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動物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4 23:40: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動物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動物作文

篇1

Snakes蛇

The snake is a long and thin animal that lives in grass or other dark places. 蛇是一種又長又瘦的動物,生活在草叢里和陰暗的地方、A snake has no legs or feet, but it can move very fast on its stomach.蛇沒有腿和腳,靠胃部飛快的移動前進。 Snakes usually have green, yellow or black skins, which make them difficult for their enemies to find them. 蛇常常有綠色,黃色和黑色的皮膚,使得敵人很難找到他們。Some kinds of snakes live in water. They can swim as freely as fish.有些蛇生活在水里,他們能像魚一樣飛速的游移。

Snakes are cold-blooded animals. In winter they hibernatein holes which are narrow enough only to hold the snakes' bodies. The snakes can sleep through a whole winter without eating and moving. They can not feel any pain. The hibernation period lasts about five months. When spring comes, the snakes come out and begin their normal life.

Snakes can take many things as food, such as mice, sparrows, frogs,birds' eggs, pests and so on. People sometimes can see a snake eat a sparrow. First it moves close to the sparrow, then it puts out its tongue and brings the sparrow into its mouth and swallows it, which makes a lump in the snake's body. After some time the lump disappears.

篇2

我喜歡各種小動物,可是,最喜歡的還是我家的小鴨子。小鴨子的身子胖胖的,毛是淺黃的。它的尾巴很短,腳非常矮,走起路來一搖一擺,十分有趣。小黃鴨圓圓的腦袋上長著一對黑黑的眼睛,它的扁扁的嘴巴“呷呷”地叫個不停。

小黃鴨可怕累了,走幾步就要趴在地上休息一會兒,然后再接著走。但是,小黃鴨一看見水就來勁了,它最愛到水里游泳。在水中,它一會兒劃動雙腳,浮在水面上;一會兒把頭鉆到水里,只露出尾巴,好玩極了。它常常跑東跑西,去找食物。它喜歡吃蚯蚓、米糠、菜、米飯等各種食物。它一邊吃,一邊不停地搖頭晃腦,好像在說:“味道好極啦!”

這是一只多么可愛的快樂的小鴨子啊!

【二】

我家有一只小貓,我給它取名叫美美,這是因為它身上的毛全是金黃色的,就象我在電視里看到的美國人的頭發一樣。

美美很小,身體很弱,叫起來咪的,讓人疼愛。美美的兩只小耳朵是三角形的,當聽到聲音時就豎得很直,兩個眼睛像玻璃球一樣,晚上發出綠色的光很可怕,胡須很長。

美美貪吃,還想吃好的,專吃火腿腸和肉食,其他的素食它連聞都不聞。美美貪睡,喜歡曬太陽。冬天的時候它經常趴在床上,把頭放在四肢里面,卷縮著身體睡大覺。夏天的時候,能照著太陽的地方多了,它睡覺的地方也就多了,很多時候它睡夠了就起來伸個懶腰,溜達一圈后繼續睡,那日子過得象神仙一樣。美美貪玩,最喜歡的是毛茸茸的東西。我小姨給我買的一個毛茸茸的小背包,就成了它每天的玩具。它玩的可認真了,一會兒用嘴叼著摔打,一會兒用前爪子摁著,再用嘴撕扯,那模樣可愛極了。

篇3

【設計過程】

學習目標:1.學習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描寫;2.能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寫景;3.能在寫景時融入情感,學會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

教學重、難點:抓住景物的特征并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描寫;能在寫景時融入情感,學會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

教學過程:

一、游戲:文字接力

看圖片分別完成下列問題,將答案分條寫出來。選一名志愿者板前完成。

A. 從圖片上,我看見了 (填景物);

B. 它像 (寫一個比喻句) 或 它 (寫一個擬人句);

C. 我仿佛聽到(聞到、嘗到、感覺到) (填一種感覺);

D. 我的心情也 (心情或感受)。

以板演內容為例,導入怎樣讓景物描寫生動起來。

二、認識描寫

1.說說你了解的描寫;2. 品評投影描寫的概念,讓學生全面認識描寫。

三、添枝加葉

1.繼續以學生板演內容為例按要求修改。

A.畫面中還能看到哪些景物;B.給景物加一個恰當的形容詞;C.讓修辭更貼切;D.讓感覺更細膩;E.你還可以怎樣改?馬上動手修改,看誰能讓描寫更生動!

2.邊修改邊總結出讓描寫生動起來的方法,并板書。

四、名家引路

欣賞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你最喜歡的一處,說說理由。

五、群言堂

1.再次總結讓描寫生動起來的方法。(1)眼中有景;(2)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3)恰當運用修辭;(4)調動多種感官;(5)注意描寫的高低、遠近的順序;(6)適當聯想和想象(虛實結合)。

2.重點強調:寫景的最高境界是能用景物描寫烘托人物心情。

六、妙筆生花

題目:校園冬雪

要求:運用今天學到的寫法,參照例文任選校園的一處寫一寫校園冬雪,200~300字即可。

問題:欣賞的同時,別忘了評價,結合本節課所學的描寫方法評價他(她)的優點和不足。

【教學實錄】

師: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文字游戲,這個游戲需要一名志愿者到講臺前板演游戲過程,一會兒我們要拿志愿者同學的板演內容作為講課的例子,哪位同學愿意配合?(一名學生舉手)同學們請準備好紙和筆,讓我們一起看大屏幕(投影出示雪鄉圖片)。

師:我們的游戲分四步,首先讓我們觀察圖片,記錄下你從圖片上看到的景物。

生:寫幾個?

