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3 17:34:5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高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中論文

作文教學引導學生多悟

摘要:說起作文,學生和教師都有難以言說的痛,學生覺得作文難寫,教師覺得作文難教,甚至有人還編了順口溜:“高中語文有三難,一是文言文,二是周樹人,三是寫作文。”雖是調侃,但也的確道出了實情。寫好作文不僅難,而且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唯有長期閱讀,細心觀察,用心感悟,才能有所收獲和成就。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讀、多悟。

關鍵詞:閱讀;觀察;感悟;作文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前者勸誡我們要盡量多讀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后者告訴我們應廣泛接觸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美國教育家科勒涅斯說:“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边@說明,死抱書本,對生活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做法,難以提高寫作水平。以筆者之見,要提高寫作水平,必須在“悟”字上下功夫。

一、熟讀精思,悟他人文章之得失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道出了多讀的重要性。多讀,可以增強語感,豐富語言,積累寫作素材。如果說結構是文章的骨骼,那么語言就是文章的血肉,一篇詞匯貧乏、言不達意、敘述單調呆板、議論單薄無力、抒情無病呻吟的文章,是不可能引起閱讀者的興趣的。從客觀角度來看,目前,由于中學生的課業較多,主要靠多讀、多看、多聽來獲得知識,如從教材、刊物、中外名著、廣播電視等媒介中汲取豐富的營養。所以,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善于閱讀的習慣,讀得多了,讀得熟了,提起筆來自然也就順手多了。例如,筆者讓學生寫一篇《學會寬容》的議論文,在批改作文時發現,不少學生能夠按議論文的要求去寫,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們所用的論據大多是發生在身邊的小事,缺少典型性和說服力。在講評作文后,筆者利用閱讀課的機會,讓學生重點去尋找名人、名著、歷史故事中有關“寬容”的例子,然后讓他們重新寫同題作文,這次,學生作文中論據的使用有了明顯的改觀:姚明寬容“大鯊魚”奧尼爾的挑釁;富蘭克林•羅斯福寬容德里斯的不友善;《史記》中藺相如寬容揚言要羞辱他的廉頗;《巴黎圣母院》中愛斯梅拉達寬容曾經對她不尊的卡西莫多等。有的學生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紀伯倫)”等名言運用到文章中,可謂精彩紛呈。培根在《論讀書》中說:“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須咀嚼消化。”讀書的方法有很多,不管采取哪種方式,目的都在于獲取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因此,在多讀的同時,更應多思多悟,多“咀嚼消化”,思考他人文章的謀篇布局,感悟他人文章的得與失。例如,學生在剛剛開始寫議論文時,普遍感到無所適從。議論文的結構也好,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也罷,每一次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可在學生實際寫作時,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筆者認為,教師與其一遍遍進行空洞的說教,不如引導學生找一些經典的議論文進行揣摩、領會。例如,蘇教版高一語文教材中蘇軾的《六國論》和魯迅的《拿來主義》堪稱議論文的典范,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論點鮮明、論據精練、論證充分、結構謹嚴。讓高一學生寫議論文之前,筆者要求學生反復朗讀這兩篇課文,一段時間后,學生有了一定的啟發和收獲。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該注重對學生作文的講評。在作文講評時,可以從學生的作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文章,讓學生去討論評析這些文章的成功與不足之處。學生自己感悟出的方法,比教師的灌輸效果要好得多[1]。

二、常悟多寫,錄生活感悟之要義

查看全文

閱讀策略應用于高中英語閱讀教學論文

摘要:閱讀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論文占據重要地位,但由于受傳統模式影響,目前高中生的閱讀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掌握有效的閱讀技能對英語學習是非常重要的。筆者結合多年的閱讀教學經驗,談談如何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應用閱讀策略來改善學生的閱讀習慣,以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策略閱讀教學閱讀理解

閱讀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各級各類的外語標準化考試中,閱讀往往占據很大的比重,但閱讀測試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不僅影響語言學習的其他方面,而且也關系到一個人的語言交際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是每個語言教師的責任。然而,中國目前的閱讀教學問題重重。作為語言教師,我認為應用閱讀策略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一、閱讀模式

