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實景演出核心價值基礎探討

時間:2022-06-07 09:44:32

導語:山水實景演出核心價值基礎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水實景演出核心價值基礎探討

時代在變化,隨著體驗經濟的來臨,越來越多的觀賞者開始注重旅游過程中的精神享受以及體驗過程中的品質服務,許多旅游景區為迎合大眾口味也逐漸傾向于開發感受性強、趣味性濃的景觀產品,旅游演藝行業應運而生。目前,國內已經逐漸形成六種主要的旅游演藝模式,即以梅帥元山水系列為代表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以深圳世界之窗的《世界廣場》為代表的景區綜藝類演出、以杭州《宋城千古情》為代表的巡游類演出、以云南麗江舞蹈詩畫《麗水金沙》為代表的劇院類演出、以云南昆明的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為代表的各地巡演加駐場表演類演出、以中國第一臺訪古樂舞《仿唐樂舞》為代表的宴舞類演出。除了這幾種主要模式之外,各個旅游城市紛紛攜手商業娛樂演出活動,形成了風靡全國的旅游演藝大潮,其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當屬山水實景演出。

一、山水實景演出概況

山水實景演出將數字信息處理技術與近代藝術相融合,將真實景象、演出、多媒體技術和多種樣式的景別構筑成非舞臺性的演出空間相結合打造的一種新型商業演出形式①。這種演出是一種以天為幕、以地為臺、以真山真水作為舞臺背景,以當地歷史、民俗作為演繹內容,招募當地居民為非職業演員,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塑造符合時代特色的新的民族文化形象的一種表演形式。不同的學者對于山水實景演出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如黎學銳從思想源起角度分析,指出山水實景演出的前后兩個思想來源,即先是借鑒了西方表演藝術景觀歌劇的表演形式,隨后又參考了旅游景區本地居民傳統表演方式。而黃煒等人對于內生發展動力進行深入探討,指出其內生發展動力包括人才因素、技術因素、資源因素、社會因素和產業因素五個層面,其中人才因素是最核心的因素。王楚君等人則從旅游表演理論視角以及空間生產理論視角出發,分析得出山水實景演出存在兩個空間,即文化想象空間與當地的社會生活空間,文化想象空間即前臺演員依靠表演制造出的超現實的戲劇演出空間,當地的社會生活空間即演員們在社會中真實生活的空間,兩個空間只有形成良性互動才能更好地推動山水實景演出的發展。綜而觀之,山水實景演出興起十余年,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出發對其進行了分析探討,但很少有人對其內部文化元素進行探討。山水實景演出與其他旅游演藝相比,本質性的區別就是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因此,探究實景演出中蘊含何種傳統文化是本文思考的出發點。

二、山水實景演出模式中核心價值基礎解構

山水實景演出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這種文化吸引著每一個前來觀賞的游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精神世界。探討其中蘊含的文化成分,筆者借鑒田曉雪的觀點,即傳統山水審美文化和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是山水實景演出的核心價值基礎②,并從以下兩方面展開論述。

