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貧模式的實踐與體會

時間:2022-12-21 05:24:00

導語:科技扶貧模式的實踐與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技扶貧模式的實踐與體會

去年來,*市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奇葆書記關于“強化科技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能力水平,努力開創統籌城鄉發展新局面”的重要指示,認真借鑒貴州省黔西南州“聯合推動型”和畢節地區“項目支撐型”成功經驗,初步探索出了以統籌兼顧為方法,以加快科技應用為手段,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核心,以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為目的的“創新引導型”科技扶貧模式,為全市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一、主要做法

(一)圍繞強化領導,保證經費投入。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把科技扶貧作為加快發展的有力支撐,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市星火計劃、科技扶貧試驗區工作的意見》、《關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創新型發展道路的決定》等一系列文件。始終堅持“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的工作要求,完善了《黨政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目標責任考核評分辦法》,逗硬實施考核,促進責任落實。始終堅持依法保證科技投入逐年遞增,20*年,全市科技投入經費達到1470萬元,較20*年增長69%;其中,市、縣(區)財政投入研發經費675萬元,較20*年增長102%。南江縣每個鄉(鎮)均成立了科技推廣辦公室,并落實了一名科技總推廣員和1萬元科技推廣經費。平昌縣對科技拔尖人才每年給予了政府技術補貼。

(二)圍繞農業產業,強化支撐載體。*是農業大市,但目前仍然是靠天吃飯的農業、肩挑背磨的農業、一家一戶的農業。其最大的薄弱環節、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產業支撐和科技含量。因此,我們始終把科技扶貧工作的重點放在培育特色農業優勢產業上。制定了農業地方標準43個,已有8大類36個農產品通過國家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17個產品獲無公害農產品標志,通江銀耳等3個產品獲原產地標志產品保護。南江縣認真組織實施國家科技富民強縣計劃專項《南江黃羊規模化養殖配套技術研究》等一批國、省重點科技項目,20*年,南江黃羊飼養量達到122.2萬頭,實現產值3.6億元。

(三)圍繞工業發展,加快成果應用。*發展的軟肋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我們針對全市工業“存量”不大、技改投入不足、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占有份額低的實際,在省、市創新型企業和技術創新方法培育企業中,大力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龍頭食品有限公司在實施國家星火計劃《優質強筋小麥高效種植技術集成推廣產業化示范》項目中,與四川大學聯合建立了“龍頭食品研究所”,發展科技示范基地10萬余畝,每斤小麥高出市場價0.10元以上,僅此一項農民實現戶均增收200多元。近年來,全市已開發出了金銀花茶系列產品、解毒降脂膠囊、“草蟲清”生物藥肥等63個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產品。

(四)圍繞基地建設,突出就地轉化。在科技扶貧中,我們始終堅持抓基地、建園區、強示范的基本思路,采取“龍頭企業+示范基地+科技大戶”的模式,充分利用科技示范基地,集中科技力量解決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通江縣依托國家農轉資金《通江銀耳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產業化》項目,按照“一畝田六畝園”的層架式栽培模式,建設標準化耳棚35個,磚混耳房和廠房31間,已栽培袋栽銀耳、黃背木耳、鮑魚菇等11.5萬袋,實現了食用菌生產多樣化、規模化、標準化,今年5月被省科技廳授予“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近年來,全市共建立各類科技示范基地(園區)23個,帶動了項目區內2.5萬貧困農民脫貧致富。

(五)圍繞創新體系,完善制度管理。在創新體系建設上,重點抓了三項工作:第一,繼續推廣科技特派員工作制度。初步探索出了黨政機關派、研學單位派、科農雙向選的“兩派一選”科技特派員選派機制,建立了科技特派員創新團隊5個,選派科技特派員627人。平昌縣科技特派員歐陽生采用“一主雙股”(業主+科技特派員技術入股+農民土地參股)模式。第二,建立健全科技信息服務平臺。全市共建立了5個市、縣(區)科技信息中心、124個鄉鎮科技信息服務站和378個村社科技信息示范戶,形成了市、縣(區)、鄉鎮、村社四級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平昌縣依托四川省計算機研究院開通了“科技110”服務平臺,今年5月被省科技廳命名為“四川省科技信息服務示范基地”。第三,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行“支部+信合+科技+協會”模式,目前全市有6萬多農戶加入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南江縣在延東國務委員的關心支持下,利用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扶持的300萬元,組建了10個“南江黃羊光彩互助合作社”。

二、初步成效

(一)發展了科技創新產業。圍繞南江黃羊、金銀花、核桃,通江銀耳、木耳、香菇,巴州優質糧油、虎杖、果蔬,平昌肉牛、蠶桑等優勢特色產業,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市共建立專家服務基地5個,聘請*市政府特約科技顧問35人,引進中國農業大學、四川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省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20余人,解決優勢特色產業關鍵技術12個,組織實施國、省、市、縣(區)科技項目150余個。

(二)培育了科技創新主體。通過大力推廣應用高新技術、先進實用技術,培育出了省、市創新型企業24家和技術創新方法培育企業4家,打造出了一批對我市經濟拉動作用大、凸顯特色優勢的重點產品和培育產品。四川北牧南江黃羊集團、通江山霸王野生食品有限公司依托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畜科院、四川省農科院、成都中醫藥大學,成立了南江黃羊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即將成立四川省南江黃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通江銀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效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

(三)建設了科技創新基地。建立了南江黃羊健康養殖、通江銀耳規范化種植、巴州虎杖規范化種植、平昌生態蠶桑規范化種植等科技示范基地,集中科技力量解決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使全市科技創新基地成為了農村科技創新與轉化中心。

(四)培養了科技創新人才。以市星火科技學校和市科技培訓中心為主陣地,以各縣(區)職業技術學校、農民實用技術學校和農民工培訓點為依托,舉辦各類“田間講堂”、“流動農校”和務工農民“雙技能”培訓班等,加強對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村專業大戶、農村科技致富能手的培訓,大力培育了科技“二傳手”12.5萬余人,有效提高了廣大農民科技素質。

三、幾點啟示

實踐證明,在秦巴山區扶貧核心區、國家規劃的五大重點扶貧地區之一的*市開展科技扶貧,創新引導型模式符合區域實際,能有效解決經濟發展與增長方式粗放、產業層次較低、核心競爭力不強、增長成本較高等問題,全面深入推進全市統籌城鄉發展。

第一,創新引導型科技扶貧新模式有利于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扶貧工作必須要貫徹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服從和服務于市委、市政府重大發展戰略。科教興市是市委、市政府實施“富民、富市”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們科技工作的核心。目前,扶貧開發已從“解決和鞏固溫飽”變為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必須轉變科技扶貧模式,加快高新技術發展應用,使經濟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為科教興市創造條件。

第二,創新引導型科技扶貧新模式有利于進一步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全市貧困區域大、貧困程度深,基礎設施滯后、發展后勁不足、返貧等現象依然十分突出,積極探索創新引導型科技扶貧新模式,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幫助廣大貧困農戶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實現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全市生產力持續、快速發展。

第三,創新引導型科技扶貧新模式有利于深入推進全市科技工作。目前科技扶貧的重點工作是推動全市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推動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培養科技人才。通過堅定不移地探索創新引導型科技扶貧新模式,始終不渝地實施各類科技項目,滿懷熱情地培育支持科技企業發展,持續推進我市科技工作支撐統籌城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