路徑、種植、堆山、疊石、水池等。
我國傳統居住環境的巧妙、獨特之處在于運用人工的手法,追求寫實性的自然景觀,模仿自然,再現自然,將自然的與人工的物質實體巧妙地統一起來,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從社會構成來講,我國傳統住宅可分為百姓住宅、文人住宅、官商宅第,直至王宮府邸。階層、生活愛好或信仰的不同、以及審美情趣的各異,使得傳統居住環境異采紛呈。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文人住宅。古代文人深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傳統思想熏陶,他們可能是高官富商,亦可能是布衣百姓,只是相對于普通的官宦或百姓來說,他們的知識分子身份及文化成就更為突出。在傳統居住建筑的演化過程中,由于普通百姓住宅受到經濟技術條件的嚴格制約,王宮府邸又需恪守制式,文人住宅則相對活躍,對傳統居住環境、對古典文化的影響也更為深刻。
二、傳統居住環境奠定古典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它不僅僅是我們國家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瑰寶,更是我們先人勤勞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國的影響既重大又深遠,從古至今,傳統文化一直伴隨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高深的、值得我們研究的,更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甚至全世界去學習的。傳統文化一直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生存的各個角落都有傳統文化的滲透,比如傳統習俗、傳統節日、傳統品德等。當然,傳統文化也深深地滲透在藝術設計的各方各面。本文將詳細闡述中國傳統文化在藝術設計教育中的應用和影響。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設計;教育;運用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藝術文明
1、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這句簡單的俗語我們都再熟悉不過,但是別小看這簡單的八個字,這八個字當中不光蘊藏著人生哲理,它還滲透在我們生活的藝術之中。中國人喜歡方,也喜歡圓,我們的桌子、椅子甚至是文字都是方方正正的,給人一種嚴謹、規矩、正氣凌然之感,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我們會發現,方方正正、有菱角的藝術品往往給人一種嚴肅、規矩之美。方桌四邊,這就形成了飯桌文化,根據人們地位等級的不同,其所坐的四邊位置也會不同。延伸到藝術設計中,這一點為現代的公司會議桌奠定了基礎,公司會議桌的設計一般為矩形,老板單獨坐一邊,員工兩邊散開,這是傳統文化,也是藝術文明。
2、中國人不光喜歡方,也喜歡圓
語文人物風采管理論文
本單元的主題為“人物風采”,所選文章涉及古今中外名人,《貝多芬傳》(節選)向我們介紹了悲苦中“謳歌快樂”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一面》記錄了一名普通工人與文學大師魯迅的一面之緣;《展示華夏文化魅力》介紹了為世界建筑史做出卓越貢獻的美籍華人貝聿銘;《趙普》一文篇幅短小,語言精練,介紹中國古代一位“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宰相趙普。本單元所選文章,感人肺腑,蕩氣回腸,頗具藝術感染力。
這些記錄優秀人物的文章,立足于表現人物的風采,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杰出人物的思想、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學習時多誦讀,讀出感情,有些精彩的片斷要能熟讀成誦,在此基礎上多體會文章在平易的敘述中蘊含著的深刻內涵。走近這些人物,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貝多芬1824年在音樂之都的首演盛況已經過去近兩百年了,但是《第九交響曲》卻已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在這兩百年中,幾乎所有的音樂家、作曲家都被這部宏偉的作品所傾倒;更有尢數的聽眾被這部作品帶來的占樂哲理及非凡的音樂氣度所感染!因為這部作品,貝多芬成了神—樣的人物,《歡樂頌》成為人類歷史K河中永遠不滅的自由和平之明燈。《貝多芬》的作者在講述《第九交響曲》主題的深刻,樂曲表現形式的豐富以及這部巨作的巨大的影響力及感染力時,筆法細膩而傳神,敘述、抒情、描寫及議論渾然一體,層次清晰,氣勢磅礴。
《一面》一文內容淺顯、直白,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文學巨人的仰慕和欽佩之情。作者對“我”與魯迅先生見面的描寫,是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來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性格的。而對魯迅的外貌描寫,則是由遠及近,由粗到細,由整體到部分,人物形象隨著我的觀察和感受,逐漸豐滿、清晰起來。文章正是通過魯迅“瘦”的外貌,逐層深入地揭示魯迅的戰斗精神。
《展示華夏文化魅力》記敘的是世界頂級建筑大師美藉華人貝聿銘的事跡。文章篇幅雖長,但敘述事跡平白如話,容易理解。
《趙普》選自《宋史》,是一篇文筆凝練、較易理解的文言文。文章通過趙普“不釋卷”“閹戶啟篋取書”“竟日”“復奏”“又以其人奏”“普顏色不變”“復奏如初”等來刻畫趙普的性格,贊頌了趙普的“勤學善思”“以天下事為己任”的品格。
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研究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推進,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作用也逐漸凸顯出來。專題式教學方法是提升選修課專題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學生拓寬文學認識知識,獲得對必修課的更深刻認識,并且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與需求。專題式教學可以分為專題講解、專題討論、專題報告、專題寫作等多種形式,在現代語文課外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于使教學提升至新的層次。
