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提出時間

時間:2022-02-09 06:09:00

導語:三個代表提出時間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個代表提出時間

內容提要]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好的思想理論的發展都需要解決“繼承”和“創新”這兩個基本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基本問題的光輝典范。本文著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為背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為指導,對“三個代表”的文本聯系及話語環境作些有益的探討,以進一步認識和解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理論軌跡,這其中主要包含著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兩個方面即繼承性和創造性的探討。

[關鍵詞]三個代表文本聯系話語環境哲學思考

恩格斯曾指出:“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來修正的。”1今天,我們站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高度,回顧和總結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發展實踐,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所走過的六條理論軌跡,即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如何認識資本主義、如何認識市場經濟、如何認識市場經濟改革、如何認識執政黨建設和如何認識當今時代。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理論軌跡這一視角來看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的理論和軌跡,對于深化認識和解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及其主要內容,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的。本文著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為背景,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為指導,對“三個代表”的文本聯系及話語環境作些有益的探討,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認識和解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理論軌跡。

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好的思想理論的發展都需要解決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繼承問題,二是創新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就是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基本問題的光輝典范。因此,對“三個代表”的文本聯系及話語環境的思考,主要包含著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兩個方面即繼承性和創造性的探討。

為什么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就是因為列寧主義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很好地解決了繼承性和創造性這兩個基本問題。與此同理,思想既是對馬列主義的繼承,又是對馬列主義的創新;鄧小平理論既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繼承,又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創新。不解決繼承問題,一種思想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合法性就會受到挑戰。不解決創新問題,一種思想就會停滯、僵化,甚至故步自封,那么就會失去其對社會大眾和現實生活的吸引力。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之所以是成功的,就是因為它也像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樣,圓滿地解決了在理論發展中普遍存在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我們探討“三個代表”的文本關聯問題,說的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問題;而探討“三個代表”的話語環境問題,說的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新問題。

從“三個代表”的文本關聯上看,“三個代表”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概念,而以它冠名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的科學思想體系,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重要思想的繼承。

關于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論述,根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資產階級的歷史作用和局限性,進行類比性的深刻反思之結果。馬克思、恩格斯當年就說過:“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現在卻對準資產階級自己了。……資產階級不僅鍛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還產生了將要運用這種武器的人——現代的工人,即無產者。”1而中國共產黨需要保持住自己的執政黨地位,就必須時刻牢記資產階級在中國被推翻的歷史教訓:不能作為社會的肯定方面,而要作為社會的否定方面。老子在《道德經》二十八章中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道理。然而,作為社會的否定方面,就必須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因此,只有站在先進的生產力一邊,不斷對現存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進行變革,才能始終保持共產黨的革命性質和領導地位,從而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領導中國人民奔小康、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四個現代化,逐步實現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關于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論述,起源于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從兩個方面論證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一是其實踐的先進性:“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階級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1二是其理論的先進性:“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3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說:“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觀點作為理論基礎……。”2列寧在《怎么辦》中也說,“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4這兩段話,都說明了先進理論文化對黨的重要性。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對先進文化的論述,更是無比豐富,無比精彩。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首先正確界定了那個時期先進文化的歷史地位,把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新的文化力量”和“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經濟力量”相提并論,認為“都是中國的革命力量”;其次界定了這種先進文化的科學內涵:“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最后,論證了這種先進文化的強大威力:“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5在《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還進一步闡述了這種先進文化的巨大力量,他說:“其明效大驗,就是和中國舊的封建主義文化相比較可以被艾奇遜們傲視為‘高度文化’的那種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一遇見中國人民學會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文化,即科學的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就要打敗仗。被中國人民學會了的科學的革命的新文化,第一仗打敗了帝國主義的走狗北洋軍閥,第二仗打敗了帝國主義的又一名走狗在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對于中國紅軍的阻攔,第三仗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第四仗最后地結束了美國和一切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及其走狗等一切反動派的統治。”6可見,中國共產黨既然在民主革命時期是先進文化力量的代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及在改革開放、實現“四化”時期也必然會是先進文化的代表。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我黨所堅信的科學世界觀,即共產主義的科學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并沒有改變,而且十分重視教育、科學、文化、藝術、電影、電視、報紙、雜志、圖書和雕塑等先進文化的作用。

