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業單位高峰論壇講話范文

時間:2022-05-26 09:51:00

導語:企事業單位高峰論壇講話范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事業單位高峰論壇講話范文

同志們:

大家好!

一元又復始,萬象總更新。年終歲首日,激情飛揚時。又到了辭舊迎新的時候,我們共同歡聚在這生機勃勃的濱湖新城,分析形勢,梳理思路,謀劃發展,運籌未來,共同分享這思想大餐、精神盛宴,確實感到心潮澎湃、感慨良多。聽了大家的發言,我有三點感受:一是十分振奮。社會的發展,總會在一些重要時點、重要年份、重要階段留下厚重而永恒的記載。年,對全省供銷社人來講,注定是一個重要而特殊的年份,是一個值得咀嚼回味、值得記錄閱讀的年份,是省委省政府給予更多關注的年份,是全省十萬供銷大軍奮力作為的年份,是各企事業單位收獲頗豐的年份,也是讓社會各界刮目相看的年份。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年,是我們供銷社系統非同凡響、揚眉吐氣,甚至是蕩氣回腸的年份,是我們供銷社人在自身改革發展史上濃墨重彩、酣暢淋漓地書寫奇跡和輝煌的年份。一年來,我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辦好了、辦成了、辦妥了或正在辦理著一系列大事、要事、喜事、好事,當然還有難事。比如說,合作經濟大廈的建成入駐、省政府53號文件的順利出臺、全省“二代會”的勝利召開、輝隆集團上市的成功過會、省社在全國系統考核中的爭先進位、雙贏集團上市的正式啟動、合作經濟廣場的有序開發、瑞隆印務的順利搬遷以及新興企業的迅速崛起等等。經過這幾年的韜光養晦、苦心經營、不懈奮斗,我們供銷社人終于找回了那種揚眉吐氣的自信、重新站起的灑脫、再當主角的豪邁。換句話說,我們供銷社人終于開始站前臺、當主角、挑大梁、唱重頭戲了。用一句流行話來講,年是供銷社非常“給力”的一年!二是非常欣慰。每年一度的高峰論壇,越辦越好、越辦越精彩、越辦越有魅力,總有一些給人以啟發、思考、感悟的“神來之筆”,總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豁然開朗、拍案稱奇的“源頭活水”,那些或短或長、或多或少、或深或淺的精彩論述、鮮活創意和思想火花,總是會讓認真傾聽的我們感到欣喜、欣慰,甚至是驚訝、驚嘆,使我們深受教育、鼓舞、啟迪,有一種心頭一顫、茅塞頓開之感。我想這也正是論壇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所在。三是非常感動。總的來說,這次論壇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一年來我們辛苦工作的一個縮影,是整個“十一五”工作的一個縮影,更是全省系統廣大干部職工展現飽滿工作激情、樹立良好精神風貌的一個縮影。細數起來,年是我到省供銷社以來,參加投資企業開業典禮、合作簽約儀式、喬遷慶典最多的一年,也是我到省社工作以來,感動最多、收獲最多、快樂最多的一年。在這碩果累累、輝煌成績的背后,凝聚的是大家干事創業的愿望,是艱辛艱苦的付出,是追求跨越、永不言止、永不言敗的激情。沒有這些辛勤的汗水,沒有全力投入和忘我工作,沒有強烈的發展意識和創新精神,我們的事業就無法取得突破,就難有大的作為。借此機會,我代表省社黨組,向一年來奮斗拼搏的各位老總、處長們拜個年,感謝你們對黨組工作的支持配合,感謝大家對供銷事業的奉獻付出!

