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4 09:02:1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經濟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利用教育信息化發展現代教育提出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教學信息化,是以教育教學理論和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信息技術,通過開發信息資源優化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組織管理及教學手段。
二、利用教育信息化開展農業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必然性
(一)教育信息化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教育信息化一方面取代了“黑板+粉筆”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另一方面要求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網絡的普及與多媒體硬件的發展使教育信息化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化也正從各個方面影響著高校教育,這要求教師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探索,將信息化教育用到日常教學工作中。
(二)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民考漢班級農業經濟學教學方法論文
一、農業經濟學課程概述
農業經濟學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程,一般開設在大二的第一個學期。農業經濟學是根據農業的基本特點,研究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在農業部門中發揮作用時所產生的一些具體規律和特殊規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以提高學生的農業經濟基礎理論水平、政策水平和分析農業經濟問題的實際能力,為今后學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學、農產品貿易等其他主要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二、新疆高校民考漢班級學生的特點
民考漢指的是少數民族學生在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時,使用漢語答卷。民考漢的少數民族學生,主要是報考運用漢語言文字授課的普通高等學校或專業的學生。與普通班級的學生相比,這些民考漢班級的學生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
(一)民族多樣化,學生特點鮮明。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地區,相應的新疆高校的民考漢班級除了維吾爾族外,還有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等民族的學生。除了新疆當地的少數民族學生外,近幾年還逐漸招收了來自內蒙、寧夏、西藏等其他省份的少數民族學生。一個三十人左右的班級通常會由來自幾個省份的五六個以上民族的少數民族學生構成。不同民族的學生之間民族特色鮮明、生活習慣差異較大,對于同一問題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差別很大。而且,由于民族傳統和生活習慣本身的區別,對一些上課的內容會存在著忌諱和排斥。
(二)漢語水平有限,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對于民考漢班級的學生來說,除了一些來自城鎮的、從小就讀于漢語學校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來自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就讀于雙語學校。這些學生中,除個別以漢語為母語的少數民族學生外,多數學生從小使用本民族語言,漢語對其而言只是第二語言,因此,在使用頻率和使用的熟練程度上并不高。另外,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地處偏遠,經濟水平、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學生的文化基礎相對較差,綜合能力相對偏低,對于新知識的接受較為緩慢,加之語言方面的障礙,使得這些學生在高校課程的學習上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同一個班級內,不同的學生的漢語能力和綜合能力差別很大,一些少數民族學生與普通班級的學生差距不大,而一些學生在漢語閱讀、表達和書寫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礙。
農業經濟學院學習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
經過了一段時間對科學發展觀的學習,覺得真是收益良多。雖然學習時間比較短,理解并不深入,但是引發了自己的很多思考,感想很多。
科學發展觀并不是孤立的理論系統,他是我們黨一代又一代的前輩們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經驗的積累,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黨在長期的理論和時間探索中形成的科學的方法論。科學發展觀經歷了黨的一代代領導集體的豐富和發展,并最終發展成熟。它是符合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學精神的。
我們的國家曾經有那么燦爛的文明,那么繁榮的經濟,但也卻曾經由于思想的僵化和觀念的保守,把發展的機會拒之門外。不是我們的人民不夠聰明,也不是我們的付出不夠辛苦,關鍵的問題,是要樂于適應,變革,協調和創新。
幸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終于找到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創造了令世界瞠目的“中國模式”。在我們的經濟充滿了活力和生機,即使在現在世界經濟并不樂觀的環境下,中國發展的步伐依然沒有停歇,我們正堅定地向著民族復興的目標邁進。
結合以前學習的黨的理論知識,我覺得我們之所以在今天去的這樣的成就,主要依賴于五個方面的經驗。科學發展觀是最先進的唯物主義方法論,現實的來看,這種方法論無論對我們學校、學院的建設發展還是個人素質的培養塑造,都有很深刻的指導意義。
一、認識并轉變舊的阻礙我們發展的觀念,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漫談國際農業經濟政策熱點
一、國際農業經濟與政策研究
直接基于高頻關鍵詞的共現,稱之為一級共現。但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共現次數未必就高,甚至低于低頻關鍵詞之間的共現次數。因此,高頻關鍵詞之間的低頻共現具有偶然性,缺少統計意義。為了更清晰、更深入地展示這些連接緊密的高頻關鍵詞之間的深層結構及內涵,本研究引入二級共現的思想,以求對文獻主題進行更為全面深入的分析。通過對高頻關鍵詞之間連接強度的限制,連接網絡中出現了一些孤立節點,如農業政策、歐盟、技術變化、交易成本等。孤立的關鍵詞并不代表在網絡中沒有連接,與其他高頻關鍵詞沒有共現,而是與其他高頻詞共現次數小于4。食品安全是圖中最大的節點,意味著它的詞頻最高。與食品安全共現的高頻關鍵詞包括貧困、非洲、營養、規則、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風險、埃塞俄比亞、印度、中國、貿易,由此可見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議題非常廣泛,其中尤以食品安全—貧困、食品安全—營養、食品安全—埃塞俄比亞之間的連線強度最大,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尤為密切;中國—農業是圖中聯系最為緊密的,它們在23篇文章的關鍵詞中同時出現,可見中國的農業問題是AEP領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熱點;附加價值與支付意愿共現的頻次為14,說明意愿評價方法在支付意愿的研究中被廣泛采用。圖中由JEL分類碼(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ClassificationCodes,美國經濟學會用以對經濟學領域文章進行分類)Q18(農業政策,食品政策)、Q12(農業公司和農戶的微觀分析,農場輸入市場)、O13(技術變遷,研究與發展,知識產權)、Q11(總供給與需求分析,價格)、Q13(農業市場和市場化,合作社,農業綜合企業)、Q17(國際貿易中的農業)等形成了一個連接非常緊密的簇,幾乎簇內每一個關鍵詞彼此之間都存在連接。通過詞頻分布還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作為一個群體一直得到了較多關注(36次),其中廣大的亞洲和非洲的國家和地區作為個體吸引了更多學者的關注。但對亞洲和非洲的關注角度略有不同。在亞洲,中國、印度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經濟與政策問題得到了學者們廣泛而持續的關注(中國116次,印度46次),甚至遠遠超過了對亞洲作為一個整體的關注程度(18次)。而非洲作為一個整體得到了普遍關注(54次),其中的埃塞俄比亞(53次)、肯尼亞(31次)、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30次)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主體。對歐盟的農業問題學者們也比較關注,歐盟作為關鍵詞的次數達到51次,但歐盟內部各個主體的關注則很少。
