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七大難題乃須破解

時間:2022-07-02 04:12: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七大難題乃須破解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中國需要著力破解哪些難題?紅旗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主任吳忠民、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等三位專家,對此進行了梳理和點評。

理順分配關系解決社會公平“核心問題”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在穩步增長的同時,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趨勢,一些行業收入水平過高,分配秩序比較混亂,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科技部、國務院西部開發辦、國務院扶貧辦、國家統計局等部門支持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我國西部居民收入基尼系數已達0.47。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今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問題。

“收入分配是關系社會公平能否實現的核心問題,建立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社會收入分配體系,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說,“另一方面,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財力日益雄厚,為我們進一步理順收入分配關系創造了條件。”

*建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應做到三管齊下:一是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調整二次分配比例,加大轉移支付力度,使全體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三是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努力縮小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分配差距。

解決就業難題鞏固“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擴大就業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鼓勵擴大就業的政策,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我國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據測算,今后幾年,全國城鎮每年新增勞動力1000萬人,另外還有1400萬下崗失業人員。即使經濟增長保持8%至10%左右的速度,每年城鎮勞動力供求缺口仍在1000萬人左右。與此同時,農村還有大量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

“我們必須看到,人口多、就業壓力大,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就業問題都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突出矛盾,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和積極應對的艱巨任務。”*表示,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要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

科學調控宏觀經濟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

盡管我國近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但總體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并未實現根本轉變,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率”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格局還在繼續。

據權威人士介紹,近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占世界總量的4.1%,但所消耗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分別約為世界總消費量的7.4%、31%、30%、27%、25%和40%。

談到粗放型增長方式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利影響時,*說:“目前,與粗放型增長方式密切相關的亂征土地、環境污染、資源緊缺等問題,已在一定程度上轉化成相應的社會風險因素,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誘因。”

為此,*建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切實轉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更加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托底”機制

社會保障是維護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機制,是一張維護社會安全的“防護網”,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最基本的保證作用。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到“十五”期末,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7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3億人,參加失業保險職工達到1.1億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達到8000萬人。

但*指出:“必須看到,我國社會保障的水平仍然較低,覆蓋范圍也有待擴大,還有大量的人群應盡快納入到社會保障體系中來。”

*建議,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工作應從五個方面進一步加強:逐步建立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引導和幫助低保對象、學生、兒童等居民參加城市居民醫療統籌,繼續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努力解決農民工的工傷保險和大病醫療問題,逐步解決養老保險問題;采取多種方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和長期生計;探索和建立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加強和規范農村特困群體生活救助工作,探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

暢通利益訴求渠道及時化解社會矛盾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些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公民合法權益受侵害等現象不時發生。

群眾利益無小事。在實際工作中,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高度重視通過各種方式依法維護百姓的合法權益。據國家信訪局統計,新的信訪條例實施一年來,全國省級黨政領導共閱批群眾來信4.5萬多件,接待群眾來訪近3.5萬人次,市、縣兩級黨政領導接待群眾來訪39.9萬批、193萬人次,包案處理重要信訪事項20萬件,有效維護了群眾的合法權益。

吳忠民對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高度重視維護百姓權益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他說:“對于新時期的人民內部矛盾,必須采取正確的方式妥善處理,防止其成為不利于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

吳忠民還就如何進一步暢通百姓利益訴求渠道、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提出了具體建議:首先,各級黨政部門在工作中要反映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重視維護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特別是要關心經濟社會地位下降明顯的群體,使他們的生活得到保障、生產得到發展。其次,要建立健全社會利益的溝通渠道和協調機制,引導各個利益群體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第三,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增強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經濟社會并重克服發展“短腿”現象

發展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我國重經濟發展、輕社會發展,形成了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不協調現象。

“許多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和‘上學難、上學貴’等問題,在相當程度上都與發展中的‘短腿’現象有關。”*說。

“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含義,就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要協調。”吳忠民說,“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克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腿’現象。”

他提出,目前應著眼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加大社會事業投入,著力解決社會公益事業發展滯后的問題。二是要加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社會事業投入力度,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公益事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三是要加強對社會事業的監督管理力度,著力解決一些行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一切向錢看等偏離公益目標的問題。

把反腐制度落到實處防止“權力尋租”

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反腐敗斗爭,近年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不斷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據中央紀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僅*年,全國就有11071人因為貪污賄賂行為受到開除黨籍處分,其中7279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腐敗現象是和諧社會的大敵,它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違背了公平正義的社會準則,削弱了全社會的凝聚力。”*說,黨中央清醒地看到了腐敗現象對黨、國家和社會的嚴重危害,一直高度重視反腐敗斗爭,注重從源頭上采取措施防治腐敗現象。

*表示,反腐敗斗爭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進一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使各項反腐敗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等專家還提出了進一步開展反腐敗斗爭的三點建議:一是要進一步發揚人民民主特別是黨內民主,進一步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從制度上防止“權力尋租”。二是要堅持公開、透明,使監督貫穿于權力運行的全過程,從機制上防止“暗箱操作”。三是要進一步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增強全社會特別是領導干部反腐倡廉的自覺性,進而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