師:把你觀察到,你認為有用的都記錄下來備用。(生觀察圖片,記錄圖片中的景物。)第二步,繼續觀察你記錄下的景物,你看它像什么?有著怎樣的情態?寫一個比喻句或者一個擬人句。(生觀察圖片,按要求寫句子。)

師:繼續看圖片,發揮想象,透過靜止的圖像我們有沒有聽到什么聲音?聞到什么味道?有著怎樣的觸感?讓我們一起完成第三步。

師:下一步,此時此刻你的心情怎樣?請寫出來。(生迅速寫出自己的心情。)

師:感謝這位同學的配合,請回到座位。請大家把你本子上的游戲內容連起來讀一讀,再讀讀黑板上的內容。

(生讀完自己的語段后齊讀:從圖片上,我看見了一片森林,它像山峰的衣服,我仿佛感覺到它的溫度,我的心情開朗起來。)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連起來是一段景物描寫。

師:對了!可是這段景物描寫有沒有什么問題呢?

生:不生動。

生:不精彩。

師:不通順、不連貫這些問題我們稍做修改就可以解決,不精彩怎么辦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怎樣讓景物描寫生動起來?(板書課題:讓景物描寫生動起來。)

師:首先讓我們認識一下什么是描寫,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你印象中的描寫是什么?

生:描寫就是把自己看到的景物描述出來,讓沒有看到的人通過這個描述感受到。

生:描寫就是畫畫,用文字畫出自己看到的景物。

師:同學們說得真形象。讓我們看一看文學上對于描寫的定義(大屏幕出示描寫的定義及分類),請一名同學來大聲地讀出來。(生讀。)

師:好,認識了描寫之后我們下一步的任務就是以黑板上志愿者同學的語段為例,參考你本子上的內容,通過“添枝接葉”讓這段描寫生動起來。(投影出示:添枝接葉。)老師給大家提供了幾個參考的方向。(投影出示:A.畫面中還能看到哪些景物;B.給景物加一個恰當的形容詞;C.讓修辭更貼切;D.讓感覺更細膩;E.你還可以怎樣改?馬上動手修改。)讓我們一起修改,看如何讓這段景物描寫更豐滿更生動。

師:首先,我們還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藍天、松樹、白云、小屋、山峰……

師:加上這些景物我們的語段就豐滿起來了,接下來我們給每種景物加一個恰當的形容詞,看誰的形容詞用得好?

生:茂盛的森林。

師:大家覺得這個形容詞用得怎么樣?

生:不太合適,茂盛形容一棵樹還行,森林用茂密更合適吧!

師:對,茂盛突出了森林樹木多而繁茂的特點。看來形容詞不能亂用,要用得恰當就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板書:描寫 抓住特征)這一點非常重要,抓住了特征景物就形象鮮明,抓不住就似是而非。接著加形容詞。

生:廣闊的藍天。

師:好!抓住了天空廣大的特點。

生:溫馨的小屋。

師:好,溫暖!

生:高聳入云的山峰。

師:行嗎?

生:好,突出了山高大的特點。

生:連綿的山峰。

師:重巖疊嶂的感覺。

生:挺拔翠綠的松樹。

師:加了兩個形容詞很好,合適嗎?

生:翠綠好像不太合適。

師:為什么呢?

生:松樹是墨綠色的。

師:挺拔墨綠的松樹,行嗎?(生笑。)

師:大家笑了,就說明不大合適。到我們大腦里的詞庫找一找哪個詞語更合適。

生:深綠。

生:老綠(笑)。

師:顯得太滄桑了,那這樣老師給大家提供一個詞語你看合不合適――蒼翠。

生:好,這個恰當。有種“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感覺,能突出冬天松樹的特點。

師:我們看抓住景物的特征多重要。我們繼續修改,看怎樣讓修辭更貼切。看例句――森林像山峰的衣服,這個比喻句貼切嗎?

生:貼切。

師:為什么?

生:樹木像衣服一樣覆蓋在山峰上,還會變顏色,夏天是綠色的,到了秋天就變成了紅色、黃色的,冬天又變成褐色的,多漂亮啊!

師:說得真好。我們志愿者同學的句子很完美,那接下來說一說你們寫的比喻句或擬人句吧。

生:雪給小屋蓋上了一床厚厚的棉被。

師:大家覺得這個句子怎么樣。

生:我覺得給小屋戴上帽子更好一些,蓋被子用在大地上更合適。

師:說得太好了,無論是擬人還是比喻關鍵要貼切。

生:小屋是群山傾訴的對象。

師:這個句子怎么樣?

生:用松樹更好一些,因為小屋是人蓋的。(生笑。)

師:哦,不能做好保密工作,把秘密都告訴人了。那單純的從句子上看這個句子怎么樣?

生:用了擬人的修辭,挺好的,貼切。

師:是啊,松樹也好,小屋也好,都是畫面中的一景,都可以這樣寫。這個句子還是很有靈性的,這位同學賦予了小屋和群山人的生命特征,一個傾訴一個傾聽,多么默契啊!我們看貼切的修辭讓景物有了生命,瞬間生動起來。(板書:運用修辭。)

師:除了比喻和擬人我們還可以運用哪些修辭手法?

生:夸張、排比、對偶、反復。

師:是啊,可用得很多,關鍵在于要用得恰當得體。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研究如何讓感覺更細膩,看黑板上的例句:我仿佛感覺到它的溫度。這是一種觸感,衣服給人溫暖的感覺,志愿者同學寫得很好。把你們寫的說給大家聽一聽。

生:我仿佛聽到大山的傾訴。

師:好,接著前面的擬人句寫的。

生:我仿佛聽到大山在哭泣。

師:大山怎么哭了?

生:因為植被被破壞了,衣服破了。

師:看我們林區的孩子環保意識多強烈啊,時刻不忘保護生態環境,很好。

生:我仿佛聽見狂風呼嘯的聲音。

生:仿佛聽見雪花簌簌落下的聲音。

師:好,“簌簌”這個詞語很有詩意。

生:小鳥的啼叫,野獸的嚎叫。

師:對比好明顯,別只顧著聽,還可以聞一聞。

生:我仿佛聞到松樹的清香。

師:好,大山的味道。

生:小屋里飯菜的香味。

生:雪后清新的味道。

師:不錯。

生:我仿佛感覺到了刺骨的嚴寒。

師:嗯,這才是我們北方的冬天。看我們大家一起豐富了這段景物描寫的感受,讓感受多元化,描寫內容也就充實了。(板書:調動感官。)

師:下面說說你獨特的想法吧,為了讓描寫生動起來我們還可以怎樣修改?你們給老師幾個建議好不好?(生沉默。)

師:我要一起寫這么多的景物,我得從哪里開始呢?