從20世紀70年代起,一些研究者們開始進行閱讀策略的探索與研究,并提出一些有效的閱讀策略。在閱讀過程中有三大要素:讀者,文章與作者。作者通過文章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感情,而讀者則通過閱讀文章,接收信息,感知作者的情感。閱讀的過程看似非常簡單,然而信息不會自動進入讀者大腦,每個人的理解力不同也會導致文章理解出現偏差。因此,讀者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必須積極參與,力求抓住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圖。根據讀者閱讀的過程,研究者們總結出四種主要的閱讀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交替模式,圖式模式。

1.自下而上模式。在這種模式中,讀者從頭到尾逐字閱讀,碰到不認識的字詞會查閱字典。代表人物有Gough(1960s)。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精細化閱讀文章,缺點是速度極其緩慢,有時會前讀后忘,甚至讀完依然不解其義。

查看全文

透析高中作文的評價模式

摘要:作文教學向來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而作文評改教學又是制約作文教學的難點。教育論文在此,筆者結合當前高中作文評改的現狀及高中年級學生特點,以作文評改能力梯級發展為序,提出高中作文評改的三種模式,以供同仁參考。

關鍵詞:教師為主模式學生習作

一、以教師為主的同批同改模式

第一,確立批改目標。學生習作交上后,教師要根據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把全部習作瀏覽一遍,挑選一定數量的有代表性的習作,確定為本次重點評改目標。另外還要把本次作文中所反映出來的較集中的問題加以歸類,力求評改目標中能夠涉及。

第二,修改點評,理論引導。教師把選定的學生習作從整體上加以修改,然后把原稿和修改稿同時印發給學生,讓他們在比較中領悟修改的方法,讓學生直接感知教師修改的全過程。并選擇一些有類似錯誤的習作,讓學生指出修改的辦法,然后教師板書本次集中存在的問題,并做理論引導。

第三,選典型作文讓習作者朗讀,讀完后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個人見解,并讓習作者介紹自己的構思過程、選材方法、立意方法。此時,“批改者”與“習作者”同堂而論,往往作者在虛心接受“批改者”批評的同時會據理力爭,課堂氣氛異常熱烈。此時,教師要根據訓練要求,從深層的作文理論上加以指導。例如:議論中論據的典型性問題,給學生分析什么是“典型性”,如何選擇典型論據,如何做到典型材料的創新,并針對學生習作總結點評。

查看全文

事業單位職稱評聘和人力資源激勵

摘要:十八屆三中全會已落下帷幕,事業單位深化改革問題在此次會議上,得到了更高層次的明確以及更大范圍的推進。自1986年職稱改革工作開展以來,職稱評聘問題就是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關心的“頭等大事”,在職稱評聘直接關系到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薪酬待遇的現狀下,職稱評聘工作更成了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具有較高的社會敏感度,而職稱評聘對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激勵效果更是事業單位管理者關心的重要問題。筆者從公共管理學、組織行為學角度出發,結合自身職稱評聘工作經驗,對事業單位職稱評聘及其激勵效果開展研究,發現影響職稱評聘激勵效果的問題,進而提出改善職稱評聘激勵效果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職稱;事業單位;人力資源;激勵

1.事業單位職稱評聘與人力資源激勵現狀

1.1事業單位職稱評聘現狀。全國現有110多萬個事業單位,3100多萬在編人員,其中67%以上是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我市有事業單位75個,7640名在編人員,無論單位構成或是人員組成,都以教育、衛生、城建系統為主。我省事業單位崗位管理文件要求,事業單位崗位設置工作已于2011年底全部完成。我市職稱晉升工作一直嚴格執行上級“按崗評聘、評聘結合”的工作方針,對于有空崗且專業技術人員形成有效競爭的事業單位,按政策批復其職稱晉升計劃,進而組織開展后續工作,對于滿崗、超崗或無符合職稱評審基本任職條件人員的事業單位,不予批復職稱晉升計劃。

