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經驗交流材料

時間:2022-11-07 03:08:00

導語: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經驗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經驗交流材料

**縣農業人口35.9萬人,農村富余勞動力7萬余人,占農業人口的19.5%。近年來,隨著城鄉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流動已經成為連結城鄉經濟的重要因素。**縣把握機遇,積極激活農村富余勞動力,使之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取得了較好效果。僅20*年一年,全縣向外輸出農村勞動力11000人,農民增收5500萬元。

一、堅持從產業高度謀劃。把勞務經濟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一項關系大局的產業來謀劃和推動,制定了“強培訓、擴輸出、拓就地,全面推進勞務經濟”的總體產業發展思路。一是建立聯合服務機制。變由勞動就業部門一家的事變成多部門、多層次協調聯動,綜合服務的全縣性大事。由縣主管領導任組長,由就業服務局牽頭,聯合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農業、教育、統計等部門組成勞務經濟領導小組,負責全縣勞務經濟的組織、管理及協調服務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的勞務經濟工作格局。二是出臺優惠政策。先后制定了培訓財政專項補貼、新增職業介紹機構稅費減負、外出務工人員全程服務等多項優惠政策措施,改變以前靠自闖出路、零散外出務工的現象,納入了全縣勞務經濟的大盤子,勞務市場空間得到了拓展,可靠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三是培育輸出龍頭。由就業服務局牽頭,按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勞務輸出服務中心”,增設勞動力市場交流大廳,實行求職登記、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培訓申請“一站式”管理和“一條龍”服務,進一步加快勞務輸出步伐。

二、堅持按富民工程推動。始終注重創新方法、拓寬渠道,真正發揮勞務經濟增收富民作用。一是引導群眾轉變傳統觀念。在縣電視臺開設勞務輸出專欄,宣傳通過各種方式外出務工致富的典型,組織他們現身說法。引導農民轉變封閉保守、戀守田園、小富即安的傳統思想,解決農民“不敢走出去、不會走出去、不愿走出去”問題。去年以來,通過就業服務培訓的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了40%以上。二是建立信息網絡。在全縣15個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設立專職信息員,在全縣330個行政村設立兼職信息員,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縣、鄉、村三級信息網絡,使每個農民都能快速及時地享受用工信息服務。三是積極推廣農村就業試點項目。作為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的中國農村就業促進試點項目縣,在大力發展勞務輸出的同時,積極推進富余勞動力的就地就近就業,先后在14個鄉鎮、47個村共計2399個農戶中實施了奶牛養殖、紅薯加工、金針菇種植等就業方案56個,實現利潤957.3萬元,使近1000名農村富裕勞動力實現了穩定就業。

三、堅持以城鄉互動切入。主動順應城鄉互動潮流,從兩個方面大力推動勞務經濟。一方面,積極建立適應城市用工需求的培訓機制。在廣州、北京等地設立勞務輸出辦事處,在天津、山東、石家莊等地設立18個信息網點,不斷完善市場信息溝通體系,實行以市場訂單定向、培訓輸出為主的新型勞務培訓方式,以縣就業訓練中心為龍頭建立“培訓基地”,在全縣15個鄉鎮建立“培訓中心”,在150個村設立“培訓課堂”,先后開辦微機操作、美容美發、保險業務、服裝裁剪、維修服務等專業培訓班18期,共訂單培訓外出民工1300余人;另一方面,設立返鄉創業基金。進一步擴大勞務經濟內涵,以勞務返鄉人員為紐帶,主動承接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利用返鄉創業基金,對有一定素質的返鄉創業人員,進行資金和技術扶持。目前,已投入返鄉創業基金30萬元,扶持返鄉創業人員開辦紡織袋廠、紙箱加工廠、大棚菜種植基地等企業,帶動就業800余人。

四、堅持在“宣傳**”上做足文章。始終把勞務經濟作為宣傳**的重要窗口,通過勞務輸出宣傳**、認知**、發展**。一是打造“**勞務”品牌。強化技能培訓和思想教育,引導外出民工肯吃苦、守紀律、遵紀守法,做技術能手,增強品牌意識,樹立良好的“**勞務”品牌形象。二是建立勞務輸出誠信基地。與石家莊、保定、北京、山東、天津、廣東等地多家勞務市場以及企業密切聯系、友好合作,建立穩固的勞務輸出誠信基地,以此宣傳**,進一步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規模化、產業化。三是實施勞務招商。為每一位外出務工人員發放招商引資宣傳材料,以多種形式宣傳**的礦產資源、農業特產以及優惠政策。通過勞務招商,使30多個外商來到**,投資開發奶牛養殖、礦產品開采加工、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多個行業,推動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五、堅持從更深層次進行探索。圍繞勞務經濟面臨的新形勢,在總結以前工作基礎上,探索推行了一整套全新的服務模式。主要是:發放農民進城務工“明白卡”,介紹求職方法和技巧,注明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務工政策以及縣轉移就業和勞動監察機構的聯系電話、負責人姓名以及務工所在地勞動監察機構的舉報電話等內容;開通進城農民工向家里報平安的“熱線電話”,配備專職人員,負責接聽、傳送外出民工的平安信息;設立職業指導服務,配備2名職業指導師,對1000多名農村勞動力開展了“一對一、面對面”的個性化就業指導;實行“雙證”培訓,使800多名參加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取得了相應的“培訓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達到了用人單位和勞務輸出個人雙滿意的良好效果。同時,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向國際勞務進軍,走多渠道、多形式、多途徑輸出之路,已初步與北京金吉利公司達成首批境外勞務輸出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