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時間:2022-12-25 12:05:00

導語: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調查報告

一、我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主要特點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有農村婦女勞動力24.68萬,已轉移20.34萬,占82.4%。從我們的調查數據情況看有以下幾個特點:

1、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行業分布以第二產業為主。目前,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有63.7%轉移至第二產業,其中從事工業的占57.2%;轉移至第三產業的僅占11.2%。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多數是從事輕工業和加工業,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民營企業為主,如紡織和服裝加工企業等。

2、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年齡結構以中青年為主。在我市已轉移的農村婦女勞動力中,45歲以下的中青年婦女勞動力所占比重達80%。各年齡組的構成為:25歲以下的占15%,25-35歲的占30%,35-45歲的占35%,45歲以上的僅占20%。

3、我市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流向以就地為主。我市婦女勞動力外出就業的比較少,絕大多數在本鎮或鄰近鄉鎮工作,屬于典型的“離土不離鄉,務工不進城”。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至本鎮的占77.4%;轉移至本市外鄉鎮的占18%。在本市范圍內轉移的人數占全市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95%以上,而轉移至本市以外的農村婦女勞動力比例不足5%。

二、我市促進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做法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在土地被征用的過程中,我市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通過出臺有關政策措施,促進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一是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對勞動力的安置達成協議。有些地方在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時,明確規定在建企業要優先安置本地勞動力,以利于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轉移。二是對農村勞動力實行養老補助和社會保障。如新港鎮對16-35周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110元、期間2年的待業金,對36-50周歲的失地婦女發放每人每月50元的生活費,對50周歲以上的失地婦女每人每月發放141元的養老金。三是由政府出資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以“政府購買培訓成果”和“以獎代補”的方式,對被征地農村勞動力實行免費技能培訓、免費就業指導培訓、免費提供求職登記、信息咨詢及中介服務。四是鼓勵用人單位招用農村被征地勞動力。用人單位招用年滿40周歲的農村被征地婦女勞動力,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的,按相關規定給予用人單位崗位補貼。五是鼓勵農村勞動力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凡在規定期限內申請開辦個體工商戶的農村勞動力,創業經營一年以上,參加社會保險且對社會有一定貢獻的,由所在鎮政府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六是設立“就業崗位貢獻獎”。凡當年招用本市農村勞動力達到200人或城鄉勞動力達到150人、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并按規定參加社會保險,本地勞動力占職工總數達60%以上的用人單位,由市政府授予“就業崗位貢獻獎”。

在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我市各級婦聯組織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開展各類教育培訓。各級婦聯重視對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的教育培訓,市婦聯利用市家政服務中心、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為失地婦女提供培訓、發證、推薦就業一條龍服務。各鎮場婦聯以鎮婦女干部學校和村婦女之家為陣地,以“十萬農家女,十項新技術”為重點,通過開展綠色證書培訓、“五學”活動、科技結對等活動,引導農村婦女增強致富本領。另外,新港、練塘等鎮利用婦女學校、成人教育中心校成立了農村婦女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對失地婦女勞動力開展“定向”和“訂單”式技能培訓。二是拓展就業服務渠道。我們以“巾幗社區服務工程”為載體,以“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巾幗就業培訓基地”為抓手,廣泛協調,逐步形成了“城鄉聯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等就業”的格局,幫助失地婦女開辟多門類就業渠道。家政服務中心開設了鐘點工、職業介紹、房屋中介等系列項目,推出了家政服務卡,招募了小美容、小書屋、小花店等多家“八小”服務業加盟店,帶動失地婦女就業。中心還與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聯網,在網上為失地婦女尋求就業信息。每年我們通過舉辦女性勞動力招聘專場,為失地婦女勞動力尋求工作崗位。三是鼓勵自主創業致富。通過舉辦女性創業知識培訓班、農村婦女創業致富現場會、巾幗創新業演講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村失地婦女增強創業本領。鑒于家庭工業在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方面的獨特作用,組織農村婦女參觀家庭工業現場,引導農村婦女積極創辦家庭工業。充分發揮女企業家的輻射作用,在幫助她們成就事業的同時,引導她們帶動失地姐妹共同創業,為失地姐妹提供就業崗位。通過培育女能手、女狀元、優秀創業群體,評比創業標兵,宣傳創業典型,使農村失地婦女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四是深化“雙帶雙扶”工程。通過實施“雙帶”工作,建立婦女干部聯系制度,帶動農村婦女致富。近年來,共涌現出“雙帶”婦聯干部109名,帶動吸納近萬名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召開了“雙扶”工作現場會,將對貧困婦女的扶貧由原來的單純扶貧擴展到扶貧、發展、創收為一體的開發式扶貧。給予“三八”科技示范基地資金、項目上的扶持,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帶動一方婦女致富。