今年論壇的主題確立了八個字、四個詞、一個簡句,即“開放、合作、服務、發展”。或許有人會問,為何要選此作為主題呢?我以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慮:一是基于戰略層面考慮。我曾在輝隆集團的新年座談會上,就年工作重點說過“認清歷史方位,找準自身定位,謀劃戰略發展,處理好對外關系”這樣一句話,其中分量最重的一個詞就是“謀劃戰略發展”。作為供銷社系統的高管層、領導層,就應該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我們著眼于新時期、新階段、新形勢、新起點,對我們的全局、全面、全年乃至整個“十二五”期間工作進行謀劃的一種戰略定位。換言之,這是我們著眼于全球視野,著眼于“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研究供銷社跨越發展的一種戰略思維。這是我們緊緊圍繞供銷社中心,牢牢把握供銷社發展主題、主軸、主線、主要矛盾,實現供銷社最新戰略突破的一種戰略決策,是我們立足于更為遠大目標、更高價值追求、更加美好愿望的一種戰略構想,也是我們立足于現實,去更好地應對困難、解決問題、突破制約瓶頸的一種戰略舉措。二是基于論壇主題內涵的考慮。這八個字、四個詞,是一個內涵嚴謹、外延豐富、聯系緊密的有機整體,而且拆分開來,又能獨立成篇,便于大家自由選題,充分發揮,謀篇布局。三是基于進一步提醒大家的考慮。目前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仍然要不斷地擴大開放的廣度高度,強化合作的強度深度,提高服務的質量水平,提升發展的力度速度。換句話說,實現供銷社的跨越發展,既要有速度,又要有力度,還要有強度,更要有高度。這里講的“開放”,不僅指的是開放辦社、開放辦企,更強調思維的張揚和展開、思想的解禁和放飛;“合作”,不僅指的是推動聯合、實現共贏的行為方式,更強調的是一種處理競爭、合作關系的胸襟氣度;服務,不僅指的是提供有形物質、活化勞動和無形感受,更重要的是在服務的過程中,如何通過完善、改進、創新服務的方式去提升人的價值,實現和促進發展。無論是開放、合作還是服務,都最終立足于、統一于、凝聚于立體的、豐滿的、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反過來說,供銷社如果要實現科學發展,就必須有海納百川的開放心態,有聯合合作的戰略舉措,有高品質、高水平、高層次的服務支撐。

鑒于“服務”在推動發展中的作用愈發明顯,地位愈發重要,大家要求提高服務質量的呼聲也愈發迫切,因此,我想重點就發展與服務談談自己的感受、思考、體會,以供大家參考和批評。

一、如何理解發展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永恒發展著的:政治、經濟在發展,社會、文化在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都在發展。那么到底什么是發展呢?“發展”一詞的科學定義,最早出現于胚胎學理論,指的是生物胚胎自然而然的演變過程;遺傳學上,把發展解釋為由事物舊的形態飛躍到新的形態;從哲學上看,發展指的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是那種向前的、向上的、進步的、代表事物發展方向的運動。歷史上,無論是馬列主義、思想,還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它們都是緊緊圍繞“發展”這個主題漸次展開、漸次探索、漸次創新、漸次深入的。正所謂“統之有宗,會之有元”。這里的“宗”和“元”,就是“發展”。發展,不僅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是當今世界的潮流所向,更是全體供銷社人的強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是我們幸福生活的水之源、木之本、樓之基,是繼續鞏固和推進供銷合作事業的重要法寶。眾所周知,發展是第一要務,是第一要義,是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最強的時代主旋律,是解決一切問題、矛盾的“牛鼻子”和“金鑰匙”。它是過程,也是結果;是手段,更是目的;是出發點,更是歸宿。

回顧四屆高峰論壇,無論主題詞如何變化,始終都有一個或顯或隱、貫穿始終的主題,那就是“發展”。之所以舉辦高峰論壇,就是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激活思想、創新思路、啟發思考,凝聚供銷社人的智慧,拓展供銷社人的視野,從而在實際工作中推動供銷社的科學發展。

今天,當我們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交替點,站在供銷社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關節點,站在跨越發展再創輝煌的接續點上,我們在感懷、感慨、感恩、感動的同時,還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對于經歷過折騰的供銷社來說,我們終于在白駒過隙、轉瞬即逝的時空交錯中找到了一條康莊大道,終于與時代潮流同頻共振,終于抓住了屬于我們自己的發展主題。歷史反復告訴我們,能不能抓住機遇,推進發展,是我們能不能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的關鍵所在。只有依靠發展,我們才能增強供銷社的綜合實力、提升為農服務水平;只有依靠發展,才能提高干部職工的生活水平,讓供銷社人更為富有、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只有依靠發展,才能實現偉大振興、重鑄供銷合作事業的新輝煌。《易傳》有云,“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不發展,何來“富有”?不發展,遑論“日新”!

