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底線思維
時間:2022-12-11 02:28:00
導語: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底線思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過程?!币虼耍稕Q定》要求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在化解社會矛盾達到社會和諧的過程中,“底線思維”是重要的思維取向。
底線思維是后顧性思維,與戰略計劃、績效管理、效益最大化、激勵與反饋等注重前瞻性思維不同的是,底線思維注重的是對危機、風險、底線的重視和防范,管理目標上側重于防范負面因素、堵塞管理漏洞、防止社會動蕩。
社會發展就如跑步,要想跑得快,首先是方向明確,這是戰略計劃的范疇;第二是不能走彎路,不能跌倒,這是底線管理的范疇;第三才是動作技術的問題(績效管理的范疇)、體質體力的問題(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精神狀態的問題(激勵與負反饋的范疇)等。在這其中,底線起著“最起碼保證”的作用。同樣道理,在公共管理中,底線思維起著與“最理想境界”、“效益最大化”相對應的“最低防線”、“危機最小化”的作用。
把住各方面可能出現混亂、動蕩、倒退、危機的關口,就會間接引導經濟社會發展。因此,把底線思維引入公共管理行為,并不是消極的提倡防守,坐吃山空,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去守住底線,防患未然,推動發展。
六中全會的決定指出,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很多社會深層矛盾日漸表面化,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很多和諧社會建設必備的配套措施,也到了非搞不可的時候;資源、環境、生態壓力已經較明顯表現出來;“三農”問題日益突出;人民群眾的生存發展需要已發展到物質之外的政治、社會、人文等諸多方面。所有這些,都提示我們,社會大變革的過程是一個高風險的過程,是一個需要高度注重防守底線的時期。無論哪一個關口失守,都必將影響全局。必須高度重視底線思維,加強底線管理,系統地防范各種風險,確保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強化底線思維就是做任何事必須想想底線在哪里?突破這些底線的后果會怎樣?防范這些底線的主體是誰?守住這些底線的措施是什么?領導干部和管理者必須時刻把這四個問號放在心頭,擺在案頭,捏在手頭。那么,如何確定底線在哪里呢?并非所有要辦的事情都是底線,一件事能不能成為底線,關鍵是看這件事如果沒辦好,會不會前功盡棄?會不會不可逆轉?會不會無法補救?會不會全局被動?譬如:在經濟發展中,發展的速度是可以控制的,快了可以調控下來,慢了可以加快發展,但是,一旦經濟秩序亂了就會造成全局被動的后果,這方面不少地方教訓慘重。那么,經濟秩序就是底線。
底線思維是一種系統思維,底線管理是一種系統管理。加強底線管理必須進行系統排查全面防守,漏了某一方面,其他底線也會象多米諾骨牌那樣連鎖失守。全面的排查起碼涉及五個方面。一是安全的底線,考慮政治安全、人身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的有關問題。二是秩序的底線,考慮經濟秩序、社會秩序、政治秩序的嚴肅性和規章制度的連續性。三是績效的底線,考慮成本效益、質量、規模的最低要求。四是利益的底線,考慮目前的發展會不會危及長遠的戰略利益,包括環境、規劃、生態、資源、人文等。五是權威的底線,一旦政府的權威和政令暢通的底線失守,社會必將陷入無政府主義狀態。
一只木桶,最短的一塊木板決定它的容量。政策的漏洞、措施的短板往往就是底線所在。改革的配套與政策的體系化是守住底線的基礎性、根本性工作。引入競爭機制,提倡優勝劣汰,同時就要考慮被淘汰者的出路或安置;引入激勵機制,獎勵有功者,同時就要考慮懲戒錯誤者;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上項目搞開發,同時就要考慮規劃、環保、文化、勞力、社保。2005年初,中央頒發《關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提出懲治和預防腐敗的體系建設問題,這個“體系”的思路,就充分體現了底線思維的特點和要求。
社會成員的信心是固守底線、戰勝風險最根本的力量。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經濟困難時期,我們戰勝了很多困難、風險和危機,靠的就是人民大眾對黨的領導的信心,靠的就是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萬眾一心的合力。在當代社會,信心來自信任,信任來自了解,了解來自透明。讓群眾知道政府面臨什么、擁有什么、必須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并通過有效的宣傳、說服,建立認同感,建立信任,這是守住底線最寶貴的力量。
精品范文
10構建企業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