關鍵詞: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
新課改教學模式下,高中語文除了必修課程外,增加了選修課程學習,新課標中明確了選修課的幾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學應用、文化論著研讀。要求學生從其中選擇一個系列進行學習。然而受傳統法應試教育的影響,選修課程教育長期流于形式,選修課學習的真正目的不能實現。因此,在現有教學環境中,落實新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專題式教學實施勢在必行。
1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專題特征
新課改實施教程改革為選修實施專題式教學實踐提供可能,從目前必修課的設置情況上來看,課程內容的專題性都比較高,從《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文化經典研讀》來看,教材中對每個單元都進行了專題處理,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將“文論”作為專題進行設計,通過對古代經典詩歌進行表述與理解可知,其中的內容大多圍繞“知人論世”、“詩文有別”、“吟詠詩韻”等方面。
2高中語文選修課專題式教學的實施途徑
古代文學文本亭意象意蘊
亭是中國文學傳統中的重要意象,在歷代文人的作品中極為活躍,尤其是六朝以后,隨著園林亭進入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亭與文人結緣日深,宴集之樂、逸游之興、家園之懷、離別之痛、格物之思、登覽之感等,無不與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小小一亭的詠嘆,常涵括了文人對天地宇宙的智慧之思以及對古往今來歷史流變的浩然之嘆。亭作為一種意象符號,出現于歷代文人作品中,具有一種歷史的延續性,涉及到文人情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也因此而具有豐富的審美文化蘊含,通過古代文學文本中亭意象的研究,我們可以管窺中國審美文化的脈絡和精髓所在,從而略知民族審美文化的總體風貌。本文在古典文學文本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古代的審美文化理念,擬從造型美、質感與色彩美、景觀美與意境美來探討亭意象的審美表現特征。
一、造型之美
亭是一種有頂無墻、無門無窗、空間開敞、內外通透、形制靈巧別致、形象鮮明飄逸的建筑物。其自身形體的美被文人充分發掘出來,常被比附為君子傲視獨立的形象,代表一種開放的姿態和敞亮的空間與胸懷,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爾不群、飄逸靈動的美,生發出通透、輕靈、飄逸、超拔等審美蘊涵。
1.有亭翼然——飄逸之美
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這樣描繪:“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啾陽修以“翼然”來形容亭的外部特征給人的整體印象,不僅貼切而且傳神,因為中國的亭檐角斜出,靈動而絲毫不顯呆滯,這種造型上的特征使它在外觀上呈現一種翠飛多姿的美感,許多文人把它概括為飄逸之美。這種飄逸文人常借形象的事物以喻,如自居易《題西亭》:“何人茲造亭,華敞綽萬余。四檐軒鳥翅,復屋羅蜘蛛。”口)以鳥的翅膀來形容亭的檐角,言其翹檐就如飛鳥展翼,亭整體的造型“如鳥斯革,如輩斯飛”[31,這種比喻不光形似而且神似。另外,還有人用彎月、彎弓等物來喻檐角,也十分形象。中國的亭由于造型上的特點,給人靈動而不滯重的感覺,因此亭雖然是作為靜態意象出現于整體的布局中,卻具有舒展活泛的動態美,這種動態的美是生命力的表現,按尼采的說法就是:“美是生命力的豐盈在對象上的投射。”-哼的這種富有生命力的造型特征也是符合中國的美學規范與傳統的,正如李澤厚等人所言:“即令是像建筑這樣一種看來是靜態的藝術,中國的藝術家也處處要使之靜中有動,給它注入一種舒展開闊飛動的力量和氣勢,單純的機械的靜止,缺乏內在的生命的形象,不論在詩文、書畫、建筑中,都被看作是藝術水平低劣的表現。”口啦串的造型特征同時賦予了亭意象以靈動的氣質,而中國的山水意境大多講究凝而不滯。亭在山水中,造型優美飄逸,打破了山水布局的呆板,給景觀效果增色不少,這也與文人所要描寫的山水園林的整體意境相契合。因此,亭意象在傳統詩文中常作為一種營造山水之境的重要元素。另外,亭意象的這種兼具靜態與動態的審美特征也使其成為一種調和的因素,借助亭的意象可以使作品中所造之境在動與靜中達到某種平衡。如明代薛應旃《石秀亭賦》:“聚秀鐘英,翼然有亭,檐阿暈飛,棟字鳥驚。”同㈣亭作為靜態的建筑,在詩句中卻極具動感,這種美感效果是亭“檐阿翠飛”的特征所造成的。
2.空靈覽翠—匝透之美
詮釋書院文化與環境藝術論文
處于我國中原地帶的河南古代書院,都很講究選址,刻意營造一種恬靜宜人的意境,如陽明書院建在大山、紫云書院建在紫云山、百泉書院建在百泉;至少也要符合鬧中取靜的要求。再如靈芝書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陽書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廢墟、寡過書院建于長垣縣城東南隅。
白鹿洞書院的山水環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號紫陽)。第一次來到白鹿洞書院時,對它所處的環境贊美有加,感嘆“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之所”,并自任洞主,廣招門徒,制定學規,致力于白鹿洞書院的振興。
當時間的跨度進入九十年代,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評估廬山申報世界遺產,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書院。他們對書院古建筑優美的自然環境贊不絕口,認為它最能代表廬山“以其獨特的方式,融會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世界文化景觀”的特征。