當然,談發展,就不能回避“增長”這個概念。要發展,就必須增長,盡管所有的增長不一定都表現為發展,但是要發展就必須有高質量的有效益的增長。發展是包含增長在內,又大于增長的更為寬泛的概念。發展的最高境界和層次是人的發展,是以人為本,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二、如何理解服務

“服務”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在座的每一位,既是服務的主體,也是享受服務的客體。每天,我們都在享受著各式各樣的服務,也都在提供著力所能及的服務。正所謂“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隨著服務型經濟、服務型產業、服務型城市、服務型政府、服務型社會等概念的提出和服務實踐的發展,服務已經成為現代產業發展的必然,成為市場競爭的焦點,成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成為經濟轉型的內在要求和主攻方向。對于主業是流通、基礎在農村、本質在合作的供銷社來說,服務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和天然胎記,是我們得以生存發展的法寶,是我們體現宗旨、實現價值的關鍵,是我們發展的手段和優勢。我們發展與否、速度快慢、影響大小、地位高低與我們服務水平的高低、服務質量的好壞、服務領域的寬窄、服務手段的多少有著客觀、必然、緊密的聯系。因此,有必要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了解認識一下“服務”。

1.什么是服務?

從概念上說,服務是指為集體或他人做事,并使他人從中受益的一種有償或無償的活動,如金融服務,生活服務等。今天我們在這里,就充分感受到了安徽財貿學院、安慶皖農的細致服務。另外,服務也可以作為政治經濟術語,即不以實物形式而以提供活勞動的形式滿足他人某種特殊需要,如要求我們“為人民服務”,我們常講的為“三農”服務等就是這個概念。

2.如何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服務?

我想,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服務:

從個人體驗來看,服務是一種價值感受。“服務”是通過產品或活動給服務接受者提供物質或精神的價值感受。它牽涉到人、產品或活動、物質、精神、價值、感受等幾個方面:“人”是服務的中心對象;“產品或活動”是服務的載體;“價值感受”是服務的根本;“物質、精神”是價值感受的存在形式。從這方面來說,服務具有同步性、不可分割性、不可存儲性等特點。正因為如此,服務特色、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就成為政府、企業或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體現。

從經濟發展來看,服務是一種產業趨勢。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服務經濟是從產業角度對經濟發展階段和特征的把握。它在發展層次上區別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在實際范圍上包括生產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服務業已經成為引領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主導力量。當前服務業占發達國家GDP比重已經超過70%,占發展中國家比重60%左右;服務業跨國投資占國際投資總額超過2/3;中科院預測,到2015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將達到48%,2020年達到50%以上,服務性消費將成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新的消費增長點。

從社會發展來看,服務是一種社會變遷。隨著人類社會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的轉變,服務因素的重要性逐漸顯現,服務逐步處于現代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無論是產業運營,還是政府管理等,都開始顯現出以服務為核心、以服務為理念、以服務為手段、以服務為宗旨、以服務為歸宿的標準、理念和趨勢。人們在提供服務、享受服務的同時,以服務表現著自己的存在,體現著自身的價值,從而使服務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核心動力和重要元素。在服務型社會里,現有的三大產業都與服務密不可分。

從服務本身來看,服務可以是一種產品。也就是說,服務提供者可以不生產任何一個有形產品,也不售賣別人的有形產品,而僅僅售賣自己的服務方式、服務行為、服務手段等,通過對服務的售賣體現自我價值。如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阿里巴巴、淘寶等網站,他們本身沒有任何工廠、店鋪,它們所提供的完全是一種沒有物質內容的服務,售賣的僅僅是一種服務,即對網站平臺的信任度、認同度和美譽度等。

當然,對于合作經濟組織的供銷社來說,服務不是抽象的,它寓于我們的各項活動之中。我們本身從事的就是服務行業,需要重點研究或關注的主要還是服務業,特別是在服務業迅猛發展、風生水起的今天,我們更需主動適應環境變化,在服務業發展的大潮中抓住機遇、用好機遇,更新服務理念,創新服務方式,拓寬服務渠道,擴大服務范圍,豐富服務手段,從而在提供多種服務的同時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們的跨越發展。在服務愈益成為核心競爭力的今天,輝隆、雙贏等社有企業要想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就要在出售有形產品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和創新服務,不僅要做好售前、售中服務,更要注重做好售后跟蹤、后續保障服務,這才是我們占得先機、贏得地位、達到長遠的關鍵所在。