生:我知道了,要注意描寫的順序。

師:是啊,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描寫,才能達到移步換景的目的。通常我們怎樣安排描寫的順序呢?

生:由高到低,由遠及近。(師板書:描寫順序。)

生:我還寫了樹林里的動物活動情況。

師:這個圖片里看不到,你怎么寫呢?

生:那就得發揮想象了。

師:好,描寫時聯想和想象也是經常用到的,比如朱自清的《春》里就有這樣的句子。

生:(齊答)閉上眼,眼前仿佛都是桃、杏、梨。

師:對啊,其實剛才咱們聽到的聲音和聞到的味道就是通過想象得來的,由此可見想象和聯想也要以現實為依據,否則就是空想。(板書:聯想、想象。)

生:像《三峽》里的“素湍綠潭,回清倒影”就是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

師:你的知識積累很扎實啊,對,這也是寫景時常用的。(板書:動靜結合。)

師:我們看到現在為止我們這一張圖片上要寫的東西好多,可用的方法也好多,是不是都寫上,都用上就好呢?

生:不是。

師:那我們如何取舍?

生:圍繞中心選擇。

師:對,任何形式的寫作都是為主題服務的,景物描寫還要和情感的抒發結合起來才有生命。課進行到這里關于景物描寫的方法我們總結了很多,可是這都是我們的觀點,下面我們來讀一段名家作品,看大作家是如何進行景物描寫的。(投影出示名篇朱自清的《春》片段,找出最喜歡的一處,說說理由。)

生:“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這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現了鳥兒因為春的到來而感到喜悅。

師:哪些詞語最能體現鳥兒的喜悅之情?

生:“賣弄”“呼朋引伴”,都能看出鳥的喜悅。

師:真不錯,畫面感很強的一個句子。

生:“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我喜歡這句,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風比喻成母親的手,體現了春風輕柔的特點。

師:好,抓住了春風的特征。

生:這里還引用了詩句。

師:對,引用詩句也是一種修辭手法,恰當地引用可以增添文章的文學色彩和文化內涵,是個好方法!

生:“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句話從嗅覺的角度寫出了春風清新的特點。

師:文字里還有其他感官的描寫嗎?

生:“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是觸覺角度,“呼朋引伴”“牧童的短笛”都是聽覺角度,還有視覺描寫。

師:調動了多種感官,多角度感受春風。整個語段讀起來你的心情怎樣?

生:快樂。

師:是的!作者的心情怎樣?

生:也是快樂的。

師:作者有寫自己很快樂嗎?你怎么感受到的?

生:從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

師:不錯,“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就是景物描寫的一個重要作用:對情感的烘托作用。(板書:烘托情感)能在寫作中做到這一點,我們的景物描寫就更加生動了。

師:同學們,本節課進行到這里我想大家一定都躍躍欲試地想要妙筆生花了。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作文片段練習,讓我們學以致用,施展才華吧!(投影:妙筆生花 題目:校園冬雪(片段)。要求:運用今天所學,對冬天的校園進行描寫,200~300字即可,看誰的筆下最先飛出美麗的花朵。生寫草稿,師巡視,個別指導。多數學生寫好之后,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當面評改。)

師: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寫完了,哪位同學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習作?展示的時候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是小評委,欣賞的同時,別忘了評價,結合本節課所學的描寫方法評價這篇習作的優點和不足,看誰的評價最全面!(生送上習作,師用實物投影展示在大屏幕上。)

生:(讀習作)白雪皚皚,校園里的雪像一件潔白的大衣,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給了校園溫暖。教學樓上、塑膠跑道上甚至大門上都可以看見雪的影子,像是一個忠實的伙伴,日日夜夜陪伴著這美麗、詩情畫意的校園。看著這樣的美景,我的心也變得明亮起來。

師:下面請評委發言,結合本節課所學評價一下這篇習作。

生:他運用了比喻和擬人的手法讓描寫更生動。

生:他抓住了雪的特點進行描寫,還運用了修辭手法,最后一句抒發自己的心情,寫得還是不錯的。

師:很好,你給了他一個很高的評價,我們這位小作者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方法運用也很恰當得體,可見平時作文能力也很強。繼續努力,爭取成為我們黑土地上的小作家。同時我們的小評委評價有理有據,對于這節課的知識能學以致用,總結評價能力強,也非常優秀。課下請大家把習作工整地抄寫在小作文本上。

【課后反思】

參加“送教下鄉”這樣的大型活動應該選擇什么樣的課型呢?猶豫了很久我還是選了平時教學的兩個難點:文言文和作文。此課就是其中之一。

1. 快樂游戲作文法的嘗試

為了排除學生寫作文時的畏難情緒,我一直在嘗試一種“游戲作文法”。就是在作文課前,根據自己指導寫作的內容設計一個小游戲,學生在輕松的游戲中放下了負擔,打開了思路,或說或寫。為了將自己的游戲內容進一步完善,接下來教師指導的方法他們也樂于接受,作文效果就自然好起來。

本節課為了指導學生進行景物描寫我在課堂伊始設計了“文字接力”游戲,讓學生觀察圖片在游戲中一步步寫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這個游戲趣味性雖然不強,但好在全員參與,大家在老師的投影引導下一步步帶著好奇的心理完成對圖片的描述。其實就是完成了一次簡單的描寫,為后面的指導提供了依據。