二、國際農業經濟與政策研究前沿主題和發展趨勢
2010—2011年兩年間出現頻次大于8次,彼此之間共現次數3次以上的高頻關鍵詞的共現網絡,揭示出高頻關鍵詞之間的相互聯系。
(1)由Q18(農業政策,食品政策)為核心的JEL分類碼組成的共現網絡是AEP領域中最大的熱點。
其中Q18與Q11(總供給與需求分析,價格)、Q18與Q12(農業公司和農戶的微觀分析,農場輸入市場)、Q18與Q13(農業市場和市場化,合作社,農業綜合企業)的關聯最為顯著,所涉及的議題相當廣泛。Q18與Q11共現研究的內容包含芬蘭食品營養刺激政策對居民健康的影響、食品援助計劃對食品需求的影響、如何抵消肉食品追溯系統帶來的成本增加問題等;Q18與Q12共現的文獻研究的內容包含美國一般納稅人對農民收入和農業政策認知、農業補貼政策對德國、荷蘭、瑞典農業公司技術效率的影響、農場層次的產量異質性和分布對農業風險和保險的影響、馬拉維化肥補助政策對農民商業化肥需求的影響、加泰羅尼亞地區葡萄園主采用有機農業的影響因素等;Q18與Q13共現的文獻研究的內容包含低收入、食品短缺國家對食品輸入價格的不穩定和風險的防范措施、美國的動物鑒別和追蹤機制、加拿大動物保護主義者對豬肉質量的影響、帶商標的轉基因產品在消費者導向的市場中的經濟效益、消費者對高農場動物福利標準導致的供應量成本上漲的態度等。
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世紀之交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亟待盡快形成一個全面綜合而又能夠切實解決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體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鑒和運用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研究成果和發展經驗時,必須十分慎重,絕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盤移植;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必須真正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要求和客觀規律,以能夠最終形成促進、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新型戰略。
【摘要題】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正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
雖然中國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讓占世界總人口22%的人口豐衣足食,被世人譽為“世界經濟史上持續發展的一樁奇跡”。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
綜合運用西方做法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戰略觀點;理論源流;幾點啟示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農業經濟學家的觀點、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中國改革開放以前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根源、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的選擇確立、中國目前最大的生態問題莫過于人口與耕地的矛盾問題、宏觀綜合的角度去分析考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問題、運用其理論并不能“全面系統地解釋或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只能是在正確體現“適度原則”的宏觀調控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內容提要】世紀之交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亟待盡快形成一個全面綜合而又能夠切實解決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體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鑒和運用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研究成果和發展經驗時,必須十分慎重,絕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盤移植;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必須真正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要求和客觀規律,以能夠最終形成促進、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新型戰略。
【關鍵詞】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正文】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
雖然中國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讓占世界總人口22%的人口豐衣足食,被世人譽為“世界經濟史上持續發展的一樁奇跡”。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
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究論文
一、戰略觀點(注:根據研究者所提出見解的學科側重或學科傾向,大致將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觀點概括為農業生態學、農業經濟學和農業地理學三大學科領域,并不是嚴格按照研究者自身的學科研究領域進行區分。)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的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明確指出了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保持農業生產率穩定增長,提高食物生產和保障糧食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貧窮落后狀況,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合理永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即確保食物安全、發展農村經濟和合理利用保護資源。
針對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應選擇什么樣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于這一問題目前在農業生態學、農業經濟學和農業地理學三大學科領域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觀點。
(一)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以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馬世駿院士為首的生態學家,就開始倡導中國應該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80年代中期,馬世駿曾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參與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們共同的未來》籌備工作。認為應以生態控制方法誘導非機械控制手段去堵截污染,以天人合一的觀點去發展而不是以回歸自然的方式去保護環境,從而促成了宣言所倡導的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產生,并提出中國應實現以生態經濟原則為指導的農業經濟持續發展。自此,關于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問題的研究,便層出不窮,形成了流派紛呈、見解各異的多種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
1.“生態農業論”。生態農業是中國最早觸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發展戰略,且至今仍將其作為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流方向。
該戰略是在總結吸取傳統農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根據生態經濟學原理,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結合現代農業的先進技術,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以期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其基本特征“循環、持續、高效”反映了持續發展的宗旨。
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理論創新
