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藝術歌曲藝術特征研究

時間:2022-07-26 08:40:30

導語:古詩詞藝術歌曲藝術特征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詩詞藝術歌曲藝術特征研究

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特征主要表現在題材內容、意境、韻律、情感、技法上。古詩詞藝術歌曲最開始采用德國鋼琴伴奏獨奏的方式,內容以詩歌為主,多用來展現人們的思想情感。它的結構很完整,情境十分獨特,韻律富有節奏感,情感豐富,技法高超,對音樂家的創作能力要求很高。當時,奧地利音樂家看中這種藝術后,決定將它放在高度發展的地位,并把歌詞和曲調相融合在一起。之后的音樂創作家如舒曼等很多音樂創作家在我國古詩詞音樂藝術領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保證了藝術歌曲在我國得到更好發展。因此,古詩詞藝術歌曲在我國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藝術形式了。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藝術特征題材內容的特征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內容以詩詞為主,在當時的社會面貌下,曲調依據詩詞的不同而做出改變,且這種形式的音樂作品非常成功。比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花非花》被應用在歌曲中,創作了同名的古詩詞歌曲;著名詞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也被古詩詞音樂家命名為《南鄉子》等。這樣類似的曲子有很多,這是對我國文化的傳揚,借助我國古人的詩詞把當代音樂家的情感以及當下的社會面貌反映了出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不僅只是選取古人創作的詩詞為主要內容,還可以將“五四運動”之后的白話體詩歌也用來創作音樂。在“五四運動”以后,白話文非常受歡迎,以往的文言文逐漸被人們摒棄[1]。文學創作方面也更多地采用白話文,語言上沒有局限性,可以充分地表達創作者內心的思想感情。“五四運動”對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當時的樂曲創作家在音樂創作過程中結合了當代古詩詞,自然也就體現出一種新的文化精神,形成一種新的音樂題材。比如《蝶戀花·答李淑一》等很多著名作品,都受到了廣大群眾的青睞,并在我國一直流行。

意境的特征

詩詞歌曲中的意境是音樂家的自身感受和客觀事物之間形成的一種氛圍,可以讓人到達一種可悟而不可言的境界。我國傳統詩詞創作尤其注重回味、委婉。一篇成功的詩詞是離不開其意境之美的。比如“大漠孤煙直,長河日落圓”的雄偉壯觀,“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兒女深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高遠寬闊之美等。特別是用來抒情的詩詞,給人帶來無盡的想象,但卻又可以產生無法表達的心境。抒情詩詞在我國藝術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其應用也非常廣泛[2]。我國古詩詞當中的意境之美逐漸應用到古詩詞藝術曲的創作中。這樣的藝術作品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讓欣賞者在欣賞的過程中仿佛身臨其境。我國音樂家青主的作品《我住長江頭》可謂膾炙人口,紅遍江南。他為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他能將文學意境和音樂美高度融合,通過獨唱或者對唱等形式將其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許多優秀的古詩詞藝術作品都由他創作而成。1930年,青主以北宋詞人李之儀津津樂道的詞《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為基礎,創作了《我住長江頭》,情感深厚,娓娓動人,展現了一位年輕女子對待愛情的態度與堅貞不屈的精神。“……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何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他緊緊地抓住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用扣人心弦、循序漸進的音樂情感,讓欣賞者和這位情竇初開的女子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他的曲調并不是跌宕起伏的,而是平靜的,就像穩穩流過的江水一般[3],韻律十分優美。這首曲子每一句歌詞的結尾處都設置了一個上升或下降的延長音,比如似傾訴、低語等。在痛苦的思念中又展現出懷念之時的悲憤之情,從中可以看出音樂家對我國古詩詞的深入研究