2. 生成性教學資源的開發和使用

開始備課時指導的內容選擇的是現成的語段,讓學生修改后指導寫作方法。在講課的前一天我做了一次大膽的修改,就是刪掉現成的語段,全部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語段做指導內容。課堂伊始做游戲時我選了一名志愿者在講臺前邊完成游戲邊將自己的想法寫在黑板上,在征求了志愿者同學的意見后,以這位同學寫出的語段為例邊修改邊總結景物描寫的方法。這個大膽的嘗試在課堂上得到了肯定,學生對同學的語段更感興趣,沒有任何顧慮,紛紛提出修改意見,志愿者本人也在苦苦思索如何讓自己的語段更精彩。這樣全體學生都有了積極性,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們的修改意見也特別多,課堂內容也豐富了起來。這節課在亞林一中上課時效果尚可,聽取了張老師的意見進行修改后,等到海林林業局一中時再上課時就很成功。原因是對教學資源的大膽開發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研討的空間,讓教學資源從教材轉向教師和學生。

3. 作文課上的有效評價和指導

備課時和省農墾教師進修學院的語文教研員戚甫筠老師、省教育學院語文教研員張春暉老師探討過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兩位老師都提出了對作文課上的評價問題。我當時很不解,評價和修改是在作文課第二課時評改課上進行的,放在一起多緊張啊。可是在上課和研討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評改是必要的,這不但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準繩,也是學生對當堂作文指導內容的一個反饋和鞏固的過程。最后“我來當評委”環節進行得也很順暢,甚至是熱烈,學生這一節課學習的方法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對同學的作文或贊賞或指出不足之處,有理有據,說得頭頭是道。

這節課邊寫邊改,在指導的過程中修改,既有個性化的生成,也有共性化的指導和分析,學生展示環節欣賞著學生筆端流淌的語言文字,欣賞著他們筆下的校園美景,我的心也跟著沉醉了。

都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不過我喜歡這種遺憾,正是在一次次的修改中完善了我的思路,充實了我的課堂,讓我自己也在學習修改和實踐中實現了進步和飛躍。因為這些遺憾讓我領悟到做一名教師任務的艱巨與責任的重大,鞭策我不斷學習,不斷前進。

篇4

關鍵詞:小學教學;寫作方法;合理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2-212-01

一、寫人的方法

寫人是小學作文訓練的基本功之一。一般來說,在要求寫文的題目中,必須要通過事件來刻畫人物的特點,鑒于小學生們的寫作能力還不高,所以可以按年級由易到難,由少到多,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對于寫人的要求首先是寫外貌,語言,動作,這些比較直觀的方面,然后再上升一點,通過寫事來反映人物的某個特點,并盡量試著把事件寫完整,寫好。到了高年級,就要通過更多方面來刻畫人物,從外在的上升到內在,人物的心理刻畫,細節描寫等等,這就要求小學生們有足夠的語言積累,寫作邏輯和思維,同時還要通過幾個事件來提煉一個人物的特性,要求更高,寫作難高更大,但這種由易到難的方法,對于不斷成長的小學生們而言,也是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前期的積累對后期的提高必不可少。

比如關于動作描寫,老師要強調兩點,一是選擇關鍵性的動作來寫,二是要寫準確,要找最能反映人物氣質的動詞,才能把人寫“活”;再比如心理描寫,要真實,要有根據;人物的心理變化要自然,合情合理。

二、寫事的方法

寫事離不開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在這六要素當中,起因、經過、結果是事情的主要環節。其中,“經過”部分又是事情的核心,是全文成敗的關鍵所在。在小學生的作文里,“經過”部分寫得不具體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那么,這就需要老師們的科學引導了!

首先,把“經過”部分分成幾個階段,然后按照先后順序一層一層地寫得清楚。寫的時候多文幾個“后來怎樣”,文章就具體了;其次,注意材料的詳略,有所側重;最后,對事件中的主要人物,當時是“怎么說的”、“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一定要寫具體。

三、寫景的方法

景物描寫對小學生們而言有一定的難度,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地域風貌,壯麗的山河,奇妙的大自然描寫需要豐富的語言和深刻的體驗。所以首先寫景前讓小學生們學會觀察,觀察景物要確定觀察點,角度不一樣,所看到的景象,所獲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除此之處,還要借助想象力,在寫景的時候,只描寫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夠的,還要寫出景物的內在特征。而內在特征有時難以描繪,這就需要借助于想象力。讓景物描寫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內在特征。因此,要求小學生不要單純寫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發一定的思想感情。當然,這種感情必須發自內心,而不是無病。

四、物品的寫作方法

具體、形象地描寫物體的特征、形態、色彩、質地等,這就是物品最基本的寫作方式,物包括動物,植物,生活中的各種物品,類型不一。大致而言,要寫物,首先抓住特征。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 其次,按照一定的順序寫。從外到內的順序,或者從空間的角度,由近到遠的順序;最后要說的是,寫物品也需要想象力,要讓所寫的物品更加具體生動,就要大膽想象和描繪,這樣才有更強的感染力。

比如,如何寫小動物?小動物是大多數小學生的最愛,那么如何描寫小動物,可能對小學們而言就有難度了!小動物首先要寫外形,靜態時候的小動物的顏色,外形,個頭等等,然后再看動態的小動物,跳躍,飛奔等等,這時候為了描寫需要,就更要求小學生們使用一些比喻句或者擬人句來為作文加分,讓描寫顯得更生動,更形象。

再比如,我們每天身邊有很多植物,小學生最先想到的就是花草樹木的樣子,但要將這些熟悉的植物寫成作文,大家可能會感覺無從下手,甚至覺得沒話可寫,那么,怎么樣才能寫好關于植物的作文呢?首先要仔細觀察。

在下筆之前,要引導小學生們針對性地觀察植物,觀察的方式從致有以下幾種:

1、按形狀,從外到內,先看外形,再看顏色,枝葉,細節特征,把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

2、從整到零,先看植物的整體特征,再看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葉、花、果等為序,同樣做詳細的紀錄并可以突出感受深刻的一兩部分。

3、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直至衰亡,每個時期的形態不相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

篇5

為了進一步使獲獎的課題成果轉化為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能力,湖南省電教館于去年在桃源縣召開了湖南省小學語文自能作文推廣應用會。推廣了小學自能作文的電教模式:“激趣導向----拓思激情----表達融情”。在提供給教師觀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課中都體現了這一模式。從這九堂課中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我省小學語文自能作文的現狀。