關于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論述,源自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革命黨性質和宗旨的理論。早在19世紀4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1這一論斷為無產階級革命政黨性質和宗旨,無疑起到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作用。在《為人民服務》中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宣言:“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2鄧小平更是“時刻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3因此,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最新概括。

從“三個代表”提出的話語環境來看,以“三個代表”這個核心概念冠名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又是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創新成果。

眾所周知,自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國際上風云變幻,柏林墻倒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華約崩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國際反華勢力把“和平演變”戰略開始從歐洲轉向亞洲,矛頭直指中國。與此同時,隨著我們國內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社會階層和新的情況。根據2000年的統計數字表明,全國有私營企業近150萬家,個體工商戶3100多萬戶,從業人員1.3億人。就當時的情況,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從人數上看,私人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正在浮現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即中產階級。雖然當時對它的界定標準和數量估計還不是很統一,但是對它的積極功能作用,各方面的看法都是一致的,都認為中產階級是社會積極的穩定力量,是未來小康社會的主體公民。另外,由于經不住市場經濟的沖擊和誘惑,在黨內也出現了貪污腐敗行為,在社會上也出現了消極頹廢現象。特別值得引起警惕的是,社會已出現了嚴重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現象,社會道德水平也出現了令人痛心的倒退。

正是在上述這種國內外新的環境條件下,同志于2000年2月視察南方時代表我們黨初步提出了“三個代表”這一核心范疇,是年5月他又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闡述,提出了“三個代表”是“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樣的總體命題。由此可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是在新形勢、新時期、新條件下,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科學話語。“三個代表”的話語環境決定了“三個代表”的話語形式,表面上它是低調的,實際上它又是高調的。它既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忠實繼承,又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全面創新。正是基于此,同志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1同志的這段話,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繼承性質和創新性質上的準確概括。

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來看,如果從2000年2月同志提出“三個代表”這一概念算起,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其間只有兩年半時間,似乎確實太短了,關鍵問題是怎么來算出形成的時間?不錯,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疇即“三個代表”概念是在2000年2月首次提出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三個代表”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畢竟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雖然是以“三個代表”來冠名的,但我們卻不能以“三個代表”概念的提出時間來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時間。正如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那樣,它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歷史起點的,但其核心范疇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則是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的,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認鄧小平理論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形成的這一歷史觀點。其實,作為“三個代表”概念的提出者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首創者,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早就指出;“13年來的經驗,加深了我們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在報告中系統地總結和概括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寶貴經驗,并進一步將其歸為“三個代表”。黨的“十六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也明確指出:“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主要代表的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顯然,這里早就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起點是在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即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形成之時,而不是2000年2月首次提出“三個代表”概念之時。這樣算來,自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黨的“十六大”正式確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其間已經歷了13年多的時間,而并非兩年半。

由此可見,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疇即“三個代表”概念雖然是在2000年2月首次提出的,但并不意味著它就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起點,而只能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部分即“三個代表”是由此形成的。當然,“三個代表”這一概念的形成和任何科學的范疇一樣都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我們以為“三個代表”這一概念的形成和任何科學范疇一樣都有一個形成的過程。我們以為“三個代表”這一核心范疇的形成共分為三個階段,即提出、形成、學習、反饋階段,發展、精致、升華、結晶階段,類比、概括、推廣、應用階段。了解和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即“三個代表”范疇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第一階段:從2000年2月至2001年6月,是“三個代表”的提出、形成、學習、反饋階段。同志于2000年2月20日在廣東省高州市領導“三講”教育會議上有一個講話,在這次講話中,“三個代表”還是個雛形,尚未發育成熟,它包含在“五個始終”之中。他說:“我們要使黨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成為社會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始終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始終堅強有力的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1在這里只有兩個代表,如果把兩個“始終代表”前面的“始終保持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也算一個代表的話,那么最初的“三個代表”則是:始終代表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始終代表社會先進生產力。2000年5月14日,同志在江蘇、浙江、上海黨建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使用了“三個代表”這個詞匯。在這次講話中,他開門見山地說:“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2但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底是什么?還只是個命題而缺乏明確敘述。由此可見,它與2月份提出的那個“三個代表”是一樣的,沒有什么變化,而且同志這次講話的整個基調就是建立在2月份提出的“五個始終”或“三個代表”基礎之上的。正如同志所說:“‘三個代表’要求的提出在黨內外、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全黨全國以極大的熱情開展學習研究,對這一重要思想的認識不斷深化。”3