三、如何把握服務與發展之間的關系

毫無疑問,發展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認同、事業追求和社會實踐。離開了服務講發展,發展就缺乏基礎和支撐,缺乏動力、活力和生機;離開了發展講服務,服務只能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發展與服務二者之間“一體兩面”,服務促進發展,發展推動服務,兩者是一個辯證統一、相互能動、互為促進的關系。服務的創新轉變、改善改進會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而這種變化發展又對服務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服務本身具有不斷發展的特性。分析服務與發展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得出三點認識:

首先,服務是發展的基礎和手段。“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良好的服務形象與服務意識,不斷提升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方法,是我們打基礎、利長遠、管根本的重要手段,是體現供銷社服務宗旨的客觀要求。不管是供銷社機關,還是企事業單位,要想獲得政府支持、群眾歡迎、市場認可,提高自身的獨特價值,就必須重視服務、做好服務、提升服務。

其次,發展是服務的目的和歸宿。無論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內容如何千變萬化,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發展,就是在服務的過程中積聚資本、提升能力、構建平臺、實現價值,從而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基礎。離開了發展這一最終目標,服務不僅會枉費精力、迷失方向,而且也無法持久、不可持續。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把上級計劃作為第一要務,曾經在服務上不計成本,經營上不考慮效益,最終導致社有資產的大量流失,事業發展受到了無法彌補的損害。

第三,服務與發展必須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變化的過程,這就決定了服務是一個不斷適應新形勢、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創新改進、完善提高的過程。在現實工作中,不能將服務與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不能只重短期效益、忽視長期發展,只重內部成本、忽視外部效應,更不能只重經濟增長,忽略了供銷社應該承擔的政治和社會責任,否則就會失去存在的價值,就會失去黨和政府的支持。

四、如何進一步創新服務推動發展

馬克思說,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境。當服務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發展潮流,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成為一種長期戰略抉擇,成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舉措的時候,服務就變成了一種生活時尚、一種工作態度、發展理念和生存方式。省委副書記王明方在一次講話中指出:面對大海般的農業農村工作,讓它掀起波瀾,影響全面,得有多么大的力量,多么高明的辦法,否則就如杯水車薪、蜻蜓點水,無濟于事。我覺得,這個高明的方法和力量就是服務創新。如何推進服務創新,實現發展與服務的良性互動?我想是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嘗試和探索:

1.著眼于創新發展,進一步創新服務理念

發展與服務二者之間的共性就是要堅持創新。不創新,無法發展;不創新,搞不好服務。要創新服務理念,一要增強服務意識。服務意識是指發自內心、自覺主動做好服務工作的一種觀念和愿望。當今的市場競爭,已由過去的“商品競爭”演變成“服務競爭”。無論是機關、企業、事業還有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強化服務意識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主動服務、真誠服務、微笑服務、關懷服務。二要明確服務目標。無論是國務院40號文件還是全國總社的戰略部署,新階段供銷社的服務目標已經非常明確:就是要加快從單純購銷業務向綜合經營服務轉變,從單一服務向多領域全面服務轉變,從傳統服務方式向現代服務方式轉變;就是要充分發揮供銷社經營性服務功能,不斷體現公益性服務作用,逐步提高服務的覆蓋率和滿意度,加快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村現代經營服務新體系,從而成為服務“三農”的主導力量、帶動力量、骨干力量。三要提高服務質量。近年來,供銷社雖然在服務形式和內容上作了很多努力,但總體上看粗放型服務的特征還非常明顯,服務質量和水平還不高,服務覆蓋率和占有率還很低。如果說過去供銷社主要是求生存、求穩定、抓改革、打基礎的話,那么新階段、新時期的供銷社就已經到了不得不提高服務水平的時候了。我們不僅要服務安徽的崛起、服務城鄉統籌,還要服務百姓生產生活、滿足農民的多種需求,更要服務系統上下、企業基層,在細節上著力,在深度上挖掘,在體系上延伸,在范圍上拓展,使得我們的服務高人一籌、勝人一著。四要打造服務品牌。在產品和服務差異化日益顯著的今天,品牌的價值極為重要。相同品質的產品,價格可能差距很大,其原因就在于品牌的不同,其背后隱藏著的是消費者對其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和服務品質的認同度、信譽度和滿意度。同樣,供銷社也是一個品牌,甚至曾經是一個名牌,但一段時間供銷社給人的印象是網斷人散,供銷社品牌一落千丈。近年來,供銷社的品牌又開始亮了起來,我們也多了一份自信、自豪,但是供銷社這個品牌還亮得不夠、還不夠響,在服務的細節方面還有很多不足,要做成家喻戶曉的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著眼于聯合發展,進一步整合服務資源

