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調查報告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9 08:22: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調查報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調查報告

農業招商引資調查報告

x市xx鎮位于岑溪市郊,轄11個村(街),轄區面積161平方公里,全鎮總人口38185人,207國道和324國道貫穿全境。我鎮的地理位置比較特別,所轄的11個村(街)中,有5個垌面村和6個山區村,既有高寒山區村,又有位于河谷小平原的垌面村,自然條件差異較大,發展也很不平衡。

一、我鎮農業招商引資工作情況

近年來,我鎮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幾個垌面村地處城郊,交通方便的優勢,在思孟和木榔兩村發展了1000畝蔬菜基地。思孟村還是岑溪市最大的荔枝種植基地,全村荔枝種植面積達4000多畝。思英和上奇兩街座落在市十里長街邊,是我鎮的主要工業園區,也是3000畝速生豐產林(馬占相思)基地。六田、六凡兩村位于義昌江畔,有豐富的竹子資源,土紙加工業比較發達。黃沙、大錦、寮田、垌尾、山心這五個山區村則具有山區優勢,是松脂、玉桂、八角、藥材的主要產區,其中黃沙村的八角種植面積達8000多畝。我鎮歷屆黨委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業招商引資工作,在今年的鎮十二屆人大會上就提出了我鎮“優勢在區位,難點在農業,出路在招商”。為此我鎮注意充分利用各村(街)的優勢,大力發展一村一品特色經濟。如上奇街和思英街的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就采取了個人、集體、外商一起上的辦法,營造了速生豐產林3000畝。目前,這些速生豐產林長勢旺盛,已初具規模,預計到2006年可有1200畝投產,產值達萬元。

二、我鎮農業招商引資的薄弱環節及原因分析

近幾年來,我鎮農業招商引資投資規模較小,引來的一些外商基本上都是一些個體老板,資金少,投入不足,主要是投資承包、開發山莊等方面,真正能夠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龍頭企業沒有。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思想觀念還沒有徹底轉變過來,計劃經濟的痕跡較重。如政府一心想促進農民增收,可是卻利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農民種這樣種那樣。雖然種植的時候市場的價格不錯,可市場是千變萬化的,一旦市場發生變化,不但農民得不到利益,也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政府的信譽也受到了挫傷。二是宣傳力度不夠。雖然我鎮有豐富的資源和區位優勢,但由于鄉鎮的財力有限,目前的財政僅僅是勉強維持財政供養人員的工資發放,根本沒有余力去投入招商引資的宣傳。至今我鎮的電腦還沒有上網,也沒有自己的宣傳網站,對外宣傳自己和信息來源的渠道都比較狹窄。三是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一直在低水平徘徊,影響了外商投資農業的信心。

三、我鎮農業招商引資下一步的計劃

查看全文

市農業局調查報告

實現六個突破促進農民增收

××市農業局

總書記關于“兩上趨向”的重要論斷,明確闡述了“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我們應當順應這一趨勢,更加自覺地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積極地支持‘三農’發展”。這一科學論斷的提出標志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階段,農民增收也將發生新的變化。隨著農業稅的取消,今后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將進入常規階段,未來一個時期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是農民生產經營的科技水平、規模化水平、產業化水平、適應市場的能力、競爭的水平等,最終的落腳點是效益水平。從現階段我市農業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制約農民增收的因素:

一是農業所面臨的市場風險還比較大,農民增收受農產品價格和政策的影響還比較突出。入世后的農業,面對的是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走上自我發展的良性軌道,最終只能通過市場競爭。現階段農民是單個的小生產者,一家一戶面向市場有很多困難,發展市場農業主要靠“兩腿”支撐:原創:一靠龍頭企業,二靠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我市在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的發展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這兩條腿還明顯較短,而且質量不高,支撐力不夠。

二是科技對農業發展的助推力不夠。一方面科技應用的支撐條件還不成熟。如科研與推廣方面的硬件設施投入不足、技術人才的青黃不接和“不務正業”等,另一方面科技供給沒能形成聚集農民生產力要素的良好效應,從而導致農業生產中科技供給與科技需求的客觀脫節。