1.2職稱評聘激勵現狀。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長期處于職稱評聘的負激勵狀態,職稱評聘系列問題在事業單位尤其是教育事業單位矛盾較為凸顯。長期以來,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抱怨高級別職稱晉升是“難于上青天”,而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的教育衛生系統更是反映高級別職稱晉升數額僧多粥少,專業技術人員晉升壓力較大,必須耗費相當多的時間精力甚至物力,他們認為這有悖于“職稱促進專業技術工作”的初衷,影響了其工作積極性,根據對教育系統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激勵效果調查問卷中顯示,職稱評聘激勵效果為1.75(5分為滿分),顯示激勵效果較差,而在職稱評審基本標準條件激勵效果調查中,“論文和獎勵”選項得分最低為1.8(5分為滿分),顯示受調查的專業技術人員對標準條件中的“論文和獎勵”要求有負激勵情緒。

2.事業單位職稱評聘存在影響激勵問題

查看全文

大眾傳播教育管理論文

一、引言

2005年8月上旬,筆者參加了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AEJMC)第88次年會,會議在美國德州的旅游城市圣安東尼舉行,歷時五天。本人是這次參加會議的唯一一名來自中國大陸的代表,因此該協會的國際傳播分委員會成員戲稱要給本人頒發“長途跋涉獎”。由于本人的發言在第一天就完成,故有較多時間來觀察本次美國新聞教育年會的具體召開和運作,其中許多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國新聞教育年會的借鑒。

二、特色明顯

從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第88次年會來看,本人認為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新聞教育和學科研究并重,是美國所有新聞傳播高校教師的大聚會。[1]我們中國新聞教育協會的年會目前也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也注重研討我國新聞教育中的具體現實問題,但相比之下我們的年會對新聞傳播學科研究方面重視得還不夠,甚至幾乎沒有涉及。

具體而言,本人認為美國新聞與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第88次年會有以下兩個特點:

1.兼顧實用性和學術性

查看全文

中職語文閱讀教學邏輯思維的培養

【提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收錄的課文均為名家名篇,充分體現了我國濃厚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語文學科還蘊藏深厚的審美價值與人文精神,需要教師指引學生細細探索才能發現其中的奧妙。從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得知,大部分教師傾向于學生內在情感表達和人文精神培養,基本很少培養學生邏輯思維,不利于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對此,本文則從多方面分析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策略,望給予教師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思維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科技文化也在實現蓬勃發展,知識也呈現越來越快的更新速度。正因社會趨勢變化,要求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毫無疑問,正確把握他人觀點需要基于正確的思維導向前提下,一旦缺少正確的思維導向則無法運用較強的邏輯思維讓他人承認自身觀點,表達觀點也不知從何談起。因而,中職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結合課程目標和學生學情從多方面培養學生邏輯思維,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為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邏輯思維相關概述

(一)邏輯思維特征。從本質層面分析邏輯涵蓋思想和理性等層面。基于狹義的邏輯是一種較為抽象的思維規律變化形式,基于廣義的邏輯是辯證與思維邏輯,并受思維規律與客觀規律等因素影響。按照思維發展階段可將邏輯思維分為數理、辯證、形式等,該思維方式有著顯著的規范性、系統性、有序性、抽象性等特征,較為重要的則是系統性與抽象性。其中抽象性多體現事物表面,因為表面特征是最初的抽象,換言之,即事物呈現出共性,系統性即不斷改變的邏輯思維方法與形式,能有效彰顯自身特征。邏輯思維在該過程中會逐漸形成嚴密和復雜兼具的系統,緊緊聯系各個方面的同時形成全新的關系。(二)中職生邏輯思維培養現狀。相關研究指出,大部分中職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沒有充分認識到閱讀教學中涵蓋的價值體系,更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傾向于完成教學任務。即在閱讀教學中只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含義,整個過程以教師思維為主,學生基本沒有自主思考和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在語文讀寫中頻繁出現邏輯思維和條例混亂的情況。雖然部分中職語文教師在新型教育理念下認識到該學科涵蓋的知識價值在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中的重要性,但運用的教學方式依舊單一,正是這種常規化教學模式降低語文閱讀教學效果,不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谡Z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較為復雜,整個教學過程也要配合各個章節,因而較為漫長。正因如此需要語文教師具備較強的耐心,在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的原則,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通過增強學生閱讀能力為培養邏輯思維做好鋪墊。與此同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合理運用思維,指引學生文本特征與規律,借助釋疑方式培養學生邏輯思維,促使學生形成健全完善的邏輯思維體系。除此之外,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化類型也呈現多樣化形式,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很多文本對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道德價值觀念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而需要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以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學生正確認知,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二、在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策略