聯合合作是供銷社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是實現跨越發展的必要手段,是一種利益上的連接和資源上的互補。要通過聯合合作和服務創新來積聚更多的資源、引領更多的合作伙伴、組建更大的平臺、延伸更長的鏈條,形成更大的隊伍,實現聯合發展、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就服務來說,供銷社應該成為服務的聯合體。在聯合發展這方面,我們要好好向江蘇省社學習,其“三位一體”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去認真研究、借鑒、推廣。要通過組建服務的聯合體,拉長服務的產業鏈,提高服務的競爭力,加快推進系統內外的聯合合作,進一步聚集資源,發揮優勢,在提升系統服務的廣度、深度、精度和美譽度上實現新的突破。

3.著眼于和諧發展,進一步提升服務內涵

發展與服務共同的內涵就是以人為本,就是“和”。因為發展與服務要追求、要體現的無非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社會(亦即人與人)的和諧統一,人自身靈與肉、心與身的和諧統一。我在黨組會上曾講過,供銷社今后的工作要按“三辦”原則去辦:一是班子隊伍建設、重大問題決策等方面必須按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要求去辦。這一點絲毫不能動搖含糊,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二是作為經濟組織,供銷社的經濟活動要按市場經濟規律規則和科學的考核獎懲激勵機制的要求去辦。要盡可能地體現干好干壞不一樣,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和不干不一樣。三是本系統建立人際關系、營造政治生態環境要按傳統文化的要求去辦。儒、釋、道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也只能是“和”。其背后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人其人”,尊重人、依靠人、為了人、激發人,最終達到實現人,實現人的價值追求和不同層次的需求。如此,才能營造一種和而不同、為而不爭、利而不害、群而不黨的和諧政治生態環境。

4.著眼于跨越發展,進一步拓寬服務領域

具體來說,就是一要逐步提升傳統服務。在農資、棉花等傳統經營領域,發揮系統組織優勢,保持服務主導權。二要不斷探索新興服務。在金融服務方面要不斷創新發展,積極拓展經營服務領域,大力涉足新興服務領域,開辟新的投資和服務渠道。探索新興服務和產業是供銷社改革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是我們增長的最大潛力和希望所在。三要加快完善網絡服務。大力推進網絡服務體系的連鎖化、品牌化、專業化,真正提升廣大群眾對供銷社的認知、認可和滿意度,重塑供銷社服務的新形象。

同志們,每年參加高峰論壇,我都由衷地感到欣慰、高興,甚至會有一種成就感、歸屬感、幸福感。屈指算來,我到供銷社已經四年半了。四年多來,我與大家一道,為供銷合作事業服務著、奉獻著、快樂著。雖然工作中也碰到了不少困難,有過些許困惑或不快,但收獲更多的是感動,是快樂,是成功。我曾說過,時間上,人生無論多么漫長,說到底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空間上,天下事無論多么紛繁蕪雜,其實只有“三事”——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昨天是過期的支票,明天是無法預期和兌現的股票,只有今天才是手拿把攥的現金。昨天無論多么輝煌,已經過去,成為歷史,明天尚不可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更好地擁有和把握今天,從而更好地預測和掌控明天;干好三件事,積極順應上天的事,努力成全他人的事,潛心做好自己的事。而我們把握“三天”,應對“三事”,特別要注重處理好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年已然過去,年又是一個全新的起點,我希望能夠和大家一起,一年一個臺階,幾年一個跨越,在服務大局、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機關上實現更多價值。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開放胸襟,真誠合作,強化服務,跨越發展,為我們美好而燦爛的明天喝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