一、聲像并舉,注重感知的主體性心理學實踐表明:多方式地為學生提供感知的多種形象,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

小學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實感,說套話、空話的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小學生雖然置身于現實生活,卻往往對周圍的人和事、景和物視而不見,打不開思路,無從下手。

自能作文訓練針對這一情況設計了運用電教媒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清境,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圍,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之間,自覺與不自覺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目標捐向上,調動了寫作文的情緒。

如一堂《介紹一種動物》作文訓練課,上課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當錄音機播放出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小學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別這是什么動物的叫聲,開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調動起來。而當電視----展示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小狗、小貓、小羊、小青蛙……學生的耳之所聞轉入目之所見,學生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至此,《介紹一種動物》的作文訓練序幕已經拉開,學生已進入角色,教師只需輕松地駕馭訓練的進程,讓學生盡情地發言敘述說話。

在《找春天》的作文訓練課中,教師在節奏明快、曲調歡樂的《春天在哪里》的樂曲聲中,投影展示一張張充滿春天氣息的投影片:百花盛開的公園,一片碧綠的田野,小鳥在樹枝上鳴叫,桃樹綴滿了粉紅色的花蕾……學生被絢麗多彩的畫面吸引,??激趣引人入勝的音樂將學生帶入到一種興奮的學習環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學目標不言而喻已出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產生要表達的愿望。

九節自能作文課都采用了多種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創設感知的情境,學生的注意力被緊緊抓住,對展現的情景、事物產生了興趣。這種自能作文訓練開端為下面所要進行的訓練奠定了基礎,充分顯示了電教模式“感知----理解----表達”三個環節的獨到之處,注重了感知的主體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

二、綱要演示,突出訓練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訓練的電教模式中有一個突出的標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動清----表達融情”的三環節。體現三環節的訓練步驟是從整體入手,從低年級開始。

但側重點各有不同:低年級側重句子和句群訓練,中年級側重片斷訓練,高年級側重篇章訓練。在訓練的要求上,一改過去的“從形式入手”而為“從內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維的原材料之后,隨之而來是敘述的有序訓練問題。學生往往容易犯兩個毛病:一是記流水帳,無條理、無中心,二是寫得不具體,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學記日記》和《晚飯之后》的兩節作文課中采用電教媒體較好地解決了這兩個障礙。

在《學記日記》的訓練中,老師運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達”電教模式,在訓練方法上來取先役影,讓學生看到某某同學一天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1)吃早餐;(2)參加升旗儀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勸阻;(5)做課間操,(6)打乒乓球;(7)搞衛生;(8)做功課;(9)看動畫片,(10)睡覺。

這一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老師指導學生理解,在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義的。經過篩選,只剩下(2)、(4),當然可以挖掘的素材還有(5)、(6)、(7)、(8)。只要自己認為有意義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寫下來,但不要寫成流水賬,把起床、洗臉、睡覺等瑣事都寫進去。可以敘事寫人,還可以對某一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關鍵一條是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老師再根據學生們的發言,再投映日記的基本格式。

要強調的是,記日記要能以小見大,從小事瑣事落筆,在細節上描寫逼真,注意觀察周圍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記日記的好習慣。

如果說《學記日記》用投影展示起了訓練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飯之后》這一課的訓練中,則將作文寫作中的“動詞用準,神態描寫要真,語言有個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體化。

這一課的關鍵是表達。當學生看完一段錄像,老師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讓學生尋找描寫圓圓動作的詞匯:躡手躡腳、捧、叫、栽、揉、嚷……動作的動詞用準了,把圓圓晚飯之后走進客廳的一系列事件維妙維肖描寫出來,把一個調皮有心計的小女孩寫活了。尋找描寫爸爸神態的詞匯:慢條斯理、悠閑……這種生動形象描寫使作文語言富于變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寫人物語言個性化的語言:圓圓棒著肚子,嚷著說:“哎喲!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條斯理他說:“讓她去吧,說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媽媽則反駁:“你們都這么陰陽怪氣的,我不去了。”圓圓一聽媽媽說不去了,立即說:“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這些語言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個性。指導學生要豐富積累自己的詞匯,使作文語言更豐富更生動。

三、直觀評閱,提高寫作的反饋性

這次觀摩活動采用了投影講評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飯之后》、《學記日記》,還有《植樹》、找《春天》、《介紹一種動物》等作文訓練課。

采用投影進行作文講評,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節課內集指導、講評、修改為一體,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見效快,學生作文中可能會產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問題,發現后立即及時指正,學生比較對照發現自己作文中的問題,予以改正。

篇6

1.同學們對小動物的外形描寫使小動物的面貌躍然紙上、活靈活現,在它們的習性方面你們也觀察得很仔細!(板書:習性)

2.出示:請同學們讀以下兩個片段

片段四:乖乖吃東西的時候非常有趣。一天,我拿了一塊肉,它看見了,圍著我直轉。我把肉向上一拋,它就縱身一躍,張開嘴巴一咬就準,然后它用前腳把肉按住,用牙一點一點地撕,吃得津津有味,那塊肉不一會兒就下了肚。吃完后,它還用舌頭舔舔嘴巴,仿佛在回味剛才的美餐。

――《可愛的小狗“乖乖”》

片段五:小金魚也很活潑。它們時常在水中玩“捉迷藏”:有的鉆進草叢中不見了蹤影;有的從石頭縫中探出了小腦袋;有的一邊追逐同伴,一邊吐出一串水泡……

――《可愛的小金魚》

請同學們標出好詞好句并點評。

3.以上片段有成功之處,但也有不足之處。你們能幫他改一改嗎?