三是資源稟賦差異的存在使農民增收空間很小。在土地資源方面,一是規模小,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商品率低,現金收入少;二是農業的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穩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使農民對土地資源占有不完全產權,出售權、轉讓處置權、風險抵押權不到位,很難成為其固定資產,難以帶來其他利潤,如作為銀行貸款抵押品,這使農民在市場競爭與調節中失去很多獲得收益的機會。在勞動力素質方面,由于素質不高,一是影響其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二是影響其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增收上的比較與決策能力,三是影響其創新能力。在產業鏈條方面。農業的產前環節屬于工業,產后環節屬于商業,使農民對農業產業占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產業利潤及剩余的機會,形成了產業利益獲得的空洞。產業環境的不良背景嚴重影響著農民的增收,同時加大了農民收入對農產品供求形勢與價格的依賴程度。

查看全文

農業生產形勢調查報告

今年以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繼續加強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力度,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促使全縣農業生產呈現出快速、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

一是農業產值實現穩定增長。一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70656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3.7%,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個百分點。其中農業31621元、林業9121萬元、牧業22664萬元、漁業4099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3151萬元。

二是畜牧業生產穩定發展。全縣認真實施畜牧業致富工程,積極抓好畜牧業生產,大力發展規模養殖,一季度畜牧業生產得到穩定發展。生豬生產呈現穩定增長的態勢。一季度,全縣生豬存欄14萬頭,同比增長6.6%;能繁殖母豬7377頭,同比增長2.4%;生豬出欄為8.3萬頭,同比增長9.8%。家禽養殖保持穩步發展。家禽存欄為515萬只,同比增長3.4%;家禽出欄為484萬只,同比增長2.5%;禽蛋產量達3798噸,同比增長3.9%。肉類總產量有所增加。肉類總產量14084噸,同比增長5.9%,其中:豬肉產量6680噸,增長9.3%;禽肉產量7101噸,同比增長2.6%。

三是春耕備耕工作進展順利。全縣組織150余人科技下鄉服務團,深入農村田間地頭,現場提供農技指導、農機推廣、政策咨詢、農資知識等科技惠民服務。該縣農技推廣中心以服務大戶為重點,積級開展農技人員服務大戶活動,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帶頭,中心每位農技人員聯系1個鄉鎮,指導1個重點村,服務10個大戶,同時與大戶進行結對指導,全年跟蹤服務。種子管理部門組織人員深入到全縣各種子經銷企業采集種子樣品,對今年銷售的種子質量進行抽樣檢查,同時檢查種子企業經銷的種子標簽、標識是否規范,經銷檔案是否齊備。大力推廣水稻、玉米、棉花等主推品種。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技人員積極開展包村聯戶活動,并將包村聯戶結對情況在網上公示,接受監督。

四是春季造林取得新突破。全縣加強以油茶造林為主的新造林的管護。及時組織力量,對去年造林情況進行全面檢查,督促造林公司和承包大戶落實各項管護措施,以科學防護和嚴控損毀為突破口,千方百計鞏固造林成果,確保造林存活率在85%以上。同時加大督促檢查力度,抓緊油茶新造林工作進度,確保在4月中旬完成全縣油茶新造林3萬畝目標任務。

五是超級稻攻關項目穩步推進。縣作為市“袁隆平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高產攻關項目”三個試驗點之一,縣政府高度重視,成立縣超級稻攻關項目領導組,由縣長任組長。縣領導多次到千人橋鎮五里橋村,了解“袁隆平超級雜交稻畝產1000公斤高產攻關項目試驗點”前期準備工作進展情況。項目領導組成員單位加強協作,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各司其職,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嚴格按照高產攻關試驗示范要求,認真實施高產攻關項目,細化方案,及時掌握風向、氣候、土壤、灌溉等情況。農業技術部門組建專家小組,駐點指導工作,實行專人負責制,確保事情落實、工作不走樣。縣農委、水利、農機、氣象等單位提前做好預案,大力支持攻關項目的實施,積極為攻關項目實施提供良好的環境。

查看全文

農業供水情況調查報告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水資源緊缺,國情決定農業供水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縣物價局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結合“訪民問計”調研活動,深入等鄉(鎮)部分村組農戶及水管單位,就全縣農業供水這一社會關注課題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全縣農業供水仍存在許多問題,加強農業供水管理刻不容緩。

一、基本現狀

縣地處平原向西北山區過渡地帶,土壤類型繁多,水資源利用難度大,人畜飲水和農業用水相對比較困難。全縣轄7個鄉(鎮)102個村,總人口19.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5.56萬人,共有耕地面積24.31萬畝,實現有效灌溉面積12.45萬畝,旱澇保收面積達到11.86萬畝,農業供水灌溉受益人口達10萬余人。