(一)中國傳統山水文化

“山水”一詞不僅僅是自然生態,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概念。鄭國銓曾概括中國山水文化的本質,他認為“山水文化就是包容在山水中的文化沉淀,以及由此延伸出的各類文化現象,也可表達為以山水為載體的文化③”。山水文化是人們長期的創造成果,是人性化的山水狀態。李文初也曾探討過中國的山水文化觀,并將其分為宗教的山水觀、哲學的山水觀以及審美的山水觀。在宗教的山水觀中,“天人合一”思想正是源于原始宗教意識中對大自然的依賴心理。所謂山文化,即以山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中國的許多高山聲譽遠播,都有著各自的文化底蘊。中國的山多是佛教、道教的發源地,五岳之首的泰山歷來被稱為中華第一山,杜甫有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建于山東泰安市的大型實景演出《中華泰山·封禪大典》便是依托于泰山雄偉的自然風光,泰山巍峨、雄奇,壯麗的自然景觀常常令世人嘆為觀止,選在此處打造實景演出也正是因為它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相結合的旅游勝地。《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是全球最大的山地實景演出,建于中岳嵩山的一個風景別致的峽谷。嵩山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之成為四方輻輳之文明軸心,嵩山境內多元文化碰撞、融合,深厚的嵩山文化內涵使得演出獲得極大成功。而《印象·麗江》的演出劇場位于海拔3050米世上最高的實景演出場地——玉龍雪山。玉龍雪山銀裝素裹,宛如一條巨龍騰飛起舞,不僅巍峨壯麗,而且隨著季節、氣候的變換顯示出雪山的綺麗多姿,或若隱若現,或云霧纏繞,別有一番風味。所謂水文化,即以水為主要載體的風景名勝。江河、湖泊、海濱各具特色,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有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奪,這可謂是最高的善。人的品性也就如同水一般,古時人們對于水的評價很高,中國首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拍攝于桂林漓江,“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叢山之中的漓江宛如綢帶一般,婀娜多姿,水光山色交相輝映,景象萬千,它沒有長江黃河的波瀾壯闊,屬于江河中的小家碧玉。此外,《印象·西湖》也是印象系列一部佳作,杭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西湖也的確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每個孤獨的夜晚,在西子湖之上,漣漪輕漾的湖面上回蕩著動人的歌聲,訴說著美麗的傳說。

(二)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非常豐富,彭吉象教授曾概括為“道”“氣”“心”“舞”“悟”“和”六個字。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山水實景演出正是因為其創作理念與傳統藝術精神相契合,藝術性和創新性才得以存續,并在其中充分展示地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首先,意境美。論語曾記載,“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代表博愛大愛,自然山水意象承載的是大美大德,這也是從古至今人們推崇的“比德”于“山水”。自古以來,文人士大夫大都熱衷于寄情山水表達心之所向,自然山水成為創作的重要素材,的確,只有大自然的深遠廣闊之全景才足以表現我們內心世界的豪放不羈與蕩氣回腸。人醉心于自然之中,心靈會得到充分的洗滌和凈化,體會無法言說的獨特審美意境。而意境就是來源于“道”④。道主要是分為道家提倡的“天道”以及儒家所推崇的“人道”,山水實景演出中最令人感動的地方莫過于演出的情感表達,儒家是自然的人化,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雷霆雨露均是寫意,都凝聚著特定的精氣神,進而成為人們品格的象征物。以演出為聚力點,人們在與山川景物接觸之中表達了內心澎湃的理想訴求,這恰恰是演出最為動人之出。其次,生命性。“氣”是藝術作品的生命性。擁有“氣”的作品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印象·麗江》的演出也根據玉龍雪山雨雪天氣較多的狀況,制作了一個雨雪天氣的演出版本。大自然賦予演出鮮活的生命力,不同氣候和季節的觀賞效果不盡相同,不同版本的藝術形式可以始終帶給觀眾新奇之感。也就是說擁有“氣”的藝術作品極具動態性,即能充分借助天地萬物之優勢,展現大自然靈動鮮活的氣息。大自然中不止有山,不止有水,還有花草,魚蟲,鳥獸,風聲、雨聲、雷鳴聲,正是自然給予每場演出個性化的闡釋,大大豐富了演出的表演效果,使得演出更真實更富有生命力。第三,心樂一元、心物一元。藝術之美在于情與景融合、心與物融合,文化中十分重視人的主體性,才能使藝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印象·劉三姐》中“歌仙”劉三姐是聰明伶俐、勤勞勇敢、能歌善唱、不畏權勢的一位壯族姑娘,通過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逐步從一個區域性的傳說演變成廣西文化的象征符號以及壯族的民族魂。劉三姐的形象并不是單一的,她代表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一群樸實而又能歌善舞的人們。第四,“舞的精神就是中國藝術的特點”,宗白華先生曾這樣說。山水實景演出與其他舞臺表演有著本質的區別,它的演出舞蹈也有著別具一格的特點。山水實景演出的舞蹈大致可分為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仿古遵俗,另一種是創新融合⑤。仿古遵俗即對于古代舞蹈動作的借鑒,如張藝謀印象系列其一《印象·麗江》,演員來自當地村民,舞蹈動作呈現的都是日常生活的場景,這種舞蹈回歸本真,回歸人性,也有利于民間習俗的保護與傳承發展。創新融合大多表現為通過高科技手段編舞。《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尾聲部分,在表現劉海與白狐可歌可泣的偉大愛情之時,3000多盞燈照亮天山門懸崖,頃刻間光芒萬丈,給游客強烈的視覺沖擊,呈現“天人合一”的景象。第五,“悟”即直覺。這對于藝術人才來說尤其重要。山水實景演出不僅有專業演員,還有一些演出地附近的居民。專業演員與非專業演員相輔相成,優秀的演員大多具備專業的藝術修養,如對于文化的把握、資源的珍惜、市場的了解等等,對于表演較為熟悉。但非職業演員作為山水實景演出的一大亮點,具有明顯的本土性、生動性的特征,大多是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農民,淳樸的特質是山水實景演出原生態理念的重要體現。錢鐘書認為“人性中皆有悟性”,所以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藝術需要在磨煉中尋找感覺,解放心靈。第六,“中和為美”。山水藝術需要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即強調適中。對于傳統山水審美文化的建構,經常將田園和山水看作一個整體,有山有水、有屋有田,山水環抱田園,田園包容山水。田園文化的本質就在于和諧,古代文學中的山水田園詩派就是如此。陶淵明有詩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觀眾就是希望通過在山水實景演出中尋找古人“田園詩意”之感。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城市生活的快節奏、高壓力與田園閑適迥然不同。面對冷漠、隔閡、擁擠的城市,人們迫切找尋找心靈可以棲居之所,實景演出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讓游客置身其中感悟不同形式的田園樂趣。