韻律的特征

我國傳統的詩詞原本就具有讀和唱的雙重特點。在創作的過程中,押韻與平仄的合理使用,可以增加古詩詞的節奏感與韻律感。押韻分為古韻和中華新韻等多種,一般是指每一句詩詞的結尾運用韻母相同的字。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讓詩詞的尾聲相似,具有一種和諧的音樂美,同時又可以達到鏗鏘有力的音樂效果。著名詩人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是采用平仄的方法,詩句最后一個字的韻母同為“ang”。在中國詩詞中,因為受到字數的限制,古人創作時十分考究字詞的韻律和聲調,并形成了一定的規則和標準,后來被稱為格律。我國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其中“上、去、入”稱為仄。著名的音樂家、作曲家黎英海尤其癡迷于創作古詩詞樂曲,其音樂作品《登鸛雀樓》就包含古詩詞的格律韻味,富有意境和古典美。他在創作過程中,還很注重將西方樂曲特點和傳統詩詞進行融合,根據傳統詩詞的平仄和韻律進行合理的設計,以保證作品的流暢性,創作出令人震撼且風格獨特的作品[4]。其中平聲多運用的是“哆咪嗦”的音調,仄聲采用的是“發瑞啦西”的音調。在音調的升降過程中仄聲一樣,但作曲的方法則完全不同。例如第一句“白日依山盡”的“日”與“盡”,在吟誦這首詩時一直都是高音,但在古詩詞歌曲中前部分的音調是下降的,后部分的音調是上升的。這體現出黎英海對傳統古詩詞韻律和平仄等規律掌握得十分透徹。

情感的特征

我國古詩詞樂曲被稱作藝術作品是有很大原因的,這與其他演奏中的情感有著密切的關系。情感的傳達是音樂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一樣的作品節奏對應的藝術表現方法不同,給欣賞者帶來情感也不相同,無論是悲傷,還是愉悅,都很容易打動欣賞者。古詩詞歌曲中蘊含的這些情感,演奏家會委婉地將它們表達出來,而不是像現代文學那么直接。這與我國民族文化有著很大的關系。此外,我國文學家在創作古詩詞時都非常注重語言的凝練,他們會盡可能使用很少的句子,將事情闡述出來,形成了我國古詩詞委婉和含蓄的特點。如唐代作家李煜的著名作品《虞美人》,其中“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是作者通過對春花秋月和連續不斷的流水等景象來傳遞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自身處境,表達自己何去何從的悲傷。

技法的特征

20世紀初,我國選拔出一部分優秀的青年去往國外學習西方樂曲技術。他們回到祖國后,在音樂的創作中,就結合了西方的創作方法[5],我國音樂創作逐漸偏向西方的創作風格。其中,李叔同在日本學習后,回國在音樂學堂研究音樂創作方法,標志著我國音樂藝術的崛起。音樂家譚小麟從西方回到祖國,把西方的音樂創作方法與理念應用到他的樂曲創作中,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即古詩詞藝術歌曲。這種樂曲的曲調轉換比較頻繁,符合現代音樂發展的潮流。他的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創作技巧與以前傳統的西洋樂曲有很大的不同。他的創作技巧以及創作元素對我國現代派音樂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為我國現代派音樂的創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價值

弘揚傳統文化

我國古詩詞與藝術歌曲的融合是完美的統一,不僅展現了我國語言的精簡,還展現了我國以往樂曲的律動。創作與欣賞古詩詞樂曲需要對我國古詩詞有一定的了解與研究。孟浩然的《春曉》充分地表達出了離別的不舍等很多情感,將其改編為藝術樂曲不僅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還為人們更好地學習古詩詞以及培養人們對古詩詞的熱愛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古詩詞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詩詞的基礎上創作藝術歌曲,意境更為獨特,散發著無限的藝術魅力。我國的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再現,是我國文化史上一筆寶貴的財富,其需要創作家對我國傳統文化不斷研究與創新,推動我國古詩詞歌曲的不斷發展進步。