(一)農業水利功能得到顯現。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水利建設,先后修復了“八大河水”及部分堰塘,修建了曉坪、友誼、泥龍等一批蓄水量相對較大的水庫和東干渠引水工程。截止年底,全縣擁有小型水庫52座、堰塘9284口,引水水渠815條,水庫有效蓄水量2486.3萬立方米、堰塘蓄水引水量1640.2萬立方米,已建成提水泵站118處,裝機4436臺套,基本上形成了東干渠、曉坪兩大萬畝以上的灌區。僅去年全縣就完成農田水利工程2279處,新建改造末級渠系75公里。農業水利工程功能的顯現,為全縣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年全縣糧食總產達到94511噸,水稻、油菜籽畝產量分別達到了509公斤、128公斤,確保了全縣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

(二)農業灌溉形式多種多樣。處在丘陵山區過渡地帶,耕地所處位置受自然條件的影響,農業灌溉形式呈多樣化。一是蓄水灌溉,利用水庫、堰塘蓄水灌溉;二是引水灌溉,利用主干渠等水利工程引水灌溉;三是提水灌溉,利用泵站提水灌溉;四是自流灌溉,利用小河溝渠地理優勢自流灌溉。在水利工程管理上。按照“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全縣水利工程劃分為縣、鄉(鎮)、村(組)、個人四級管理,其中縣級水利部門主要管理一渠(東干渠)、二庫(友誼水庫、曉坪水庫),鄉(鎮)管理張橋水庫、太平水庫,其它水庫、堰塘主要劃給村(組)或個人管理。

(三)農業水費標準沒有突破。農業水費是維系農田水利設施正常運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和效率,保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經濟來源。由于縣屬丘陵伴有山區特征,水渠、田口無計量設施,因而未執行省規定的0.05元/立方米的計量水價。水費標準是按理論畝用水量500立方米計征,即最終征收到農戶每畝不得超過25元。全縣分地區不同執行標準各不相同,曉坪灌區執行的標準是10.75元/畝,東干渠灌區執行標準為24.90元/畝左右。兩個主要灌區以外因經濟實力、供水成本的不同,實際水費也千差萬別,但都控制在25元以下。在水費征收上主要采取三種方式,一是以農民用水協會為單位集中收取,二是由管水單位委托村、組代收,三是由水管人員直收到戶,三種收費方式的比例分別為30%:60%:10%。

查看全文

農業創優爭先調查報告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對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如何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是我們急需研究并加以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我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1、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年來,我市下大力氣抓好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河道整治等水利重點工程建設。先后完成了三義寨、柳園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通許、尉氏縣省級節水灌溉示范工程和趙口引黃灌區骨干工程維修,對賈魯河、渦河等流經市內的主要河道進行了清淤治理。據統計,全市共有機電井8.5萬眼,井灌面積可達430萬畝。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483.9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82%。旱澇保收面積350萬畝,占耕地總面積59.3%。

2、耕地質量不斷提高。通過沃土工程的實施,一大批先進適用土壤肥料技術得到推廣和普及,培肥了土壤,提升了地力,耕地質量有了較大幅度的改善,有效提高了作物品質,糧食總產和單產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以來,市屬五縣相繼承擔了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累計投入補貼資金890萬元,完成了2萬多個土樣的采集與測試,落實萬畝沃土工程綜合示范基地建設10個,改造中低產田110萬畝,提高土壤有機質0.02%,推廣配方施肥面積689萬畝次。通過項目實施,市縣兩級土肥隊伍得到了加強,技術手段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市、縣都建有土肥測試中心,都能獨立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

3、農畜產品質檢體系初步建立。目前,全市兩級(市、縣農產品質檢中心)三層(市級農產品批發市場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產品質檢體系已基本形成。共建成市級檢測機構1個,縣級監測中心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監測站4個。市農產品質檢中心被農業部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檢測機構,被省中心授權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檢測機構。同時,市級蔬菜、果品農產品市場準入工作已經啟動。市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已通過省級驗收,并投入運行,年承檢能力可達到畜產品1000個指標、獸藥和飼料產品1000批次以上,畜產品、獸藥、飼料質量標準規定的檢測項目可檢率達到50%以上。農產品和畜產品質量監測檢驗中心的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我市的農畜產品的安全水平和競爭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4、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增大型農機具867臺,目前,全市共有大中型拖拉機6000多臺,農機總動力達616萬千瓦。在農業機械擁有量增加的同時,全市農業機械化作業面積進一步增加,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率達到70%。全年完成機耕面積542萬畝,機收面積426萬畝,其中聯合收割面積423.79萬畝,完成機脫小麥占全市麥播總面積的96%以上。