三、發展建議

在過去幾年中,山水實景演出可以說是經歷了一波三折,在消費熱潮退卻后演藝行業回歸理性,重新審視未來發展路徑。第一,立足傳統文化,提升內容創作質量。一臺實景演出要想長久地發展,就必須立足于地方民族文化精髓,尋回創作的初衷。它持久的創作活力來源于傳統與當代的結合,進而展現出新的文化符號和藝術魅力。其中最關鍵的,是創作團隊應在創作理念中將傳統文化的演繹置于首位。在創作環節中,如果對于傳統民族文化認知不清,自然而然會導致整體產業運作的偏離,對于今后演藝行業的發展目標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所以說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應該在強化原有的經典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轉化,才能保持其強大的生命力。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因地制宜,找出各個城市不同文化特色,如民間傳說、自然景觀,抑或是當地美食特色,這是一個城市長久以來形成具有差異性的城市文化風格。其次,要尊重歷史,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歷史意味著要呈現歷史中值得倡導的文化,展現我國文明精粹,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如若取其糟粕則是對于文化、對于城市的毒害。最后以保護為先。科技設備必定為演出帶來體驗感官強度的加強,但要防止對于自然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確保實景演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內容本土化探索,增強觀眾的體驗感。著力探索本土化內容,與其他演出形成差異化,這是當今山水實景演出行業在市場競爭中得以取勝之道。如果不在內容方面做出更多的探索,就會導致此類產品類型單一,跟風模仿現象嚴重,從而致使旅游演藝的作品類型越來越單一,發展道路越來越狹窄。民族文化強調個性化,因此,山水實景演出的發展應在藝術質量方面做更多的考量,質量是衡量演出的第一標準,內容質量不達標,堆砌再多的聲光技術手段,創造更多的轟動效應都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山水實景演出作為一種傳統文化呈現的新形式取得了巨大的市場關注,但是許多演出在推出之后沒有得到預期的收益,其根源不只是創作團隊的創作能力不足,背后還有更深刻的經濟、社會、政治等因素,也是在未來需要去研究和考察的。但是必須看到,山水實景演出有能力將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有機結合起來,在消費的大潮中將最初的轟動效應轉變為長久的文化表達。為了達到這一點,尚需要一批深入挖掘優秀文化的人才以及可以講好中國故事的作品出現,給實景演出市場帶來相對統一的藝術品質保證。

作者:陳琛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文化產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