結合農村實際不斷進行理論創新,是農村改革與發展取得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改革開放之初,總結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而形成的雙層經營理論,突破了體制,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在我國農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為了擺脫城鄉二元結構的束縛,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構想,推動農業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帶來了農村經濟的大發展。歷史證明,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每一次理論的大突破都帶來實踐的大發展。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也無止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解決好“三農”問題,仍然離不開理論創新。 實踐和理論發展的要求
發展農村經濟要求在理論上有新突破。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實踐中的新問題要求在理論上做出新回答。迎接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要有世界眼光,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和世界農業發展規律的新道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增強改革意識,既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又努力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水平,盡快建立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適應工業化進程加快的趨勢,要用工業的理念來改造傳統農業,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有戰略思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現代農業。只有通過理論創新,用新的理論來指導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新實踐,才能不斷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解決農村矛盾要求在理論上有新突破。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不斷深入,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農業仍處在爬坡階段,農村經濟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矛盾。農業基礎薄弱、農民增收緩慢、糧食產量連年下降、農民權益受到侵害、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等問題,仍困擾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這其中既有多年積累的老問題,也有新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各種矛盾相互交織,解決起來難度很大。要解決農業的問題,化解農村的矛盾,就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切從實際出發,開拓新思路,尋求新辦法。理論上有了突破和創新,認識就容易統一,問題就容易搞準,辦法就容易找到。
繁榮農業經濟學科要求在理論上有新突破。近些年,農業經濟理論有了很大發展,對指導農村改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理論發展和學科建設與形勢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理論創新不夠,有的疏于對鮮活實踐的關注和提煉,有的還不能從傳統理論的禁錮中走出來,還有的盲目照搬照套國外學說。發展“三農”理論、繁榮農業經濟學科任重道遠。只有突破舊框框,推進理論創新,才能形成中國特色農業經濟理論框架,構建完整的農業經濟學科體系。
抓住創新的重點
本世紀頭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三農”理論創新的難得機遇期。理論創新要圍繞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大問題,貼近農村的實際,服務于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當前,應著重在三個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農業持續發展新型戰略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戰略觀點;理論源流;幾點啟示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農業生態學家的觀點、生態農業是中國最早觸及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發展戰略、中國持續農業的核心是發展效益型農業,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現代可持續集約農業論、農業經濟學家的觀點、采取“立足國內、基本自給、適度進口、促進交換”的戰略方針、農業地理學家的觀點、前蘇聯的發展理論、西方世界的發展理論、綜合研究、理論借鑒、新型戰略等,具體請詳見。
【內容提要】世紀之交的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亟待盡快形成一個全面綜合而又能夠切實解決中國農業發展問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體系或分析框架;吸收、借鑒和運用西方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研究成果和發展經驗時,必須十分慎重,絕不能完全照搬或全盤移植;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選擇必須真正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要求和客觀規律,以能夠最終形成促進、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實現的新型戰略
【關鍵詞】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其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農業在中國具有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更為重要的地位。在當今世界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農業像中國這樣長期困擾著整個經濟的發展,成為左右中國政治、經濟、生活的持久因素。
雖然中國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讓占世界總人口22%的人口豐衣足食,被世人譽為“世界經濟史上持續發展的一樁奇跡”。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的迅速擴張、生態環境的加劇惡化等卻使未來農業發展面臨多重危機。
20世紀80年代末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第1號國情報告所得出的這一極富挑戰性的結論,喚起了人們對中國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問題——農業發展戰略問題的深思。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Brown提出了震驚世界的“中國糧食威脅論”,更引起了中國乃至世界對中國農業發展戰略問題研究的廣為關注。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改革探索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林經濟管理就業需求課程體系改革
論文摘要:從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變化入手,總結了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得出現行的專業課程體系部分課程已不能適應畢業生就業需要。針對目前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進程中較早設置的專業,作為農業經濟和農業企業管理相結合的本科專業,為國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從外部條件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培養的人才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從專業內部來講,培養目標決定了專業的特色與定位,而培養目標的實現又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依托。所以,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為專業人才的培養而服務,其合理性最終取決于是否滿足對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基于此,試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需求的變化來探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國家就業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日趨嚴峻,以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畢業生就業單位、畢業生就業率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