請學生說出自己的修改建議。

4.你能幫他們改一改描寫習性的片段嗎?(出示:兩個動作片段)

片段六:小黑狗吃東西的時候很有趣。我每次喂它吃東西的時候,它汪汪直叫好像在說:“小主人,快給我吃吧!”然后我就給它吃了,它吃東西的時候先這聞聞那聞聞,然后再將前爪撲在上面,高興地吃起來,還發出“當當”的聲音。

――《小黑狗》

片段七:小白兔吃東西非常安靜。每天我只要把胡蘿卜和青菜放在它的嘴邊,它就會把食物叼到一邊,獨自享受“美餐”,連理都不理我。

――《小白兔》

請學生說出自己的修改建議。

教師相機引導:同學們描寫動物時抓住了動作描寫,如果用上有序的連接詞,動作描寫就更連貫、更有條理了。小動物吃飽以后是怎么樣的?展開你豐富的想象說一說吧。

5.很多同學的作文都存在這個問題――沒有圍繞中心句寫具體,下面我們就一起挑戰它。

[設計意圖]切入學生的片段,以閱讀文本的體驗為資源,對比找出自己在寫作小動物習性方面共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明確習作修改的目標。圍繞重點詞句寫具體一段話是本節課要突破的關鍵所在。

五、尋找方法,學習修改

(一)巧妙對比,凝練寫法

1.抓住小動物吃東西時的一系列動作進行描寫,能夠突出小動物吃東西的特點,將細節捕捉到位。(板書:動作描寫)

用表示先后順序的連接詞將小動物的動作有序地展開,使文章內容層次清楚。(板書:層次清楚)

2.圓溜溜的眼睛會說話呢!請展開自己的想象。如我們學過的《小蝦》課文中小蝦吃飽后的三種狀態。(板書:豐富想象)

同學們發揮了豐富的想象,將小動物的活動寫得活靈活現。(板書:生動具體)

3.捕捉每一個動作細節,運用“鉆進”“探出”“竄上竄下”這些豐富的動詞及不重復的細致描寫,再現小動物的活動情景。(板書:多種角度)

師:你們筆下的小動物這么可愛,這么活潑,這么有趣,源于你們對小動物的細致觀察,和小動物成為了好朋友。(板書:真情實感)

(二)觀看視頻,引導修改

1.播放視頻一:小兔子吃東西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和同桌說一說:小兔子吃東西的過程是怎樣的?

教師相機指導:請同學們抓住動作詞“聞”“咬”“吃”“嚼”“低下”“找”“張開”“叼”,用上連接詞說一說吧。(生口頭修改)

2.播放視頻二:小兔子吃飽后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小兔子吃飽后會做些什么?(生說略)

(三)習得方法,現場修改

1.總結板書:運用動作描寫、帶上豐富想象,并從多種角度感知,就能把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描寫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

2.同學們,快拿起自己手中的筆,用上這些方法,試著修改自己的習作吧!

3.同伴互評

4.看大家笑瞇瞇的神情,一定收獲不少。文章不厭百回改,不僅要自己改,還要請別人幫忙改,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文章更精彩!

[設計意圖]總結賞評環節中積累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將其運用于自己的修改實踐中。在學生修改意見出現飽和時,教師出示片段背后的視頻資料,輔助修改文段,引導學生掌握觀察方法和寫作思路。在共同修改后,放手讓學生自改、互評,將學習所得付諸實踐,得以運用。

六、共賞美文,分享交流

1.我們一起分享一下你們修改的精彩片段吧。

教師選取學生的修改片段進行即時展示,師生相機點評。

2.同學們,將你的文章中的那些好詞好句用波浪線畫出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設計意圖]鼓勵更多的學生介紹自己最得意的段落、句子等,并分享精彩的地方。學生尤其喜歡把自己的優點和智慧展現在眾人面前,以贏得他人的尊重與認可,享受成功的喜悅。

七、總結提升,拓展延伸

1.文章不厭百回改,越改越精彩!課后你可以把文章拿給你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小伙伴們看一看,讀給他們聽一聽,聽取他們的修改意見,把文章改得更漂亮!

2.請同學們將自己的作文給更多的讀者看一看,聽一聽他們的修改意見,并將修改好的習作裝訂成冊,設計精美的封面,做成一本作文集。

篇7

兩年多來,我利用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技術優勢,從聲音、色彩、情節等方面為學生的作文教學活動創設一種接近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寫作訓練達到最佳效果。

利用多媒體,展示豐富的圖片資源,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創造自我實現的環境。作文訓練是有層次的系統訓練。學生由于缺乏經驗,很難通過想象完成靜物的描寫,在訓練學生描寫靜物時,可通過觀看圖片來幫助學生完成寫作。比如,在訓練學生描寫人物、物品、小動物時,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自由選取圖片進行描寫,并要求學生在自己的作文中配上相應的插圖,制作成美觀的word文本。這樣,學生不但有成就感,而且便于教師進行相應的指導。在指導學生描寫“雨花石”時,教師引導學生在資料庫中找到自己喜歡的雨花石的圖片并進行描寫。有的學生將雨花石的紋理描寫成一幅山水畫;有的說雨花石火紅的顏色讓他想到了革命先烈;有的把幾塊雨花石的圖片連在一起,編成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作文完成后,我還讓學生對文本進行簡單的裝飾并署名,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后欣喜不已。

利用多媒體,變靜畫為動畫,引導學生作文――創造細致觀察的環境。學生在學寫事時往往手足無措,不知如何將重點寫得具體與生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的視頻資料進行訓練指導,比如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動畫,讓學生觀察并把這段情境描寫下來。視頻資源的重復性可幫助學生充分觀察,引導學生自悟不足。在指導學生描寫《螳螂捕蟬》白話文時,教師做了一個螳螂捕蟬的動畫,讓學生觀察動畫中的細節,想象每個動物心里都可能在想些什么。這個動畫便于學生反復觀看,不斷修改。

利用網絡多媒體設備,幫助師生完成對作文的共同修改――創造交互式環境。通過網絡教師可以及時地對學生的作文加以指導。如果教師要改動某位學生作文中的某一段文字,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上操作。根據教學的需要,還可以把修改的過程呈現在每個學生的電腦屏幕上,方便學生快捷地接受指導。在教師批改的同時,學生也可以闡述自己的意見進行討論,并在屏幕上進行修改。這種交互式的教學環境,縮小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提高了教學效率。在一節擴寫訓練課上,我為學生提供了幾個詞語,讓學生根據詞語來擴寫一段話。學生首先分析詞語:“鮮紅”“金黃”都是表示顏色的詞語,“甜津津”“酸溜溜”則都是表示味道的詞語,“輕輕”是用以形容動作的力度。然后,在電腦上打上擴寫出來的句子。接下來,我和學生共同討論如何使這段文字更加生動,讓學生對如何生動具體地描述事物有了深切的體驗。交互式的環境給學生提供了比較廣闊、活躍的學習空間。