查看全文

高中數學教師個人述職報告5篇

高中數學教師個人述職報告1

一年以來,勤勤懇懇,默默奉獻,對工作盡職盡責。對教學不斷研究,不斷創新,對自身不斷完善,努力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文化專業知識水平,刻意培養教育教學能力?,F總結三大點:

一、重視自身建設,努力提高業務水平。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職業要成個人永久職業,人必須永遠保持“學高”這一范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再學習”“終身教育”就成了它的注解??梢哉f,思想是主宰人類行動的將帥。因此要讓自己為人民服務,獻身于教育事業。首先必須端正思想,明確人生目標,不斷地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自我,不斷創新,努力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為社會作貢獻的有用人才,有了這樣的明確目標后,我們就不會再為環境,為條件而懊惱不已了。在農村中學工作近三十個春秋,雖講臺搖搖欲倒,我依然操起教鞭;由教師到教導主任,由教導主任到校長,由校長到教學管理者參與者和實踐者。雖工作幾經周折,我依然毫無怨言。有人說,一個教師應該具備半個演講家的口才,半個作家的文才,半個演員的表演藝術……拙于言詞的我深知自己師范畢業在專業知識和教學藝術上遠遠不能適應時代前進的腳步,我抓住各種機會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先后完成了??坪诤托iL培訓。

工作之余,學電腦、鉆教研,先后承擔國家級、省級教科研課題和創造教育課題。參加黃岡數學新題庫的編寫,十多篇。其中,XX年在《中學數學雜志》上發表題為《數學課課堂提問的藝術》的論文;XX年在湖北省《中小學實驗室》刊物上發表《架起數學通往生活的橋梁》、《實驗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等論文并獲得省級一等獎;XX年在湖北省教育技術裝備處主辦的論文評比中,我撰寫的《加強實驗室建設為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服務》被評為省級一等獎;XX年我的論文《合作學習在課改中的認識與探究》在中央教科所組織的論文評比中獲國家級一等獎。榮幸成為湖北省教育學會中學數學會員,作為中心學校數學學科帶頭人,我與同行相處融洽。大家團結一心,大力推進校本教研,研究農村中學中考復習的新思路新方法,確立了“立足新課程標準、著眼學法創新、注重學科素養提高、實現資源共享、走輕負高效之路”的基本教研思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歷年中考中,我校數學考試成績均居全市前列,連續十年中考在全市奪冠。

近三十年來,我無欲無求,把全部心血投入到教育這方凈土中,把自己的一顆真心、愛心奉獻給我的學生。我倍感欣慰的是:在農村學生輟學司空見慣的今天,我除了分管教學教研工作之外,我所帶的班級多年保持無流失班的稱號;升入高中的學生給我寫交流感謝信一百多封;學生中考年年取得優秀成績;學生全國數學競賽及全市三科聯賽中屢創佳績。多次被評為省市級優秀輔導教師。我慚愧的是:我所做的這些平凡瑣細的工作卻得到黨和人民給予的超值的褒獎:連續多年被評為黃岡市先進工作者、武穴市級優秀教師、優秀教研員、模范班主任和優秀共產黨員……我深知做一個合格的教師應該有著永遠清醒的頭腦,時常新鮮的血液。有行為仿,有德為尚,有業可承,我必誓守這方心靈的凈土,在教育園地里繼續勤奮耕耘。