提高主體的審美能力

藝術歌曲不僅讓人聽起來感到放松愉快,而且還可以讓人察覺到微妙的細節變化,其主要體現在感情方面。古詩詞有獨特的文學內涵和高度凝練的語言,可以讓人充分發揮想象力,使欣賞者在精神上得到滿足,提高欣賞者的審美體驗。《水調歌頭》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歌詠月亮,月是這首詩的主要景象,且與人的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特征。詞的上篇借助明月來象征自己高尚的品質,下篇用月亮來表達悲傷的離別之情。該詞通篇都在詠月,月是詞的中心思想,卻處處關合人事,表現出人與自然相契合的特點。音樂家通過創作與詩詞融合的韻律、人聲和伴奏表演等,將該詞的意境充分展現出來,讓欣賞者在享受聽覺盛宴的同時還能體會到深厚的情感。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運用的是八六拍子,用簡單的節奏語音傳達出了一種樸素而誠摯的情感[6];黎英海的《楓橋夜泊》用感人的形象和旋律帶給人們無窮的感染力與深刻的印象,彰顯出原詩所蘊含的平靜深奧的詩意。此類作品能讓欣賞者在感受歌曲美的同時,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

藝術價值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藝術歌曲。以往的藝術歌曲大多都以勵志與抒情為重點,不具有商業性與娛樂性。但是隨著藝術歌曲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現代藝術歌曲改變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和觀念。自然而然地,藝術歌曲的風格也就發生了改變,形成了現代流行歌曲中的“中國風”。“中國風”是經過社會不斷發展的規律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弘揚與發展了我國傳統文化。比如現代著名音樂創作人周杰倫的作品《東風破》等。現代音樂家根據古詩詞創作出來的樂曲在我國流行音樂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深受人們的喜愛。這種藝術最早來源于西方國家,我國的民族音樂起步晚,傳播速度慢,所以現存曲目非常少。因此,古詩詞藝術歌曲在我國更具有保護與傳播的價值。藝術歌曲中的詞通過音樂家的細致琢磨,經過無數次的加工和修改成為如今的成功之作,和中西方文化高度融合的楷模。現在在社會上比較流行的歌曲主要以我國古代傳統詩詞為主要內容,借助西方音樂的創作技巧,使傳統詩詞作品散發出現代的氣息,如《送別》《漁光曲》等。從音樂審美的觀點來看,現代歌曲將韻律和文字緊密結合在一起,借助文字的跌宕起伏控制歌曲的音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平靜緩和等特征,藝術價值突出。近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人們精神文化的熏陶,古詩詞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新時代下,又引發了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狂潮。為了讓更多的人對古詩詞產生興趣,藝術家們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為我國留下了很多古詩詞藝術歌曲。這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也為古詩詞在我國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古詩詞歌曲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中國音樂家文化定位和審美追求至關重要的一方面。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旋律簡單質樸,再現了原作品的真善美,這正是藝術價值的最高境界。古詩詞歌曲不僅具有美學價值,同時還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促進了我國歌曲的長遠發展,對我國各大音樂院校以及音樂機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東悅.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關雎》創作特征與演唱分析[J].作家天地,2022(06):159-161.

[2]周潔.“中西兼顧”演唱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潤腔技巧與機理教學原理在聲樂教學中結合運用之初探[J].北方音樂,2016,36(21):154..

[3]陳瑩.20世紀20—40年代蘇軾古詩詞藝術歌曲創作回望[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7(05):107-122.

[4]姜宣書.中國當代藝術歌曲《飲湖上初晴后雨,夜泛西湖》的藝術特征與演唱處理初探[J].黃河之聲,2021(11):96-98.

[5]余翌子.淺析藝術融合視域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及特征[J].今古文創,2020(46):29-30+46.

[6]謝沁.藝術融合視角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特征研究[J].藝術品鑒,2019(23):166-167+177.

作者:孫璟雅 單位:蘭州文理學院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