儒學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與自然的親和。儒學之祖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以自然山水來比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無情,而從儒家道統上來說,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滿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把歐陽修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描寫得淋漓盡致。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長物志》稱“居山水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書院“傍山帶水,盡幽居之美”,其間充滿詩情畫意,是隱逸清淡之士詠頌的絕佳境地。
文字符號在公共建筑室內設計中的運用
一、漢字的應用
漢字是中國最早人類思想情感的圖畫形式,是記錄語言信心的視覺符號。關于漢字的起源,考古家們發現漢字最早來源于圖畫,我們從原始彩陶上可以看到鳥、水、日、月等的紋樣,從而可以看出這些文字符號的演變。這些符號的演變是由具象的繪畫轉變為象形文字的過程。幾千年來,漢字作用于不同年代人們的生活當中,而漢字對人們的文化觀念、視覺觀念、審美需求的改變而不斷變化。漢字的裝飾并非是現代的產物,在我國古代,漢字早已在裝飾中得到廣泛應用,比如大家都非常熟知的吉祥文字壽、福、喜等字,在瓷器、漆器、服裝、繪畫等等上面比比皆是。尤其在傳統建筑室內裝飾中,人們喜好把漢字當作裝飾呈現在室內空間中,而這些漢字的內容多以教化或者故事的形式出現,表現出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現如今,在現代室內空間中,尤其在中式風格的設計中,漢字也被大量的應用,一般都是以裝飾的面貌出現,現代漢字的應用更加的科技化,通過不同的處理手法以各種面貌體現著漢字的魅力。
1、漢字的抽象化、圖案化
漢字的筆畫構成可以看作一種圖案,它的發展是中國書法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商周時期的銅器銘文、秦漢時期的文字瓦當、印章等。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又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而且由于漢字本身的結構圖像性,在我國古代描寫建筑形式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出來,如門、窗、街等可以得知原始建筑形式的一個梗概。在我國古代建筑與室內設計中將象形文字加以抽象化、圖案化是慣用的手法,尤其在瓦當的設計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2、漢字的書寫應用
一般說來,毛筆是漢字的書寫工具,而書法,多是用毛筆書寫漢字的藝術,書法作品中的詩詞,對聯由于具有多元的、復合的意旨,潛移默化般地成為中國傳統室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詩詞、對聯作為一種裝飾符號使得室內環境得以改善。不僅如此,其深層意指恰恰迎合了中國傳統哲學中儒、道文化的主旨。在利用對聯的方式,內容,色彩上,上至皇宮,下至民居,都各有千秋。與儒家不同的是,自我意識,隱居意識,環保意識是信仰道家學說的文人雅士們所推崇的。而對聯就成了他們表達對社會看法,人生反思的重要形式。而奔放、自由的草書,則適合比較現代的空間環境,同時也增加了傳統韻味。鑒于此,當代的室內設計中,在漢字這個特殊的符號能夠以更多地形式傳承下去的同時,我們對于漢字這一符號的應用,更要從多個角度去研究,根據不同的空間性質,研究其形、其意、其顏色、材質,以創作出更多、更好、更具人性化的空間。
書院文化與環境藝術關系論文
處于我國中原地帶的河南古代書院,都很講究選址,刻意營造一種恬靜宜人的意境,如陽明書院建在大山、紫云書院建在紫云山、百泉書院建在百泉;至少也要符合鬧中取靜的要求。再如靈芝書院建于新安城北芝泉之畔、弋陽書院建于潢川城南原清真大寺廢墟、寡過書院建于長垣縣城東南隅。
白鹿洞書院的山水環境是古代文人仕子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字考亭,號紫陽)。第一次來到白鹿洞書院時,對它所處的環境贊美有加,感嘆“白鹿洞四面山水,清邃環合,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真群居講學遁跡之所”,并自任洞主,廣招門徒,制定學規,致力于白鹿洞書院的振興。
當時間的跨度進入九十年代,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專家評估廬山申報世界遺產,首先考察的就是白鹿洞書院。他們對書院古建筑優美的自然環境贊不絕口,認為它最能代表廬山“以其獨特的方式,融會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世界文化景觀”的特征。
儒學崇尚天人合一、自然比德、人與自然的親和。儒學之祖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以自然山水來比喻君子“智”和“仁”的品德。山水本無情,而從儒家道統上來說,山水映照人之智和仁,山水即文章,充滿了哲理和寓意。
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把歐陽修這一文人仕子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描寫得淋漓盡致。醉翁亭因歐陽修及其《醉翁亭記》而聞名遐邇,數百年來雖然歷遭變劫,但終不為人所忘,正如醉翁亭中一副對聯所言:“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明代文震享的《長物志》稱“居山水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白鹿洞書院“傍山帶水,盡幽居之美”,其間充滿詩情畫意,是隱逸清淡之士詠頌的絕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