查看全文

人文社科期刊論文被引影響因素研究

GarfieldE創立的科學引文索引和引文分析理論是科學計量學研究的基礎,引文分析反映了文獻引證和被引證的知識網絡,“被引頻次”是引文知識網絡最直觀的體現。雖然學界針對負面引用、錯誤引用、不良自引等行為提出“被引能否作為合理評價指標”的質疑[1],但不可否認,被引頻次已經成為現今衡量論文學術影響力、期刊評價、學者評價最重要的指標之一。中國學術走向世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強調要大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中國科研論文的國際影響力,對于提升中國科研話語權和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進一步實施,人文社科領域積極開展國際性問題研究、召開國際會議、擴大英文期刊國際傳播、加強國際學術合作和人才交流。增加人文社科期刊論文國際被引是擴大中國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影響力的重要表現,但期刊論文被引具有復雜性,受到主客觀和偶然性因素的影響,因而,了解中國人文社科期刊論文被引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助于我國學者有針對性地選擇合作模式和學術期刊,提高中國人文社科成果的國際學術影響力。

1相關研究

1.1引用現象研究AvramescuA[2]利用科學信息擴散論將論文的引用周期分為5種類型:廣泛認可的引用曲線、基本認可的引用曲線、很少認可的引用曲線、“睡美人”型引文曲線和“曇花一現”型引文曲線。屈文建等[3]重新歸納為6類:將前3種統一為“經典引文曲線”、重新定義“指數下降引文曲線”、“睡美人”引文曲線2類、新增指數增長引文曲線、多峰引文曲線、波形引文曲線3類。高被引論文往往是領域突破性或創新性成果[4],其價值和意義得到了科學界普遍認可和重視,分析高被引論文的特征因素、預測高被引論文方法拓寬了學界對高度引用現象的認識,科睿唯安的“引文桂冠獎”正是利用論文的高被引特征成功預測出多位諾貝爾獎得主??茖W界也存在一些從未被引用的論文,但論文未被引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學術價值,VanRAFJ[5]從這些零被引文獻中發現被“延遲承認”的“睡美人文獻”;國內學者杜健等[6]、LiJ[7]等對“睡美人文獻”的特征、潛力預測等開展系統化研究。論文引用規律和引用現象的研究進一步完善了人們對引文結構網絡的認知。1.2引用動因研究研究人員引用他人論文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引用行為不僅僅是出于對科研成果的認同,還有很多非科學因素[8],GarfieldE[9]最先提出引用的15種動機,HarwoodN[10]提出引用的11種動機,馬鳳等[11]歸納出6類引用動機,邱均平等[12]將引用動機分為內在引用動機(知識主張、價值感知)和外在引用動機(信息源便利性、引用輸出、引用重要性)兩類,內外動機相互影響信息行為。也有學者針對引用中對編委的阿諛奉承、為利益派別的不正當引用現象進行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負面引用并不能有效提高引用[13]。隨著引用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嘗試用理論的角度來解釋引用動因。段慶鋒等[14]以規范理論和社會構建理論,提出引文是學術性和社會性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楊思洛[15]將前人對引用動因的理論解釋歸納為5類:“科學規范理論”、“社會結構理論”、“心理過程理論”、“自反引文理論”、“引文進化理論”;AksnesDW等[16]用“可見動態性”概念解釋引用行為,認為引用也存在“馬太效應”。1.3影響因素研究TahamtanI等[17]從高度相關的198篇文獻中總結出28個與論文被引有關的因素,整體上歸為3類:論文相關因素、期刊相關因素、作者相關因素。牟象禹等[18]、韓毅等[19]以中文圖情領域為例,分別實證分析了論文被引和未被引的主要影響因素。當前對論文被引影響因素研究可以分為4個方面:1)期刊相關因素[20-21]:如期刊規模和擴散力、開放獲取、影響影子等;2)作者相關因素:如研究團隊規模與作者合作網絡[22]、性別因素[23]、作者學術成就[24]、跨國的合作團隊[25]等;3)內容相關因素:如主題詞組合新穎性[26]、關鍵詞的數量與多樣性[27]、論文熱點持續能力[28]等;4)其他指標:如參考文獻[29]、論文的長度[30]、期刊出版商[31]等。分析方法不一而足,分析結果也各有異同,如DidegahF等[32]以WOS納米技術相關期刊論文集為數據,得出期刊影響因子是被引最有效的決定因素之一;而FinardiU[33]以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期刊論文集為例,得出影響因子與被引沒有顯著相關性。究其原因,論文被引受數據集來源、學科領域[34]、國內外平臺[35]而有所不同,被引頻次影響因素也存在差異性。1.4引用預測研究由于論文引用關系特性,被引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為了更早發現具有高被引潛力的論文,了解相應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重大發現,學界利用機器學習、回歸模型對論文引用進行預測研究。FuLD等[36]以生物醫學文章為數據集,認為使用基于內容和文獻計量特征的機器學習模型來預測生物醫學文獻中的引用計數具有可行性。IbáezA等[37]以生物信息數據集測算了葉貝斯網絡、邏輯回歸、決策樹和k近鄰算法,并得出樸素葉貝斯和邏輯回歸模型4年范圍內被引預測成功率可達89.4%和91.5%;耿騫等[38]以圖情領域文章數據作為訓練集,測算邏輯回歸、樸素頁貝斯、支持向量集、GBDT、AdaBoost、XGBoost、隨機森林7種算法,得出GBDT、XGBoost、隨機森林具有較強的預測能力;ZhuXP等[39]采用神經網絡模型確定引文計數的最佳特征,提出了GPR、DNN、MLR、SVM等機器學習方法預測論文引文,發現作者特征群影響最大,SVM方法更適合引文預測。YanR[40]比較了線性回歸、K近鄰、SVR、CART模型的預測效果,CART預測效果最理想,最佳回歸預測模型在R平方中實現了0.740的平均預測性能。1.5研究不足之處國內外文獻研究發現:1)人文社科國際被引研究較少。受人文社科國際影響力重視程度、人文社科成果多樣化、國際論文數據復雜度等因素影響,目前對論文被引研究多集中國內數據庫或國外自然科學領域,鮮少對人文社科國際論文成果的被引因素展開深入研究。2)論文被引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性。被引頻次受學科領域、時間范圍、數據庫來源等方面影響,影響因素存在差異性,已有的研究多具有特定研究對象,不一定適合中國人文社科國際成果被引因素。因此,本文以WOS收錄中國人文社科領域論文為例,分析中國人文社科期刊國際論文被引與作者機構特征、期刊特征、文獻特征、其他計量特征指標的相關性,識別論文被引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為提高我國人文社科期刊論文國際被引,加速人文社科成果國際化傳播提供數據參考。