三、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失地婦女在轉移就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著就業層次低、就業穩定性差等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失地婦女的綜合素質不能適應轉移的需要。農村失地婦女,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科學知識、專業技能和市場意識,難以向新興產業轉移,在與城市勞動力的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特別是許多大齡失地婦女由于長期從事農業生產,文化偏低,競爭意識弱,不善于利用信息,而且“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雖然就業愿望強烈,但成功可能較小。就業觀念方面,多數失地婦女就業觀念上缺乏自主創業精神,認為婦女只能在家做家務;就業方式上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等待政府安排崗位;就業心理上準備不足,對臟、累等工作不能承受,缺乏按照勞動力市場需要進行自我重塑的主動意識。

2、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依然存在。一是農村婦女進城的“門檻”依然很高。農村勞動力在各類企業中歷來是以“臨時工”的身份出現的,還沒有達到較為固定的就業。另外,農村勞動力也沒有被納入城市就業培訓范圍,缺乏分享現代化的知識、信息和技術的機會,無法融入先進生產力系統中。依附在戶籍上的勞動用工、住房、教育、社會福利等制度的配套還未相應到位,這些都嚴重制約了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向城市轉移。二是隨著企業及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的深化,城鎮下崗人員增多,勢必增加農村失地婦女在本市城市就業的難度。三是隨著村級經濟的減弱,結構調整難度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能力下降,就業矛盾隨之變得突出。加上開發區載體建設征用土地后,原有的村級企業被拆遷,村級企業就近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不少農村婦女面臨失地又失廠的境遇。

3、用工單位的外地化制約著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由于外地勞動力流動性大,社會保險參保意識不強,法制意識相對較差,出于節約生產成本的考慮,我市許多外資企業和個私企業都熱衷于使用外地勞動力,不愿為本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市外來勞動力相當于本地轉移數量的一半以上,而且這種趨勢正在進一步擴大。

4、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機制不健全,處于自發狀態。長期以來,“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嚴重束縛了農村婦女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和轉移。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發育,農村勞動力開始在城鄉之間形成規模流動轉移。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市場調節與適度計劃調節結合不夠,勞動力供求市場信息還不完全。從近幾年我市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現狀來看,無論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私營企業,還是從事交通運輸、服務等行業,農村女性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基本上都是依托傳統的血緣、地緣、人際關系網絡為主,受市場經濟因素趨動的較多,缺乏有組織、有規模、有計劃的有序轉移,可以說都是屬于農村女性勞動力自發的轉移,帶有較強的盲目性。

四、加快實現農村失地婦女勞動力轉移的建議

1、加強教育,引導失地婦女轉變就業觀念。要引導失地婦女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既要看到困難,又要抓住機遇,正確認識自己,在參與發展中不斷提高自己,發展自己。要引導失地婦女拋棄“統包統配”等舊的觀念,樹立新的擇業觀,增強新形勢下的危機感。尤其是中年婦女要正視現實,認清自我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擇業觀更要趨于現實,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實現就業。要引導婦女明確“四自”精神內涵,塑造獨立人格,以新的姿態、新的作為爭當生活和事業的強者,樹立新時期婦女的嶄新形象。

2、搞好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提高勞動技能。要依托市巾幗就業培訓基地、家政服務中心、婦女學校、婦女之家等陣地,通過鄉鎮建立農村婦女職業技能培訓基地,根據市場需求和農村婦女特點,多渠道、多形式、針對性地開展培訓,如家政、電腦、縫紉、餐飲服務及一些實用技術培訓,幫助失地婦女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為實現轉移提供保證。

3、鼓勵創業,為失地婦女提供有效服務。鼓勵婦女創業是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轉移的有效形式。婦聯組織要積極鼓勵和發動農村婦女創業。要加強宣傳和引導,通過舉辦報告會、座談會、推介會等,激發農村失地婦女創業的熱情和信心;要加強培訓,努力提高農村婦女創業的素質和技能;要加強服務,為農村婦女創業提供信息,為她們辦理工商、稅務、檢驗檢疫等提供便利;要扶持好已創辦的企業,做大做強婦字號服務品牌,吸納更多的失地婦女勞動力就業。

4、加快發展,為失地婦女拓展就業空間。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快速簡便的轉移,

而且以工補農,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婦女生活水平。我們認為,實現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可做到“三個一批”。一是通過發展企業吸納一批。企業是實現女性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主要陣地。因此要做大做強企業規模,著力培育區域特色經濟,增強企業特別是女性創辦的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同時要大力發展各類加工業。調查表明,家庭工業有著勞動時間靈活、生產成本低,能夠提高單個勞動力使用率等優點。因此要充分認識家庭工業在現階段對吸納女性勞動力的作用,政府要出臺有關優惠政策,扶持促進家庭工業的發展。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轉移一批。小城鎮是農村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是聯系城市和農村的橋梁,是工業化的基地,小商品的集散地。它的發展有利于優化城鄉經濟結構,有利于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并降低轉移的成本和風險。小城鎮的建設直接帶動了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了農村婦女的就業空間,給她們提供了眾多適宜的就業崗位,如餐飲娛樂業、旅游服務業等,實現了農村婦女勞動其它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三是實施“雙帶雙扶”工程幫扶一批。要繼續發揮女企業家、婦女干部的帶動作用,在項目、資金、技術、信息和就業崗位等各個方面積極開展“手拉手、一幫一”結對幫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