第二階段:從2001年7月到2002年10月,是發展、精致、升華、結晶階段。2001年7月1日,同志代表黨中央在慶祝建黨8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系統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基本內容,即“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這時的“三個代表”不僅在話語上有了重大變化,而且也已經發展、精致、升華、結晶為黨組織的思想和行為。用同志的話來說就是:“全黨全國深入學習貫徹,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2

第三階段:類比、概括、推廣、應用階段。自十六大以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發展邁入了一個完全嶄新的階段。它被十六大確定為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齊肩的經典意識形態,也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并且,這一重要思想被寫在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中,獲得了制度化的法定意識形態地位。

綜上所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清楚地說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集體智慧創造。作為一種思想的核心范疇從提出到在黨內和國內取得完全的統治地位,僅僅用了兩年多的時間,這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上的確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史上也是罕見的。但是,我們必須科學地來看待這個問題,就不足為奇了。馬克思認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時勢造英雄,需要出思想。正是由于處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社會轉型這個大時勢,造就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時代精神和人民意愿孕育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集體智慧和社會知識資本完善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它成為系統的嚴密的科學思想體系。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起點,也就并非是以其核心范疇的提出為起點,而是正如恩格斯指出那樣:“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來修正的。”

作為核心的范疇,“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和理論創新,是由它所解決的問題所決定的。那么,它到底解決了哪些問題呢?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解決了黨在新形勢、新時期、新條件下的歷史定位問題。根據國際形勢的突然變化,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五十多年的經驗,吸取國內外統治階級興衰治亂的歷史教訓,“‘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中國共產黨定位的方略就是“知榮守辱”戰略,從社會的肯定方面退守到社會的否定方面,這就是“三個代表”即“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要求提出的基本理由。

第二,它解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依靠力量和群眾基礎問題。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后出現多種所有制共存的混合經濟條件下,中國社會已告別了計劃經濟時代的“一個階級,兩個階層”的簡單結構模式,進入了一個主體多元、文化多樣、價值多型的網絡結構時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最大限度地擴大了黨的依靠力量和群眾基礎,而且形成了黨的歷史上史無前例的空前擴大的統一戰線,并有利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而奮斗。

第三,它解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問題。“三個代表”的要求明確了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的根本任務就是要發展生產力,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我們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強調了作為社會否定方面就必須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只有站在生產力的一邊,不斷對現存的生產關系及上層建筑進行變革,才能始終保持我們黨的革命性質和領導地位,才能始終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步實現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第四,它解決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正確方略問題。“三個代表”的科學內涵為我們黨的提供了一個全面、協調、和諧和可持續的人文發展觀,即科學發展觀。它強調了我們不能為生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產而生產,如果那樣的話,我們的社會就會變成只有財富而沒有正義、只有物質文明而沒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變態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對生產力發展的制約,也是追求建立和諧社會。

總之,“三個代表”核心范疇的提出,為理論創新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體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三個代表”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就是與時俱進、銳意創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主義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現實生活的指南。只有與時俱進、銳意創新,才能保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強大生命力,才能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的頭腦,才能保持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和實際領導地位。實踐證明,“三個代表”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僅解決了這些重大的問題,而且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思想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