2評價指標與研究方法

2.1數據處理。選定WOS社會科學、藝術與人文兩個研究大類中共含39個研究方向,加上應用科學中運籌學與管理學、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2個研究方向,共計41個研究方向;限定來源數據庫為SSCI和A&HCI,研究國別為CHINA,文獻類型為Article、Review、ProceedingsPaper。為了使論文得到充分引用,參考方紅玲[41]對SSCI收錄圖情類期刊和姜春林等[42]對文史哲等學科成果的引文評價時間,選用5年前(即2014年)收錄6564篇論文及引文信息為數據源,數據獲取時間為2019年5月5日。同時為了解論文的其他補充計量特征是否與論文被引具有相關性,于2019年5月10日利用Altmetrics獲取論文的補充計量特征數據共計2844條。2.2評價指標選取。結合上文中論文被引頻次影響因素研究,從作者機構指標、期刊指標、文獻指標、補充計量指標四大類進行論文被引評價指標的選取,并對所有數據類別進行定義,影響因素的特征編碼參見表1。1)作者機構特征指標:作者是論文寫作的主體,本文主要考察作者數量、作者國別、跨國合作模式和機構屬性等對論文被引是否具有顯著影響。2)期刊特征指標:期刊是論文的載體,主要考察論文在高影響因子、高分區或知名的出版社中是否有更好被引表現。3)文獻特征指標:文獻本身的相關特征,如參考文獻數量、OA資源、頁碼數量,文獻標題的長度、關鍵詞數量等是否對論文被引具有顯著影響。4)補充計量特征指標:利用論文DOI于Alt-metrics獲取對應記錄的其他補充計量指標,統計發現除Twitter提及數、Mendeley讀者數、Dimen-sion引用外,其他指標多為0,因此這里僅選用Altmetrics的三項補充計量指標數,以及論文元數據中180天使用次數和2013年至今使用次數。2.3研究方法。為驗證26個二級指標與論文被引的相關性,利用SPSS20.0分析軟件,采用非參數K-S單樣本方法對連續變量進行正態性檢驗,顯示14個連續變量顯著性水平均小于0.05,不符合正態分布。因此,相關性分析方法采用Spearman,根據相關性取值范圍,以0.2為區間,分為極低、較低、中度、高度、極高5種相關程度;對于分類變量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檢驗方法;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論文被引多因素分析。

