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林業項目建設調查報告

時間:2022-03-09 03:06:00

導語:農村林業項目建設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林業項目建設調查報告

自年以來,我縣先后實施了天然林保護工程(簡稱“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低產林改造等項目,項目累計投資約1.6億元,僅年度投資就達2800多萬元。這些項目在農村實施情況如何、對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還存在哪些問題、如何結合農村實際需求有效實施林業項目建設,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態建設“雙贏”?筆者帶著這些問題到鎮福河、等村進行調查走訪,并結合實際進行了一些淺顯思考。

一、基本情況調查

所調查的福河和村是林業項目建設比較多的村,均位于鎮。福河村轄5個村民小組,344戶,1197人。版圖面積2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89畝,山林面積33770畝。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583元。該村主導產業為袋料食用菌,年穩定發展袋料香菇100.6萬袋、反季香菇10.1萬袋、茶樹菇10.3萬袋,使食用菌總規模達121萬袋。屬于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還被縣委、縣政府授予小康建設先進單位。該村先后主要實施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和低產林改造、“世行造林”等項目。現在建項目有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和低產林改造等項目,總投資為128.66萬元,年投資55.34萬元。其中天保工程項目建設內容是封山育林10570畝(2005年1890畝、年1680畝、年畝和新增5000畝)、人工造林140畝,總投資58.48萬元,年投資48.74萬元;退耕還林項目為續建項目,即2002年和2003年度實施的坡耕地退耕還林243.6畝,總投資69.18萬元,其中年投資5.6萬元;低產林改造項目建設主要對低質低效林進行改造,建高效林50畝,每畝投資200元,計1萬元。

村位于鎮東部,轄5個村民小組,340戶1120人。全村版圖面積2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040畝,山林面積30100畝,封山育林面積6000畝,人工林面積100畝。板栗面積1400畝,年產板栗30余噸,山羊年均存欄800只,年產鮮菇150噸。年農民人平收入達到5200元。該村先后實施了經濟林基地建設項目、中幼林撫育、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多個林業項目。現在建項目主要有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項目,總投資142.65萬元,年度投資16.84萬元。其中天保工程項目建設內容主要為封山育林5241畝(2004年1561畝、2006年1000畝、年1680畝、年1000畝)、人工造林72.6萬畝,總投資16.58萬元,年投資6.63萬元;退耕還林為2003年和2005年度實施的坡耕地退耕還林443.9畝續建任務,總投資126.07萬元,其中年投資10.21萬元。

林業項目的實施給農民帶來哪些好處,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什么重要推動作用?一是增加農民收入。林業項目的實施,直接或間接增加農民的收入。如退耕還林工程是將補助資金兌付給農戶,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人工造林項目以勞務費等形式,將項目資金撥付給了農民。以年度為例,兩個村項目共投入資金91.87萬元,人均增加收入396.5元。二是促進農業發展。栽植的樹木防風固沙改善了生態環境,小氣候的改善提高了糧食單產。天保工程中對農村道路維修建設,有效改善了當地交通條件,為農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三是增加森林資源。按照項目的既定目標,完成造林直接增加林地數百畝,同時通過封育等技術措施有效促進林木生長,從而增加了森林蓄積,為農民儲蓄了一筆綠色財富。四是改善生態環境。通過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工程實施,加強加快了森林資源保護和資源營造步伐,有效保護和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農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調查了解發現,項目建設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或者說農村對林業項目建設有更高要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林業項目建設與強村富民結合緊密度還不夠,基層盼望增加林業項目的經濟價值且縮短收益期。

二是項目投資不夠,盼望增加項目資金數量。

三是技術指導服務不夠,盼望多提供有價值的林業技術咨詢服務。

四是村級組織協調項目有一定壓力,主要表現經費不足,盼望能適當補貼項目工作經費。

二、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分析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林業特性和林業項目性質決定了項目收益期延長,使在農村實施的大部分項目不能實現短期收益的愿望。眾所周知,林木生長周期較長,致使人們比較關注的林木經濟價值收益時間要相對延長,如人工造林項目,一般要5-6年,甚至7-8年才能受益,這樣就導致一些通過造林致富的項目,不能短時間給項目投資人帶來經濟效益,這樣一定程度影響參與林業項目建設投資熱情,也影響項目強村富民作用。

二是以生態建設為主的項目,如正在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等工程,主要是通過項目實施,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因此在人工造林技術上要求按照2:8比例營造經濟林和生態林,這就跟農村普遍要求栽植經濟效益好的經濟林的要求產生一定矛盾。由于生態林經濟價值相對較低一些,且收益期滯后,短期來講,致富作用不很明顯。

三是地方配套資金不到位等因素影響項目投資不足。林業項目均要求地方政府要配套一定比例資金,如天保工程要求地方配套20%項目資金,由于我縣財力有限等原因,配套資金落實到位率不高,導致項目資金不足。另外,林業項目大多屬于靜態投資,比如,天保工程補助標準靜態沒變,從工程實施以來一直未作調整,執行的是按1997年基數測定的各項補助標準,使得有的政策不能兌現,導致項目資金不足問題的產生。

四是林業技術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工作重心出現偏差等造成服務不到位現象。

五是現行項目組織實施機制是造成村級工作經費壓力產生的原因。目前,我縣公益林建設等項目主要依托村一級組織進行實施,公益林建設項目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諸如有許多協調服務工作要做,無疑會增加成本和費用,而項目又無此類經費概算,無法予以解決。

三、意見和建議

針對以上存在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結合我縣實際,就進一步搞好農村林業項目建設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㈠統籌兼顧,搞好兩個結合。一是要把林業項目建設與強村富民結合起來,與優勢特色林業產業發展兼顧起來,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以關系民生、產業發展基地為重點,集中規劃,統一實施。二是把項目建設與就地消化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及返鄉農民工創業統籌起來,鼓勵農民積極參與工程建設,讓更多地群眾在林業項目建設中得到實惠,脫貧致富,增加收入。以利益激勵機制,激發調動廣大群眾投身林業項目建設的積極性、自覺性,形成上下聯動、良性互動的推進機制。

㈡加強隊伍管理,增強項目建設責任意識。對照科學發展觀要求,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摒棄影響發展的方式方法和體制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嚴格責任追究,切實增加項目管理以及項目建設人員責任意識,為農村項目實施提供及時有效優質服務。

㈢著力完善項目實施管理機制。多年以來,對項目(主要指公益林建設項目)實施管理機制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諸如公司造林、大戶造林和委托村級組織實施管理等,均存在一些題,影響到了項目質量,有必要進行進一步完善。根據調查分析,結合我縣實際,建議公益林建設項目可以直接委托產權人所有人組織實施,不再委托其他單位組織管理。這樣一來可減少中介環節,節約經費支出。二來增強項目建設人的責任,提高項目建設質量。

㈣多渠道籌集資金,緩解項目資金壓力。項目資金投入不足,對項目質量以及項目建設影響較大,因此,要多方、多渠道籌集資金,切實增加項目資金投入。同時,政府逐步加大對項目資金的配套力度,確保項目配套資金不落空,足額配套到位,有效解決項目資金不足的局面。

㈤嚴格程序,確保項目建設質量。嚴格程序一是要把好任務落實關。二是要把好設計關。三是要把好造林整地關。四是要把好種苗關。五是要把好栽植關。六是要把好檢查驗收關。

㈥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各級各部門項目建設積極性。林業項目,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也是支農惠農好項目。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提高全社會對林業項目的認識,加深對林業項目的了解,積極投入林業項目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