利用網絡的共享優勢進行比賽與展覽――創造競爭與展示的環境。學生可以把自己或者小組的作品放在網絡上進行比較,在競賽的氛圍中體會樂趣。比如,在描寫《校園一角》時,以組為單位,讓學生帶著相機在校園里拍照,描寫所拍的,并把文章與照片發在網上讓同學品評。活動中,學生體會到小組合作的樂趣與展覽的成就感。

篇8

本學期本人主要指導學生用片段作文來裝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時寫的小片段來裝扮大作文,使大作文變得靚麗起來呢?具體方法如下。

一、用仿寫修辭的句子來裝扮作文

1.用仿寫修辭的句子來做題記或后記,簡潔淡雅

如,有個學生在寫《我生命中的芳香》時,用了平時仿寫的對比句“淡淡的芳香,濃濃的愛。”來作題記。又如,有學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來作題記。

用對比句、比喻句來做題記,顯得簡潔淡雅。這樣的優雅句子能隨手拈來,如果不是平時常作仿寫小練筆,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寫修辭的句子來做文章的開頭或結尾,使文章有詩意,也有深意

如,有個學生在《飄進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這樣開頭:冬天過了,春天開出了簇簇桃花,滿林都是桃花香;春天過了,夏天送來了朵朵荷花,滿池溢滿荷花香;夏天過了,秋天捧出了叢叢,滿院飄著香;秋天過了,冬天綻放支支梅花,滿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猶如一朵花,散發奇異的芳香,為生命帶來芬芳,向心中飄進一股芳香。

該作文的結尾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為有綿綿的毛衣香,振奮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紙香……飄入我心中,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這個學生很聰明,在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仿寫句子,這樣既點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詩意。

3.用仿寫修辭的句子在文章中間做每個小片段的引言,使結構清晰;也可做每個片段的結語,主題更深刻

如,在寫題為《怎么能忘卻,那未了情》時,有學生就是用三個反問式的排比句來做正文中的三個片段的引言,又用三個肯定式的排比句來做三個小片段的結語。

片段一:怎么能忘卻,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親多細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對我的愛(結語)

片段二:怎么能忘卻,那一把遮陽傘?(引言)

……

母親多執著,頂著烈日為我送傘(結語)

片段三:怎么能忘卻,那一個牽掛?(引言)

……

母親多偉大,為我受傷也毫無怨言(結語)

如此的引言和結語不是使文章的結構一目了然,清晰可見嗎?而且用三個排比句來做結語,也使文章主題更為深刻了。

二、用環境描寫的小片段裝扮作文,使文章襯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詩意

1.用環境描寫的小片段來做題記或后記、做文章開頭或結尾

如,有學生在《暗香彌散》中開頭為:“在那條布滿荊棘的路上,總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隨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會在空氣中彌散,纏綿……”這樣的開頭既能點題,又能引起讀者無限的遐想。

2.用環境描寫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間作為每個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學生在寫《讓我走遠看著你》中有關父親的三件事時,在寫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環境描寫的句子為開頭:(1)清晨,熹微的陽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無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熾熱的陽光毫不留情地灑向大地,像是要燒毀一切東西……(3)夜晚,星星綴滿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詳,那么柔和……

這樣的安排,讓讀者一眼看出是按時間順序來寫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時,也有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環境描寫的片段,達到以景襯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篇9

關鍵詞: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 心理學效應 習作興趣

心理學效應即在環境影響下,由心理活動產生的,具有普遍規律性的人類心理行為效果機制及現象,是與心理學有關的規律現象。隨著心理學的深入推廣,心理學效應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在此談談心理學效應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生的習作能力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被提升到一個重要位置。然而,教師越努力,學生越怕“學”,多數學生提到作文就頭疼,作文學習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如何讓學生由“被動”轉為“主動”呢?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依然是我們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

從《語文課程標準》中各年級段的習作目標不難看出,無論是低年級段的“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還是中年級段的“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信心”,或者是高年級段的“懂得習作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都把學生的習作興趣放在首要的地位,“興趣”是起點也是終點。如何利用心理學效應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呢?

一、從“登門檻效應”看習作目標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的居民區僅有17%的人接受;而先在請愿書上簽字,再豎牌的居民區有55%的人接受了。實驗結果表明,后者這個小小的“登門檻行為”,對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

上述實驗就是著名的“登門檻效應”,它反映出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因此,根據“登門檻效應”,教師在制訂習作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習作能力,制訂有層次的、具體的,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從而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習作成功的喜悅。應將遠期習作目標和近期習作目標結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學生一旦實現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檻”,我們的教育前景就寬闊得多了。

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習作三,遵循“登門檻效應”,我將習作目標設計成這樣幾個:(1)觀察圖畫,說說圖上畫了哪些景物。這一目標是學生二年級就已經掌握的本領,對于多數學生來說沒有難度。(2)補充幾種小動物,畫上去,并給這幅畫添上漂亮的顏色。這一目標是學生的興趣所在,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會畫出不同的小動物,為下面的寫作提供具體生動的素材。(3)把觀察到的景物先寫下來。這是將目標1落實到位。(4)學習例文的方法,再寫一寫自己添上去的小動物,使表達更生動。最后這個目標是本次習作的重點所在,指導孩子在例文的指引下學會描寫小動物。孩子們描寫的是自己畫的小動物,當然有話可說。學生一旦實現了一個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檻”,我的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輕松地達到了本次的習作目標。

