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調查報告
時間:2022-08-21 10:10:33
導語:農村鄉風文明建設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在新形勢下推進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確定了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也明確提出了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的要求。作為一名新聞記者,在我臺去年歷時十個多月的“記者百村行”采訪中,我們記錄下了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勤勞智慧的縉云人民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中的偉大創舉、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成就,欣喜地感受到隨著我縣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農民逐步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精神風貌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然而離真正建成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還任重道遠。
一、當前我縣農村鄉風文明建設面臨的問題
1、對鄉風文明建設認識不到位。當前,一些鄉村干部對鄉風文明建設的長期性、重要性以及豐富的內涵認識不足,認為鄉風文明建設屬上層建筑的范疇,是軟的、虛的,做起來難度大、見效慢,不易立竿見影,而忽視了鄉風文明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甚至有的還錯誤地認為經濟發展了,鄉風自然會文明。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措施和力度缺乏。重視不夠也反映在投入上,一些集體經濟相對薄弱的村,無法為公共文體設施建設提供足夠的資金。目前,合力建設鄉風文明的工作機制尚未形成,僅靠少數部門單打獨斗,推動起來比較困難。
2、農村社會風氣缺乏強有力的正確引導。當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新舊思想觀念的沖撞,東西文化觀念的交鋒,不同思潮的激蕩,致使人際關系日趨淡漠,鄰里之間、親朋之間矛盾糾紛增多,與人為善、互愛互助的風氣日漸淡化,不贍養老人現象時有發生。由于文化生活單調,不少農民把打牌賭博當作了主要的娛樂方式。
3、農村宣傳文化陣地建設與需求存在距離。農村缺乏相對固定的文化活動場所,且設施設備不足,無法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目前,全縣還有14個鄉鎮文化站都處在有站無舍狀態,在已建的356個村級活動室中,有294個村級活動室只有簡單的活動場所,缺少活動器材。文化專業人才缺乏。送戲下鄉、送書下鄉、送科技下鄉等多形式文化下鄉,雖深受農民的喜愛,但對當地農村文化建設不過是杯水車薪,難以使農民的文化素質有較大提高。
4、農民群眾法制意識薄弱,社會治安影響鄉風。一些村民在發生矛盾或沖突時,大多表示首先找人私下協商解決。而近年來農民參與民主選舉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村在選舉過程中出現了許多違法違規的事件,導致人際關系復雜化,利益矛盾多元化。村“兩勞”釋解人員、青少年、無業人員犯罪增多。另外,、等社會丑惡現象也向農村轉移,污染了社會風氣,對鄉風文明建設產生了極大的負面作用。
二、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鄉風文明建設,需要結合農村實際,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地推進。因此,提出如下建議:
1、著力培育新型農民。一是要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要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群眾團體組織的作用,深入農村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引導農民提高鑒別是非、美丑、榮辱的能力,倡導健康、文明、積極的生活方式。二是要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從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學、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戰略高度,抓好農村的基礎教育。三是要提高農民的技能素質。圍繞建設“四型縉云”的目標,從我縣工業經濟集鎮化的特點出發,找準培訓工作的著力點,以重點骨干企業的在崗農民工為重點對象,扎實開展務工農民素質培訓工作,協同各鄉鎮合力抓好二、三產業在崗農民工技能培訓。
2、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是要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投入機制。設立專項資金,確保專款專用,使鄉風文明建設擁有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二是要建立完備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形成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加大“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建設力度,整合好全縣廣播電視網絡資源,為農民獲取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經濟、有效的渠道。要以文化站為核心,建立和完善圖書閱覽室、影劇院、文化廣場、網絡服務中心等文化設施。要利用全民健身運動的東風推動農村體育事業發展,大眾體育運動和健身設施建設要向農村傾斜,實現公共體育設施與學校體育設施共享。
3、加強對鄉風文明建設的管理和引導。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鄉風文明建設管理機制。各級黨委、政府要建立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班子,把工作責任落實到人。充分發揮村委會、民兵、婦聯、共青團組織以及其他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形成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各基層組織協調運行,民主管理的新體制。充分發揮大學生“村官”的帶動作用,促進鄉風文明建設。二是要積極倡導健康時尚的文明鄉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運用各種形式和渠道,大力宣傳科教興農,廣泛持久地開展“科普”、“三下鄉”等活動,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和醫療中的科技難題。要抓好勤勞致富、科技致富先進經驗的推廣,增強農民的發展意識,引導農民爭當脫貧致富、共同致富的帶頭人。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制定《鄉規民約》和《文明準則》,倡導尊老愛幼、妯娌和睦、鄰里團結、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良好鄉風民俗;積極開展“文明社區”、“五好家庭”等評選活動,建立健全鄉風文明的評比獎勵機制,使農民樹立“我要文明”的思想觀念。
4、加大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一是要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著力加強農村綜治工作的網絡建設。公安機關要按照打防結合、專群結合的要求,推廣警民聯防巡邏和警司聯調的經驗,積極排查整治農村突出的治安問題,加大對農村聚眾賭博、盜竊、邪教活動等問題的監管和打擊力度。二是要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加大農村矛盾糾紛的調處力度。要針對容易發生矛盾糾紛的環節,及早做好預防工作,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盡可能防止“民轉刑”案件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三是要加強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要從農村實際出發,選擇農民聽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規廣泛進行宣傳教育,提高農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
5、建立健全鄉風文明長效機制。鄉風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必須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要及時總結鄉風文明建設的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常規程序,制定較為完備的指標體系,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 上一篇:服務農村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鄉風文明建設工作匯報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