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法律保障探索與實踐報告

時間:2022-04-03 10:45:00

導語:婦幼法律保障探索與實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幼法律保障探索與實踐報告

*區是*市的中心城區,正如她名稱中所蘊含的“天天安寧”之意一樣,這里已經連續四年蟬聯省社會治安安全區。20*年7月,該區婦聯組織推動成立全省首家“婦女兒童法律保障學校”,此舉得到了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媒體的高度關注,當年被列入“*市依法治市為民辦事十件實事".總結兩年的工作經驗,婦女兒童法律保障學校的最大創新,在于一改相對分散的維權體系,走出了一條集約化的婦兒維權之路。

第一,強化整體聯動,集聚維權資源。婦女兒童法律保障學校由*區婦聯、區法院、茶山街道聯辦,開創了黨委政府、司法機關、群團組織、社會力量聯合維權的新格局。學校成員由來自婦聯、街道、法院、司法局、派出所、社區等各個方面的領導和專家組成,并延伸設立了6個片區法律保障分校。學校主要開展法制教育、法律咨詢、司法救助、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心理疏導、扶貧濟困、打擊違法犯罪等各項工作,這些維權資源在同一個學校的集聚、整合與聯動,為轄區婦女兒童搭建起了一個強有力的維權平臺,極大地提升了*婦聯組織維權的能力和水平。

第二,突出法制教育,集中維權理念。作為一家學校,婦女兒童法律保障學校始終突出法制教育主題,兩年來結合“五五”普法工作,開展各類培訓、講座50場次,受教育人數超過2000人次(其中婦女1200人次,兒童800人次)。法制教育針對部分婦女維權方式不理性、不科學的實際,將《婦女權益保障法》列為必修課程;針對外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增長趨勢和少年兒童應對危機能力薄弱的實際,我們開展座談、講座、參觀學習、防火防災防劫應急演練等多種形式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在學習中廣大婦女兒童強化了法律意識、提高了法律素質,在維權的理念上更多地關注法律途徑,在維權的方式上表現得更加理性和諧,例如轄區朝陽三村金某的母子矛盾、麗華南村再婚夫妻矛盾等多起糾紛都在學校的調解中妥善平和地得以解決。可以說通過學習,婦女的維權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青少年遵紀守法的意識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切實改善。同時,學校積極投身社區矯正工作,與法院少年庭、街道司法所、社區等共同配合,對未成年矯正對象開展結對幫教工作,確保社區矯正對象情況達到“三清兩明”:即,生活狀況、思想狀況、行為習慣清楚,考核情況明確,活動范圍明確,5名矯正對象無一例重新犯罪。

第三,實施六大行動,集合維權實踐。為了達到“做出實實在在的事情,培養實實在在的事例,建立實實在在的機制,推廣實實在在的經驗”這一目標,區婦聯在推進婦女兒童法律保障學校的各項工作中,不務虛功,但求實效,集中時間、集中力量實施了“維權辦實事六大行動”,在大維權中取得了大成效。學校實施了網絡拓展行動、專群結合調研行動、互動教學學習行動、訴調對接維權行動、平安和諧家庭行動、假期法制實踐行動,著力解決了法制教育軟硬件建設、婦女兒童違法犯罪的情況掌控、婦女兒童應對外來侵害能力培養、反對家庭暴力、平安家庭創建、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警示教育等一系列課題。六大行動中派生出了社區與行政村結對共建、貧困對象工作信息檔案、以案釋法巡回宣傳、法院訴調對接工作站,法院巡回審理點等多項工作載體,豐富了活動形式,提高了活動成效,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綜合維權機制。

第四,注重改善民生,集成維權成果。婦女兒童法律保障學校始終把學校發展放到“兩個率先”目標中去謀劃,把維權的成果放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實踐中去考量,堅持以力所能及的工作讓婦女兒童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學校對地區上23個生活困難而又不夠低保條件的對象開展結對幫困,對12多名貧困學生開展愛心助學活動,為貧困群體募集善款6800多元,經常性地組織走訪慰問活動,盡己所能將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婦女兒童的心中。學校工作的成效不僅體現在思想領域,也體現在生活領域;不僅突出了源頭治理,還突出了后續保障;不僅實現了對婦女兒童的保護與引導,更實現了對婦女兒童的關心與呵護,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