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觀相結合經驗交流
時間:2022-11-10 08:47:00
導語:生態環境保護與科學發展觀相結合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樹立和落實和科學發展觀,與生態環境保護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當前,全國上下正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如何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生態環境保護中,是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一、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可持續發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處理好可實現“雙贏'''',處理不好則兩敗俱傷。這一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富民強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環境是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有悖于促進經濟增長的初衷。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反過來會制約經濟的增長,甚至制約一些產業的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第二,經濟增長不足或增長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一些地區毀林開荒,開山采礦,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把環境成本外部化,不考慮資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態服務價值。低成本的工業擴張,是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和資源浪費、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發展經濟要有可持續性。我們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子孫后展的需要,給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環境條件是我們必須負起的歷史責任。
第四,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也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加以解決。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缺乏改善環境的條件和資金的支持,保護環境難以奏效。環境問題的產生和解決與經濟發展階段和技術進步程度密切相關,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才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綜上所述,保護和改善環境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之一,解決今天的環境問題不是不要發展,而是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及如何發展的問題。
二、當前我縣主要的環境問題及其對發展的影響
近幾年來,縣委、政府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加大了環境保護工作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得到控制,環境質量得到改善,環境保護工作不斷取得進展。但我縣的環境保護工作尚處在起步、規范階段,還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執法難度大,這是目前環保部門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受到政府的重視程度;企業的接受能力;體制上受塊塊管理;法制上無強制手段,法律法規難以落實到位等限制了執法工作的進行。例如:在排污費的征收上難度很大,很難足額征收到位。有些企業經常跟執法部門討價還價,找些種種理由推脫責任。
城區環保管理手段落后,辦法不多,城市環境污染已成為群眾投訴的熱點。城區污染治理進程緩慢,城區環保配套工程設施不全?!皟晌邸碧幚淼葐栴}已成為影響城市品位的關鍵,加快城區垃圾、污水處理步伐乃當務之急。餐飲油煙污染、金屬切割噪聲擾民等問題辦法不多,力度不大,效果不明顯。
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是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降低環境安全風險的有效手段。建設項目環評和“三同時”制度執行率較低的現狀,將勢必給我縣環境帶來污染隱患和潛在的環境風險。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解決環境問題應從經濟發展入手
要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明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我國現階段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來實現的。這不僅制約經濟持續增長,也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要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經濟增長必須建立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二要轉變體制和機制,經濟體制的轉變既要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又要符合生態環境的規律,干部政績考核不僅要考核gdp是否增長,還應考核環境質量變化的指標和環保法規執行的情況。三要制定有利于增長方式轉變的經濟政策包括各種資源能源節約的政策、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的鼓勵政策、排污收費制度等。四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強調的原則是資源“減量化、再使用、可循環”。從國內和國際一些試點的經驗看,在企業層次可通過開展清潔生產審計,最大限度減少生產中原材料的消耗,不用或少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不排或少排廢棄物。通過建立生態工業園或把不同企業聯合起來,相互利用生產的廢棄物,從而減少向環境排放污染物,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二)堅持以人為本,維護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同志提出的“著眼于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的要求。
做到環境信息公開,通過我縣環境保護政府公開網站,公開我縣的大氣和水環境質量狀況,公開政府在環保方面采取的措施,讓人民群眾了解當前我縣的環境形勢和政府為此做出的努力。還要依法公開企業排污行為,發動廣大群眾和社會輿論進行監督。
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環境保護事業涉及千家萬戶,廣大群眾的支持和參與是推動環保事業最強大的力量。發動群眾為環保獻計獻策,鼓勵群眾對違法排污企業檢舉報告。支持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創建活動,支持和引導環保志愿者開展的各種宣傳教育活動。
(三)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實現環境保護跨越發展
環境污染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我們不能再走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初期嚴重污染環境、后來再治理恢復的路子。如何走出一條新路子,實現環??缭绞桨l展?一靠機制、體制創新,二靠科學技術進步。今后技術進步應更加重視資源利用率的提高,這既有利于緩解資源不足,又有利于環境保護。國際上有學者提出四倍躍進的觀念,即通過采用新技術,可以做到消耗一份能源或資源,創造目前四倍的經濟增長。
(四)做好企業的環境保護工作
企業的行為對環境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將健全國家環保法律法規及其配套的制度和標準,嚴格查處違法排污企業。制定相應的經濟政策和收費制度,從機制上促進企業治理污染的積極性。
(五)增加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
政府在推進可持續發展中是起主導作用的。增加對環境保護投入是非常關鍵的措施。這一方面是政府實施公共財政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為環境問題往往表現為外部的不經濟性。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來說,盡可能減少在環境方面的投入是其自發傾向。政府為維持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必須加大法制的力度,嚴格要求企業達到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同時政府自身也就在加大投入,起到引導促進作用。城市集中產生的環境問題、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特別是國家為民族長遠利益建立的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珍稀物種保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等,都需要政府的投入。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要通過各項政策措施調動全國各方面的社會資本投入環境保護,推動污染治理的市場化、企業化運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六)加強環境監管力度和自身環保隊伍建設
把好建設項目環保審批關,嚴格控制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嚴格控制新增污染;加大工業區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工作力度。
從“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角度出發,著力解決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環境污染問題,加大部門聯動執法力度,依法對縣城居民反映強烈的餐飲業油煙物污染、建筑噪聲擾民和揚塵等環境問題實施綜合治理。
加強隊伍建設,在營造“便民、高效、廉潔、規范”環保政務環境上再求突破。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規定,進一步規范行政審批程序和行為,簡化審批手段,縮短審批時限,提高辦事效率,優化政務環境;按照環保系統“六項禁令”和“環保系統工作人員行動準則”及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加強行風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造就一支“思想好、作風正、能勤政為民”的環保隊伍。
- 上一篇:聚維酮碘溶液試析論文
- 下一篇: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經驗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