二、從齊加尼克效應說作文指導課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對正在完成工作的一組實驗人員不斷進行干預,使他們無法繼續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讓另一組人員順利完成全部工作。結果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個實驗結果被稱為“齊加尼克效應”。

實驗結果表明:一個人在接受一項工作時,就會產生一定的緊張心理,只有任務完成,緊張才會解除。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則緊張持續不變。作文,就是語文學習中令學生長期緊張壓抑的“罪魁禍首”。作文指導課,教師往往偏重講授習作的方法、技巧,在學生習作之前提上很多條條框框,力求講“深”、講“透”。殊不知,教師的這種一廂情愿的做法反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泯滅了他們的童心、童真、童趣。學生在教師的“詳細”指導下被動地完成習作,久而久之,他們對習作完全失去了興趣,只為迎合老師的“口味”交上他們的作業。日復一日,學生的習作負擔不斷加重,習作興趣也消失殆盡,長期處于這樣的緊張狀態之中,學習效率自然會下降。

受“齊加尼克效應”的啟發,在作文指導課上,我們應打破以往的習作指導課的模式,運用多種方法和途徑,提高學生習作的興趣。

1.建立單元作文教學意識,減輕習作負擔。

教材的每單元的訓練重點明晰,把握好每單元的習作目標,由“片”到“篇”的推進整合訓練,既可減輕學生的習作負擔,又不失為扎實有效的訓練方法。

如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作文是介紹身邊的小能人。《人類的老師》一課的第三段從人類遇到難題,到向鳥兒、蜻蜓等昆蟲學習,最后找到解決的方法,寫得非常具體生動。讓學生通過閱讀仔細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學習具體生動描寫的方法,進行仿寫訓練。在學完《最佳路徑》這篇課文時,布置學生為“最佳路徑”撰寫頒獎辭。從兩次片段練習中學生學到了具體的寫作方法,進行單元作文練習的時候,只要靈活運用,融會貫通,就能出色地完成寫作,達到整個單元的寫作目標。

2.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習作興趣。

作文是主體情感自覺傾訴的產物,寫作沖動來源于自身,不受制于人,也不屈從于外。創設快樂的習作情境,營造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很重要。如果情境創設得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習作的欲望,從而讓學生逐漸地喜歡上作文,學生也就不會一直處于緊張狀態而導致學習效率降低了。另外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心情愉快,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內心的獨特感受也可以盡情地表露。

三、從赫洛克效應談作文評價

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一個實驗,他把被試分成四個等組。第一組為表揚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揚和鼓勵;第二組為受訓組,每次工作后嚴加訓斥;第三組為被忽視組,不予評價只讓其靜聽其他兩組受表揚和挨批評;第四組為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不予任何評價。結果工作成績是前三組均優于控制組,受表揚組和受訓斥組明顯優于忽視組,而受表揚組的成績不斷提高。

根據赫洛克效應,我們聯系習作評價,應注意以下幾點。

篇10

指導學生讀課外書,讀哪類的,讀什么,怎樣讀,這一點很重要。書海浩瀚,選擇什么樣課外書就顯得尤為重要。高年級的學生應該有一定的識別能力和鑒賞能力。學生津津樂道的漫畫書,比如《哆啦A夢》《探險世界》之類的科普知識漫畫書,還是不錯的,既能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而《老夫子》《烏龍院》這樣的漫畫書,不能說不好,對于孩子來講并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見縫插針地向學生推薦了一些優秀的課外書,在寫有關情感的作文時,我會向學生推薦曹文軒等作家的書籍,唯美的氣息在故事中流淌,傷感的景物描寫表現了作者的內心感受,文章淺顯易懂,生動感人,又不乏真、善、美的頌揚。在閱讀過程中,我建議學生積累其中優美的景物描寫,這種積累是一種文學的積淀,如果堅持下去,若干年后,學生的審美情趣,寫作能力會隨著量的積累而發生質的變化。

小學階段的寫作訓練寫人占很大一部分,多數孩子不善于語言、動作的描寫,寫出的人物缺少血肉,人物形象不夠豐滿。如果讓學生讀一讀楊紅櫻的作品,如《淘氣包馬小跳》《男生女生》等等,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能反映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尤其是文中的語言描寫,實在值得學生好好學一學。老師向學生推薦時,應告訴學生在閱讀中的學習目標,這樣會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讀與模仿練筆相結合,為寫做好鋪墊。

學生的想象力極其豐富,并且喜歡寫想象文,《夏洛的網》《綠野仙蹤》《哈利波特》等不失為開啟想象力的金鑰匙。可惜的是,只有個別學生在老師的倡導下看了一兩本。鄭淵潔的文章也應該是學生多讀、多學的好范本。還好,有關鄭淵潔的書,學生讀得相對多一些。

多數男生會把游戲中的人或物寫到作文中。怪獸啊!戰客啊!先進武器啊!想象夠大膽。想想,游戲真的是學生思維的翅膀,如果把握得好,玩游戲可以促進學生的想象思維。

男生喜歡看有關動物或科學類的書籍,他們喜歡在一起交流、討論。在課堂教學中,我會組織學生制作好書推薦卡,在卡上寫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以及推薦的真誠指數,讓他們把讀的好書介紹給其他同學。個別男生對武器、汽車等書籍了解的很多,我也會讓他講給同學們聽。不僅他們的讀書興趣會提高很多,同時也會帶動其他同學的興趣。這樣就可以形成閱讀課外書的良好氛圍。

性別也能影響人的許多愛好和興趣。在看過沈石溪的作品后,學生會有很大的收獲。六(四)班的黃志磊和孫志博,許多日記和作文都寫動物有關,并且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讀書太重要了,讀書多的孩子寫出的文章在用詞和感受上就比讀書少的孩子要豐富得多。

老師家長引導學生多讀書,但不強制書籍的內容,只要是健康的、向上的,都要鼓勵他們讀。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展示,讓學生多讀書,會讀書,讓學生在讀書的同時,提高寫作能力,提升生命的價值。

讀是積累,寫是展示,讀寫恰到好處的結合,必然會開啟學生寫作的大門,寫出富有生活靈氣的文章。