查看全文

縣特色農業發展調查報告

立足資源優勢開拓創新實施特色農業發展戰略

——XX縣特色農業發展調查報告

所謂特色農業,就是用區域內獨特的農業資源開發區域內特有的名特優新產品,并將其轉化為特色商品的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關鍵之點就在于“特”,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特色農業之“魂”是唯我獨存或唯我獨尊。在世界上,一些比較典型的特色農業范例,如荷蘭的鮮花、加拿大的小麥、美國的牛肉、日本的紅富士蘋果、新西蘭的牛奶、哥倫比亞的香蕉、澳大利亞的羊毛、韓國的羅州梨、泰國的香米等,之所以能夠世界聞名,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因地制宜地“走出了自己的路”。二是特色農業之“根”是天賦。也就是自然地理環境條件。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各地的自然條件自古以來就有所不同,如果不切實際地盲目模仿別人,“月亮走,我也走”,就只能是“東施效顰”,落個勞民傷財的后果。三是特色農業之“本”是傳統。即我們通常所講的種植、養殖或加工習慣。尤其是先進的農業科技,絕對不是“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做咱咋做”所能做得到的,而“科技興農”靠的就是科技進步,一個技術不過關的產業是根本無法振興的。其關鍵在于,要真正地形成傳統,就不僅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逐步培養過程,而且一定要順民心、合民意,即農民愿意干。

推進特色農業的發展時,應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注重發揮本地區所特有的自然資源優勢、勞動力成本優勢、地理環境優勢、旅游資源優勢以及后發優勢,緊隨特色農業發展方向國際化、技術支撐高新化、經營模式多樣化等大趨勢,我縣發展特色農業資源獨特,潛力巨大。

XX概況

XX這座西部邊陲重鎮,國境線長148.07公里。東西寬69公里,南北長137公里,國土總面積5686.75平方公里。境內有國家級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天然植物園”、“綠色寶庫”、“動物王國”。2002年統計上報耕地面積39067公頃,土地詳查耕地面積81262.4公頃,其中水田51032.4公頃;旱地30229.7公頃。

查看全文

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調查報告

一、基本情況

隸屬于省市,全縣轄11個鎮(鄉),299個行政村,2890個社,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總人口56.67萬人,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傳統農業為主,將柑橘、生豬作為優勢特色產業。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類農民專業合作社10個,生豬農民專業合作社50個。其中天保柚獲得國家商標注冊,喜幫生豬獲得國家級示范專業合作社,助推了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

二、產業現狀

(一)柑橘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產業規模及生產經營情況。

縣屬柑橘產業發展適宜區,盛產甜橙、檸檬、柚子等柑橘。2014年,全縣水果基地面積達到10萬畝,其中甜橙種植面積6萬畝,以柑橘產業為重點,建設萬畝核心示范區3個。全縣現有盛產柑橘的鄉鎮5個,柑橘專業村25個。建成萬畝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個,2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5個,1000畝以上集中成片的7個;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銷售企業1家,縣城新老城區各有中型果品批發市場1個,有縣富鑫檸檬開發有限公司為代表的省市級龍頭企業2家、有益發種植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2家、以“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實行訂單生產和二次返利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戶增收的目的。2014年,全縣水果總產20萬噸,實現產值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2.85%,助農人均增收810元。

查看全文

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調查報告

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調查報告

縣委、政府: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戶和市場聯系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了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參考依據,產業化辦公室對全縣第一季度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情況及其它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以進一步探索我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根據全縣23個鄉(鎮)摸底調查,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呈上升趨勢,已實現總產值4711.15萬元。其中:

1、種植業產業化情況:

查看全文

農業園區促農增收調查報告

增加農民收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是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否有效增加農民收入,不僅關系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今年以來,鎮因地制宜,大膽探索,通過抓園區、建基地、搞示范,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有力促進了農民收入的增加。今年前5個月,全鎮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鎮的做法,對促進全縣農民增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現將他們的做法整理印發,供各級各部門參閱。