3研究結果分析

查看全文

經濟管理類職業生涯研究論文

[摘要]當代大學生面對的問題關鍵不在于就業,而在于如何去謀職,即通過合理地對自己的大學四年職業生涯進行管理,從而在進入社會時能順利實現社會需求的對接。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職業素質的累積,以至形成個體核心的職業競爭力,順利從學生的角色轉變成職業角色。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社會需求

一、引言

根據教育部、人事部綜合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超過212萬人,2004年達到280萬人。2005年達到338萬人,2006達到413萬,2007年預計達到495萬人!然而,據統計,按照歷年的就業率,截至2000年6月,我國各類高校畢業生中待業人數有30萬人左右,2001年超過34.5萬人,2003年52萬人,2004年75.6萬人,2005年達到98.2萬人,2006年達到123.9萬,2007年將達到148.5萬!

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就業機會大約為700萬至800萬個,而每年大學畢業生平均人數則大約在300萬左右。就這一數字對比而言,大學畢業生理應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但無良好的職業管理意識,不能充分根據社會需求來規劃管理自身大學生涯,正是造成現今就業難的罪魁禍首!

2004年4月,北森測評網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新浪網聯合進行的《當代大學生第一份工作現狀調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1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驚;33%的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16.3%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跟著感覺走”選擇了第一份工作。

查看全文

語文教學思維訓練管理論文

在語文教學領域,向來有文道之爭、文白(文言、白話)之爭、文語(書面語、口語)之爭,但不曾有過語言思維之爭。沒有爭論,未必表明人們都統一了認識。一種可能是關心這個問題的人還不太多,思考還不夠深入;另一種可能是,思維訓練盡管重要,但在教學中看不見、摸不著,無指標可衡量,怎么檢查我搞了還是沒搞?

科學地認識和處理語言與思維的關系,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明確提出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思維訓練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但是它所反映的卻是一條客觀存在的教學規律,不過以前我們沒有認識它,當然就談不上自覺地運用它了。

一、語言與思維的親緣關系

思維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和事物內在規律性的聯系的、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是一種心理現象。語言作為“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語),是人類用以進行思維活動、表達思維成果的載體,它產生于社會交際,是一種社會現象。人一旦與社會隔絕,就會既喪失思維能力,又喪失語言能力。作為心理現象的思維和作為社會現象的語言,都是以社會作為自己產生和存在的前提條件。狼孩之所以不具備正常人的思維能力和言語能力,正是他遠離人類社會的結果。思維能力和言語能力都以人腦為依托,以人腦正常的生理機制為基礎,以社會交際為前提,是人類特有的本領。

對思維和語言的基本屬性有了粗淺了解之后,我們再來討論二者的關系。

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報》撰文提出了“思想先于語言”的觀點,[1]這是國內學術界首次針對斯大林于50年代初期在《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一書中論述的一個偏頗觀點:“只有唯心主義者才會談到同語言的‘自然物質’不相聯系的思維,才會談到沒有語言的思維?!贝撕笫嗄陙?,思維先于語言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所贊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