一、工作成效及主要做法

今年,鎮黨委、政府搶抓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良好機遇,積極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促進農民增收。一是建設養殖小區。養殖小區地處現代農業示范園中部,占地10畝,總投資80萬元。修建牛棚56間,沼氣池8座,氨化池8座,管理、飼料房16間,至少可養牛160頭。年底可創收24萬元以上,8戶群眾戶均增收3萬元。二是發展拱棚蔬菜。由鎮政府聘請技術人員統一搭建小拱棚50座,承包給3戶蔬菜大戶進行種植和經營,每座拱棚已實現收入600元,戶均增收1萬元。三是擴大育苗基地。育苗產業是鎮的特色產業之一。鎮上不斷增加育苗品種,使育苗小區繁育面積由原來的50畝增加到今年的120畝,品種由原來的以落葉松為主的3個常規品種發展到現在的以落葉松、油松、紅葉李、云杉等為主的9個品種,參建農戶也由最初的21戶發展到目前的45戶。初步計算,畝均每年創收1.4萬元,120畝創收165萬元以上,戶均增收3.7萬元。

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科學規劃,政府引導。一是科學規劃。鎮上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現代農業示范園進行了總體規劃,總體規劃面積1000畝,計劃投資1500萬元,利用5年時間,分三期建設。園區規劃為七個功能小區,即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種苗繁育區、養殖區、藥材種植區、蔬菜花卉區、水產養殖及休閑娛樂區、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區。二是配套設施。鎮上自籌資金建成了園區主干道路,接通了水、電,平整了建設場地,使園區實現了“三通一平”,并配套了相應的基礎設施,聘請技術人員統一搭建了蔬菜小拱棚,為下一步培育產業、發展設施農業提供了便利。三是完成土地流轉。要建辦園區,必須將農戶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這是制約各地發展農業園區的主要因素。鎮黨委、政府遵循市場規律,創新思維,在農村土地流轉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鎮政府在與農戶平等協商的基礎上,以每畝50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中租用土地,然后又以同樣的價格租給養殖戶和種植戶進行產業開發和經營。其中,養殖小區租用土地10畝,蔬菜花卉區租用土地30畝,育苗小區租用土地120畝。通過土地流轉,順利解決了一家一戶難以解決的難題,突破了長期以來困擾各級黨政組織和農戶的體制性障礙。

2、加強領導,強化宣傳。鎮、村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公告等形式,對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目的意義、優惠政策等進行了廣泛宣傳,充分調動了群眾參與園區建設的積極性。鎮上研究制定了《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方案》,成立了由主要負責人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明確了各個小區的包抓領導和包抓干部,落實了工作措施,強化工作調度,保證了園區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縣農牧局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指派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強化了對科技人員的管理,有效地促進了農民增收。

查看全文

農業合作社發展調查報告

農民民專業協作組織是增強新鄉村建立,推進農業財產化運營,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氣和生力軍。為更好的指導我縣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加速發展,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我辦組織專門力氣就全縣農民專業合社發展狀況進行了一次專題調研。現將調研狀況申報如下:

一、我縣農民專業協作社近況

(一)基本狀況

經查詢,截止歲尾,我縣工商注冊農民專業協作社共44個,個中,按注冊時間劃分,2007年3個,年8個,2009年16個,年17個;按行業劃分,栽種業23個,占總數的52.27%,養殖業20個,占總數的45.4%,農機服務類1個,占總數的0.23%;按成員規劃劃分,20人(戶)以下30個,占總數的68.2%,20人(戶)以上3個,占總數的6.8%,30人(戶)以上4個,占總數的9%,50人(戶)以上5個,占總數的11.4%,80人(戶)以上0個,100人(戶)以上2個,占總數的4.5%;按注冊資金額劃分,30萬元以上6個,占總數的13.6%,50萬元以上8個,占總數的18.2%,100萬元以上12個,占總數的27.3%。

(二)首要成效

2007年以來,我縣堅持把發展農民專業協作組織作為推進城鄉一體化和發展現代農業的一項主要工作,遵照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則,積極采取多種辦法,大力指導和推進農民專業協作組織的發展,農民專業協作社從2007年注冊的3個,已敏捷發展到44個,協作社尤如雨后春筍的涌入到我縣經濟發展海潮中。參加專業協作組織的農戶大幅度添加、帶動財產發展的掩蓋面越來越寬、發揚的效果越來越分明、農民收入添加的長效機制正在構成,全縣涌現出一批機制比擬完善、帶動才能較強、助農增見效果好的農民專業協作組織。如涼水井鎮王家嶺專業養殖蛋雞協作社,從成立之初由領頭人王鐵剛發起18戶村民投入資金287萬元,養殖蛋雞2萬羽,到歲尾,存欄40萬羽,完成產值5600萬元,帶動農戶40戶,戶年均增收十余萬元。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